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供您参考,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已经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
随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实践的不断发展,随着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还必须创造出新的理论。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党章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分析新情况新特点,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努力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发展;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184-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胡锦涛同志曾经谈道:“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党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完全统一的,充分体现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和历史创造者地位的精神。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经济社会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研究
要 求
科学 发 展 观 的提 出不 是 无 端 的提 出来 的 , 是具 有 很 强 的 而 现实针对性的, 是为了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新阶 段 的新情况和为解决新 问题而提 出来的。 在世纪之交 , 国改 我 革开放和发展都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 的重要标志是: 社会生产和供求关系从全面的短缺经济和普遍的供不应求, 转 变 为供给 比较充裕 , 甚至 出现 了生产的相对过剩; 现代化建设 从重 点解 决温饱和 消除贫困,到 总体 上达  ̄ ,康社会 的新阶 j r F 段 ; 革 开 放 从 改 良式 的 改 革 和 半 封 闭 的 开 放 , 向 以变 革 基 改 转 建设现代经济体制、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主要标 反对教条主义; 它的鲜 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要具有 “ 一定的民 本经济制度、 在 不 族形式” 。中国人 民接受马克思主义, 既要 求这 些理 论被赋予 志 的根 本 性 改 革 。 这 个 新阶 段 , 仅 由于 历 史 任 务 的不 同而 中华民族 的文化形式, 显示其民族性 ; 它的重要环节 是中国共 必须调整发展思路 , 而且 , 由于面对新矛盾 问题和挑战 , 也必须 产党根据 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制定各项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 本 有 新 的 思 维 和 新 的 对 策 。 理论揭示 了事物 的共性 , 但事物 的共性寓于个性之 中, 共性 是 三、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 中国化进程 中的地位 抽象 的, 性才是丰富多彩鲜活的。 个 因此 在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 一 科学发展观是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 是对党的三代 中央领党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 的具体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辩证统 一; 它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摘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现、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准备了理论前提,而它的世界现和方法论具有当代适用性。
我国在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这双重探索的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现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作了精辟的阐述,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切中要害,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一个新水平。
科学发展观标志着当代中国将走出一条独特的、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促进入的全面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对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全面发展范畴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一部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
在最初的社会形态里,人类作为独立的主体开始面对自然和社会,到了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使个人交往受到限制的血缘关系、等级差别被打破,商品货币交换原则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使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了,个人处于物的统治之下。
但“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从属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
”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才形成普通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由于个人受到物化的社会关系的摆布,这种关系对于劳动者个人并不是全面和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得商品经济形态的这种关系凌驾于劳动者个体之上,使得它所实现的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它只是人类走向自由王国的一个历史阶段,可见,人们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自己追求的社会理想,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要求,而且它本身正逐步实现于社会发展运动的过程之中。
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人民网记者2012年11月12日05: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报告深刻阐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思考更深刻,认识更彻底,指导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连日来,党的十八大代表纷纷表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科学发展,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代表表示,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科技、人才资源,推动人才创新创业。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新疆吐鲁番地区行署专员伊力汗·奥斯曼代表对十八大报告中这“三个发展”感触尤深。
吐鲁番地区正以“低碳、节能、绿色、宜居”为主题,全力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暨自治区和谐生态城区和城乡一体化吐鲁番示范区”建设。
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报告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
---------------------------------------------------------------范文最新推荐------------------------------------------------------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完成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民族化、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各国的党员,指导各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内容上讲,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从形式上讲,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脱离中国实际,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或照搬照抄别国的理论、体制,必然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我们党在漫长征途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1 / 13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不能停滞。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文章 编号 :1 O— 28 (09 0 0 1 - 0 2 5 9 2 0 )3 — 0 2 0 7
马克 思主义 中 国化 就是 把 马克 思列 宁主义 的普遍原
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我们还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树立世界 眼光 , 加强战略思维 , 从世界发展变化 的大局 中把 握国内发展 的机遇 , 决策我们 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0 ( ) 二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 主义 唯物史观 的集 中体现 马 克思 主义 唯物史 观是说 明社会 历史发 展规律 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 唯物 史观认为人类 的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 识 ; 生活在 本质上 是实践 的 , 社会 物质 的生产方式 是人类 社会 的前提 和基 础 ,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根本 动 力 。唯物史 观揭示 了社会基本 矛盾 , 论述 了社会系统 的运 行机制 和社 会发展规律 。同时 , 唯物 史观还强调 了人 民群 众是 历史 的创造 者 , 的发 展 、 人 社会 的发展与 自然界 的发 展密切联 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互 制约构成对立统一 的 自然历史过程 。这 些也 正是科 学发 展观所体 现 出的社会发 展的本质 和 以人 为本 的价值取 向。可见 , 唯物史 观是 科学发展观 的理论 基 础, 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唯物史观在 当代 中国的集 中体现 。 ( ) 三 科学发展观 是马克思 主义辩证 法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 主义 唯物辩证 法 的两个 基本 观点就是 普遍 联 系 的观 点和发展 的观点 , 普遍联 系和永恒发展是 唯物辩 证 法 的总特 征 , 唯物辩 证法从 事物 的相互联 系 、 相互作用 中 揭示 出事物 的运动 、 变化 、 发展 的规律 , 并论证 了发展 的必 然 性和永 恒性 。科学发 展观贯 彻 了唯 物辩证 法的基本 思 想, 克服 了历 史上 的种种经 济增长 理论 的缺 点 , 吸收 了人 类 发展 观念 的最 新成果 , 提出不但 要尊重 经济规 律 、 会 社 规律, 还要 尊重 自然规律 , 实现可持续 发展 。同时 , 科学发 展 观还科 学 的运 用 了矛 盾分析 法 , 坚持统筹 兼顾 , 主张社 会 的全 面发展 , 是既 注重坚持 以经济建设 为 中心 , 就 又要 坚 持社会全 面进 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 实现 了重 点论 和两点 论 的辩 证统一 。 由此可见 , 科学发展观是对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 法基 本 观点的集 中体现和创造性的运用 。
