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挥发

合集下载

氨水使用技术说明

氨水使用技术说明

氨水使用技术说明一、氨水的基本性质氨水,化学式为 NH₃·H₂O,是氨气的水溶液。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氨水易挥发,随着温度升高和放置时间延长,氨气的挥发速度会加快。

氨水呈弱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二、氨水的用途1、工业领域用于化工生产,如制造化肥(硝酸铵、氯化铵等)、化纤、塑料、染料等。

作为金属表面处理剂,用于清洗和脱脂金属表面。

在废水处理中,调节废水的 pH 值,以促进某些污染物的沉淀和去除。

2、农业领域作为氮肥直接施用于农田,为作物提供氮元素。

用于防治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杀虫作用。

3、实验室领域用于化学分析和实验,如作为酸碱滴定的标准溶液。

用于生物实验中的细胞固定和染色。

三、氨水的使用安全注意事项1、防护措施使用者应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口罩,以防止氨水溅入眼睛、接触皮肤和吸入氨气。

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避免氨气积聚导致中毒。

2、储存安全氨水应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储存容器应密封,防止氨气挥发和泄漏。

3、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然后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然后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四、氨水的使用方法1、稀释在使用氨水前,通常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稀释。

稀释时应将氨水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以防止溶液局部过热和飞溅。

注意稀释比例,避免过度稀释或稀释不足。

2、施用在农业上,氨水可通过灌溉系统、喷雾器等方式施用,但要注意均匀分布,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对作物造成损害。

在工业上,根据具体工艺要求,通过管道、泵等设备将氨水输送到指定位置。

3、检测与调整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测溶液的浓度、pH 值等参数,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氨水的使用量和操作条件。

五、氨水使用后的处理1、废液处理含有氨水的废液不能直接排放,应进行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实验室氨气尾气处理

实验室氨气尾气处理

实验室氨气尾气处理
氨(NH)是氮和氢的化合物。

氨的用途很广泛,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化工原料。

合成纤维,塑料,尿素,染料等领域都有氨的成分。

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体的无色气体,主要产生于畜牧业、石油化工、印染厂、纺织等行业,属于低毒类。

人体不易长期接触,会导致呼吸道疾病。

因此排放的氨气必须经过处理达标才能排放。

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氨废气的处理中常采用喷雾法。

喷雾塔内有填料过滤和喷水,配有加药系统,加稀硫酸溶液吸收。

氨气接入设备后,自下而上流动,经下填料层过滤,再由喷淋系统自上而下用稀硫酸溶液吸收。

氨气溶解在水中,流向底部的水箱。

经循环泵反复使用,一段时间后,更换水箱中的水。

氨气经喷氨塔处理后,被吸收排出,在风机的作用下继续由烟囱排出。

喷淋塔处理氨气的高净化效率已在实际案例中得到充分证明,并得到广泛应用。

稀硫酸溶液吸收氨气效果好,稳定不挥发。

溶液可以换,方便快捷。

氨气的具体工艺一般需要根据现场环境来定制,比如风管的走向,风机一用一备,烟囱是否穿过屋顶,烟囱的高度等等。

系统的分配控制与氨气浓度、管道厚度、风机选择等密切相关。

氨气挥发的实验原理是

氨气挥发的实验原理是

氨气挥发的实验原理是氨气挥发的实验原理主要涉及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酸碱性质以及气体扩散等方面。

首先,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氨气的分子式为NH3,其化学性质较活泼。

氨气是一种与水很容易发生反应的气体,与水生成氨水。

氨气的挥发性较大,常温常压下氨气为气态,容易从溶液或固体中挥发出来。

实验中,通常将氨气溶液或固体放置在容器中,通过加热、搅拌或其他方式,使氨气从溶液或固体中挥发出来。

氨气挥发的速率与溶液或固体中氨气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挥发速率越快。

氨气在溶液中的挥发速率受到溶液中氨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影响。

氨气溶液是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制备的,即通过配平氨气和水之间的反应来控制溶液中氨气浓度的增加。

当氨气溶液处于平衡状态时,氨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达到动态平衡。

此时,氨气分子会不断从溶液中挥发出来,而水分子则会溶解到氨气中,使得溶液中氨气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氨气的酸碱性也会影响它的挥发性。

