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菱》ppt课件讲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悲歌,又是女 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 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 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 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 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 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 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 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 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 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 “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 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 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 见卓识。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啊…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 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 春流到夏
玉石良缘
自根
从并
两 荷 判金
地 生 孤 木
花 一 茎 香
词 :
陵 十 二
,, 钗
致平 副
使生 香遭 魄遇 返实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没有想像 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
7、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进 行概括,完成填空:
律诗 是形式, 词句 是表象, 只有 立意 才是精 髓
8、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 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 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 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 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香菱身世:
香菱被薛蟠强买为妾后,被改名为香菱。当 薛蟠外出经商时,宝钗央求母亲,香菱得以跟宝 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后来在园子里,周瑞家的 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 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香 菱只摇头说:“不记得了。”
香菱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 但后来薛蟠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 堪,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 还险遭谋害。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 产而死。
二、课前准备: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仄(zè)声 应玚(yáng)
庾(yǔ)信
蘅(héng)芜(wú)苑 (yuàn)
三昧(mèi) 暧暧(ài)
请柬(jiăn) 胡诌(zhōu)
颦(pín)
姊(zĭ)妹
怔怔(zhèng) 暖香坞(wù)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⒈在《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成立了一个诗社,倡议者是谁? 在什么地方成立?诗社的名字叫什么? 探春 秋爽斋 海棠社
⑷、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 方才朦胧睡去了。
2、说说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
专心致志, 废寝忘食。
3、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
香菱写的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 晴彩辉煌映画栏。
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6、 香菱学诗的进步得益于黛玉的善教,那么, 黛玉是如何指导香菱写诗的呢?你从黛玉教香菱 学诗的过程中受到么启发?
首先,要多读。 “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 根本途径。
其次,读名家。精读诗佛、诗仙、诗圣的作 品,打好“底子”。学诗就要学一流的。我们在 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 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红楼梦》又名《石头 记》,是以作者自己和亲戚 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 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 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 说而不是自传。
《红楼梦》总的主题思 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 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 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 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 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 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 象。
5、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 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 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总结: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 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 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 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 1、划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思考这些地方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 刻画的。
提示:正面描写 香菱读诗作诗的 神态、动作。
如:
⑴、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 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 睡觉,她也不睡。 ⑵、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⑶、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 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香菱
身世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 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 里,终于沦为侍妾,受 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 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 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 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 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可见,在本文中,黛玉为人的主流是实在、热情,富 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五、合作探究: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 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 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 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 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 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 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 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 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 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 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 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 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 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 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 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 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 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 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 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 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 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 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 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 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 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 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 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
4、读了本文,你觉得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 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 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谨严,不 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 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 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 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红楼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曹雪芹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 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 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 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 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 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 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 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 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册 香 菱
故堪
乡伤
。。
2、香菱身世
“粉妆玉琢”
香菱,本名甄英莲 (偕音真应怜),是甄 士隐的女儿。小时候生 得极可爱,是父母的掌 上明珠,三岁那年元宵 节,在看社火花灯时被 骗子拐走,过了几年, 侥幸遇到个“风流人品” 的冯公子冯渊(偕音逢 冤)真心真意地要买她, 不料又碰到了呆霸王薛 蟠。打死了冯渊,生拖 死拽地抢走香菱。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
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 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 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 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 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又殇子, 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 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 48岁。
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
历尽沧桑,于世态所味甚深,而 又博学通识,才华富赡,胸多波 澜,笔无滞碍,才得成此绝世之 作。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 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 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 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 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 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 桂”“玉镜”“冰盘”等, 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 “被他缚住了”,即不能 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香菱写的第二首诗:
非银非水映窗寒, 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 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 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 余容犹可隔帘看。
一、预习检查 (一)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仄声(zè) 应瑒(yáng) 阮(ruǎn )
庾(yú)鲍(bào ) 蘅芜苑(héng)(w ú) (yuàn ) 三昧(mèi) 暧暧(ài) 请柬(jiăn)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óng) 姊(zĭ)妹 怔怔(zhèng) 暖香坞(wù) 鳏鳏(guān)
教时安排: 三个教时
《红楼梦》
又名: 《石头记》 《金陵十二钗》 《情僧录》 《宝玉缘》
一、知识窗: 1、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 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 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 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 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 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 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
三个步骤
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 读杜甫诗,尝试作诗。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香菱学诗过程
黛玉教诗
拜师 初作
“不以辞害意”,先读王维 五言律,再读杜甫七言律, 再次李白七言绝句
呆 “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 雅”,不要受缚,放胆去作
再作 三作
疯 “过于穿凿,还得另作” (宝钗:不像吟月——不扣 题)
魔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香菱的第二首诗就有所 进步了,能用“花香”“轻 霜”等比喻,又用“人 迹”“隔帘”等情景烘托, 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 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 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 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 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 于穿凿了”。
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
2.诗社的第一次诗赛在什么地方举行?题目是什么?谁得
了第一名?
