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用计算机系统解决方案

气象专用计算机系统解决方案
气象专用计算机系统解决方案

气象专用计算机系统解决方案

项目背景:

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是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推出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具有操作非常简单、实用性强、全自动运行、高度可管理、高性能价格比等诸多优点。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安装了目前在国内数值天气预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NCAR MM5气象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MM5所使用的计算平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仅可用于CRAY等巨型机过渡到大量使用于通用计算机,并从单个CPU发展到多个CPU分布式和共享式内存并行计算。计算效率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尺度模式走出了少数研究中心,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从单纯研究手段逐渐成为了实时业务预报的工具。

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可考虑高分辨的地形和陆面使用状况等重要的局地迫动因子,并可使用复杂的物理参数化方案,来研究和预测高分辨的局地中尺度天气现象,其相对于大模式的灵活性、细致性,使其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如各种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研究;实时预报;中尺度集成预报;区域气候预报;航空航海的气象保障;利用MM5来模拟产生军事训练和分析的协同环境;在空气质量和大气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等。

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完全实现了软硬件一体化,气象专用软件是基于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开发完成的,经过了气象行业权威专家的测试,完全可以用于局部地区的实时气象预报和科学研究需要。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安装了系统软硬件运行状态监控系统,使用户对机器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无需专业培训,使用起来亦可得心应手。

市场定位:

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是一款功能强大、市场竞争力颇强的计算机系统。对于一般经济条件有限的气象单位进行中尺度模拟的业务和试验,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MM5中尺度预报模式特别适用于省、市、地区级的气象部门开展当地有限区域的天气预报业务和相关的气象研究。

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既可以解决普通业务人员对数值预报所需的超大规模计算能力和平台的缺乏;也可以满足资深气象技术人员对预报模式和预报算法的进行深入研究的需要。

技术路线:

曙光公司依托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NCIC)和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NCHFC)两大国家级研究中心的强大技术实力,多年来致力于振兴民族高性能计算机产业。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思想主要来源于曙光公司成熟产品,包括每秒4000亿次运算能力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TC1700集群式超级计算机,以及其他曙光服务器功能性实用产品。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曙光公司在提升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产品化能力,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应用方面,曙光公司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简单实用的功能性产品,即:为用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一方面,将用户从繁琐的重复性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将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将用户所需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转化为一款实用的功能性产品。

技术特色:

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集曙光公司研制大规模超级服务器机群技术和服务器软硬件设计技术于一体,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软硬件配套产品,使之成为一款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产品。

1.操作简便、全自动运行

曙光公司针对数值天气预报应用而设计,易操作、易使用、实用性强。曙光气象计算机专门设计了”傻瓜化”用户操作,系统每天可以自动定时定点进行业务系统预报,从数据下载导入、系统资源分配、数值计算、数值分析到绘出气象图形的整个流程全自动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预。这套系统大大减少用户每天枯燥的重复劳动,避免经常出现的人为操作错误;也节约了用户操作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工作效率。在系统自动运行期间,用户可以随时地通过图形界面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

对于用户而言,几乎不需要任何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培训,就可以快速掌握整个预报系统。

2.贴近用户应用的流程和界面

曙光公司针对MM5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专门设计了用户图形操作界面。图形界面完全按用户的实际操作流程来设计,界面简洁、使用方便。

这套MM5的作业流程监控系统可以显示流程的运行情况,模块的输出信息,和处理的时间进度,整个流程尽在用户的掌控之中。

3.计算能力强、高速完成实时预报任务

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完全能在期望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提供满足需要的气象数值产品。权威测试数据表明,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极好的计算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区域范围气象预报的实时性要求。

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定制了不同配置的产品,具有不同的计算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可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4.一机多用、实用性强

这款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既可以作为业务预报系统,又可以作为气象研究和测试的平台,一机多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试运行,系统也提供可以保存数据的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对以往一个月内不满意的预报进行重新计算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调试系统。同时提供调试系统到业务系统的导入功能,使得用户自己刚刚研发出的产品马上可以转换为业务预报系统。

5.软硬件一体化

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是目前国内性能最高的商品化的通用并行计算机系统。这套气象专用计算系统是完全基于曙光并行计算机开发的,软硬件的紧密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最高性能。

一般而言,系统的整体性能并不单独由硬件配置或运算效率来决定,而是取决于整个系统中存在的”性能瓶颈”因素。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平台上进行了周密测试,针对所发现的系统硬件性能瓶颈和软件并行效率进行了大量的系统优化工作,有效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运行的稳定性。

