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7-18T17:24:17.56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9期作者:莫小青[导读] 新课改实行以后,充分看到了它的优势所在,但与此同时在教学上的困惑也越来越多。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老师们绞尽脑汁去设计课堂教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但却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到底应该如何去教,学生又该如何去学?成了老师们心中的困惑。

莫小青(乐业县高级中学广西乐业 533200)

摘要:新课改实行以后,充分看到了它的优势所在,但与此同时在教学上的困惑也越来越多。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老师们绞尽脑汁去设计课堂教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但却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到底应该如何去教,学生又该如何去学?成了老师们心中的困惑。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困惑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9-0176-01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组成一个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较为集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新课标表现出鲜明的人性化倾向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少了以前骨肉割裂的对应,规定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教学主要是以一个个专题为主,这就和过去的知识体系教学有了冲突。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教学实践的尺度,才能既不偏不离新教材

理念,又让学生食髓知味?这也就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新旧模式的更替问题

谈及传统教学便以为全是糟粕,在改革的时候将传统教学中合理的部分和精粹都一并扬弃了,课改仿佛来自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割裂历史的观点也是有害的,因为改革是在过去基础上的兴利除弊,如果割裂历史。课改也就失去了改的必要。片面理解课标对学生主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忽视内容需要,片面追求形式的新颖,为活动而活动,为启发而启发,其结果是本末倒置。在许多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追求某种理念而生造教学过程中的主线、次线、明线、暗线,并进一步提出“以活动为明线,以知识为暗线”的结构形式。可以设想,一个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一旦被某种形式固定下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在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量地存在不将求讨论价值、不考虑讨论方式,不预留讨论时间的“讨论”。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没有以正确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课改实践,没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没有正确把握好学科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新旧评价的过渡问题

高考与课程改革最后的落实问题、评价问题如何解决,这也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家都困惑,新课程中的新东西高考到底能否呈现?如何呈现?呈现多少?比如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占15个学分,需要200多个课时,这相当于一门主要课程一学期所需要的学时,可见在新课程中所占的分量,这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的意图,但是通过高考来呈现却很难。一旦高考无法体现,最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就是新课改名存实亡。新课改不论怎样改,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中小学教育,其应试性在某种意义上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再有,单一的对学生成绩及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评价,又使教师们对课改感到很茫然。例如上级主管部门对一所学校的评价首先得看教学质量高不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第一是看学期统测考试质量怎么样。如此一来,广大教师既要积极参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施,又要为学生的学期统测考试成绩担忧。如果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双基又可能得不到落实,不倡导吧又会讥讽为落伍,真实进退维谷。

3.研究新课程内容,灵活使用和充分挖掘教材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譬如《小狗包弟》,教师只需要给学生讲讲这篇文章的背景,让他们了解文革的历史,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能答出来。所以这篇文章虽然是教读课文,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为自读课文。

4.教学方法上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满堂问”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如网上阅读等),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教材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5.结语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实践者。在继承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课标精神,深刻反思教学行为,随机调整教学方式,才可能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使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服务。由此看来,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高中新课改势在必行,但其优势必定还得要在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之后才能显示出来。高中新课改探索无止境,高中教师要对改革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因为只有坚信成功才能大胆实践,只有大胆实践才能海阔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