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能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实验中通常使用酸性物质作为氨气的吸收剂,使得氨气与酸发生反应并转化为相应的盐类。

在酸性环境中,氨气容易被组成氧化剂性物质的盐转化为固体氯化铵等挥发度较低的物质。

这种反应使得氨气的挥发速率受到限制。

此外,气体扩散也是氨气挥发的重要原理。

气体分子在空气中作无规则热运动,氨气分子也遵循这一规律。

氨气分子通过与空气中的分子碰撞和扩散,从而实现从食品、溶液或其他来源中的挥发。

综上所述,氨气挥发实验的原理主要包括氨气物理性质、氨气与水的化学反应、氨气的酸碱性质以及气体扩散等方面。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如溶液浓度、溶液的酸碱性质等,可以调节氨气的挥发速率,实现对氨气挥发性的研究和应用。

氨水特性及防护知识

氨水特性及防护知识

氨水特性及防护知识1、氨水物化特性氨气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小于空气,易液化,在常压下冷却至-33.5℃或在常温下加压至700~800kPa,气态氨就液化成无色液体,液氨通常用作制冷剂,属于中毒类化合物,为易溶于水的碱性物质。

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得到的水溶液。

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一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特殊的强烈刺激性臭味。

(1)刺激性:因水溶液中存在着游离的氨分子;(2)挥发性:氨水易挥发出氨气,随温度升高和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加挥发率,且浓度增大挥发量增加;(3)不稳定性:见光受热易分解而生成氨和水;(4)弱碱性:氨水中水和氨能电离出OH-,所以氨水显弱碱性;(5)腐蚀性:氨水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对铜的腐蚀比较强,钢铁比较差。

氨的化学性质2、危险特性常温常压下,氨水是不燃烧、无爆炸危险的液体,但在温度较高时,从氨水中分离的氨气具有强烈的气味、有毒、有燃烧和爆炸危险。

氨在空气中可燃,但一般难以着火,连续接触火源,且温度要在651℃以上才可燃烧。

氨气与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在15%~28%时,遇到明火会有燃烧和爆炸的危险,如果有油脂或其他可燃性物质,则更容易着火。

氨与强酸、卤族元素(溴、碘)接触发生强烈反应,有爆炸、飞溅的危险;氨与氧化银、汞、钙、氰化汞及次氯酸钙接触,会产生爆炸物质。

氨对铜、铟、锌及合金有强烈侵蚀作用,氨区需严格杜绝上述物质。

公司脱硝系统采用质量比为20%的氨水,该物质具有比较稳定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危险系数相对较低。

脱硝系统中,氨气分子会通过泵(离心泵、螺杆泵等)的缝隙、管道焊缝缝隙、法兰密封端面缝隙、仪表与管道连接处的缝隙等处逸出;卸氨时,氨水车的顶盖是敞开的,会逸出氨气;氨水储罐顶盖处也可能会有氨气逸出。

针对上述氨气逸出点,为防止氨气爆炸,应禁止使用火柴、打火机、电焊机等明火设施。

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常温常压下,由于密封不严而逸出的氨气会往罐顶部流动,因此在罐顶部位应禁止使用火柴、打火机、电焊机等明火设施,若需使用明火,应在空罐条件下操作。

高中化学 氨水的性质及注意事项

高中化学 氨水的性质及注意事项

氨水的性质及注意事项①刺激性:因水溶液中存在着游离的氨分子。

②挥发性:氨水中的氨易挥发。

③不稳定性:—水合氨不稳定,见光受热易分解而生成氨和水。

④弱碱性:氨水中一水合氨能电离出OH-,所以氨水显弱碱性,具有碱的通性:A.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室中常见此法检验NH3的存在。

B. 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浓氨水与挥发性酸(如浓盐酸和浓硝酸)相遇会产生白烟。

而遇不挥发性酸(如硫酸、磷酸)无此现象。

实验室中可用此法检验NH3或氨水的存在。

工业上,利用氨水的弱碱性来吸收硫酸工业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C. 沉淀性:氨水是很好的沉淀剂,它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弱碱或两性氢氧化物。

