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
任何社会的构建与发展。都必须依靠三条支柱,这就呈政治、经济与教育。和谐社会自然不会例外,即是说,它的构建与发展也离不开这三条支柱: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经济、和谐教育。本文仅打算对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问题,谈淡个人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海内方家。
什么是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教育体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制度、教育政策,行政管理、经费分配、教师培训、学生考核等领域是否和谐协调;后者仅指采用什么教育手段去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此,我们仅就狭义的和谐教育作些考察。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教育手段去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现对这个定义作如下两点分析:
一、采用和谐教育手段
众所周知,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方式、途径,乃至于教育内容,学校规章、学生守则、师生关系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教育手段。所谓的和谐教育手段,是说这诸多方面必须统一协调,相互配合,而不是互相矛盾、彼此消长。但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这方面不和谐的现象几乎是到处可见,不和谐的声音也几乎是随时可以听到。须知:只有采用和谐教育手段。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而如果教育手段不协调配合,则是难以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来的,
二、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所谓和谐发展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了自由、充分与全面发展的人。这里的自由,指发展的高度;充分,指发展的深度;全面,指发展的广度。只有这高、深,广三个维度的发展是协调统一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强调指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不是在现阶段就可以如愿以偿的;而马克思主义所要求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目的,也不可能在今天就予以实现。但应当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不懈追求,这座教育的美丽高峰是可以“会当凌绝顶”的。
和谐教育并非今日始,而是走过了相当漫长的历程。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培养智,仁、勇、艺多方面得到发展的“成人”的要求。据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注:“成人,犹言全人。”“全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战国时的苟子也提出了培养“成人”的教育目的,并主张通过“全、尽、粹”之学去予以实现。综合历代的解释,所谓“全”,指发展全面、完全;“尽”,指发展彻底、极度:“粹”,指发展精粹、完美。可见荀子所说的“成人”,同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在西方,古希腊“三哲”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和谐教育的倡导者。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三分”论为基础,主张对人们进行智、德、体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教育,以培养和谐的人。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和谐教育的浪潮更是此起彼伏,不断涌现。例如.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指出,教育的宗旨即培养“完全之人物”;这就是今之所谓和谐发展的人英国洛克的“绅士教育”、法国卢梭的“爱弥儿教育”,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现代人本主义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自我实现”者的教育等,都寓有和谐教育的意思。可见,和谐教育的内涵是比较宽泛的,各时代、各阶级都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核心思想却是相当稳定的。
怎样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古今中外,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内容、规章、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胜枚举。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即内部和谐,外部和谐与内外和谐,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条件)是很多的,但归根到底,只是内部因素(条件)即内因与外部因素(条件)即外因两个方面;其中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内因,而其余的一切如教育内容、规章、方法乃至于教师等则都属于外因。我们所说的三种和谐,便是就外因与内因而言的。现依次对三种和谐作些分析:
一、内部和谐
内部和谐即内因的和谐,构成内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必须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才能发挥出其作为“发展根据”的有效作用。我们认为,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指如下4个方面而言:
1.身心和谐、作为完整系统的每一个体,都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这就是身体(生理)系统与心理(精神)系统:一般的共识是,二者协调统一,身心才会健康;反之,二者对立龃龉,身心就会衰退。在内部和谐中,身心和谐是最基本的,正如王国维所说,所谓培养“完全之人物”,就是其“身体之能力” (即体力)与“精神之能力”(心力)“无不发达(即发展)且调和(即协同、和谐)是也” 。他迈进一步强调指出,“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疲)敞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很明显,王氏所说的就是身心和谐的教育。但遗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所开展的全面发展教育,并没的抓住“和谐”特别是“身心和谐”这一核心要素,具体地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把心理学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又怎么能谈得上身心和谐呢?80年代以后,虽然逐步重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事实表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同完全达到身心和谐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今后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方面还必须作不懈的努力。
2.情知交融。在情知教育方面,历来存在着这么几种观点:重知轻情,重情轻知,情知对立,情知并重,情知交融前两种观点有很大的片面性,但还有某点可取之处,而情知对立则是完全错误的。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体系,既设有认知目标,也设有情感目标,显然是主张情知并重的;而这种观点虽也有某些可取的地方,但并没有把二者统一融合起来:一句话,前4种观点都有碍于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只有情知交融的看法,对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才有积极的作用。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人既是理智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然而没有情感的理智是苍白的,而设有理智的情感则会使人莽撞。只有二者的融合统一,人才会有正常的表现。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采取情知交融的教育手段,以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