6.系统监控和管理

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利用简单直观的管理工具来管理整个机群,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监控工具可以监控到整个机群的软硬件运行状态,如:整个系统工作环境,各节点CPU和内存的使用率,网络流量,各节点温度,风扇转速,直流电压等等,使系统管理员对各节点的情况一目了然。监控工具同时提供了报警功能,当出现故障点时(如温度异常、风扇停止转动等),可以及时提醒系统管理员进行处理,避免或减少系统故障和由其引起的用户损失。

系统规模越大,系统管理和监控的效率越高。

7.系统扩展性好

曙光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机群式架构决定了其具有优异的动态扩展性。根据用户应用需要,系统选择了扩展能力很强的通用节点,节点总数可扩展到64个以上。尤其需

要指出的是,气象专用计算机系统的动态伸缩性非常强。用户如果需要减少节点数目,可以随时指定节点与整个系统隔离;用户如果需要扩展节点,只需稍微变更配置文件即可完成;用户甚至可以使用气象专用计算机系统提供的节点自动安装功能,气象专用计算机系统会为用户自动安装(包括操作系统)和配置应用节点。

随用户需求的提升,用户可以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加少许投入,在不影响现在应用运行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硬件平台的升级。既有效保证用户现有投资,又免去用户升级时常遇到的现有应用移植之烦恼。

系统组成:

1、机柜系统和电源系统

2、计算机节点(根据应用规模进行设计)

3、MM5气象预报系统

@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简单化的操作。

@通过业务运行界面预报员可以直接完成预报。

@提供调试系统界面,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参数调整,进行气象科学研究使用。

@自动化运行,不需要人工干预每天定时定点进行预报。

@提供运行监控界面,随时监控整个预报系统的运行状况。

@提供日志查询界面,可以随时查询出错信息。

@提供升级服务,将调试系统根据需要导入到业务系统中进行业务预报。

@提供云图显示界面,用户可选择区域范围进行云图观测预报。

@提供远程监控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远程监控完成其业务功能。

4、存储系统

根据应用规模提供合适容量的磁盘阵列。200GB~1TB容量可选。

4通道Ultra3 SCSI,每通道160MB/s的传输速度。

支持RAID 0,1,3,5,0+1模式。

5、输入/输出系统(可选视频切换节点)

6、网络系统

根据应用规模提供合适数据交换网络。

支持100Mb Ethernet、1000Mb TX Ethernet、1000Mb FC Ethernet、专用Myrinet网络。

7、DCMS机群管理软件(Dawning Cluster Management System)

基于机群操作系统的曙光机群管理软件,实现系统单一管理点。

为系统管理员完成常用的系统管理任务提供图形化界面和接口,如用户管理、访问限制、系统配置、系统控制、基于TCP/IP的网络管理功能(如TCP/IP的配置、Hosts表管理、NFS 配置、NIS配置)等。

通过管理界面,向整台气象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或部分选中节点并行发送系统管理指令。

通过管理界面可以轻松完成DNS的自动配置。

可选择的附加功能系统

1、硬件监控系统(可选)

独立的CPU和控制电路板采集节点大部分硬件信息和工作状态。

满足工业标准的I2C总线构成硬件管理专用网络,实时传递系统硬件的状态信息。

专用的转换卡和信息采集卡进行采集数据收集和汇总。

DCMM系统监控软件(Dawning Cluster Monitor Management System)可监控机柜系统环境、每节点硬件配置情况、每节点直流电压、各部件温度、风扇转速等硬件状态、系统CPU、内存、网络使用情况等。

使用柱状图或数据报表输出系统硬件信息和软硬件实时运行状态。可指定节点,也可以图形方式对各节点的单项数据进行对比。

可以设置报警域值,系统异常时,进行报警,避免或减少系统故障的损失。

可以通过Modem远程拨号(Windows系统)或Telnet远程登录(LINUX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

2、高性能图形工作站(可选)

高效完成气象图形的观测、分析、显示、输出等工作。

3、专用绘图仪等(可选)

