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唇鱼的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2015届本科)题目:光唇鱼的研究进展综述
学院:专业:班级:水产与生命学院水族科学与技术11级水族1班
学号:1118119
姓名:王乐乐
指导教师:孙大川
二O一五年五月
光唇鱼的研究进展综述
1.前言
光唇鱼,俗称“石斑鱼”,是山区重要的野生渔业资源,光唇鱼喜栖息于石砾底质、水清流急之河溪中,常以下颌发达之角质层铲食石块上的苔藓及藻类。

每年6-8月在浅水急流中产卵。

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地的溪流中。

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大众喜爱。

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人为滥捕等因素的影响,其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对保持自然水域生物资源多样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为实现光唇鱼的人工保护与开发,各地纷纷开展人工繁养殖技术研究和人工增殖放流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调查杭州地区光唇鱼种群分布、自然生长特性、资源现状等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了亲鱼培育、流水诱导自然产卵、人工催产授精、人工孵化、苗种培育和池塘流水式养殖等技术研究,经多年实践努力,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杭州山区溪涧开展光唇鱼人工繁养殖技术,制定了杭州市地方标准《光唇鱼池塘养殖技术规范[1]。

光唇鱼作为山区渔业的优质品种,人工养殖效益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修复与维护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促进本地区光唇鱼的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打造生态渔业起到积极作用。

光唇鱼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养殖品种,即适合在库叉、溪流或河道放养,也适于在山塘及养鳗场等人工养殖,也可作为游钓、观赏鱼开发,是一种非常有开发前景的经济鱼类。

据相关资料阁报道,目前光唇鱼属已知种和亚种共有21个。

在系统分类方面,吴秀鸿等于1981年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内鉴定出光唇鱼的新种;赵俊等嘲通过形态学特征、解剖学及同工酶表型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厚唇光唇鱼A.1abiatus和侧条光唇鱼A.p0rallens的差别,发现地理隔离是这两种光唇鱼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后赵俊等于1997年在湖南吉首采集得到鲤科鱼类1新种,并将其命名为吉首光唇鱼.ishouensis sp.nOV王莉等同利用线粒体ND4基因序列研究了光唇鱼的系统发育特征。

唐安华等对云南光唇鱼的胚胎及胚后发育做了细致的研究。

此外,张玉明等对光唇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

迄今为止,对光唇鱼详细的药物耐受性致死实验药物指标的实验鲜有报道[2]。

2.光唇鱼的品种及介绍
3.致死剂量
药物的不同用量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所谓用量就是“剂量”,即用药的份量。

剂量太小,达不到体内的有效浓度,起不到治疗作用,这种小剂量就称为“无效量”。

当剂量增加到出现最佳作用时,这个剂量就叫做治疗量,即“常用量”,也就是提出治病时所需要的份量。

在常用量的基础上再增加剂量,直加至即将出现中毒反应为止,这个量就称为“最大治疗量”,也就是“极量”。

用药超过极量时,就会引起中毒,这就是“中毒量”。

这中毒量的基础上再加大极量,就会引起死亡,此剂量即称为“致死量”[5]。

3.1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精确的定义指统计学上获得的,预计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单一剂量。

LD50的单位为mg/kg体重,LD50的数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毒物的毒性越低。

与LD50概念相同的剂量单位还有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抑制浓度或半数失能浓度(IC50)。

LC50 是指能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浓度。

IC50是指一种毒物能将某种酶活力抑制50%所需的浓度。

毒理学最早用于评价急性毒性的指标就是死亡,因为死亡是各种化学物共同的、最严重的效应,它易于观察,不需特殊的检测设备。

长期以来,急性致死毒性是比较、衡量毒性大小的公认方法。

在毒理学试验中,所需的实验动物数量是根据LD50不同的测定方法决定的。

因为LD50并不是实验测得的某一剂量,而是根据不同剂量组而求得的数据[6]。

LD50在毒理中是最常用于表示化学物毒性分级的指标。

因为剂量—反应关系的“S”型曲线在中段趋于直线,直线中点为50%,故LD50值最具有代表性。

LD50值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动物种属和品系、性别、接触途径等,因此,表示LD50时,应注明动物种系和接
触途径。

雌雄动物应分别计算,并应有95%可信限。

如受试物在液体中时,以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表示,单位为mg/L。

LC50也用于表示空气中化学物的浓度,以mg/m3为表示单位。

3.2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实验总体中一组受试动物的数量视不同实验设计而定,少则10个,多则50~100个以上。

3.3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3.4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4.半数致死浓度
半数致死浓度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 LC50表示。

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LD50表示[6]。

4.1计算方法及公式
4.1.1计算方法
计算毒物对水生动物的 LC50常用直线内插法,即根据不同暴露时间,以及在等对数间距的各个试验浓度下测试动物的死亡率,求出不同暴露时间的LC50值。

