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又有独立见解, 即待人处事中兼收并 华。因此, 中庸原则同仁学原则相得益彰,
蓄。孔子讲“群而不党”$ % &, 还讲“君子之于天 中 庸 思 想 完 全 合 于 孔 子 的 道 德 哲 学 体 系 。
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 &。因此,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道的本原,‘中庸’
最高智慧”! " #, 是智慧与美德、手段与目标的
中庸性格在后儒思想中有所延伸, 本
完善统一, 最终“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准则 文恕不赘述。综上, 中庸哲学实质是种“和谐
和 矛 盾 观 及 处 理 矛 盾 的 方 法 论 ”! $ #。
的辩证法”— ——同时观照两端( 矛盾双方) , 又
非任何一端( 其中一方) , 这与人类社会乃至
哲学·人文
其两端”。可见,“用中”是通过“执两”实现 民鲜久矣。”$ ) &“可见在孔子心目中, 中庸乃
的。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言,“知得 德行的至高境界”$ * &。和而求其中, 所谓“和”
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即只要能体认到何者 的过程在中国哲学中并没有精确论证和逻
论 孔
为“过 ”, 何 者 为“不 及 ”, 这 就 自 然 含 有“中 辑推演, 它是一种“内在超越”, 强调主体通
笔者认为, 中庸不仅是方法论原则, 更可归 了, 没有人能振作。子路含怒见孔子说:“君
为“仁”的理想境界, 即格守“善道”。这是其 子也有穷困无法的时候吗? ”孔子道:“君子
境界义。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 &所谓“君子固穷”, 正
2 0 0 8·2( 下) 社会科学论坛 29
子 中
和”之义了。第二, 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实 过自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 从
庸 之
现多样的统一, 这种原则在行为方面集中 而达到和谐的理想境界; 又只能通过“求诸 道
表现为适中( 适度) 、恰到好处。子曰:“君子 其 身 ”进 行 直 觉 体 悟 , 而“绝 妙 的 直 觉 判 断
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⑧这里是讲, 看 的做出更是一种境界的结果”$ + &。
不及”) , 既包括思维方法( 认识矛盾) , 又包 到中庸。因为“过”与“不及”都已部分地包
括处事原则( 处理矛盾) 。这是其方法义。实 含了“中道”的因素或萌芽, 所以, 二者是实
现中庸, 必须达到两点: 第一, 看问题、做事 行中庸之道必须抓住的“两端”, 即所谓“叩
28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8·2( 下)
二 、价 值 审 视
宇宙万物辩证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LT
庄 泽 宣 先 生 认 为 :“中 国 民 族 最 讲 持 中
之道……中国儒家学说的根本思想便在中 庸 之 道 。”! % #的 确 , 中 庸 乃 中 华 文 化 之 精髓、 民族之灵魂。因为它孕育了华夏智慧与文 明, 并使之生生不息。
笔者以为, 中庸对国人的影响主要有 两方面: 首先, 它教人言谈举止上讲究分 寸、适可而止, 凡事寻求合宜状态。这便逐 渐 塑 造 了 处 事 恭 顺 、恪 尽 职 守 的 民 族 心 态 。 然而, 它又包含了向均衡论转化的可能, 且 有“宁 不及 勿 过 ”的 戒 惧 之 嫌 , 加 之 中 国 人 谋 求 行 动 体 系 和 谐 共 处 和“向 后 看 ”的 传 统 心理, 便演化为一种趋同避异、安于既往的 价值倾向。培养出明伦守礼的同时却是“不 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左右逢源。其次, 它影响 到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 — —融 而圆通、和而不同。这便使得中国文化极少被
为“用 中 ”说 :“名 曰 中 庸 者 , 以 记 其 中 和 之 点或做法时必须考虑其对立面, 不论“乡人
为用也。庸, 用也。”北宋程颐讲:“不偏之谓 皆好之”还是“乡人皆恶之”, 都要顾及事情
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另 一 方 面 ,“众 恶 之 , 必 察 焉 ; 众 好 之 , 必 察
“中 行 者 ”善 于 协 调 各 方 面 的 关 系 , 勇 于 进 是道的方法。‘仁’与‘中庸’的相互交织作用
取而又考虑全局, 为人正直而又与人合作, 乃成为完整的‘道’”$ - &。另一方面, 庸德总的
能够实现节度精神与兼容精神的统一。
来说是种不易之道。“邦有道, 如矢; 邦无道,
2.理想精神境界。所谓“仁者静”, 即在 如矢 …… 邦 有 道 , 则 仕 ; 邦 无 道 , 则 可 卷 而
哲学·人文
是 一 种 中 庸 精 神 ,“和 而 不 流 ”“ 中 立 而 不 冲突, 使之中国化而非本土外化, 有利于保
倚”便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表征。其中,“和” 持民族的自性。然而, 它又使华夏文化持守
论 孔
“中 立 ”即“固 ”( 有 节 制 ) ,“流 ”“倚 ”即“滥 ” 有余而开放不足, 加之强烈的 民 族 自 尊 心
异质文化所同化, 却总是化解对方及其价值 大学报》( 社科版) 2000年第2期。
30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8·2( 下)
[ 作者简介] 戴 劲,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6级博士研究生, 研
究方向: 马克思哲学
孔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辩证精神集中体 情全面而不偏激, 讲求包容精神, 追求事物
现 于“中 庸 之 道 ”:“千 古 圣 贤 授 受 , 只 一 个 和谐。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