例如:生成的Al(OH)3沉淀不溶于过量氨水。

生成的白色沉淀易被氧化生成红褐色沉淀利用此性质,实验中可制取Al(OH)3、Fe(OH)3等。

D. 络合性:氨水与Ag+、Cu2+、Zn2+三种离子能发生络合反应,当氨水少量时,产生不溶性弱碱或两性氢氧化物,当氨水过量时,不溶性物质又转化成络离子而溶解。

实验室中用此反应配制银氨溶液。

可用此反应来鉴别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锌。

现出弱的还原性,可被强氧化剂氧化。

如氨水可与Cl2发生反应:(4)氨水的保存方法:氨水对许多金属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氨水.通常把氨水盛装在玻璃容器、橡皮袋、陶瓷坛或内涂沥青的铁桶里。

氨水:(1) 浓氨水:易挥发,密度小于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沸点较低,能导电(2)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其中含有3种分子(NH3、NH3·H2O、H2O)和3种离子(NH4+和OH-、极少量的H+)。

氨水与一水合氨的区别一水合氨一水合氨是纯净物,化学式:NH3·H2O,属于弱碱。

氨溶于水大部分形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

是氨水的主要成分(氨水是混合物),易挥发逸出氨。

脱硫液挥发氨的测定

脱硫液挥发氨的测定

脱硫液挥发氨的测定
1 方法原理
利用硫酸和氨水作用生成硫酸铵,根据硫酸的消耗量求得挥发铵量。

2 仪器及试剂
2.1 三角瓶: 250mL ,一只
2.2 移液管: 5mL ,一支
2.3 滴定管: 酸式50mL ,一支
2.4 0.1N 硫酸标准溶液
2.5 甲基橙: 0.5%水溶液
3 操作步骤
于250mL 三角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再吸取5mL 试样吸管插入水中慢慢流尽,加入1-2滴甲基橙,以0.1N 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橙色出现为终点。

4 计算
氨(g/l)=1
1000047.0V NV ⨯⨯ 式中:N------硫酸标准溶液的当量浓度。

V------硫酸标准溶液的耗量,mL。

0.017------氨的毫g当量,g。

V1------试样体积,mL。

5 注意事项
氨易挥发,取样后应立即进行测定。

湿地系统生态恢复——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湿地系统生态恢复——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进入湿地系统中的氮可以通过湿地排水、氨的挥发、植物吸收、微生 物硝化反硝化作用以及介质沉淀吸附等过程得到去除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1、氨的挥发 湿地氨挥发包括湿地地面氨挥发和植物叶片氨挥发2个部分 湿地地面氨挥发需要在水体pH大于8.0的情况下发生,一般人工湿地的 在7.5-8.0之间,因此,通过湿地地面挥发损失的氨氮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当人工湿地中填充的是石灰石等介质时,湿地系统中的会很高, 此时通过挥发损失的氨氮需要考虑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3、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 在湿地中,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氮,被认为是人工湿地去除氮的最 主要的形式 湿地通过进水携带溶解氧、大气复氧以及植物根系输氧等形式在湿地 床体内形成许多好氧微区域,在这些微区域硝酸细菌将氨氮转化成硝态氮, 降低了溶液中的氨氮浓度,使得土壤溶液中高浓度的氨氮和好氧微区域中 低浓度的氨氮之间形成浓度梯度,氨氮可以持续地扩散到好氧微区域进行 硝化作用
湿地系统生态恢复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呆笨朝夕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 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 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 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1、氨的挥发 近年来,关于植物叶片氨挥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许多研究者发现了农 作物叶片的氨挥发现象,认为这是植物生长后期氮素积累降低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湿地芦苇在生命的全过程中都有氨挥发现象,但是,新生的 芦苇以及没有枯萎的芦苇的氨挥发量极少,芦苇在枯萎期氨挥发量较大,是 芦苇枯萎期氮损失的主要形式

液氨安全知识

液氨安全知识

液氨安全知识液氨是一种广泛用于农业、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危险化学品。

由于其具有很高的毒性和腐蚀性,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非常大。

在使用液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本文将介绍液氨的基本性质、危害、使用和存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希望能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液氨的基本性质液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和高度可燃性的气体。

