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玛瑙与红缟玛瑙---知识营养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红玛瑙
其实,“南红”称谓由来不久,只是近年才于玩家和市场间产生。

其产生简称的前提是,“云南保山红玛瑙”。

红玛瑙的传统学名是“东红玛瑙”和“西红玛瑙”,“东红”玛瑙是以烧色成红的玛瑙,其工艺产生源头为表面正统实际造假最甚的日本鬼子;烧色玛瑙比较脆,硬度下降太多,颜色缺少纵深感及胶蜡质感。

“西红”玛瑙是指天然原矿为红色的玛瑙。

其主产地,即得名产地为云南的保山。

云南保山红玛瑙早在《徐霞客游记》中就已经有了权威记载,徐霞客当时到了云南一个叫玛瑙山的地方,玛瑙山“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

其色月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

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晶莹紧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

”据考玛瑙山就在云南保山地区。

明万历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中记载,“生南方者色正,红无暇,生西北者色青黑,谓之鬼面”,“红色者为重,内有五色缠丝者胜之”。

而从张增琪先生《滇国与滇文化》中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就是滇国的墓葬中玛瑙饰物出土很多,有红玛瑙,白玛瑙,灰白色条纹玛瑙和浅红色缠丝玛瑙。

大多半透明,玻璃光泽(抛光所致,断面当是胶蜡质感),有不同的式样。

汉时滇人就以红玛瑙为贵了。

目前所见有量的南红玛瑙来源,多是从哀牢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百姓手里收购的。

那里的人们,尤其他们的先人,以红为贵,以红为美,
将珠子串做项链挂在脖间,将珠子缀在大块的布上披在背上,除装饰外,更是认为可以通神。

经过数年淘换,南红制品如今已经是极其罕见了。

徐霞客说的玛瑙山,就在哀牢山的支脉。

南红很早就被人们开采利用了,红玛瑙古称为“赤玉”,其中已经包含了南红玛瑙品种。

南红玛瑙,常见的颜色为云南等区域出产的大红,甘肃四川等地出产的柿子红(包括朱红大红),桔红,还有深红(酒红、枣红)、樱桃红,以及紫红等。

这些颜色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玛瑙变化色,包括接近透明局部有红意者,都大致的定义为南红的颜色范围。

颜色视觉为胶蜡质感,除大红、柿子红以外的颜色都是由极细小的点状物构成(此种以甘肃四川为典型)。

这种点状结构,在放大观察时较为明显。

南红玛瑙中的胶琉质感者常常被误以为最贵,实际为次。

是南红两大色质之一,无裂者为佳,多琉裂者为品相低劣。

有别于老瑕裂。

居于第三的是内含白色绒点的红玛瑙,价格差异则是天地悬殊。

其产地多为甘肃四川等地。

滇南红为首,其同类同价值红玛瑙也极少量产于相对遥远的东北和内蒙。

南红玛瑙颜色最佳者红色端庄雅丽,浮艳者为其次。

在清乾隆年间,滇红南红玛瑙基本开采绝迹,现在传下来的南红玛瑙基本为大清早期及以前历代,尤其已经有表面老化的,通常在汉唐及更早。

近年来开采出的南红矿绝大多数颜色更加浅,色粉而泛表,偶有佳者,也是弥足珍贵,物以稀为贵。

高年份老化风化表现:珠子外表,会有半月形,鸟足形风化斑纹及部分因地质光照湿度酸碱腐蚀等产生和沙眼等。

其材质区别,与经
典高级天珠用材不同,玛瑙硬度极高,往往做不到像现代不良产业所加工的天珠一样,容易采取相对简单的方法即可新仿一一敲打凿冲成残损的风化纹,当然,二者区别圈套,可明显看出和表面包浆不符。

打孔以及孔内:南红玛瑙的打孔很有特点,可能为大料先双面打孔再出珠(孔不会很小),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

所以,孔内因为磨损十分光滑,如果发现孔内有明显螺旋纹而且有白色粉末状,即可判定有新工或染色南红的嫌疑。

当然,这也不绝对,也许是存放原因所致内孔藏碱性地区尘土。

尤其不能误以为老的一定要有泥土肮污,如果不是出土的,玩家手中的基本应当是干净或少污垢藏于斑纹之内。

有时倒手而得的,会消毒清洗处理,之后才会重新串缀搭配,就算是直接出让的偏远民间珠宝饰品,也会进行消毒清洗,否则品相质感都不好,不能表现其本来的贵族气或原生态美感。