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体现。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入手,简要分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观点,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一、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在于它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特征首先,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推动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只有从科学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实质,才能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_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
2005年12月 理论学刊 D ec.2005第12期 总第142期 Theory Journa l No.12Ser.No.142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刘晓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其标志性成就已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发展思想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就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其深刻内涵包含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正确群众观等丰富内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5)12-0004-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永恒课题,表现为一个历史运动,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移而不断产生历史性飞跃,产生“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也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深对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重要指导思想的认识,对于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原则和方法,是一种历史进程。
推进这一历史进程的标志,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丰富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不断深化。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研究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问题。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必须解决和处理好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了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了我国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必须为人服务,发展的目的必须放在满足人的需要,必须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是当今世界进步力量追求的价值取向。
协调发展、平衡发展是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在及时、准确地把握世界这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在进入全面小康之际,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提出和坚持科学发展是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朝良性方向发展的重要理论保证。
第三,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既是对以往人类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规律。
人类长期的历史表明,只有当社会的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之上,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才可能有比较长期、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吉林省委党校关英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发展的新要求,致力于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积极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重大思想成果。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神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有其深刻的实践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凸显的三大矛盾是科学发展观得以确立的客观实践基础。
第一,由于长期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忽视环境保护而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
建立在传统发展观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从而忽视了自然的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开始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就我国目前来讲,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人与资源的矛盾——资源短缺,一个是人与环境的矛盾——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就资源短缺来讲,首先是一种先天的资源短缺,很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储量都相当有限。
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水资源量不足7%。
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又从后天加重了这种资源短缺。
我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多。
由于生产方式的粗放性导致我国的国内资源难以支撑发展的持续性,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缺口而使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之高。
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就对环境的破坏来讲,过度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草开荒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非科学化的种植方式造成土壤后续肥力匮乏;非科学化的生产方式使食品安全问题异常严重;无节制地排污放污造成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紧张;盲目引进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不仅难以支撑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它从理论品质、哲学基础及具体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新结合,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创新理论,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1]。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品质、哲学内涵及具体层面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品质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根据国情、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它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充分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又一重要关头。
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
科学发展观就是与时俱进产生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它以邓小平发展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基础,深化了对我国社会发展本质、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改革开放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目光放在了更为全面的社会发展上来。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应对新挑战所提出的党的新指导思想。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发表时间:2009-09-19T09:33:37.310Z 来源:《魅力中国》2009第10期作者:马丽[导读]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示范作用、对世界劳动人民的鼓舞作用、对世界人类进步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自明、难以估量的。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07级,河南开封 475001)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029-02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它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提炼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深入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及历史地位作一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理论的形成和确立。
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关于发展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
胡锦涛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总题目,集中地提出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完整和发展了新的发展理论。
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
(一)发展这一主题的确定和认识的深化。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1]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更新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的实际融合在一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4]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实现的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成功地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处在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为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供了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代领导核心发展观的系统与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达到了新境界、新高度。