计算时必须有使受试动物存活半数以上和半数以下的各种试验浓度。

根据毒物或废水试验浓度和受试动物的死亡率用半对数纸作图,在死亡率50%处划一垂线至浓度坐标,即可求出不同暴露时间内的LC50。

增加试验次数和适当缩小试验浓度间距,可提高LC50值的精确度。

运用图解法(Litchfield and Wilcoxon法),可计算出LC50值的可信限,从而估算出与受试动物同类的动物死亡50%的毒物浓度范围[7]。

计算毒物对哺乳动物的 LD50和LC50,较为简便、精确的方法是图解法。

由于染毒方式不同,动物的中毒反应往往有很大差异。

为便于对吸入染毒和其他方式染毒引起的动物急性中毒进行比较,可按一定的换算公式将染毒浓度换算成吸入的毒物剂量。

4.1.2计算公式
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LC50表示。

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用LD50表示。

是衡量存在于水中的毒物对水生动物和存在于空气中的毒物对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毒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在比较各种污染物的毒性、不同种或不同发育阶段的动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以及环境因素对毒性影响方面的研究中,都以LC50为依据。

以浓度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死亡率的概率单位为纵坐标,通过回归方程,将24h、48h 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95%的置信限采用寇氏法(Karber 氏法)求得:lg LC50=XK- C∑[Pi + P(i+1)][8]
式中: XK- 最大剂量的对数; C- 相邻剂量比值的对数; Pi、P(i+1)- 各剂量组的死亡率。

LC50的 95%可信限=lg(lgLC50±1.96 SlgLC50),其中 SlgLC50=C{∑[Pi(1- Pi) ]}。

4.2重要性
半数致死浓度是衡量存在于水中的毒物对水生动物和存在于空气中的毒物对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毒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毒物的致死效应与受试动物暴露时间有密切关系[9]。

如果用LC50表示水中毒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必须在LC50前标明暴露时间,如24小时LC50、48小时LC50和96小时LC50等。

如果用LC50表示空气中毒物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一般是指受试动物吸入毒物2小时或4小时后的试验结果,可不注明吸入时间,但有时也可写明时间参数。

例如LC50是指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浓度和吸入时间的乘积,时间一般用分钟表示[10]。

4.3形成和发展
1945年美国学者提出工业废水或化学物质对淡水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后来发展成为测定工业废水和其他化学物质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以在一定暴露时间内的“平均耐受限” (TL)表示[11]。

TL是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水生动物半数存活或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

1975年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给水工程协会和水污染控制联合会提出以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效应浓度(EC50)代替平均耐受限。

平均耐受限和半数致死浓度是意义相同的两个术语,即TL等于 LC50。

半数效应浓度是在一定暴露时间内使半数受试水生动物产生某一效应(如丧失平衡、发育异常或畸形等)的毒物浓度,用以表示短期暴露的亚致死毒性。

由于以LC50和EC50分别表示毒物短期暴露的致死毒性和亚致死毒性较为明确,自70年代中期以来,LC50已逐渐成为水生动物急性毒性研究的常用术语,用TL者渐少[12]。

环境中化学物质还对人类产生毒理学后果,因此环境毒理学还必须阐明化学物质对哺乳动物的毒作用规律。

1927年特里文采用“半数致死量”(LD50)的概念,并提出剂量——反应关系。

由于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毒理学实验也必须考虑和模拟人暴露或接触毒物的真实情况。

在环境毒理学中,经口服,腹腔、静脉或皮下注入,皮肤染毒方式引起急性中毒的半数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吸入的染毒方式引起急性中毒的半数致死浓度以 LC50表示。

但空气中的物理因素(如核辐射)引起哺乳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用LD50表示[13]。

计算方法计算毒物对水生动物的 LC50常用直线内插法,即根据不同暴露时间,以及在等对数间距的各个试验浓度下测试动物的死亡率,求出不同暴露时间的LC50值。

计算时必须有使受试动物存活半数以上和半数以下的各种试验浓度。

根据毒物或废水试验浓度和受试动物的死亡率用半对数纸作图,在死亡率50%处划一垂线至浓度坐标,即可求出不同暴露时间内的LC50。

增加试验次数和适当缩小试验浓度间距,可提高LC50值的精确度。

运用图解法(Litchfield and Wilcoxon法),可计算出LC50值的可信限,从而估算出与受试动物同类的动物死亡50%的毒物浓度范围[14]。

计算毒物对哺乳动物的 LD50和LC50,较为简便、精确的方法是图解法。

由于染毒方式不同,动物的中毒反应往往有很大差异。

为便于对吸入染毒和其他方式染毒引起的动物急性中毒进行比较,可按一定的换算公式将染毒浓度换算成吸入的毒物剂量[15]。

4.4意义和作用
在比较各种污染物的毒性,不同种或不同发育阶段的动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以及环境因素对毒性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中,都以LC50为依据。