通常南红的用途分为三类,入药、加工成珠子供佩戴、制成雕件。

A、入药是用于藏药中的玛瑙。

B、加工成珠子。

珠子的年代跨度较大。

据说从战汉至明清(衮雪斋兄提供的信息,在云南博物馆出版的书中有照片证明出土的战国贵族墓葬中已经有南红玛瑙的串饰了),有些珠子的形状则与唐宋时西亚珠子的形状有相似的外形。

珠子的形状有橄榄形,瓜棱形(分为南瓜,倭瓜,长瓜棱三种)、圆形(大多为扁圆,极少能看见正圆的,多与加工工艺有关)、片状的(按外形象是先打孔再磨成柱形后进行切割)。

现有珠子的主要使用民族是藏族。

佩戴的方式有三种。

一种是串成串做项链,一种是做成龟背形的大块然后缝在大块的布上披在背后,还有串在佛珠上作为隔珠和三通。

因为南红的色泽鲜艳让很多藏族人认为可以当作珊瑚的替代品。

现有的珠子大多来自于甘川交接的一个县,那里的藏族以佩戴南红为美,早期珠子数量很大而近十年以来因为喜爱南红的人不断增多,市场需求增大而造成资源枯竭,现在原产地已经很少了。

以前那里的珠子还通过西藏销往尼泊尔和印度一带,现在因为国内价格高涨也引起了回流。

可以这样说,南红的资源比玉少得多。

选择珠子的方法通常为:颜色>形状>大小,依次进行对比。

颜色:锦红中的柿子黄好于生西瓜色。

形状:瓜棱>圆珠>橄榄珠>片状珠,大珠>小珠。

南红珠子大量进入内地市场是近十年以来的事,因为鲜艳的颜色,容易上手,很少有假货,稀少的材质引起了很多人的喜爱,价格也是日益增长。

南红珠子的保养方法也很简单。

可以和养玉一样常戴和盘玩就行了。

与珊瑚相比南红珠子即使在夏天出汗多时戴也不会发污。

而是越戴越亮。

选择时特别要注意圆珠较贵,有时会有老料后磨的现象,只是因为技术不高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现在也有云南料的新南红珠子。

它与老南红珠子的区别较大也是很容易分辨的。

C、雕件。

年代最早为辽金最晚至清代。

明清件分为挂件,摆件,花片,头簪,戒指,朝珠,纽扣,帽顶和佛珠。

此类东西则以中原工为主。

朝珠较少。

根据用料和抛光方式来看,朝珠是官造的,而挂件和摆件则是官造和民造都有。

挂件和摆件的用料以红白玛瑙为主。

其它则是以锦红玛瑙和锦花玛瑙为主。

故宫中现有的四件南红玛瑙摆件除一件水盂是锦红玛瑙以外,其它都是红白玛瑙巧色。

图:南红玛瑙手串(包浆好,风化纹清晰,看老)
红缟玛瑙
红缟,这个称谓并非一个科学上的概念,而是后天古玩意义上的约定俗成。

玛瑙的古籍考据研究的难就在于通常以红玛瑙统称,纹带呈缟状称缟玛瑙,其中有红色纹带者最珍贵,称为红缟玛瑙。

红缟玛瑙又称鸡血玛瑙或鸽血玛瑙,著名的战国中山国(河北)就曾经出土过几千枚的红缟管、珠。

红缟的缟丝视觉上是重叠形成,如同油画颜料无数次涂抹而成,实际也类似这个过程,只是并非人力使用颜料,而是大自然使用岩浆。

和红缟有类似之处的品种是一种同样较为罕见的红鸡肝玛瑙,但是红鸡肝玛瑙的视觉结构更类似于水草玛瑙,或者寿山石中的朱砂。

红缟具有和血一样的特性,第一眼看到它,就会感觉它的颜色和血的殷红是如此的相似,低调却很吸引眼球,真正血的殷红色,让人感觉高贵到寂寞,寂寞到孤独,孤独到冷静,冷静到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

从西周开始,我们在零星的组配中可以发现一些红缟的珠子,不过数量的比例非常微小,更类似于一种无意所为。

是作为西玛的一种替代品存在的。

春秋到战国晚期的500多年中,红缟似乎成为了整个社会高端审美追求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整个中国北方都涌现了诸多的红缟珠和红缟环,并且在考古记录的统计中,出土墓葬档次都很高。

