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氨挥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人为因素
1、施肥方式:表施>混施>深施>粒肥深施 2、氮肥形态:丁新泉(2005)在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一夏玉 米轮作体系下几种氮肥施用后氨挥发的对比中发现,硝酸 铵钙、硝酸铵和硫硝酸铵均比尿素的氨挥发要低,其中硝 酸铵最低,其次是硝酸铵钙和硫硝酸铵。 3、施肥时期及施肥量的大小也对氨挥发产生影响。
三、相关研究成果
• 杨士红,彭世彰等(2012)采用土壤碳氮循环模型模型模 拟了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氮肥管理稻田氨挥发损失动态特 征。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和实地氮肥管理的联合应用既大 幅降低了稻田氨挥发峰值,又降低了稻田大部分无施肥时 段的氨挥发损失,稻田氨挥发损失量为39.63 kg/hm2,较 常规水肥管理稻田降低44.69%。
• 车庆博(2011)当有机物料做底肥,尿素做基肥或追肥时 有相同的结果:玉米秸秆处理和大豆秸秆处理随着秸秆施 用量的增加氨气挥发总量增加,水稻秸秆处理随着秸秆处 理施用量的增加其氨挥发总量呈V字型变化。不同的是在 整个氨挥发过程中,添加有机物料的氨挥发速率都明显高 于仅施尿素处理氨挥发速率。其氨挥发总量顺序是大豆秸 秆处理>玉米秸秆处理>水稻秸秆处理。
谢 谢 !
一、影响氨挥发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土壤pH是影响氮肥氨挥发的一个主要因子。较高的pH值 有利于水溶态NH3的形成,更易发生NH3毒害。 2、某些阳离子的介入会改变土壤溶液中的H+浓度,从而间 接抑制氮肥氨挥发。 3、土壤中的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CaC03含量、总盐量等 特征与氮肥氨挥发密切相关。 4、土壤温度对反应式NH4+<=>NH3+H+平衡常数和NH3从土 壤向大气扩散速度有直接的影响。 5、掠过土面或水面的风速是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农田的氮肥氨挥发还与光照、降水有关。
• 张静,王德建(2007)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2005年 和2006年稻季NH3挥发量分别为8.2~28 .7kg/hm2和 21. 8~62 .1kg/hm2,各占尿~18 .9%。 NH3挥发率以分蘖肥最高,穗肥最低, 且挥发过程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3d内。秸秆有激发发尿素 快速分解作用,但对NH3挥发总量影响不大。猪粪的促进 生长作用较缓慢.但增加了NH3挥发量。稻田NH3挥发量 与田面水中NH4+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二、氨气的捕获
• (一)间接法
• (二)直接法:密闭法、密闭室通气法、磷酸甘油海绵通 气法、微气象法,还有在欧洲一些国家流行的风洞法等。
磷酸甘油海绵通气法
密闭硼酸吸收法
• 王朝辉、刘学军等(2002)的室内模拟试验表明:通气法 克服了传统密闭法捕获装置内外不透气的缺点,与微气象 学法、风洞法相比, 又不需要高精密度的监测仪器, 操作简 便易行, 回收率高达99.51%(密闭法为70.83%), 变异系 数仅为0.77% 。并且在大田试验中也得到:田间条件下, 通气法比密闭法能更完全地捕获从土壤挥发的氨气。
土壤氨挥发
• Zhu和Chert(2002)综合我国部分地区主要作物的田间原位 观测结果,估算出1998年我国氮损失总计约478万吨,以 NH3,形态进入大气的约273万吨,占总损失量的56.1%, 可见,氨挥发占据氮损失的主要部分。
• 旱地土壤氨挥发过程可以用下图来描述,土壤胶体吸附的 NH4+可转化为土壤溶液中游离态的NH4+,进而转化为NH3, 通过土壤表面挥发到空气中。
• 周伟,田玉华等(2011)通过比较硼酸吸收-标准稀酸滴 定法与稀硫酸吸收-靛酚蓝比色法用于密闭室通气法测定 氨挥发的优劣。室内回收试验表明,稀硫酸吸收-靛酚蓝 比色法的回收率能达到90%,变异系数在5%以内,其回 收率和准确性优于硼酸吸收-标准稀酸滴定法。并且稀硫 酸吸收-靛酚蓝比色法灵敏度高,在田间试验中表现的也 更优于硼酸吸收-标准稀酸滴定法。
• 徐万里,张云舒等(2007)温室试验表明:(1)碱化土 壤上氨挥发曲线以下降为主,而盐化土壤上氨挥发量则是 先上升后下降;两种土壤上氨挥发最大值出现时间上有很 大区别。(2)无论是碱化土壤还是盐化土壤,氨挥发量 都是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增加而上升,且氨挥发量和氨挥发 速率均与土壤含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氨挥发持续 时间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增加而延长;同等条件下,相同盐 渍化程度的碱化土壤上氮肥氨挥发损失远低于盐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