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纺织业产业集群国际竞争优势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贸
北方
B E I F A N G J I N G M A O
绍兴市纺织业产业集群国际竞争优势研究
王燕枝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产业集群国际竞争优势的三种表现形式:投入优势、转
换优势和产出优势。

从投入优势和产出优势两个角度分析了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纺织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2)12-0045-01收稿日期:2012-10-29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2N13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B12038)作者简介:王燕枝(1981-),女,湖北鄂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产业创新。

纺织产业集群是指在纺织产业内相互关联的纺织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大学、行业协会、相关政府部门等支撑机构,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纺织产业群体。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由一些小乡镇企业发展起步的,2002年被纺织工业协会首批列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的特色市(县)。

纺织业已经成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其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助性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

纺织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绍兴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纺织业虽稳步增长,但从增长态势上看正在逐步放缓,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萎缩,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表现
基于产业集群的内涵,和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解,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中间性组织,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行为主体”,集群内的核心企业、相关及支持产业是其重要的“器官”,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也应该是由于产业集群本身的组织性质所产生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投入优势、转换优势和产出优势。

投入优势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力所致的优势,这种投入能力包括产业集群所需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经济基础、技术等等。

投入能力决定着产业集群最终的产出能力,没有好的投入能力,转换能力就不能更好的实现,它是转换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基础。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是转换能力,有转换能力而导致的竞争优势称作转换优势。

转换能力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中间性组织所具备的最核心的能力,是产业集群实现其组织功能的关键能力,是一个“黑匣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

通过转换能力可以实现产业集群资源的的合理利用,包括企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1+1>2的效应;可以实现作为柔性生产性质的系统的产业集群的柔性生产能力;可以将主导产业和与之相互配套、相互支持的关联产业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有机的整体。

总之,产业集群本身就是通过转换能力来实现其本身的价值。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最终是通过其产出能力表现出来的。

产出能力是转换能力和投入能力的最终结果,一个产业集群竞争力如何,最终将体现在产出能力上。

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提高产业集群的产出能力,产出优势正是产业集群产出能力所导致的最终竞争优势。

在此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TCI)这一指标来评价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的产出优势。

纺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优势中的投入和产出优势可以通过定量或者定性的方法去评定,而处于中间环节的转换“黑匣子”则难以测定。

在此,本文仅仅讨论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获得,除了产业集群本身应具备的从投入到产出的能力外,宏观环境和政府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

在此,这两个维度不做讨论,本文仅仅站在集群的层面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阐述。

二、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投入优势
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区纺织产业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越罗”就名扬天下,及至明清更有“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的盛况。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钱塘江口以南,东连宁波市,南接台州和金华,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相望。

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基本成网。

随着跨海大桥、跨湾大桥的建成,绍兴将融入上海一小时半经济圈,与上海浦东也只有半小时多的车程,与圈内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异常方便。

绍兴市有着极好的区位优势。

绍兴纺织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流通渠道,如中国轻纺城和钱清原料市场已成为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还有绍兴(中国)染料城、中国伞城等纵多纺织产业集群专门市场。

在浙江特有的“块状经济”特色下,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以嵊州领带、大唐袜业、兴昌织机、上虞伞业等纵多的集群内专业市场。

作为纺织产业基地的绍兴县下面就有7大纺织名镇:杨汛桥镇(中国窗帘窗纱名镇)、马鞍镇(中国化纤名镇)、漓渚镇(中国针织名镇)、夏履镇(中国非织造布名镇)、钱清镇(中国轻纺原料市场名镇)、兰亭镇(中国针织名镇)、齐贤镇(中国纺织机械名镇)。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入选全国百家产业集群行列。

近年来绍兴纺织企业逐渐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如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进入中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前10强,浙江远东化纤、浙江龙盛,浙江洁丽雅、巴贝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

2007年绍兴县就拥有无梭织机4.2万台,约占全国的1/6,其中进口的占到80%以上,无梭化率总体达到90%以上,设备先进性较高。

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1491家,从业人员达35.3万人,其实现的利润占到了全市工业的近50%,出口量占到了总数的7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而言具有较强的投入优势。