第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的统一;第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论;第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标签:科学发展观;真理与价值;动机与效果;逻辑与历史;统一一、引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主张,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和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达到了新境界、新高度第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也是在总结了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针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指导方针,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复杂多样,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就各不相同,必须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人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和合理。
这个参照系统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二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中思考认识对象是否满足人的需要时,这个“需要”应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_党性分析材料_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上取得了重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其中最主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求真务实思想路线指导下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路线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
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理论。
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把社会主义建设好,首先要解决好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
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并结出硕果的过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
在新世纪新阶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目标,呼唤党的思想路线有新的发展,并对当代共产党人更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
XX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提出“四求”、“四务”的根本要求,深化了我们对求真务实要求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在求“四真”、务“四实”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
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
“求真”就是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侧重认识世界,着力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体现科学精神。
“务实”,就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实践、去行动,侧重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体现实践品格。
只有求真,才能更好地务实;只有务实,才能达到求真的目的。
求真务实,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更加突显和具体,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它从理论品质、哲
学基础及具体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新结合,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创新理论,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品质、哲学内涵及具体层面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品质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根据国情、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它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充分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又一重要关头。
科学发展观就是与时俱进产生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它以邓小平发展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基础,深化了对我国社会发展本质、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改革开放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目光放在了更为全面的社会发展上来。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应对新挑战所提出的党的新指导思想。
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面临着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从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代发展、与实践发展共同前进的党的新的指导理论,它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升了党对国家建设、自身建设的认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
最后,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国际性问题有待各国协调解决;世界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综合国力的竞争仍在加剧。
科学发展观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到国际发展中来,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问题,提出了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理念。
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将全面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将借助世界发展之机促进自身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世界整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科学发展观在哲学内涵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
科学发展观蕴涵丰富的哲学精神,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一,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实质性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了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把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发展到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以现实中从事生产、生活的每一个个体的人作为其出发点、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视为发展主体、发展目的、评价发展的尺度,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髓。
第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又马体现了克思主义的全面、联
系、发展的观点。
它更加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与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建设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最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生产力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全面的方向。
三、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层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的具体问题上坚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在发展认识论上,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为依据强调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
它继承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把发展看作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方法论上,科学发展观在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把协调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协调发展,提出按照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协调各方面利益,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在发展战略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划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步骤,推动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仍以发展生产力为任务,将社会的和谐列入富强、文明、民主的战略目标之中形成物质、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局面;在通过实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科学发展观在尊重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分配的公平性,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而努力。
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在党内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深化了发展为民的思想,更加凸现了党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的价值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要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以对当前国情、党情、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为基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来源,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从不同层次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又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是新形势下发展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