高效完成气象图形的绘制、输出等工作。

综合气象观测与技术保障试卷汇总

湘潭市气象系统2015年综合业务竞赛 综合气象观测与技术保障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40空,计20分) 1. 本站投入业务应用的自动站有( )和( )型号。 2. 全国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自( )起转入正式运行。全国所有( )站和()站资料纳入资料一体化业务管理。 3. 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台站工作任务有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2)();(3)();(4)()。 4.台站对疑误信息的反馈包括( )反馈、( )反馈和( )反馈。 5. 新型自动气象站基于()技术和()技术构建,采用了国际标准并遵循标准、开放的技术路线进行设计。 6.新型自动气象站按照“()+外部总线+()+()+外围设备”的结构设计。 7.前向散射能见度仪通过测量( ),可以得出散射系数,从而估算出气象光学视程。 8.EL15-2C型风向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为( )信号。

9.新型自动气象站的供电电源为( )V蓄电池。 10.守班期间,因硬件故障导致整套自动站无法正常工作,经排查在( )小时内无法恢复时,及时启用备份自动站或便携式自动站。 11.新型自动站硬件包括()、()、()、()四部分。 12.《中国气象局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意见》指出:发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就是要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和()等各项业务综合化、集约化。 13.为便于疑误数据处理,将疑误数据分为显性错误数据、()和缺测数据3类。 14.《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技术规定》中取消13种天气现象观测,出现雪暴、霰、米雪、冰粒时,记为(),这4种天气现象与雨同时出现时,记为()。 15.已实现自动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地温、草温记录异常时,正点时次的记录按照()、()、()、内插记录(瞬时风向、瞬时风速缺测处理,风向、风速不做内插)的顺序代替。 16.因设备故障、雨量空翻等造成降水类和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记录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时,仅对()时次记录进行处理。 17.自动站中的雨量传感器通过计数翻斗所带的磁铁扫()来测量雨量,计数翻斗每翻转一次,发出一个计数(),表示下了()毫米的雨。 18.传感器是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元件和()元件组成。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计30分) 1.当用万用表测量雨量传感器上干簧管是否故障,应该使用万用表的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近年来,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已全部完成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综合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量大面广特点,并且由省级保障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市、县两级保障。随着对气象观测数据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新一代气象观测网络建设的规划,已建成1657个新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区域自动气象站全省乡镇全覆盖和618 个山洪地质灾害点气象监测,加上土壤水分观测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共同为气象预报预测、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是针对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对人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气象要素,进行长时间区域范围内不间断的准确监测而设计开发的一款标准区域气象监测站。主要应用于城市降水网络、山洪预警、森林生态、核电厂环境监测等应用。主要监测要素是雨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 一、系统内容 该区域气象监测系统是方大天云设计的支持站点参数、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加密间隔、运行状态等信息的远程维护,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和日常维护工作。此外自动站可实现自动电源管理,数据自动

采集、存储、通讯、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灾害性天气监测、降水过程加密观测及多种形式气象保障和气象服务的需求。 二、系统指标 风速 0~60m/s;精度:3%(0-35m/s);5%(>35m/s) 风向 0~359.9°;精度:±3° 降水强度 0~200mm/h;精度:5% 降水类型雨/雪 大气压力 300~1200 hPa;精度:±1.5hPa 空气温度 -50~60°C;精度:±0.2°C(-20~+50°C)‘±0.5°C(>-30°C 空气湿度 0~100%RH;精度:±2%RH 通讯接口 RS232/RS485,板载GPRS 供电方式交流220V/太阳能+蓄电池 工作环境温度 -50~+50℃ 工作相对湿度 0~100%RH 防护等级 IP65 可靠性免维护,防盐雾,防尘 功耗 3-30W 三、功能特点 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区域范围气象监测设备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最新观测保障3-《现代气象观测》练习题-方健英

现代气象观测练习题 1 (出处:《现代气象观测》第一章~第七章) 2 一、填空题 3 1.(大气探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是大气科学的基础。没有对4 5 大气状况(准确、及时、连续、详尽)的了解,就谈不上对灾害性天气变化规6 律的科学掌握,更谈不上预测预报、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 2.大气探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初始阶段)是一系列定量测7 8 量地面气象要素仪器的出现,其标志性仪器为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的(水银气9 压表)。 3.大气探测第三阶段是(大气遥感系统)的发展,从1941-1942年开始应 10 11 用专门的云雨测量雷达,1960年4月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 12 4.(直接探测)是将感应元件置放于测量位置上,直接测量大气要素的变13 化;(遥感探测)是通过大气信号(声、光、电波)传播的信息,反演出大气要素14 的(时空变化)。 15 5.遥感探测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16 6.仪器性能的首要因素是感应原理,由感应原理决定了它的主要性能指标,17 包括(灵敏度、精确度、惯性)(时间常数)和坚固度(含稳定性)。 18 7.一个电阻温度表的输出为(mv)指示值,其灵敏度单位则为(mv/1℃)。 19 8.仪器(精确度)是指(测量值)与(实际(真值))接近的程度,可以通过仪器误差的数值进行衡量。 20 21 9.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引入了一个在各个测温范围使用的测温标准元件