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受着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飞涨、节能减排等等因素的影
(下转第49页)
经贸
北方
B E I F A N G J I N G M A O
图1:贸易竞争力
来源:绍兴海关网上数据整理而来
响,投入优势中的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优势在逐渐降低,集
群内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融资压力、以及国外市场需求降低的压力,其投入优势却在不断的降低。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产出优势贸易竞争力指数指一国(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TCI=(Ei-Ii)/(Ei+Ii),其中Ei、Ii分别表示为一国(地区)i产业的出口和进口额。

TCI<0表示产业处于竞争劣势,TCI>0表示产业处于竞争优势,TCI越接近于l则竞争力(优势)越大;若TCI介于0~0.5之间,则表明该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优势),TCI>0.5,则表明该产业具有强竞争力(优势)。

根据绍兴海关网站上面公布的2009年到2011年绍兴市进口和出口主要商品金额表里面的数据,将有关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进出口商品挑选出来汇总从而得到纺织产业集群的总体数据,其中进口商品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机械及零件、合成有机染料、床垫、寝具及类似品、鞋类、填充用羽毛羽绒、工业用缝纫机;出口商品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机械及零件、合成有机染料、棉花、纺织用人造纤维、纺织用合成纤维、钮扣及其零件、拉链及其零件。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得到图1中的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贸易竞争力。


据TCI越接近于l则竞争力越大这一原则,可知绍兴市纺
织产业集群具有极强的贸易竞争力,更具体地说是具有极强的出口能力,这正好验证了中国的产业集群是和市场供给范围的扩大有直接相关,表现出来的是有着很强的出口能力,这强劲的一出口能力正是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优势)最直接的体现。

虽然从单个每一年来看,TCI都超过0.93,数值非常大,反应了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非常强,但是从纵向比较来看,从2009年到2011年,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一下降说明全球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对产业集群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作为传统产业集群的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进出口总额比较看出口额度远远大于进口额度,说明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对于海外市场的依赖性。

出口商品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占聚了纺织产业集群出口额的60%以上,体现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中“纺织业”的核心地位(与服装、鞋帽这样的成品行业相区别),占据半壁江山的纺织业为绍兴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作为占绝对优势的传统产业,如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是当下纺织产业集群面临着的重大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Press,1990.
[2]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9.
[3]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
济与管理,2004(10):2-9.
[责任编辑:兰欣卉]
异的发展趋势、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鄂尔多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结构与布局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调研,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定位、学科专业设置现状与发展规划,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系统梳理、清理、调整和重组,加大专业改造力度。

同时,强化校内多学科、跨学科之间的融合,培育交叉、边缘学科,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

(二)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是科学制定学校各类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在实施新一轮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过程中。

鄂尔多斯地区各高校需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明晰办学定位,找准优势与特色,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本校学科专业的规模、结构和重点,确定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原则、方向,优先发展的专业及其排序。

并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使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都能理解、支持、配合,共同搞好学科专业建设这项事关学校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发展战略的工作。

(三)建立专业设置调整的科学机制政府实行宽专业控制,只负责宽专业设置,制定专业方向设置标准,由学校自己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组。

政府提供整体性精确、可靠的人才需求预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组织专业评估。

对专业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定期抽查,以减少重复建设。

规范和完成高校的学科专业定位工作,形成合理的学科布局。

按照重点学科专业、
优势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和一般学科专业的框架,确立各高校专业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形成科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宏观调控平台。

总之,学科专业设置是教育结构中的核心结构,也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鄂尔多斯地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鄂尔多斯地区经济结构为背景,给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方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9-21.
[2]丁晓吕.积极探索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新思路[J].中
国高等教育,2007(13):6-8.[3]曾维林,周铭.略论江西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学科
结构关系[J].科技广场,2007(8):24-25.
[4]陈啸.安徽高教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与就业状况的调
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9):36-37.[5]杜国海,王涓.区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与
建设的机制与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7(8):59-62.[6]步钰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
学生就业,2007(4):54-56.[7]罗群,曹丽,左小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谋课程建设构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41-44.
[责任编辑:王帅]
(上接第4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