3.德智统一。古代叫仁智统一,后称德才兼备。这个思想由来已久。如孔子早就从两方面提出:“择不处仁,焉得知(智)?”(《论语·里仁》),“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可见他是主张把仁(德)智统一起来的,孟子则更进一步明确地将“仁且智”即德才兼备作为“圣人”的标准。而对德智统一的辩正关系,西汉的董仲舒则作了系统的考察。他指出,没有仁(德),只有智,就犹如“狂而操甲兵(好兵器)”,必然会干出坏事来;同样,没有智,只有仁,也会如“进而乘良马”。达不到目的。所以,他强调“必仁且智”,仁智统一。但遗憾的是,在此问题上历来却也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如重德轻智,重智轻德,德智对立,谁智并重,而未能止德智统一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在今天,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反对前4种观点,而采用德智统一的教育手段。
4.手脑结合。长期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较普遍地地存在着手脑脱节的现象:有的人喜欢并善于动脑,有的人则喜欢并善于动手,从而造成了一批一批片面发展的人。“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百事办不好:用手不用脑,是个大草包。手脑相结合,发明又创造。”动手就是实际操作,动脑就是智力操作,事实与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只有善于把实际操作转化力智力操作,又把智力操作转化为实际操作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者。我们认为,如果说,身心和谐等是和谐发展的必要因素,那么,手脑结合则是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即没有手脑结合,就不可能有身心,情知、德智等三方面的发展;可见在教育中,采取手脑结合的教育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上述4个方面的“内部和谐”,既居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4种教育手段,也是和谐发展的4项基本要求或内容、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应当从这4个方面下手。大做文章,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外部和谐
影响学生和谐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很多的,其和谐亦表现在很多方面。在此,我们只拟就如下两点做些分析:
1.目的、内容与方法统一,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三者又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目的、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方法,可见这三者是应当保持协调一致的。而这种协调的基础是:教育目的是一个系统,各子目的之间必须是协调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各种内容应当配合适当;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各个方法必须优化组合,只有这三方面的各自小和谐,才会有目的,内容与方法的大和谐;而只有这种大和谐,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
2.学校、家庭与社会协调,在教育中,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已认识到,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是协调的,才有可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但事实表明。在我国,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经常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但研究认为,没有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调教育,是不会有真正的和谐教育的。
上述两个方面的“外部和谐”,只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手段,而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要求或内容。
三、内外部和谐
由于影响学生发展的内外部因素都很多,所以对其和谐的要求则更为多种多样,如下3个方面可能是最为主要的:
1.师生协作,我们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内因,而教师则是客体,外国、由于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要因素,所以内外部和谐首先就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即教师中心论与学生(儿童)中心论。前者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主宰作用。学生必须五条件地服从教师、听从教师的安排,一般地说,在赫尔巴特及其以前的教育,推行的是教师中心论、后者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支配作用,教师要围着学生的指挥棒转。一般地说,近现代教育逐步推行的是学生(儿童)中心论。很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有着极大的片面性。我们应当正确而科学地处理师生关系;使二者和谐合作、协调共事。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两个中心论,而代之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论。这样,就可以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来限制教师中心论,又可以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限制学生的中心论,从而使教师同学生能始终保持相互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的这样一种心心相印、和谐协调的关系。
2、天人合一。这是个传统观点。它旨在处理人与大自然(自然环境)的关系。历来存在着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涵义。前者认为人与大自然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必须保持和谐合作、协调一致的关系。后者认为人是大自然的副本,人副于天,天人相感,带有神秘的色彩、我们是取其积极意义来立论的。就是说,在教育中必须让学生懂得,谁破坏大自然,就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只有爱护大自然并同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人,才能获得正常而和谐的发展。
3.个体与社会统一。所谓全面的和谐发展,当然是指个体而言。但个体不是绝对孤立的,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集体和社会之中;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设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有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可见在教育中,必须把个人发展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只有二者的协调一致,才能使个体获得真正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外部和谐”,不仅是促进入的和谐发展的手段,同时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和谐发展的要求或内容。
和谐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民主政治,没有政治的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就会落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难以实现;同样,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教育,没有教育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又只能是画饼充饥。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推断或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