对中国传统农民性格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传统农民性格的分析
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要想正确全面地认识今天中国的农民,就必须了解农民这一阶层的发展历程,对中国传统农民的性格进行历史的、科学的、全面的分析。

本文在对中国传统农民性格分析的基础上,还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性格的蜕变做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希望能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全面的进步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传统农民性格蜕变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近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这一群体。

传统的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他们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但是由于农民这一特殊阶层的特殊性格特征,也使他们自身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被经济浪潮裹胁下他们的性格也发生了明显的蜕变。

一、中国古代典型农民性格特征分析
“性格”是一个抽象而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影响它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

惠特克曾对性格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性格是决定个人典型或连续发生行为模式的独特组织特征。

”马地对于性格下了如下定义:“性格为一套稳定的特质和趋势,能决定人类心理行为(思考、感觉、行为)的异同,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或能或不能以眼前的社会与生物压力去了解。

”马地还把性格区分为核心与外围两种。

所谓核心性格是指人人共有而表露遗传上的特点。

这些共同的特点,并不太会改变。

至于日常比较能观察而学得到的性格,并且因人而异是为外围性格。

他又说,外围性格类似性格特质。

本文所研究的农民的性格主要是指其外围性格。

中国封建时代农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合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这种经济形态使农民与市场脱离了联系,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因而限制了他们的视野,造成了农民阶层整体上目光短浅,思想狭隘,政治、文化、经济上都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整体性格上暴露出了顽固、自私、守旧、落后等弱点。

下面就对中国传统农民的性格特征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分析。

小农经济将农民阶层的思想束缚在以小块土地为单位的狭小范围内,这首先导致了他们在政治上盲目无知,妄自尊大,对本村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容易妄下结论,用农民关系的尺度去衡量复杂的历史关系。

蔽塞的乡野,与世隔绝的生活使他们无法认识社会,长期处于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对世态漠不关心,对政治冷漠麻木,无所作为,更提不出改造社会的方案,成为在“政治上不怎么积极的因素”(恩格斯语)。

他们又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只要不是统治者的压迫到了无以为生的程度,是绝对不会揭竿而起的。

马克思曾形容说,东方农民的生活是那种“失掉尊严的、停滞的、苟安的生活”①,我们之所以习惯将农民称之为阶级,并不是经济的联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社会集团,而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相同性以及与其它阶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们看上去像是一个阶级。

这样一个“由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缺乏经济连接的阶层,当然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去完成一场社会革命。

所以,本人一直称他们这一群体为阶层而非阶级,因为散漫而又无群体意识的他们从未形成过真正“阶级”的力量。

但是也必须看到,因循守旧、胆小怕事的中国农民在政治上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他们一旦反抗或者造反,反而会产生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

以清末义和团为例。

1899年3月,朱红灯、心诚和尚在山东、平原一带起义,列队千人,排出阵势,北中国半壁江山,就这一个拳字,让官家震惊,洋人胆寒。

但是笼统排外和蒙昧主义阴影下的义和团大开杀戒,烂杀无辜。

如义和团称洋人为大毛子,要不加区别地杀完,“以至华人之与洋人往还,通洋者,谙洋语者,用洋货者,其间分别差等,共有十毛之目”。

十毛之人,“杀无赦”②。

历史上还可以找出这方面的无数例证,农民造反后毁坏城市,消灭文明,打击知识分子,杀人放火,劫掠施暴,在放纵中获得宣泄的痛快。

小农的局限性在农民在造反得势后暴露无遗,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重复上演,成为其无法克服的宿命。

其次,农民阶层的劳动者被压迫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们与文化无缘。

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中国农民一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其所能接触到的思想文化除了宗教外,大部分是通俗的小说戏曲。

淳朴的乡土文化使他们对荣辱、对亲情都有朴素正确的认识,善良、忠厚、勤劳成为他们身上最闪光的品质和文化烙印。

但是,由于生活空间的狭小,又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很狭窄,长期笼罩在蒙昧主义的阴影之下,愚昧落后,社会责任感不强,自以为是等性格特点非常明显。

他们还有极强的现实精神,对利害关系十分在意,凡是对自己有利有益的事物都非常关注,在文化上表现为他们的精神信仰不专一,不稳定。

在他们的精神信仰中,既有儒家的孔孟圣贤,道家的神仙至人,民间信仰的城隍、土地、灶君、门神,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关公、岳飞、孙悟空、二郎神,也有从外面传入的
观音、菩萨等等。

农民看来,只要是能给自己带来福祗运气,只要能攘灾除祸,他们都愿意供奉,都愿意接受。

农民的实用精神还为他们与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条通道。

但是也由于其实用主义的认知态度和非理性的认知方法,使农民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又很不稳定。

当他们感觉到一种文化对他们有用时,他们可能会接受、吸收它,甚至产生狂热的情感;而当他们感到这种文化无用,或者伤害他们的利益时,他们的好感又立刻转化为一种愤怒。

历史上曾有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达到很高的认识水平,却因无法满足农民的要求而遭到忽视、冷落。

比如洪仁《资政新篇》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受过西洋教育的洪仁在太平天国高潮时期著有《资政新篇》一书,提出了建立近代工矿企业、兴建铁路、邮局、创办报纸、设立立政局、协助监督天王的政务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涉及到近代文明的重大课题,充满着严谨的态度,代表了当时最高认识成果。

