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与人文生态同构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概念中“自然”一词并非现代理解的大自然,而被理解为天地万物、自然造化,是事物自然而然的状态。
“生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不曾出现,甚至在西方也是近代从其他学科发展而来。
建筑、环境学科中的“生态”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来源于生物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于1886年创立的,他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即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建筑、环境设计领域的“生态设计、节能建筑设计、绿色设计”应运而生。
一、中国传统民居环境中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范畴中国传统居住形式的差异源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传统民居形式多样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带分布明显有直接关系。
自然生态可以理解为因自然条件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人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自然生态包含了气候、气象、地质、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具体地说又包括聚落周边的山脉、河流、动植物种类及分布、矿产、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
反映在传统民居环境中,包括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住居与地形的契合,自然条件对住居的采光、通风、保温、隔热的不同要求,聚落及住居的综合防御能力、便利程度,以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用水、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因素。
至今仍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多为交通不便、封闭的山区河谷,不过正是这种相对独立的地理格局在历代战乱中被认为是理想的世外桃源。
传统民居不仅包括民居建筑本身,还包括了民居所处环境的集合,即传统居住环境的各个层面。
民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缩影,民居所处的环境,除了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大量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信息—人文生态环境。
概括地讲,人文生态环境即人文环境或文化环境,亦即人文景观。
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因此传统民居建筑得以在住居形式、空间组织和其代表的社会、文化含义做持续性使用。
民居建筑在拥有物质属性的同时,还包含了生成这种物质所依据的社会文化属性。
民居建筑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纳入到建筑空间组织之中,并依据这一逻辑关系确立相应的空间组织模式和相应的物质形式。
因而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出持续的、稳定的发展脉络,是实际生活对历史文化、社会关系的尊重与延续,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二、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同构关系
村落的生态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部分,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
从原始居住模式可以看出自然地理格局的天然划分是形成不同的居住方式的直接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交流加剧与渗透,居住方式呈现出人为有意识趋同某一文化价值的取向。
各地由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在住居中都会存在与之对应的区别。
早期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多来自自然界各种侵袭,“上古穴居
野处”,穴居自然成为利用自然条件修建的最简单的住居。
原始状态的自然条件使穴居成为世界各地普遍的居住模式,我国中原地区的各式窑洞更全面涵盖了穴居的多种方式,自然生态环境在早期住居中成为决定性因素。
随着人类的进步,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又造就了各种居住文化模式,各地聚落住居形式独特,反映所在地理单元、自然生态特点的同时,也传达出历史、宗教等方面的人文信息。
在我国,自然地理特点在史前文明的住居中已体现出南北差异。
北方原始住居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建筑遗址为代表,“有袋穴、坑式穴居、半穴居与地面上的木架建筑四种”。
南方
以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建筑遗址为代表,主要为木构架的干阑建筑。
这两种原始文化建筑遗址分别代表了原始住居形式对中国南北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条件较大差异的适应性。
中国的地域特点使中国内部区域文化远比地理分野复杂得多,存在多种类型,各地民间住居在中原文化主导下,在各地方人文气质的熏染中,呈现出各地独特的人文生态特征。
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和迁哲郎在考察世界各地民居后探讨了风土与民居的关系,他认为风土是“土地的气候、气象、地质、地形、地貌、景观等的总称”,在此可以理解为自然生态环境。
和迁哲郎从“风土性是产生不同结构类型人类契机”的观点出发,对在航海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风土环境与其所生活着的民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考察。
作为人类“自己了解自己的方法”的风土,也体现在“文艺、美术、宗教、习俗习惯等所有人类生活当中”,因此他从这个观点出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居住形式与风土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居住形式与自然生态及所处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我们看到,民居建筑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居住形式,人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使各地文化现象各有关联,又相互差异,即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总是处于动态作用中,各历史时期民居建筑的差异总在人类对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的不断取舍中转换,依据当时状况,或更贴进自然,或被社会文化环境左右。
