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及传播效果分析-2012新闻学2班-杨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多年来,《新闻联播》作为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经过不断探索、调整,从内容选择到编排形式、播报方式都逐渐固定,形成了16秒前奏曲,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日活动为头条,25分钟左右的国内新闻、5分钟左右的国际新闻,先时政经济、后文化体育和字正腔圆、稳重、严谨的风格。
物质条件——物质生产力和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主要决定新闻传播事业的形式,或报刊,或广播,或电视;而社会对新闻的需求即社会条件,则决定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内容,决定报道什么,为什么阶级服务, 因而每个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每个阶段所掌握的新闻传播事业,总是这个时期和这个阶级的思想意识的反映,它们无不表现一定的社会内容和阶级意志。中国电视诞生的年代,正是中国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发展滞后的阶段,使得中国的电视节目染上了浓重的政治宣传色彩。《电视新闻》从内容选取到播报方式都非常重视新闻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宣传和推广政府的政策,维护和强化政府的地位,教育和引导广大民众。 脱胎于《电视新闻》的《新闻联播》延续了新闻节目的政治性,到现在《新闻联播》仍然是中国众多电视新闻节目中政治性最强的节目。央视《新闻联播》极强的政治性导致节目制作严肃,但呆板。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受众对此越来越反感。与此同时,各个地方电视台利用有些地面频道不承担转播央视《新闻联播》任务的契机和自身的接近性、地域性,相继开通了自己的电视新闻栏目。这些电视新闻栏目立足于大众尤其是当地民众做新闻,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了新闻的实用性,增加了当地新闻量,有的还用地方方言来说新闻,无论是新闻内容的丰富性、接近性还是播报方式,都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和各类信息的需求,这无疑会对央视《新闻联播》产生冲击,促使其改变现状。加之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的相继出现,便捷、快速的特点使其成为人们了解新闻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央视《新闻联播》的观众。
鉴于以上背景正确分析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对于促进这档新闻栏目的发展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并且对地方电视台的转型改版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文献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法研究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并对我国传统新闻栏目的转型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国内外研究状况:(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常昕(2013)在央视《新闻联播》的研究上并没有什么亮点,但是作者运用定量方法研究却是值得学习的。在对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形态研究中,作者选取了2013年1月14日-2013年1月20日央视《新闻联播》的每日前三条报道并进行统计学上分析,得出了一些列的结论和数据,十分具有说服力。
国外学者似乎更热衷于定量分析方法,在笔者收集到的相关外文文献中,每篇文章都做了大量的关于央视《新闻联播》的定量分析。MakowiczA M, Plath M和SchluppI(2010)选取了2009年2月15日-2009年3月15日这段时间央视《新闻联播》每日的播出时间,并进行了分析。同时,这两位学者还将分析结果与2008年同时期进行了对比。作者发现,央视《新闻联播》的延时情况明显减少。并且,即使是延时也不超过30分钟。作者透过这一细微的变化联想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指出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媒领域也不例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的说教式宣传报道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相反还会引起受众的强烈反感。笔者认为,这两位外国学者的研究视角广阔,不拘泥于小节,这是十分值得我们中国学者借鉴的。
[22]Turban Joseph W.The audience response system: a modality for course evaluation.[J]. Medical Education, 2009, 43(5).
[23]DosseyLarry.Questions from the audience.[J]. Explore: The Journal of Science & Healing, 2006, 2(4).
国外学者Turban Joseph W(2009)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原因。作者认为,中国国媒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经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统媒介如果墨守成规只能使自己倒退。另外,今天的受众知识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他们要求媒介进行改革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一)、国内外学者对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形态的研究现状
在对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形态的研究上,国内学者着重对这档新闻栏目的头条新闻编排、民生新闻报道、节目形态调整、播报语言改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上,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的切入点。徐若愚(2013)从形式到内容研究了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形态。刘俊(2012)从新闻叙事的编排、新闻叙事的语态和新闻叙事的包装三个方面具体研究了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黄婧静(2012)在揭示央视《新闻联播》改版亮点时,将视角集中到了民生新闻上。作者综合考虑了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民生新闻,认为这些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是题材社会化、视角平民化、报道纵深化、媒介定位由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互动。路永民,孙芙佳(2013)从叙事者功能、叙事内容、叙事手段三个方面介绍了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漆明明(2013)主要从央视《新闻联播》回归新闻价值上揭示了改版亮点,这一研究视角更为新颖独特。
[20]陈汉辞. 新闻联播改版:不止“小清新”[N]. 第一财经日报,2011-09-28A01.
[21]MakowiczA M, Plath M,TV Newsplayback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n audience on male mating behavior in theSailfinmolly (Poecilialatipinna).[J].BehaviouralProcesses, 2010, 85(1).
李翠,范玉金(2010)的研究视角更为开阔。这两位学者没有如其他学者一样罗列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形态,而是在文章中引入民族国家这一概念。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了央视《新闻联播》在促进民族国家认同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从这一视角出发对其改版路向进行了一番展望。笔者认为,这一研究方向在同类研究中旗帜鲜明、独树一帜,令人眼前一亮。
[4]黄婧静. 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新闻规律——以央视新闻联播改版为例[J]. 新闻前哨,2013,07:54-56.
[5]张碧颜. 电视新闻改革进行时——浅析2013年《新闻联播》改版[J]. 视听,2013,08:32-33.
[6]路永民,孙芙佳. 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改版评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9:16-18.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浅谈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及传播效果分析
姓名