它的分子式是NH3,相对分子质量为17.03。

液态的氨具有很高的挥发性和蒸发热,可以迅速汽化成气态氨并形成有毒的蒸汽云。

由于它是一种碱性气体,容易与酸性物质反应产生盐类化合物。

液氨还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可以腐蚀金属和有机物。

液氨的危害液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毒性作用氨气是一种极其有毒的气体,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

如果人体吸入大量的氨气,会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嗓子疼等症状。

高浓度氨气吸入会导致窒息、意识丧失、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腐蚀作用液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可以腐蚀皮肤、眼睛、呼吸道等组织,导致严重的灼伤和损伤。

如果液氨流入眼睛,会导致眼睛灼伤、角膜糜烂,甚至导致失明。

如果液氨流入皮肤,会导致严重的皮肤烧伤和组织坏死。

火灾和爆炸危险液氨是一种高度可燃气体,容易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混合物,遇到明火或高温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

液氨还具有很高的蒸发热,如果在密闭的容器中放置过久,容易形成高压氨蒸汽,产生爆炸危险。

使用液氨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液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才能保证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以下是使用液氨需要注意的事项: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使用由于液氨具有很高的挥发性,必须在充分通风的环境中使用。

操作人员应该及时关闭氨气的容器、管道和阀门,防止氨气泄漏。

穿戴防护装备在操作液氨时,要穿戴防护服、手套、防护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防止氨气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

操作人员还应该穿戴防爆鞋、防滑鞋等,以保证工作安全。

NH3来源及其对环境影响

NH3来源及其对环境影响

NH3来源及其对环境影响摘要:NH3(氨气)是大气中最重要的碱性气体,可以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反应生成的铵盐,就形成了雾霾中最主要的两种铵盐——硫酸铵、硝酸铵。

大气中氨气的主要来源为农业源、非农业源以及人类的人为排放。

NH3的日变化较为规律,早晚大气氨浓度较低。

NH3的季节性变化浓度整体呈现春夏季高冬季低的趋势。

本文总结了有关氨气日变化、季节性变化、来源、分布以及产生的危害性的现状。

关键词:氨气霾污染大气污染前言:NH3是大气中最重要的碱性气体,是一种无色但具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

NH3的浓度因地区、季节等因素差异较大。

中国地区的NH3浓度与化肥施用量和温度呈正相关,夏季较高,冬季较低[1]。

氨气不仅在大气中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铵和硝酸铵等气溶胶粒子,降低大气能见度、引发灰霾污染、损害人体健康;还会增加大气氮沉降导致土壤和水体酸化、降低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1,2]。

本文总结了关于氨气日变化、季节性变化、来源、分布以及危害性的研究现状。

1.氨气的时间变化1.1氨气的日变化氨的日变化受到辐射源排放和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参数的影响[1]。

NH3的日变化较为规律,早晚大气氨浓度较低,午后最高。

日间变化规律主要与温度相关,温度对氨挥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可以促使液相中氨态氮和铵态氮的平衡向氨态氮的方向迁移;温度升高有利于增加氨的扩散速率;由于影响氨气浓度的因素较多导致不同区域氨气的浓度也有较大差异。

但他们在日变化浓度上都呈现出早晚较低、午后最高的变化趋势。

1.2氨气的季节性变化排放源和温度的变化对NH3的浓度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气NH3浓度与温度存在一定的的相关关系。

由于温度的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的幅度最大,对于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同季节温度最高能相差几十倍,是影响大气NH3浓度最重要的气象因子。

我国区域NH3浓度整体呈现春夏季高冬季低的趋势。

氨理化性质和应急知识

氨理化性质和应急知识

氨理化性质和应急知识一、氨(气、液)的主要理化性质和有关常识1、氨的理化性质:氨(NH3)为无色,强碱性,极易挥发的气体,具有强烈的催泪性和刺激性,并伴有特殊的臭味。

比重为0.597,沸点-33.5℃,闪点:可燃气体<0℃,氨极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在0℃时,1升水能溶1176升氨气,即90.7克的氨。