系列,其中包括(铂丝电阻)温度表,(辐射)温度表和(铂铑)标准热电偶, 22 23 利用它们进行温标确定的方法称作实用温标。 24 10.水银的凝固点是(-38.862)℃,沸点是(356.9)℃,在18℃时的热膨25 胀系数为(1.82×10-4)J/℃,导热系数为(0.41855)J/cm2s.℃,比热为(0.1256)J/g.℃。 26 27 11.最高温度表的特点是:在玻璃球部焊有一根玻璃针,其顶端伸至毛细管的末端,使与毛细管之间的通道形成一个(极小)的狭缝。升温时,水银膨胀, 28 29 进入毛细管;但在降温时,毛细管内的水银不能通过狭缝退到球部,水银柱则在30 此处中断。因此水银柱顶可指示出(一段时间)内的最高温度。 12.使用热敏电阻需特别注意电流加热对元件的(增温)。在较大的电流下, 31 32 热敏电阻的(负温度系数)有可能导致过热失控。电流增温使元件阻值(减小)33 的同时,将进一步(增大)流经的电流,并同时加大增温效应。 34 13.λ称为(热滞系数),单位为秒。元件的(热容量)越大,散热面积越35 小,(热滞系数)则越大。热交换系数的大小则取决于环境介质的性质以及它的36 通风量。 37 14.热滞系数和风速的实验关系为:,式中P为(空气密度),38 它和通风速度v的乘积称(通风量)。 39 15.台站使用的百叶箱尺寸为:较大的一个高(612)mm、宽(460)mm、深40 (460)mm;小型百叶箱高(537)mm、宽(460)mm、深(290)mm。 16.湿敏电容通常采用(多谐波)振荡器和低通滤波电路完成(电容-电压) 41 42 的转换。

04-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附件3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中国气象局 2010年5月

前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为更好地发挥新型观测系统的作用,在总结《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试行)》试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型观测系统的原理和特点,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对原试行版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编制出本考核办法。本考核办法与《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试行)》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本考核办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考核办法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刘凤琴、陈益玲、许正旭、张宇、郭启云、杜晓斌、侯维峰、孙宜军、奉超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 前言 一、考核目的 (1) 二、考核要求 (1) 三、考核内容 (1) 四、观测质量统计规定 (3) 五、综合业务评分(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指数) (8) 六、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报送规定 (11) 七、附表 (11)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是对高空气象观测台站业务质量和观测业务人员“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考核的主要方法之一。本考核办法适用于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系统等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系统,是对高空气象观测前期准备、观测操作、数据处理、设备保障等全过程的业务质量考核,并规定了具体的考核指标及统计要求,是高空气象观测台站及各级业务管理部门进行业务质量评价的依据。 一、考核目的 进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业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保证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 二、考核要求 (一)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台站和个人,在进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时,均应严格按照本考核办法进行观测业务质量考核。 (二)业务质量考核要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 (三)台站要按照统一的业务质量统计报表格式(见附表5),逐项统计填报台站和个人业务质量,并作为台站业务档案保存。 (四)按照奖优惩劣、奖勤罚懒的原则,业务质量考核可与各地制定的奖惩制度挂钩。 三、考核内容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以观测质量、探空平均高度、测风平均高度、重放球和系统故障五项内容为考核指标,具体统计方法和达标标准如下:(一)观测质量 观测质量分为台站观测质量和个人观测质量两部分,是对高空气象观测业

气象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气象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目录 1.项目背景 (1) 1.1前言 (1) 1.2需求与必要性分析 (1) 1.3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 (3) 1.4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4) 1.5本项目与其它相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4) 2.指导思想 (8) 3.项目概况 (9) 3.1总体建设目标 (9) 3.2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1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2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3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4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1) 3.2.5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1) 3.2.6通信网络分系统建设目标 (12) 3.2.7技术保障分系统建设目标 (12)

3.3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2) 3.3.1概述 (12) 3.3.2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2) 3.3.3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3) 3.3.4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4) 3.3.5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5) 3.3.6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 3.3.7通信网络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 3.3.8技术保障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 4.系统功能 (16) 4.1总体功能 (16) 4.2分系统功能 (17) 4.2.1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功能 (17) 4.2.2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功能 (19) 4.2.3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功能 (21) 4.2.4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功能 (24) 4.2.5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功能 (26) 4.2.6通信网络分系统功能 (28) 4.2.7技术保障分系统功能 (30) 5.系统结构 (31) 5.1总体结构 (31) 5.2分系统结构 (32)

