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农村移动支付行业运行现状及前景分析,电商下乡为移动支付带来发展契机「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国农村移动支付行业运行现状及前景分析,电商下乡为移动支付带来发展契机「图」

一、农村互联网支付运行现状

自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起,各银行和支付机构便不断下探经营重心,使移动支付这一新兴支付方式开始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根发芽。

2018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网络支付业务共计2898.02亿笔、金额76.99万亿元;分别增长104.4%、71.11%。其中,互联网支付149.18亿笔、金额2.57万亿元,分别增长21.56%、22.57%。

2015-2018年我国农村互联网支付笔数

资料来源:中国支付结算协会

2015-2018年我国农村互联网支付金额

资料来源:中国支付结算协会

二、农村移动支付运行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网民规模的增加,移动支付业务继续高速发展,并成为网络支付的绝对主导方式。2014年,我国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31.49亿笔,交易金额13.68万亿元,分别占全国支付业务的22.76%和12.64%;2016年,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笔数50.86亿笔,交易金额23.40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移动支付业务的19.78%和14.85%,同比增幅分别是61.51%和71.53%。2018年,我国农村地区移动支付达到2748.83亿笔、金额74.42万亿元,分别增长112.25%、73.48%,占网络支付份额分别为94.85%、96.66%。

2015-2018年我国农村移动支付笔数

资料来源:中国支付结算协会

2015-2018年我国农村移动支付金额

资料来源:中国支付结算协会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呈飞速发展态势,而农村地区虽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扶持下经济、金融均得到蓬勃发展,但囿于先天基础、软硬条件、人口状况等客观条件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在发展进度、规模、成效上仍要远低于城镇地区,同时也显示出我国

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市场仍然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和良好的前景。

更多内容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三、农村地区移动支付面临的挑战

1、农村人口持续外流且结构失衡

人口因素决定了移动支付的受众面,而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在基数较大的基础上还存在如下特点,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动和普及有着一定的影响。一是大量人口持续外流。多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出于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努力,或异乡打工,或脱农进城,很大一部分青壮年处于全脱农和半脱农的状态之中,农村地区人口一直处于实质上的“负增长”。2018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

2011-2018年我国乡村人口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占城乡老年人口比例高达73.7%,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已超过18.3%,且39.3%的老年人生活相对贫困。同时,人口流动产生的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其中近80%由上一辈抚养,这就造成年龄结构的失衡。由于青壮年的持续流失,现在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基本以老幼为主体,中坚群体的缺失成为常态,呈现出明显的空心化特征。

这种以老幼为主体的人口结构在行为特征上通常表现为传统习惯顽固,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新工具,并且缺乏主动性。同时,受到自身素质的客观局限,也难言及真正去了解和掌

握新生事物。因此,青壮年人口的流失和年龄结构的失衡对本就稀薄的移动支付发展生态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下

中央多年来着力为农村松绑减负,各种减税惠农政策的出台增加了农村地区人口收入,使得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以及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仍有三个现实难以回避:一是即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处于社会较低档次。据统计,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641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066元,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超过2倍,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可供支配的财富仍是相当有限的。二是农民收入增幅虽高于社会收入水平的平均增幅,但由于农民收入起点较低,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因素进行抵减,增幅有限,远没有数据显示的乐观。三是由于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生产,但农产品的市场收购价格一直波动较大,虽有国家价格补贴体系的存在,实际情况是补贴并不能完全覆盖生产成本和保证收入,所以农民收入始终不太稳定,以致作为支付工具推广的起始触发点不能提振,因此对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3、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地区的“村村通电话”工程和“信息下乡”活动的成效开始逐渐显现。大多数行政村都通了移动电话,也有了宽带等现代通讯设施。应该来说,对于移动支付有了必备的硬件环境,但要谈及发展,这样的基础条件还显得较为羸弱。具体体现在:一是基础建设存在“死角”和“盲区”,至今仍有少数边远地区电话、宽带未架设到位,缺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配套设施。二是宽带的开通率不高,农村人口与网络关联的信息需求、娱乐需求还不强烈,一般不具备投入的主动性,对那些刚刚覆盖电话和宽带边远地区就更是如此。三是智能电话、便携电脑、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信息产品的普及率还不高,这一点也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直接关联,老龄人口在接受和使用信息化产品时总是存在心理障碍和使用障碍。

4、农村地区消费场景受限

由于受到收入总量的制约,农村地区的整体消费需求是受到抑制的,在目前以及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生活必需品仍是农村地区的主要消费之一,而且由于农村自有生活类产出的特点,这些必需品也被局限于有限范围。生活必需品消费属于低端层次,缺乏发展的弹性,这就导致农村市场的支付交易始终处于相对静态。同时,这类需求多以现金交易为主要实现形式,客观上也限制了支付形式的创新。另外,目前农村地区的小超市、小商铺、小批发等微型经济体规范化程度不高,无证件、无执照、无审批的现象不是个例存在,这与日趋完善的市场监管形成背离,也使得金融机构在选择与商户合作时面临规范与发展的两难境地。正是由于农村地区消费场景的单调,使得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源动力与引擎,发展受到掣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