这种取舍表现在民居建筑中,即每个空间都被赋予了相应的功能或文化意义,各空间在表达住居组织结构的同时也传达出住居功能、社会和文化属性的含义。
民居建筑就这样使人、风土、风俗、文化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人通过居住空间完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理解,对人文生态的尊重与传承。
不同的族群不仅各自民居形态不同,并且通过形式来反映的社会文化也各不相同,同样,即使是在相同文化背景之下,同样功能、目的的民居也未必一定拥有相同的建筑形式。
因此,传统民居是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同构中逐渐形成发展的。
三、实例研究—相同自然生态条件下,由于人文生态环境不同,居住形态有所不同
西晋末年的长期战乱,迫使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南迁,来到现江西、福建及广东北部,后多被称为“客家”,并逐渐形成汉族客家民系,孕育了客家文明。
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独特代表,在客家人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客家土楼在各地出现多种变体。
客家土楼这种居住形态的出现及土楼由方形向圆形的变迁,彰显出自然生
浅谈自然与人文生态
文/傅 璟
同构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环境
Natural and Humanistic Ecology Comprises Traditional Chinese Dwellings
070
ART PANORAMA2007・07艺术理论
态与人文生态对民居的
双重建构,这一过程中,
由于人文生态环境的变
化,致使居住形态有所
变化的特征尤为明显。
现存客家土楼主要
分布在我国福建、江西、
广东三省交界地带的永
定和南靖地区。
早期客
家人逃迁到闽南时,多
选择溪流环绕、竹木葱
郁、前有耕地、后有山林的谷地。
当时这种自然环境,既是避免战乱、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世外桃源,同时又是人烟稀少、野兽出没、蛇蟒流窜的蛮荒瘴疠之地。
为了生存的需要所建的方形土楼规模较小,土楼外墙厚重,以夯土构筑,内部为木构架多层房间。
外墙只在二楼以上开小窗,内院为天井,所有房间向内开窗。
这种住居形态的产生,一方面由于早期客家移民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住居仍旧保持北方院落方形格局,注重对称,主次分明;另一方面,初到闽地的客家人,势单力薄,采用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方形集体住宅建筑形式,既符合客家人当时面临的恶劣自然环境,满足了聚族而居、一致对外的防御心理,同时也是动荡的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
随着客家人在当地生根发展的需要,到清朝土楼多建为圆形。
圆形土楼的建造有几方面原因。
清末,外部世道动荡,内部家族人口剧增,要求更多的居住空间。
封闭、防御性强依然是当时建楼首选因素。
由于家族壮大,宗族血缘关系日趋复杂,只有建大型土楼才能满足居住需要。
圆形土楼较方形土楼抗震性好,楼中各个房间可平均布置,楼内无暗间,修建时便于计算及重复加工,缩短工期。
圆楼向心性的加强减弱了方位感及等级观念,各屋居室单元化便于集资、分配,有利于宗族的团结。
一幢幢圆楼逐渐代替方楼,形成客家民系独有的形式感强烈,形式与环境、文化相辅相成的民居特征。
客家土楼几百年来一直是闽南地区客家人居住的神奇家园,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到近代一直没有明显变化。
而客家土楼由方形楼逐渐演变成圆形、半圆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簸箕形、椭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式的建筑变体,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变,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等的综合作用。
因此,即使自然生态条件相对稳定,由于人文生态环境的不同,居住形态也会随之变化。
四、实例研究—不同自然生态条件下,由于相同或相似的人文生态背景,居住形态非常相似
中国各地民居建筑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但在诸多的建筑形式中,却有着一些共同之处,这种现象的原
因在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即文化趋同特征在建筑居住文化上的体现。
并且,建筑上反映出的种种相似性往往随着地域文化趋同范围的缩小而更加明显。
简单地说,即使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某种相同或相似的人文生态背景,民居建筑形态也会呈现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大陆与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东面临海,西北是戈壁荒漠,西南有世界之巅青藏高原,这些地理上的阻绝地带,形成了内部开阔向心、外部相对隔绝的地理单元,这种地理条件自古形成了文化上“择中”的观念,流传到民间,则变成为“向心”、“中正”观念。
表现在建筑住宅布局上,即明显的轴线布局,对称形式,强调布局的中心,以突出主次、等级。
在民间住宅布局中,“正房”是最带有中国“居中”文化特色的。
以四合院为例,院内呈轴线布局,北房(正房)与厢房在房脊高矮、房基高低、进深、柱高等尺寸上均有明显的区别。
正房的建筑通常高于厢房,一般由家长居住。
家长的权利地位从正房的形制得到充分的体现。
客家早期土楼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住居院落方形格局,注重对称。
土楼院内正房、厢房、倒座形制明确、主次分明。
福建南靖县石桥村昭德楼正房正中祖堂向前凸出,且正房底层及屋顶都高于厢房,以突出正房。
位于江南的丘陵地区,即使地形并不平整,然而轴线关系、中心观念仍旧深入人心。
即使在偏远的云、贵、川山区,民间住宅布局的轴线依然明确,“正房”一目了然,“中正”的观念仍深入人心。
“居中”只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有着内向、收敛、独立、平和的特征,中原文化观念随着文化趋同的心理遍及周边,使中国民居建筑反映出共同的特征。
可以说,传统民居的人文生态环境是人类长期选择的轨迹,它包括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背后的社会观念、文化模式以及民居建造的出发点—自然观和生态观。
传统民居建筑的人文生态环境反映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即营建使用过程中在制度、宗教、审美、民俗、艺术、禁忌、心理诸方面的关注,这种关注有时游离于建筑空间之中,有时印刻在建筑物质之上,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着自身特有的轨迹。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2.(日)藤井明 著 宁晶 译《聚落探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李秋香《中国村居》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