氨在空气中易变成碳酸铵,在氧气中易燃烧,火焰呈绿色。

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爆炸极限为15.7~27.4%,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人对氨的嗅觉阀为0.5~1mg/m3。

2、氨中毒方式及症状。

氨主要是经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氨中毒根据症状的轻重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三型。

轻度中毒: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乏力、肺部有干性罗音。

并可致角膜、皮肤灼伤。

中度中毒:咳嗽加剧、呼吸困难、肺部有干湿罗音,轻度紫绀,眼结膜及咽喉充血或水肿,化学性肺炎等。

重度中毒:咳嗽有粉红色泡沫痰、气急、心悸、胸闷、肺部干湿罗音。

常伴有烦躁、恶心、呕吐和窒息、昏迷。

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溅入眼内可致晶体浑浊,角膜穿孔甚至失明。

工业卫生允许浓度为30mg/m33、预防措施①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应采取密闭装置,局部再装排风装置,加强工作场所通风。

②制定检修制度,合理编制检修周期,注意阀门和管道的泄漏。

③加强个人防护,接触氨时,必须戴防毒面具。

④用30%硫酸锌溶液浸过的沙布口罩,可有效地防止氨侵入。

4、急救与治疗4.1氨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对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

低浓度时可使眼结膜、鼻咽部、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等。

高浓度时损伤肺泡毛细血管壁,引起肺水肿。

同时支气管、毛细支气管亦充血、水肿、痉挛。

严重的可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也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皮肤、眼睛接触浓氨可引起灼伤。

4.2迅速将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除领带、解开领扣、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土壤氨挥发

土壤氨挥发

• (二)人为因素
1、施肥方式:表施>混施>深施>粒肥深施 2、氮肥形态:丁新泉(2005)在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一夏玉 米轮作体系下几种氮肥施用后氨挥发的对比中发现,硝酸 铵钙、硝酸铵和硫硝酸铵均比尿素的氨挥发要低,其中硝 酸铵最低,其次是硝酸铵钙和硫硝酸铵。 3、施肥时期及施肥量的大小也对氨挥发产生影响。
三、相关研究成果
• 杨士红,彭世彰等(2012)采用土壤碳氮循环模型模型模 拟了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氮肥管理稻田氨挥发损失动态特 征。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和实地氮肥管理的联合应用既大 幅降低了稻田氨挥发峰值,又降低了稻田大部分无施肥时 段的氨挥发损失,稻田氨挥发损失量为39.63 kg/hm2,较 常规水肥管理稻田降低44.69%。
• 车庆博(2011)当有机物料做底肥,尿素做基肥或追肥时 有相同的结果:玉米秸秆处理和大豆秸秆处理随着秸秆施 用量的增加氨气挥发总量增加,水稻秸秆处理随着秸秆处 理施用量的增加其氨挥发总量呈V字型变化。不同的是在 整个氨挥发过程中,添加有机物料的氨挥发速率都明显高 于仅施尿素处理氨挥发速率。其氨挥发总量顺序是大豆秸 秆处理>玉米秸秆处理>水稻秸秆处理。
谢 谢 !
一、影响氨挥发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土壤pH是影响氮肥氨挥发的一个主要因子。较高的pH值 有利于水溶态NH3的形成,更易发生NH3毒害。 2、某些阳离子的介入会改变土壤溶液中的H+浓度,从而间 接抑制氮肥氨挥发。 3、土壤中的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CaC03含量、总盐量等 特征与氮肥氨挥发密切相关。 4、土壤温度对反应式NH4+<=>NH3+H+平衡常数和NH3从土 壤向大气扩散速度有直接的影响。 5、掠过土面或水面的风速是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农田的氮肥氨挥发还与光照、降水有关。

氨的危险特性

氨的危险特性

氨的危险特性1.氨的危险特性氨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带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易液化成液态氨。

氨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

由于液态氨易挥发成氨气,氨气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遇明火能爆炸,爆炸范围的体积分数为15%~27%,车间环境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30 mg /m3.泄漏氨气可导致中毒,对眼、肺部黏膜、或皮肤有刺激性,有化学性冷灼伤危险。

