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
篇一: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论《飘》中的现实主义
文献综述
外国语学院xx级专业:英语教育x班学号:0xxxxxxxx 姓名:杨xx
指导教师:蔡xx 职称:副教授
引言
在20世纪的英美文学中,最具轰动效应的,莫过于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1949)的长篇小说《飘》。该书自1936年问世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依然盛销不衰。小说以美国南北内战为背景,以战争的发展为线索,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斯嘉丽与维希礼和巴特勒之间的纠葛和恩怨。小说整体上是以女主人公斯嘉丽的爱情史为中心,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此外,小说里还表现了对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矛盾,既是对当时南北战争中美国人的生活的生动刻画,也表现了当时战争中美国人勇敢和执着的精神。它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尽管美国文坛一直有意贬低《飘》的文学价值,但它虽然未能进入文学经典的殿堂,却走进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中。
一、国内对《飘》的相关评论
相对于西方而言,我国在《飘》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长期存在着接受与研究的严重脱节。即使是近年来这部小说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评价,并正式进入文学史(以毛信德的《美国小说史纲》和王长荣的《现代美国小说》为代表),但对《飘》的研究也还是流于表面和简单。仅以中译本的序言水平就可见一斑:1990 年中国刮起了重译《飘》的旋风,一时出现沪本、京本、浙本三个版本的热闹场面,却没有一个本子的序言水平超过几十年前傅东华的译序。
《飘》作为一部富有争议的小说,吸引了许多文学工作者的目光。目前已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对《飘》进行了分析和欣赏。
张玉霞在《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一文中认为,要对《飘》的持久魅力作出合理阐释,在整体的历史、文化的广阔视野关照下,必须回到细致的文本研究中去。张玉霞介绍了两个路径:1、把《飘》置于通俗文学发展进程中考察。从文类所属来看,它是历史小说与浪漫言情故事两个类型的交叉。偏重于形式要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于——优秀通俗小说的特征是“模式与模式突破”,即在内容和形式层面都具有承继、超越的双重性。而通俗小说的创作及接受两方面都受之影响。可以运用小说叙事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并结合通俗小说类型研究来深入剖析《飘》的叙事结构特点。2、从创作流派及本土背景考察作为南方文学的《飘》,在解构与重建南方文化方面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张淑英在《〈飘〉的流行与寂寞》一文中提到美国小说《飘》之所以能广泛流传的原因:一是艺术上的极高造诣,二是电影的推波助澜。然而,与小说的畅销和电影的火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文学史或文学手册中有关它的评论极少。很多人认为它是一部政治上反动的作品,这主要表现在小说对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地位的描写,以及对南北战争有仇视情绪。
在王长荣的《现代美国小说史》中提到,《飘》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优秀作品。他认为在人物塑造上,《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女主人公斯嘉丽实际上成了表现南方神话的理想人物。从客观上讲,米切尔美化了正在崩溃的南方庄园经济,表现出对农奴主的同情。另一方面,在处理时代背景和人物对话时,米切尔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人读起《飘》来感到真切动人。
丁芸在她的《英美文学研究新视野》中从现代女性的自我价值观角度解析了《飘》。她指出,按照女性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需求,采用故事性叙事法构建文本体系,这是小说《飘》在叙事话语方面最为主要的特征。《飘》既是言情小说,又是叙事小说。它是以女性形象斯嘉丽为核心的一系列线性故事、性格演变态势及其心路历程为叙事轨迹的。丁芸还认为,可以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为《飘》的轰动效应探源,从艺术美学看斯嘉丽形象的审美价值。
另外,有其他学者从其它角度分析了《飘》。翟旭比较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与<飘>中的斯佳丽》这两位世界闻名的文学形象,发现她们的相同点在于均具有旺盛的精力和超群的能力,同时又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个性突出,性格复杂。虽然二者因为时代、国度的不同存在许多差异,但是,她们都是同时代生活的强者,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何元媛在《飘不去的<乱世佳人>》中按照战前、战中、战后的时间顺序分析了作为南方大种植园主女儿的主人公斯佳丽在美国整个南北战争过程中心理历程的演变轨迹。荆兴梅在《<飘>的女性主义解读》中从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顾韶阳,王丽艳的《<飘>与妇女觉醒—<飘>中女性价值观浅析》分析了《飘》中女性价值观。梁亚茹在《独特的女性的声音—简与思嘉形象比较》中发现她们身上都表现出鲜明的女性觉醒意识,向往灵魂契合的知己之爱。两位女性作家都将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倾注到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发出了独特的女性的声音。邓波的《解读<飘>的女性话语》呈现了《飘》更为丰富的性别文化蕴意。韦震华从《解读斯佳丽的“明天”心绪》角度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张代生的硕士论文《<飘>的原型意象与主题意蕴新探》从全新角度为读者解读了《飘》,李华钰的《永不飘逝》从多个角度解析了《飘》魅力历久弥新的原因。
二、国外对《飘》的相关评论
《飘》自出版以来,对它的评价就毁誉参半。杨静远在《〈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学术界的评论:《牛津美国文学手册》重要作品年表中没有《飘》;《现代美国小说评论文集》中也没有提到《飘》和它的作者;《美国文学手册从殖民地时期至现时概览》认为《飘》只是维护了几乎一个世纪以前树立起来的神话;《爱国的热血,美国内战文学研究》认为《飘》对《汤姆叔叔的小屋》起了一种奇特的抵销作用;《美国百科全书》认为《飘》把真正的南方人(指奴隶主)写成高尚的、不可屈服的,把北方佬(指反奴隶制的北部人民)描绘成恶毒、腐朽的。奴隶制被看成一种仁慈的制度。
《飘》的畅销盛况震惊世界,但美国文学史对此一直保持着傲慢的沉默,正如莱斯利·菲德勒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的文学史在论及30 年代文学时,没有一部认为《飘》值得写入,都是傲慢地把它打入低层畅销书行列中。一旦提及它,总是作为大众文化时代文学品味衰败的例证。”美国评论界历年来关于《飘》的研究,是与通俗小说研究的大趋势相吻合的。早期的《飘》研究主要是从历史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出发,对作品的内容(人物、主题等)、形式(技巧、风格等)及接受情况进行分析,确立了它在这一类型中的经典地位。从一开始《飘》的巨大轰动效应便成为评论的焦点,评论界对其经久不衰的神话魔力迷惑不解,从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甚至精神病理学等多种角度进行探讨,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