《现代气象观测》(练习题)

《现代气象观测》练习试题 。二、单项选择 1.统一仪器的规格指标,安装方法和操作步骤,可使系统性误差的数值比较稳定,使观测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 A、准确性 B、可靠性 C、比较性 D、可比较性 2、由于仪器本身的暂时失效或外界的干扰,往往会在数据系列中存在一些被称作为()的异常值。 A、野值 B、野点 C、极值 D、极点 3.水的三相点为:() A、273K B、273.15K C、273.16K D、273.5K 10.一般说来,热敏电阻的阻值在几十仟欧姆,不到()欧姆的导线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A、10 B、50 C、100 1.()的发展,使大气探测进入第三阶段。 A:定量测量B:高空风探测技术C:遥感系统的发展 2.决定仪器性能的首要因素是()。 A:探测原理B:感应原理C:材质特性 3.观测地点的选择必须注意周围环境,测点距离大型障碍物、特殊地面覆盖、水体、谷地、山崖太近会使资料失去()。 A:代表性B:准确性C:比较性 4.室内大气湿度测量最精确的方法是() A:测量法B:间接计算C:称量法

7.测量短波总辐射的仪器是利用测定黑片与白片之间的(),然后换算成辐射通量密度。 A:光通量差额B:温差C:热量差额D:辐射差额 8.台站采用测量降水的特制量杯,可以精确估算到( )mm。 A:±0.1 B:±0.01 C:±0.5 D:±0.05 9.现行各种能见度仪的波段多在()nm之间选择。 A:50~1000 B:500~1000 C:300~1100 D:30~1100 10.测定闪电的电磁场辐射不论是方位测定法,还是时间到达法,都需要()个以上的测站方能准确地进行定位。 A:1 B:3 C:5 D:7 三、多项选择 1.一个完整的大气探测仪器或系统包括() A:观测平台B:观测仪器C:观测数据D:资料处理单元5.短波辐射的97%的能量集中在()μm之间,温度为300K的长波辐射,()集中在波长5μm以上,波长比()μm长的称红外辐射,波长短于(B )的为紫外辐射。 A:99% B:0.400 C:0.29~3 D:0.730 7.波长在0.3~0.4μm的紫外辐射,对(ABCD)都有很大的影响。A:晒黑皮肤B:产生维生素D C:植物的光合作用D:大气污染中的光化学烟雾的生成 8.按目前的技术水平,闪电定位资料技术要求可以达到下述指标:(BCD ) A:能确定出远处闪击电磁场辐射源的方位和距闪击探头的距离;B:能分辨出云对地闪击以及云间闪击;支云、以地闪击就能分辨出首次以及随后各次的闪击; C:对于大的闪击,如峰值电流在16kA以上的闪击探测效率为90%;D:闪击落地的定位精度应达到500m。 1.仪器坚固性是一个不太明确的概念,它大致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A、仪器无故障平均运行时间 B、仪器运行对环境温度、湿度等要素变化范围的数值要求 C、电源电压波动允许的范围 D、仪器外装饰(例如涂层)出现明显锈蚀的时间长短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与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与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与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与日落前巡视观测场与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与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瞧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与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办法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管理,规范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规划、技术要求、研制、定型、许可、使用、运行保障、质量监督和报废等工作,提高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是指专门用于气象观测业务的设备、仪器、仪表和消耗器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应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统筹规划布局,统一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要求,严格装备管理程序,把好各环节质量关,实现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质量可靠、运行稳定、技术性能满足业务要求。 第四条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归口管理,授权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负责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定型受理、技术审查和监督检查以及实施装备许可的质量检测测试等技术支撑工作。各省(区、市)气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 第二章装备规划 第五条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提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适时组织制定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保证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六条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应当按照“列装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原则,提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总体功能、技术体制和业务布局规模。第七条中国气象局应当向社会公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或专项规划、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及年度研发指南。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应广泛征求意见,并定期滚动修订。 第三章装备技术要求 第八条对于列入规划的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相应的功能规格需求书,明确具体功能、技术规格、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等要求。 第九条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标准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功能规格需求书制订,纳入气象标准制修订计划统一管理。 第十条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设计、研制、定型、生产与验收,应严格按照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标准或功能规格需求书的要求进行。 第四章装备研制 第十一条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研制应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研制单位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专项规划和研发指南,自主立项研制或向中国气象局申报立项研发。对于重大或急需并且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招标方式确定研制单位。 第十二条对于中国气象局立项研发或招标研制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研制单位应当保证研发进度和质量,按期提交研制产品。 中国气象局鼓励企业、相关气象业务及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研制系统集成度高、成套性好、系列化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 虽然我们国家的气象资源十分丰富,但经常会发生气象灾害,这些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气象工作者在这过程中要密切的关注气候变化,提前发现险情,做好预防工作,最大程度的利用气候资源。在21世纪,我们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气象观测业务的重要性。本文将对现代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具体的建议。 标签: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一、气象观测 (一)气象观测是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地球大气进行研究,这其中采用了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气象观测的对象也越来越多,从简单的天气观测延伸到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等多种类型,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大气观测。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组成一个完整的气象观测系统,不仅能够监测地面还能延伸到高层以及全球,整个大气的变化状态都能观测。气象观测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都少不了气象。而且我们国家的气象观测水平已经超越了很多国家,成为世界的先例,这也代表我们国家的气象观测水平更准确。 (二)近几年现代化的气象观测技术在不断的进步,气象预警、气象报警、应对气象变化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气象观测部门也配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招收了,专业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服务水平。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气象观测对大气变化进行记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编发成天气情报,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天气预报。这些数据在长时间积累和记录后,就能成为农业、林业、工业等多种行业发展过程中有利的规划依据。我们借助大气遥感探测能够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测,例如常见的龙卷风、台风、强风暴等等。能够直接通知用户,在第一时间报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这样也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1] 第二,气象观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才能延伸出大气科学以及气象工作。大气现象变化的非常快,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大气运动会受到太阳、海洋以及地表状况的影响。虽然我们已经能够进行模拟实验。例如,在大庆路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资料。但这些资料并不准确,还是要依靠大气,观测获得准确的数据,这样也能为大气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支持。例如,锋面、气旋、气团这些理论都是对气象观测后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想促进大气科学理论的进步,就要做好气象观测改革工作。[2]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第19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19.1 概述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从狭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从广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网。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如果需要,可直接或在中心站编发气象报告,也可以按业务需求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自动气象站网由一个中心站和若干自动气象站通过通信电路组成。 自动气象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提供数据的时效性,通常分成实时自动气象站和非实时自动气象站两类。 实时自动气象站:能按规定的时间实时提供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气象站。 非实时自动气象站:只能定时记录和存储观测数据,但不能实时提供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气象站。 根据对自动气象站人工干预情况也可将自动气象站分为有人自动站和无人自动站。 19.2 结构及工作原理 19.2.1 体系结构 自动气象站由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计算机等,系统软件有采集软件和地面测报业务软件。为了实现组网和远程监控,还须配置远程监控软件,将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联接形成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见图19-1)。 图 19-1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框图