4.4.1水生生物
水生动物的种类不同,对毒物的感受性有很大差异。

如镉对金鱼的96小时LC50为
2.13mg /L,而对一种端足类动物则为0.085mg /L。

同一种毒物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同一种动物的毒性也不同。

如镍对刚孵化出的鲤鱼苗的96小时LC50为6.10mg /L,而对体长为4~5cm的鲤鱼鱼种则为35.0mg /L。

因此,目前国内外用于研究污染物对水生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的动物,除鱼类以外,还有浮游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环节动物、棘皮动物、水生昆虫和蠕虫等。

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量、硬度、盐度等环境因素对污染物的毒性也有明显影响,因此报告某种毒物毒性时要有环境因素的记录[16]。

4.4.2哺乳动物
影响毒物对哺乳动物的毒性的因素很多,而且情况比对水生动物复杂。

如纯度为95%以上的八氟异丁烯分别给小鼠吸入染毒和腹腔注入染毒,其试验结果前者的LC50为2ppm,后者LC50在500mg /L以上。

经换算并进行比较,前者属于剧毒类,而后者属于中等毒类[17]。

此外,毒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受试动物种类、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和健康状况以及诸如气温、气压、湿度、季节等环境因素也与LC50或LD50有密切关系。

4.5化学物质影响
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化学物质对水生动物的LC50值有以下用途:①对可能进入水体的化学物质进行毒性过筛,以控制剧毒物质的生产和应用;②根据LC50值并运用应用系数推算出安全浓度,为制订水质标准提供依据;③检查废水处理效果,为制订废水排放标准提供依据;④作为污染源监测和水污染生物评价的依据。

由于新的化学制品不断增多,广泛进行水生动物的慢性毒性试验受到许多限制,评定毒物安全浓度的简易生物测试法还不完善,因此 LC50仍然是控制水污染必不可少的生物学参数[18]。

哺乳动物毒理学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根据人类的经验和从动物实验获得的化学物质LD50和LC50值,可以估计化学物质对人的可能致死剂量。

根据对人的可能致死剂量,中国一般将化学物质的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等五个等级[19]。

尽管目前对毒性分级的方法、标准以及毒性等级的用语还不统一,但在新的化学制品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测定化学物质对哺乳动物的LD50和LC50,进行毒性分级,对于保护人类环境和预防职业性中毒都有重大意义[20]。

参考文献
[1] 伍献文.中国鲤科鱼类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72-298.
[2] 董聿茂,诸葛阳,黄美华,等.淡水鱼类.浙江动物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4—105.
[3] 袁乐洋.中国光唇鱼属鱼类的分类整理[D].南昌:南昌大学,2005.
[4] 李红敬,谢素霞.侧条光唇鱼和宽鳍馘的两个地理种群形态比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O(2):201-203.
[5] 李红敬.南岭6种鱼类的形态比较与北江光唇鱼生长的初步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8(4):420-423.
[6] 赵俊,陈湘,李文卫.光唇鱼类一新种[J].动物学研究,1997,18(3):243—246.
[7] 王莉,王绪祯,何舜平.基于线粒体ND4基因序列的七种条纹光唇鱼系统发育及对半刺光唇鱼分类地位的质疑[J].水生生物学报,2010,34(6):1218—1222.
[8] 罗芬,何学福.氯化钠浓度对宽口光唇鱼精子活力的影响[J].四川动物,1999,18(2):70—71.
[9] 陈晓耘.不同pH值下宽口光唇鱼精子活力的变化
[10] 袁乐洋.中国光唇鱼属鱼类的分类整理『D1.江西:南昌大学,2005:3-4.
[11] 吴秀鸿,陈焕新,曹兴源,等.福建光唇鱼属一新种[J】.武夷科学,1981(1):126—128.
[12] 陈礼强,吴青,郑曙明.云南光唇鱼的人工繁殖研究[J].淡水渔业,2006,36(1):43—45.
[13] 蓝昭军,赵俊,李强,等.北江侧条光唇鱼的个体生殖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2—97.
[14] 吴青,郑曙明,代丽.云南光唇鱼[J].水族世界,2007(4):87-89.
[15] 张玉明,周志明,潘晓艺.光唇鱼赤皮病原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9(5):631-634.
[16] 郭丽丽,严云志,席贻龙.黄山浦溪河光唇鱼的性腺发育周年变化l-J].淡水渔业,2008,38(6):8-13.
[17] 练青平,姚子亮,王雨辰,等.瓯江光唇鱼的卵巢和卵母细胞发育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O(3):374—381.
[18] 张玉明,闫家强,姜建湖.光唇鱼精子的活力观察[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4):393—397.
[19] 蒋进,李明云,吴尔苗.光唇鱼染色体核型分析[J].淡水渔业,2009,39(3):77-79.
[2O] 冀德伟,李明云,史雨红,等.光唇鱼的肌肉营养组成与评价[J].营养学报,2009,31(3):298—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