蘅芜院 菊花 林黛玉
3.人物对对碰
稻香老农
黛玉
蕉下客
宝玉
萧湘妃子
宝钗
蘅芜君
李纨
怡红公子
探春
理一理
请概述香菱学诗的过程:
拜师 读诗 悟诗
作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教学过程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 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 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 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 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 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 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 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 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 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 “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 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 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 见卓识。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啊…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 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 春流到夏
玉石良缘
自根
从并
两 荷 判金
地 生 孤 木
花 一 茎 香
词 :
陵 十 二
,, 钗
致平 副
使生 香遭 魄遇 返实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没有想像 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
7、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进 行概括,完成填空:
律诗 是形式, 词句 是表象, 只有 立意 才是精 髓
8、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 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 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 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 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香菱身世:
香菱被薛蟠强买为妾后,被改名为香菱。当 薛蟠外出经商时,宝钗央求母亲,香菱得以跟宝 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后来在园子里,周瑞家的 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 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香 菱只摇头说:“不记得了。”
香菱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 但后来薛蟠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 堪,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 还险遭谋害。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 产而死。
二、课前准备: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仄(zè)声 应玚(yáng)
庾(yǔ)信
蘅(héng)芜(wú)苑 (yuàn)
三昧(mèi) 暧暧(ài)
请柬(jiăn) 胡诌(zhōu)
颦(pín)
姊(zĭ)妹
怔怔(zhèng) 暖香坞(wù)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⒈在《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成立了一个诗社,倡议者是谁? 在什么地方成立?诗社的名字叫什么? 探春 秋爽斋 海棠社
⑷、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 方才朦胧睡去了。
2、说说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
专心致志, 废寝忘食。
3、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
香菱写的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 晴彩辉煌映画栏。
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6、 香菱学诗的进步得益于黛玉的善教,那么, 黛玉是如何指导香菱写诗的呢?你从黛玉教香菱 学诗的过程中受到么启发?
首先,要多读。 “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 根本途径。
其次,读名家。精读诗佛、诗仙、诗圣的作 品,打好“底子”。学诗就要学一流的。我们在 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 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红楼梦》又名《石头 记》,是以作者自己和亲戚 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 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 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 说而不是自传。
《红楼梦》总的主题思 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 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 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 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 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 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 象。
5、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 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 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总结: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 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 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 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 1、划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思考这些地方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 刻画的。
提示:正面描写 香菱读诗作诗的 神态、动作。
如:
⑴、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 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 睡觉,她也不睡。 ⑵、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⑶、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 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香菱
身世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 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 里,终于沦为侍妾,受 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 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 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 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 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可见,在本文中,黛玉为人的主流是实在、热情,富 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五、合作探究: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 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 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 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 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 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 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 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 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 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 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 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 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 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 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 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 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 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 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 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 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 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 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 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 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 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 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 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
4、读了本文,你觉得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 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 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谨严,不 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 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 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 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红楼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曹雪芹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 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 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 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 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 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 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 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 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册 香 菱
故堪
乡伤
。。
2、香菱身世
“粉妆玉琢”
香菱,本名甄英莲 (偕音真应怜),是甄 士隐的女儿。小时候生 得极可爱,是父母的掌 上明珠,三岁那年元宵 节,在看社火花灯时被 骗子拐走,过了几年, 侥幸遇到个“风流人品” 的冯公子冯渊(偕音逢 冤)真心真意地要买她, 不料又碰到了呆霸王薛 蟠。打死了冯渊,生拖 死拽地抢走香菱。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
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 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 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 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 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又殇子, 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 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 48岁。
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
历尽沧桑,于世态所味甚深,而 又博学通识,才华富赡,胸多波 澜,笔无滞碍,才得成此绝世之 作。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 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 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 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 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 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 桂”“玉镜”“冰盘”等, 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 “被他缚住了”,即不能 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香菱写的第二首诗:
非银非水映窗寒, 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 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 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 余容犹可隔帘看。
一、预习检查 (一)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仄声(zè) 应瑒(yáng) 阮(ruǎn )
庾(yú)鲍(bào ) 蘅芜苑(héng)(w ú) (yuàn ) 三昧(mèi) 暧暧(ài) 请柬(jiăn)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óng) 姊(zĭ)妹 怔怔(zhèng) 暖香坞(wù) 鳏鳏(guān)
教时安排: 三个教时
《红楼梦》
又名: 《石头记》 《金陵十二钗》 《情僧录》 《宝玉缘》
一、知识窗: 1、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 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 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 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 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 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 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
三个步骤
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 读杜甫诗,尝试作诗。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香菱学诗过程
黛玉教诗
拜师 初作
“不以辞害意”,先读王维 五言律,再读杜甫七言律, 再次李白七言绝句
呆 “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 雅”,不要受缚,放胆去作
再作 三作
疯 “过于穿凿,还得另作” (宝钗:不像吟月——不扣 题)
魔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香菱的第二首诗就有所 进步了,能用“花香”“轻 霜”等比喻,又用“人 迹”“隔帘”等情景烘托, 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 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 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 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 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 于穿凿了”。
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
2.诗社的第一次诗赛在什么地方举行?题目是什么?谁得
了第一名?
蘅芜院 菊花 林黛玉
3.人物对对碰
稻香老农
黛玉
蕉下客
宝玉
萧湘妃子
宝钗
蘅芜君
李纨
怡红公子
探春
理一理
请概述香菱学诗的过程:
拜师 读诗 悟诗
作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教学过程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