现用自动气象站主要采用集散式和总线式两种体系结构。集散式是通过以CPU为核心的采集器集中采集和处理分散配置的各个传感器信号;总线式则是通过总线挂接各种功能模块(板)来采集和处理分散配置的各个传感器信号。 19.2.2 工作原理 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自动气象站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并按一定的格式存储在采集器中。 在配有计算机的自动气象站,实时将气象要素值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并按规定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在定时观测时刻,还将气象要素值存入规定格式的定时数据文件中。根据业务需要实现各种气象报告的编发,形成各种气象记录报表和气象数据文件。 通过对自动站运行状态数据的分析,实现自动站的远程监控。 19.2.3 主要功能 ⑴ 自动采集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蒸发量、日照、辐射、地温等全部或部分气象要素。 ⑵ 按业务需求通过计算机输入人工观测数据。 ⑶ 按照7.5节中海平面气压计算公式自动计算海平面气压;按照附录1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计算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以及所需的各种统计量。 ⑷ 编发各类气象报告。 ⑸ 按附录5形成观测数据文件。 ⑹ 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⑺ 实现通讯组网和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 19.3 硬件 自动气象站有多种类型,其结构基本相同,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系统电源、通信接口及外围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组成。 19.3.1 传感器 能感受被测气象要素的变化并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器组成。