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红缟的用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类珠、环类红缟制品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红缟不再作为纯装饰品与其他玉器类制品配合使用,而更多的使用在装饰和实用并行的剑饰上,并且单独使用。

这是玛瑙真正独立作为玉器一个品种的重要的里程碑,自此以后,玛瑙与和田玉彻底分家,玛瑙从此以后真正作为一个独立品种屹立于中国的泛玉器(或者称为半宝石)之林。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秦汉时期的红缟选料的审美观似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红缟制品的选料更多的出现了红白相间的原料。

其中红料部分的红度也出现了下降,在白料中也出现了水晶化、半透明化的趋势。

并且产生了原始的玛瑙俏色的取向,这一点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连云港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红缟剑饰,就很典型的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

红缟告别历史的舞台也同样显得那么突然,在魏晋的简葬之风的影响下,红缟伴随着更加著名的游丝毛雕、汉八刀等等玉器的种种高峰,默默的彻底离去,不见踪影。

这个速度就如同其兴起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此后,只有在元代和清代,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玉器大家庭中找到红缟数量极少的影子。

红缟资源的枯竭与缺失,也导致由古人对于红缟原料的选取范围从宽到窄、从精挑细选,到得一足已的无奈。

红缟的产地同样是一个谜题,学术界对于红缟的探讨几乎为零,更无定论,只能从考古记录中发掘一些蛛丝马迹。

个人做了个大致的统计(因考古报告公布程度和缺乏图片等原因,再加之个人对于考古记录的搜集也不可能全面,这肯定是个不完全统计),统计标本为红缟中最容易见到的红缟珠,标本数量41处。

大约有50%或更高比例出现在今河北地区,其余约40%分布在今山西东南部、南部、山东西部、内蒙中南部、河南北部、安徽北部这一大片区域,基本属于今河北地区辐射区。

剩余极少量的分布于今辽宁西南部、江苏、以及当时的楚文化区域。

我们虽然很难根据这种统计得出一个结论,但仍然可以找出一个以当时燕赵实际控制区为中心的一个辐射区域。

我们也参考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在战国时期,燕赵区域的玛瑙主要有两个产地,一个是今天的阜新辐射区(扶余和挹娄)进贡的“赤玉”,一个是河北省(蔚县、宣化等)自产的“琼玉”。

参考现有玛瑙标本进行比对来说,红缟并不符合东北产玛瑙的一般特点,在未出现新的考古证据的情况下,基本可以认定红缟的产地位于今河北、山西东部、山东西部这一
区域。

在认可这个产地的情况下,从今日的河北产玛瑙的状况而言,也基本可以认定红缟的大型地表矿藏已经绝迹。

红缟的表现也会根据产地出现细微的区别,以河北中南部的料子为最佳,通常表现为血色鲜艳,层次更多,并在红色中伴随黄色缟丝的概率更大,在出现白缟时水晶化程度较低。

其次的是河北和山西交界区域的料子,血色同样鲜艳,并且血色的分色更细,有类似水墨画的效果,但较少见到黄色缟丝,比较多的出现白色缟丝的情况,并且容易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水晶化。

其中质量比较差,也同样是最有特色的河北和山东交界区域(或者直接就是山东本地)的红缟,红色较暗,红色比例也较少,并通常伴随着水草纹。

这实际上也就是今日市场对于红缟优劣贵贱的大致的评价基础(但并不代表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

在说了那么多红缟的美好之后,烦心的事情终于也一定是要降临的,正如拿破仑所说的一样“世界上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利益和恐惧。

”红缟的世界里,没有恐惧,只有利益。

在红缟的价值重新得到收藏界认可的短短2、3年内,大量的新仿红缟制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在此之前,藏家只需要认识红缟的料子和有一些基本的分辨新老玛瑙的常识就已经足够了。

这一点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当前市价而论,春秋-汉红缟制品的价格是现代红缟仿品的20-50倍,这种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作伪者动力十足,并且。

据说这些红缟原料大部分来源于河北省内和山西省内的地表零散遗存(这一点无处考证,只能通过总结红缟原石卖家和新红
缟制作者的讲述得出,未必准确)。

这些红缟原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料质老化的情况,就给鉴定制造了更多的难题。

图:红缟玛瑙环(战国时期出土多,下图这个是老料新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