可是由于它超出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不能直接满足农民的直接“需要”因而被冷落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之外,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这还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一旦农民的心态转向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时,其态度就不仅仅冷落、失望,而是激烈的排斥、打击,多年开放学习的成果顷刻毁于一旦,化为乌有。

人们常常感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步履维艰,合理、科学的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是如此艰难,这其中原因很多,重要一点,即是农民落后的文化心态作崇。

其三,在经济上,由于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状态,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长期物质的匮乏,尤其是政权长期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农民长期停留禁锢在土地上,缺乏经营的头脑。

在中国古代,农民把大部分的精力、时间和心思花费在了对土地的耕种料理上,所以其投资致富的机会很有限,他们只好采用勤俭节约的办法来增加财产或维持最基本的生计。

他们即便是努力的耕种,也往往是循规蹈矩,按照历代相传的耕作方法从事生产,只知道终日忙碌,生活贫穷,却不求改弦更张,所以上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少有改变,农业技术少有更新,农业器械少有进步。

即便是在历史上有个别农业技术改革、农具更新,也往往不是出在生产一线的农民之手,而是来自与读书人或者有心思的官员。

由于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他们彼此间的经济联系不大,合作意识不强。

总之,笔者认为传统的中国农民经济思想是落后的,经济行为是保守的,经济生活是落伍的。

这一点与古代社会是适应的,但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必然要进行调整改变,否则,只能被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所抛弃。

二、现代化对传统农民性格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随着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许多国家相继效仿。

工业化的结果是城市既有的劳动力不足,必须吸收农村人口,加入工厂工作。

同时,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看到工业用劳动力需要增加,也乐意到城市寻找一些挣钱的门路。

结果一方面广大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城市相对地增加人口,城市化程度随着工业化加强。

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候鸟”式迁徙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断把的新事物、新观念带回农村,这样典型的农民性格无形中就受到了城市化的影响。

在中国由于西风东渐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农民的性格在逐渐的发生改变,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加快,中国农民在被动或主动的改变着性格。

城市化、工业化对中国农民性格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理念的转变。

工厂占地虽不象农业那样多,却能收到更多的效益。

农民过去对土地过分依赖的观念逐渐改变,开始认识到世界很大,很丰富,很精彩;生产不一定要靠土地,财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出来。

于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开始尝试新的行业,摸索新的安身立命的场所,一部分先期到城市的农民开始将视农业经营为生活的经营观念改变为以经营为手段的营利事业。

②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

工业化的快节奏还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重要影响。

开阔的市场、繁荣的经济、汹涌的人群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圈子扩大,娱乐内容多样化,整体上的生活观念有保守走向开放,封闭走向开阔,生活内容有单一走向多元。

比如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交往的圈子一般很小,现在道路通达,信息快捷,农民也可以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事,因特网上与世界各地的人谈天说地。

比如娱乐方式,古代比较单调,闲月里听书看戏赶庙会而已。

现在农民可以看电视,读报上网,自己家里唱卡拉OK。

进城的农民生活的空间更大,娱乐的方式更多,周末逛公园,进影院也是常事。

生活与以前相比更加丰富多彩。

③价值观念的改变。

传统农民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也是决定他们今后发展方向的最重要内容。

总体来看,在财富观、生活方式改变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价值观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稳定走向多变,由呆滞走向活跃。

比如婚育观念,农民因为到城市工作后压力增大,时间也不像过去农耕时代那样宽松自由,早婚早育的现象明显减少。

比如家族观念,工厂里工作打破了过去农村家族制度下的密切联系,把家庭与工作分开,接受组织制度的安排,跟不同的人从事生产,曾经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逐渐被讲究分
工的现代生活淡化。

比如传统的孝悌观念、乡土观念在与现代文明的斡旋中逐渐居于下风。

这些改变有的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有些改变也让人惋惜,比如农民的一些先天的优良品质,如淳朴、诚实、善良、吃苦耐劳,在世俗风气的影响下不断退化,影响力不断减弱。

农民接受农村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农民的性格。

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推广工作对农民性格的蜕变也有贡献。

当前我国农民的性格,虽不像传统农民的性格那样浓厚,但比起城市的居民,他们的性格还是具有浓厚的传统气质,带有显著的特点。

曾有专家根据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形,以及个人现代化的程度,将农民性格区分为四种类型:传统农民性格、前现代化农民性格、半现代化农民性格、现代化农民性格,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农民的性格介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型农民性格之间,既有传统的特点,也广受现代化的影响,处在古典与现代的十字接口上。

传统农民性格有些固然值得保存而加以发扬广大,但有些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也有防碍,所以要有意识的对传统农民的性格加以改变,努力培养出现代农民的性格。

对于这一点,有人主张借助教育手段,有人主张正面去改革行为模式,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将它改变为现代化的农民性格,本文不再分析,但必须坚定的一点是,培养过程中不能一味摈弃传统,认为所有传统农民的性格都不好,要尽力使其传统的一面与现代化的一面很好的结合,适合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972年版,第67页
②佐原笃介:《拳事杂记》,载《义和团》第1册,第271页
(河南信阳市委党校张清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