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思考 敢于实践 追求完美修改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复思考敢于实践追求完美
——读《名师备课经验(语文卷)》有感
偶然在书城的架子上看到了《名师备课经验(语文卷)》这本书,翻开目录一看,我所崇拜的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等名师都在其中,于是如获至宝地把它买了回来。迫不及待地看过一遍之后,心中对这些名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歌德说:看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而这本书中的十七位名师,他们不仅在教学上技能优秀,还对教学热爱到了思想也高尚。于我而言,能读这样的一本好书,何其幸哉!
无论是强调“隐性备课”、注重“备学生”“备学法”的于永正,主张“系统备课、换位备课、多次备课、板块备课”的张化万,通过点线面等多角度去钻研教材、用足教材的赵景瑞,关注预设和抓“题眼”的窦桂梅,提倡对文本进行“立体式的解读、深式的解读、有宽度的解读、有创见的解读”进行备课的闫学,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依据进行立体备课的盛新凤……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有着不同的教学特色,但他们对语文教学都有着执着的,狂热的爱,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师,不是因为他们用心地备好了某一节或某几节公开课,而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用一辈子的精力去备每一堂课。每个名师的备课智慧,都体现了教者超乎寻常的功力,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想,这是名师们反复思考、敢于实践、追求完美的结果,也正是名师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听过几次于永正老师的课,他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大师。可是他却写道:“反正没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时,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两
眼一抹黑,怎么教呀!”看到这句话,既为于老师对备课的认真而感到震撼,又为自己一忙就马虎地备课感到惭愧。而他的“隐性备课”论更是让人心生敬意。“一篇文章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这就是于老师备课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朗读,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情感型的课文,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一直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这就是于老师备课的决窍,并不高深。难的是对待每一篇课文都能坚持像个学生学习一样地去钻研文本。
窦桂梅老师在备《秋天的怀念》时,九易其稿。仅一个开头,就想出了从片断入手,从儿童诗入手,从读题入手,从校友的身份入手等各种尝试,斟酌斟酌再斟酌,思考后实践,实践后思考,思考后再修改,修改后再实践,如此反复。说实话,这种思考、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和功夫的,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但窦老师说:这是一个老师必须的生活。
王崧舟老师的一句“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可以看出他对课堂教学那种深沉而狂热的爱。在他的眼里,他自己创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一个教案,要经过不断地打磨、反思、超越、沉淀。在他的课堂中,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看到他对《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三次备课反思,深刻、灵动地反映出一位名师求精、求新的执著。
张化万老师也写道:所有科学意义上的教学都是预设的。没有预设就没有绝大部分成功生成的可能。只有事先精心周密的课堂预设,才可能出现有效灵动的课堂生成。闫学老师也说到备课的支点就是:以自己的方式把文本“炖透”。殷光黎老师说,备课是凝聚智慧的创造性活动,而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在修德中聚集,在书本中启迪,在实践中感悟,在写作中提炼,在反思中升华。……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名师没有“名招”,也没有什么“绝招”。名师的成功,是建立在不断的努力之上的。曾看到这样一句话——用整个生命去备课,不是因为他们是名师而用整个生命去备课,而是因为他们用整个生命去备课才成为名师的;成为名师并不难,难的是用整个生命去备课。一语道出了名师们成功的真谛,名师们正是用他们毕生的精力来谱写他们的教育篇章!掩卷沉思,羞愧难当!反复思考、敢于实践、追求完美,这是一种精神,也正是名师们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