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出口贸易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国外研究现状
赫克歇尔—俄林(1997)提出了要素禀赋论。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业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说明了生产要素结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表现为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差异,各国利用不同生产要素组合从事生产则表现为不同的生产结构。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962)发展了斯密的观点,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我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我国与相比具有相对优势成本低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同样能从中获利,可引起国民价值的增加。
日本学者石川秀(2005)从方法上对产业结构理论进行研究,从统计上确认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普遍联系;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66)在《产业构造论》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应优化升级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Barney(1996)认为出口贸易方式结构中的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解决就业等问题,更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升级。
乔真真(2007)认为中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最大限度地获取贸易利益,从产业结构上看,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目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或者说能卖得出去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体现了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李衍(2005)认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总体还是比较落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偏低,目前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中国的贸易大国特征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贸易上,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贸易上,中国仍有“贸易小国”的典型特征。
张璐艳(2008)认为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宁波对亚洲的出口区域分布呈现出新动态:向亚洲出口的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对日本出口市场的份额下降,而转而开发其他亚洲国家。随着东盟内部经济融合和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宁波市与东盟的贸易机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出口大有潜力可挖。
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宁波出口贸易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宁波作为港口城市,自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其经济发展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而高速增长。但是,同其它众多省市一样,具有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品牌不强;出口贸易区域比较集中;加工贸易竞争力过低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当前制约宁波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因此,对宁波市出口贸易结构调整与优化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对宁波市出口贸易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
戴航杰(2009)认为转变宁波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创新,优化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增加进口;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等途径来实现。但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个整体城市经济提高,结构优化的过程,也需要政府不断的在制度上创新,实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和谐发展才能很好的实现。
预期目标:
本文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从其出口贸易经营主体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出口贸易方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深入分析宁波出口贸易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这一现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相关研究进行探讨,提出宁波出口贸易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
赵小琼(2010)认为浙江省通过实施外贸主体多元化战略,各类进出口企业大量增加的同时,进出口企业的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浙江已形成了由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格局。尤其是涌现了一批出口创汇的私营企业,它们实现了从“市场进入”到“市场扩张”的转变,扩大了交易规模,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同时三资企业也成为出口贸易的领头羊。
祁国志(2008)认为浙江省对于工业制成品出口,要加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深加工,使用当地原料等方式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效应,对于其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规格,增加附加值,从而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对于初级产品出口、特别是农产品类的出口,可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使他们在产后农业加工、贮藏、运销等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和延伸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产业链,加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
2.2国内研究现状
(1)对全国出口贸易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
闫国庆等(2009)认为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加工贸易依然是我国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加工贸易遭受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众多企业面临生存的考验。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劳动力供应充足的基本格局,以及加工贸易对解决就业问题的特殊作用等因素,今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仍将长期存在。在我国简单地限制加工贸易或任其自由发展都是不合适的,应当正确引导,积极调整,把加工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坚定地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使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我国长远战略利益和重点发展目标相适应。
赵爱清(2002)认为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也影响着该国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地位。从动态和长期来看,比较优势是可以转移的,国际分工格局可以改变,一国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并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加入WTO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进一步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工和贸易;另一方面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分工阶梯,积累资本、人力和技术要素,改变比较优势的方向。
赫克歇尔—俄林(1997)提出了要素禀赋论。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业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说明了生产要素结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表现为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差异,各国利用不同生产要素组合从事生产则表现为不同的生产结构。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962)发展了斯密的观点,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我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我国与相比具有相对优势成本低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同样能从中获利,可引起国民价值的增加。
日本学者石川秀(2005)从方法上对产业结构理论进行研究,从统计上确认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普遍联系;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66)在《产业构造论》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应优化升级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Barney(1996)认为出口贸易方式结构中的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解决就业等问题,更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升级。
乔真真(2007)认为中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最大限度地获取贸易利益,从产业结构上看,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目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或者说能卖得出去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体现了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李衍(2005)认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总体还是比较落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偏低,目前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中国的贸易大国特征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贸易上,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贸易上,中国仍有“贸易小国”的典型特征。
张璐艳(2008)认为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宁波对亚洲的出口区域分布呈现出新动态:向亚洲出口的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对日本出口市场的份额下降,而转而开发其他亚洲国家。随着东盟内部经济融合和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宁波市与东盟的贸易机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出口大有潜力可挖。
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宁波出口贸易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宁波作为港口城市,自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其经济发展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而高速增长。但是,同其它众多省市一样,具有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品牌不强;出口贸易区域比较集中;加工贸易竞争力过低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当前制约宁波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因此,对宁波市出口贸易结构调整与优化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对宁波市出口贸易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
戴航杰(2009)认为转变宁波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创新,优化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增加进口;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等途径来实现。但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个整体城市经济提高,结构优化的过程,也需要政府不断的在制度上创新,实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和谐发展才能很好的实现。
预期目标:
本文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从其出口贸易经营主体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出口贸易方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深入分析宁波出口贸易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这一现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相关研究进行探讨,提出宁波出口贸易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
赵小琼(2010)认为浙江省通过实施外贸主体多元化战略,各类进出口企业大量增加的同时,进出口企业的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浙江已形成了由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格局。尤其是涌现了一批出口创汇的私营企业,它们实现了从“市场进入”到“市场扩张”的转变,扩大了交易规模,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同时三资企业也成为出口贸易的领头羊。
祁国志(2008)认为浙江省对于工业制成品出口,要加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同时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深加工,使用当地原料等方式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效应,对于其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规格,增加附加值,从而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对于初级产品出口、特别是农产品类的出口,可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使他们在产后农业加工、贮藏、运销等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和延伸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产业链,加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
2.2国内研究现状
(1)对全国出口贸易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
闫国庆等(2009)认为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加工贸易依然是我国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加工贸易遭受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众多企业面临生存的考验。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劳动力供应充足的基本格局,以及加工贸易对解决就业问题的特殊作用等因素,今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仍将长期存在。在我国简单地限制加工贸易或任其自由发展都是不合适的,应当正确引导,积极调整,把加工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坚定地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使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我国长远战略利益和重点发展目标相适应。
赵爱清(2002)认为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也影响着该国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地位。从动态和长期来看,比较优势是可以转移的,国际分工格局可以改变,一国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并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加入WTO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进一步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工和贸易;另一方面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分工阶梯,积累资本、人力和技术要素,改变比较优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