浅谈我国气象监测研究现状

浅谈我国气象监测研究现状 (罗宗学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昆明市)摘要: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进行气象监测,开展气象预报、预测、科学研究是生态监测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文章从我国气象监测概念的发展、现代气象监测所取得的成就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浅谈我国气象监测研究现状。 关键字:气象监测概念研究成果人才队伍不足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天气和气候灾害频繁的国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环境问题。它与国家政治、经济、国防及人民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6亿人次,经济损失占国家GDP的3%—6%。因此,气象监测作为生态监测的重要领域之一,其研究工作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同时也事关我们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 1.我国气象监测概念的发展 1.1经验认知的古代气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可以看到,人们已经认识到人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中庸》中也有关于气象知识的记载:上律天时,下袭水

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说明要想社会有序发展,必须按气象规律办事。“大禹治水”的典故就是古人运用气象知识的典范。 看云识天气早在我国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云、雨、雪、虹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词汇。到了汉代,《淮南子》已系统地阐述了二十四节气。以后的诗句中更是将天气经验化为了天气谚语,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另外,我国最早的雨量器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产生了。 但是,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落后加上政治体制的原因,气象监测仅停留在经验阶段存在于民间。并未真正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要素。 1.2 举步维艰的近代气象 近代的中国在长期处在外国列强的压迫之下,各种科学技术都很难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国内气象设施大多为外国人所建,在上海、青岛和台湾等地的气象台都操纵在列强手中。直到20世纪初,中央观象台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始,竺可桢等气象工作者艰难探索我国气象发展之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气象监测网、监测站和研究所相继建立,气象监测站点已有一百多个。 1.3 蓬勃发展的现代气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气象事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气象监测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旋起。但由于某些政治原因,开始二十多年的气象事业发展并不可观。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气象事业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卫星气象的应用将我国气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20世纪末,气象工作开始向气候系统领域扩展,国家气候中心成立,我国积极参与到国际气候变化应对研究中。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监测对象的扩充,气象监测已逐步发展为

(完整word版)FAMEMS900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FAMEMS900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2016.8.19

机场自动气象监测系统是针对民航各机场使用气象数据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数据库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了对自动气象观测系统(AWOS)原始数据电报的接收、处理、控制和存储,能动态实时地显示AWOS各种气象数据、观测METAR报文,提供AWOS各种传感器的监控,并在设备故障后及时自动报警;同时,利用其存储的数据,回放过去任意时间段各种气象数据的历史曲线,分析对比各种数据曲线。该系统是一款集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气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云高仪、大气透射仪或前向散射仪、背景光亮度传器等仪器得综合自动监测应用系统。它为飞机的安全起飞、降落提供精确可靠的气象数据和科学依据。 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中关村西区,致力于气象与环境监测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美好中国”为愿景的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以在线式监测系统为核心,研发、销售气象与环境传感器、自动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等设备,形成了“FAMEMS”、“FANDA”、“SKY”等核心系列品牌的在线实时观测系统产品,并为众多行业退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业务涵盖气象、环保、交通、航空、农业、林业、水文、电力及研究院所等行业。 作为气象与环境监测的行业领先者,方大天云具有深厚的硬件与软件技术示例。企业先后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拥有多项产品专利与软件资质。 秉承“专业、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方大天云严格遵循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气象与环境监测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 一、系统内容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附件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中国气象局 2010年5月

前言 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进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进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差不多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 第三章观测装备 (3) 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4) 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 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 第七章观测前预备工作 (6) 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 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7) 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 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 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5) 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 第十四章资料治理 (16) 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 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

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

附件: 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案的通知》(中气函〔2018〕84号)有关全面深入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要求,制定本案。 一、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气象局党组按照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到2035年努力率先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实现观测自动化,推进观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适应新时代气象工作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关键点。地面气象观测是覆盖面最广、需要人力资源最多的一项基础性业务。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然而,对照新时代气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结合不紧密,观测效益不高;二是新技术新法在业务中研发和应用程

度不够,观测自动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三是业务布局、业务流程不够集约、高效;四是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等。因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 二、改革目标 2019年1月1日完成全国地面观测站观测自动化整体切换工作,实现业务运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业务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台站岗位设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主要实现以下五面的目标: 1.完成观测项目优化调整,形成台站观测项目以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为主、省局自定为补充的业务布局,同时实现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促进观测效益的充分发挥。 2.依托技术创新,解决人工观测项目的自动化问题,实现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自动观测、数据在线质控和实时快速传输。 3.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精简业务层级,优化任务分工,实现观测数据采集、传输、质量控制等业务流程扁平、集约、高效。 4.完善适应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需求的县级气象机构及岗位的设置,明确职责,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工作职责进一步优化、管理和业务机构设置更趋完善、岗位和人员配置更加合理。 5.统筹协调和合理配置观测设备、信息网络设备、支撑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_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附件3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12月