杨雷
学号

201212020212
班级

2012新闻学2班
专业

新闻学
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指导教师

杨珺
完成时间

2015年11月13日
选题背景和意义: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于1978年1月1日起开始播出的一档电视新闻栏目,其前身是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在1958年9月2日开播的《电视新闻》。《新闻联播》开播30多年来,一直秉承着“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介绍各条战线的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宣传各地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创造的先进经验,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的宣传宗旨,成为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
[13]顾晋,姜玉香. 试论提升电视新闻可视性的途径——以《新闻联播》的2013年改版为例[J]. 赤子(上中旬),2015,22:262.
[14]牛慧清,项钰璇. 新闻性的回归——十八大以来《新闻联播》的改版[J]. 新闻战线,2014,03:76-78.
[15]陈李超. “八项规定”后 央视新闻的变化与地方台的机遇[J]. 传媒评论,2014,08:94-95.
(二)、国内外学者对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影响和原因的研究现状
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影响的研究上,大部分学者只研究了改版后《新闻联播》自身的变化。如,收视率、节目影响、受众的反应等。例如,学者曹瑞芳(2010)在文中着重介绍了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后收视率的上涨情况,并且与同时段的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作比较。笔者认为,这一研究视角过于狭窄。在我看来,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后最值得借鉴的是改版对地方台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新闻节目的影响,这一研究方向比较有实践意义。丁大侃(2013)从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了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成效,这篇文章就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作者在文章末尾揭示了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对地方台的积极影响,对我国地方新闻工作的改革的巨大促进作用。陈盛开(2013)研究的视角更小,同时也更具推广价值。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论述了央视《新闻联播》对于地方台《新闻联播》改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昕.例析《新闻联播》2013年改版后的内容质量[J]. 声屏世界,2013,04:10-12.
[2]陈盛开. 央视《新闻联播》“变脸”对地方台的启示[J]. 今传媒,2013,04:93-95.
[3]漆明明. 早春惊雷催蛰伏——浅析2013年《新闻联播》改版[J]. 南方电视学刊,2013,01:113-115.
[16]裴蕾. 《新闻联播》“中国梦”的话语表征[D].安徽大学,2015.
[17]陈青. 《新闻联播》改版分析[D].辽宁大学,2014.
[18]林文晶. 论新语境下的地方新闻联播走向——以《福建新闻联播》改版为例[J]. 东南传播,2013,10:79-80.
[19]陈兴. 《新闻联播》改版后还会“板”吗?[J]. 黄金时代,2011,10:28-29.
[10]曹瑞芳. 对《新闻联播》“改版”的思考[J]. 新闻世界,2010,05:67-68.
[11]李翠,范玉金. 从民族国家的视角看《新闻联播》[J]. 新闻世界,2010,07:122-123.
[12]常江.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解读《新闻联播》改版[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6:82-86.
[24]NabaretteH,LermechinH,AymeS.[Access to medical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inequality observed in the site audience].[J]. Revued'EpidemiologieetdeSantePublique, 2005, 53(2).
[7]丁大侃. 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形态及传播效果浅析[J]. 新闻世界,2013,10:195-196.
[8]徐若愚. 回归“新闻本位”——论《新闻联播》改版后新闻价值的体现[J]. 新闻世界,2013,11:66-67.
[9]刘俊. 语态·编排·包装——谈《新闻联播》改版背后的新闻叙事之变[J]. 电视研究,2011,12:52-54.
(三)、国内学者对央视《新闻联播》的研究局限
笔者在收集相关文献时也发现了不少学者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张碧颜(2013)在文中论述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形态几乎完全与其他学者一致,并且文章结尾作者既没有揭示改版的意义也没有指出的改版的影响。这篇文章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牛慧清,项钰璇(2014)在论述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形态时同样具有上述所列问题。作者在分析时条理清晰。但是罗列了许多事实却没有下文了。陈汉辞(2013)在文章中将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广告市场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些狭隘。广告市场只能是其中原因之一,而不能是主要原因。另外,这篇文章中引用的数据绝大多数是2000年左右的,年代比较久远。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层面和媒介自身层面两个角度论述了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原因。路永民,孙芙佳(2013)从新闻报道政策、媒介融合、地方卫视竞争、收视率等方面研究了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原因。笔者认为,学者常江(2012)的研究更具学术价值。作者在文章中运用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框架,采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揭示了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的深层次原因,即社会结构的变迁。笔者认为这一研究视角较为宏观,在国内同类研究中独树一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