中……学者讲学, 不过讲求此中”①。下文就 问于 我 , 空 空 如 也 , 我 叩 其 两 端 而 竭 焉 。”②
注释:
①见《明 儒 学 案 》卷 三 七《甘 泉 学 案 一·语 录 》。 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0 #/ " #/ % #/ 1 #! 2 #! 0 #《诸子集成》( 第1册 ) 第17、5、21、31、13、26、26、12、31、8、12、30、16、30页, 长春出 版 社 1999年 版 。 ⑨庞 朴:“中庸与三分”, 载《文史哲》2000年第4期。 /$#!"#! % #董 振 洪 :“中 庸 新 释 ”, 载《中 共 浙 江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2000年 第 5期 。 /4#张 德 胜 、金 耀 基 、陈 海 文 、陈 健 民 、杨 中 芳 、赵 志 裕 、伊 沙白:“论中庸理性: 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 载《社 会 学 研 究 》2001年 第 2期 。 /5#张文彪:“浅 析‘和 ’的 哲 学 思 想 ”, 载《福 建 论 坛 》( 文 史哲版) 1999年第6期。 /6#/7#徐 儒 宗 :“王 阳 明 的 中 庸 修 养 论 ”, 载《河 北 大 学 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科版) 1995年第1期。 !$#王 冬 : 古 代“‘中 和 ’观 及 其 现 实 意 义 ”, 载《天 津 师
到两点却不盲从附和、忽左忽右, 而是始终
实 现“中 庸 ”原 则 的 途 径 是“择 善 而 固
坚持正道, 即所谓“致中和”。这样才能切中 执”( 即固守善行) 。一方面,“执中”在现实
肯綮。主张太偏于理想则不能实行, 因而要 中是以“执善”来彰显的。中庸本身内含着
“和”; 太偏于现实则随波逐流, 因而又要“不 “善”的价值取向即中庸取向“, 能够符合‘中’
同”。总之“, 完整的中道——既和而不流又 的 标 准 , 才 是‘至 善 ’; 偏 离‘中 ’的‘ 过 ’或
刚而无虐, 或既曲而不屈又直而不倨”⑨。 ‘不及’, 就是恶”$ , &。“善”再进一步就是孔子
作为方法论, 中庸渗透于孔子思想的 的“仁”。可见, 作为处世准则的“中庸”同作
诸多层面。在理想人格层面, 其一, 它表现 为道 德 理 想 的“仁 ”是 一 致 的 , 二 者 统 一 之
天下之定理。”在《四书集注》中, 南宋朱熹说: 焉”⑤。这里, 孔子并未简单地反对偏执, 只
“中者,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除古人外 是强调小心谨慎,“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⑥;
还有今人的释义,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并非一味地排斥“狂狷”( 在他看来总要强过
将“中 ”解 为“最 合 理 而 至 当 不 移 ”。
为行为举止既不过头, 又不欠缺, 即道德规 点在于实现身心、人际和谐的终极目标。这
范上有所节制。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 文 样便使中庸由体现工具性的方法总则上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⑩其二, 它 为体现目的性的道德境界。而这种境界又
体 现 为 既 不 要 求 他 人 与 自 己 意 见 绝 对 同 与“仁”的入世观念相互贯通并使之得以升
“乡 愿 ”) , 而 是 讲 这 样 往 往 偏 离 中 道 , 如 他
1.方法论总原则。笔者认为, 中庸首先 所说:“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狂者
是一种方法论总则, 可概括为“允执其( 厥) 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⑦践行中要时有所
中”( 即诚实地执守中道) 、无过不及(“过犹 偏, 或 偏 向 过 度 , 或 偏 向 不 及 , 这 样 易 于 达
哲学·人文
□戴 劲
论
论孔子中庸之道
孔
子
中
庸
之
道
[ 内容摘要] 孔子哲学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均未形成如西方哲学般严密论述辩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的理论体系; 但孔子思想中确实蕴含着深邃的辩证精神— ——这集中体现于中庸。其内
蕴分为思想方法和思想境界。作为华夏文明的思想基质, 它对于民族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 关 键 词] 孔子; 中庸; 方法; 境界
子 中
( 无节制) 。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从容中道”的 和封闭的民族特质, 导致舶来文化的精神
庸 之
境界。用孔子的话表述, 第一方面即“得— 内核难以介入, 不利于吸收外国先进文化。
道 善”; 第二方面即“拳拳服膺”。
五千年来从未发生过文化断裂不但是民族
总而言之,“中庸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和 的骄傲, 而且是民族的缺憾。
和谐中求发展, 在变中求不变, 中庸之道正 怀 之 ”$ . &。换 言 之 ,“天 下 有 道 则 见 , 无 道 则
是 这 样 一 种 在 乱 世 中 谋 求 正 道 的 处 世 原 隐 ”/ 0 &, 即用道决定自己的进退出处, 以弘道
则。如此便在这种意义上“把‘中庸’提升为 自任, 反映了儒家“中道而立”、特立独行的 人类最高的生生之‘德’即最高的生存智慧”$ ( &。 执拗品格。孔子在陈国断了粮, 跟随的人病
此从两重视角对中庸思想加以诠释并厘定 意指从问题的首尾本末发现矛盾, 从事物
其文化价值。
的矛盾双方加以分析, 再把问题综合起来
予以回答。孔子又说:“攻乎异端, 斯害也
一 、思 想 诠 释
已。”③因而,“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
东汉郑玄在《中庸解题》里将中庸注解 退之”④。所谓“三思而后行”, 即拥有一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