编写说明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试行)》针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而编制的,所涉及的装备是拟用于气象观测专用的仪器和设备(暂不包括气象卫星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 本《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环境适应性(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 根据需要,可补充增加其他类型装备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提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经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方法》的编写。 本《方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归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本部分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规定了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装备测试的项目、要求、方法、数据处理及测试结果的评定原则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设备可参照执行。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云、王小兰、林冰、张雪芬、冯冬霞、王建凯、李建英、赵旭、丁蕾、边泽强、王天天、刘聪、陶法、张帆、胡树贞、茆佳佳、刘银锋。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测试评估项目 (1) 4 交接检查 (1) 5 功能检查 (1) 5.1 项目 (1) 5.2 要求和方法 (2) 5.3 结果与评定 (3) 6 电气性能测试 (3) 6.1 基本性能测试 (3) 6.2 安全性测试 (5) 7 测量性能测试 (6) 7.1 项目 (6) 7.2 要求和方法 (6) 7.3 数据处理 (7) 7.4 复测 (7) 7.5 结果与评定 (8) 8 环境适应性 (8) 9 外场试验 (8) 9.1 要求 (8) 9.2 试验方法与数据录取 (8) 9.3 数据处理 (9) 9.4 试验分析 (9) 10 综合评定 (12)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为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观测业务质量,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现行业务规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定,根据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实际,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对现行质量考核办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而形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对象为全国各观测业务台站、各省(区、市)气象局。 第四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业务种类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雷电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GNSS/MET观测业务、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气象卫星观测业务,共计10类。具体指标及解释见附件1-11。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四个方面;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和GNSS/MET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雷电观测业务考核

数据质量、设备运行可用性和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四个方面。 其中,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和设备运行可用性通过考核相关业务上传的数据和状态文件实现,考核文件种类详见附件12;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通过考核相关业务的填报表单和上报文件实现。 第六条每项业务的考核总分为100分。各考核内容包含若干单项考核指标并分配相应的分值,各单项考核指标得分之和为综合考核得分。考核以月度、年度为周期。 第七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工作由综合观测司、预报与网络司共同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具体实施。 第八条考核结果由综合观测司、各省(区、市)气象局观测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考核周期及时进行通报。 考核结果可作为省(区、市)气象局推荐和评选优秀集体和个人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作为评价设备质量的依据。第九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负责解释。各省(区、市)气象局可在本办法基础上制定本省(区、市)的实施细则。 第十条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气测函〔2013〕312号)、《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考核办法(试行)》(气测函〔2014〕201号)同时废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

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

1.《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涵盖了从 原始观测信息获取到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制作的全过程,通过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综合集成,全面获取()等相关领域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态过程信息. ( ABCD ) A 、大气 B、陆地 C、海洋 D、空间 2.《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 需求牵引 B综合统筹 C协调发展 D突出重点 E开放合作 3.《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到2015年,形成地基、空基 和天基观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质量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观测要素(AB)基本满足数值预报服务需求。 A时空分辨率 B 准确度 C及时率 4.《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到2015年基本建立观测信息 获取、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观测产品加工制作业务流程,观测数据()和观测产品(ac)基本满足预报服务需要。 A可用率 B 及时率 C 正确率 D 准确率 5.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到2020年,完成基准气候观测布局,实现气候区全覆盖,形成海-陆-气相互作用的综合观测能力,观测准确度达到(c)技术要求。 A WMO B WOM C GCOS D GOCS

5.《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到2020年, 完成灾害易发区 局地天气雷达布局,自动气象站实现乡镇全覆盖、重点区加密,基本消除气象灾害(c)。 A.预警盲区 B 警报盲区 C监测盲区 6.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从功能结 构上由观测信息获取业务、观测信息传输业务、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和技术保障业 务组成。(x)装备保障业务 7.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观测信息获取业务实行国家-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四级布局。(x)国家台站两级布局 8.《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观测信息传输业务实行() 布局(abc) A 国家 B台站 C省 D市 E县 9.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 实行国家和省两级布局。(v) 10.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省级主要承担本省(abc) A各类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 B各类气象观测数据检验评估 C观测产品制作业务 D负责制定相应的业务管理规章 11.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装备保障业务实行国家、省、地和县四级布局。(v) 12.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观测业务部门负责(A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