2.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规定氨临界储存量>10 t就构成了重大危险源。

液氨储罐属于三类压力容器,3.液氨储罐的存储量超过储罐容积的85%,4.液位计、压力表和安全阀等安全附件。

控制在1/3~2/3指标范围内,防止液位过低或过高5.液氨储罐区,应设明显的防火警示标志,通道、出入口和通向消防设施的道路应保持畅通。

6.消防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4m,路面内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m,路面上净空高度不应低于4m。

供消防车停留的空地,其坡度不宜大于3%7.防雷、防静电设8.夏季或气温高时,液氨储罐未按要求设置遮阳棚、固定式冷却喷淋水等预防性设施,会造成储罐超压泄漏9.可燃有毒气体报警仪等装置10.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手套等方可作业;现场应配备消防、气防器材(隔离式空气呼吸器)。

个人防护器具,穿戴专用的防化服、隔离式空气呼吸器,防止中毒和冻伤.11.储罐相连的根部阀、进出口阀、法兰、垫片及仪表管线等重要部位应登记建档,定期检查12.操作平台、楼梯、扶手等设置应符合要求。

高处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应按照有关作业安全规程办理许可票证.严禁在液氨罐区防爆区内动火、动土作业13.液氨储存和装卸场所应设消火栓。

水枪的充实水柱仍不小于10。

0m.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15 L/S14.液氨储存和装卸场所应集中布置在厂区边缘地带。

罐区内液氨储罐与架空电力线的最近水平距离不应小于电杆(塔)高度的1.5倍。

罐区与周围消防车道之间,不宜种植绿蓠或茂密的灌木丛。

15.液氨常温储存应选用球罐或卧罐。

氨水安全使用说明

氨水安全使用说明

氨水安全使用说明1、总则 (2)2、介质特性 (2)2.1氨水物理特性 (2)2.2危险特性 (3)2.3健康危害 (4)3、容易发生事故的设备部位 (5)4、装备与器材 (5)4.1消防装备与器材 (5)4.2防护器材 (5)4.3设备物资储备 (5)4.4其他 (5)5、紧急处置 (6)5.1发生泄漏时响应 (6)5.2泄漏处置及堵漏方法 (6)5.3现场洗消处理 (7)5.4现场恢复 (7)6、安全防护 (8)6.1处理氨水设备泄漏时安全注意事项 (8)6.2伤员处置 (8)6.3人员清点 (9)7、附则 (9)1、总则为了及时控制和消除液氨设备泄漏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用于指导公司脱硝系统范围内氨水储罐、管道、汽车罐车等设备发生事故时的应急作业指导。

2、氨水特性2.1氨水物化特性氨气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小于空气,易液化,在常压下冷却至-33.5℃或在常温下加压至700~800kPa,气态氨就液化成无色液体,液氨通常用作制冷剂,属于中毒类化合物,为易溶于水的碱性物质。

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得到的水溶液。

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一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特殊的强烈刺激性臭味。

(1)刺激性:因水溶液中存在着游离的氨分子;(2)挥发性:氨水易挥发出氨气,随温度升高和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加挥发率,且浓度增大挥发量增加;(3)不稳定性:见光受热易分解而生成氨和水;(4)弱碱性:氨水中水和氨能电离出OH-,所以氨水显弱碱性;(5)腐蚀性:氨水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对铜的腐蚀比较强,钢铁比较差。

氨的化学性质2.2危险特性液氨的危险类别为:第2.3类有毒气体;8类腐蚀品;火灾爆炸危险性为乙类。

常温常压下,氨水是不燃烧、无爆炸危险的液体,但在温度较高时,从氨水中分离的氨气具有强烈的气味、有毒、有燃烧和爆炸危险。

氨在空气中可燃,但一般难以着火,连续接触火源,且温度要在651℃以上才可燃烧。

高中化学 氨水的性质及注意事项

高中化学 氨水的性质及注意事项

氨水的性质及注意事项①刺激性:因水溶液中存在着游离的氨分子。

②挥发性:氨水中的氨易挥发。

③不稳定性:—水合氨不稳定,见光受热易分解而生成氨和水。

④弱碱性:氨水中一水合氨能电离出OH-,所以氨水显弱碱性,具有碱的通性:A.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室中常见此法检验NH3的存在。

B. 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浓氨水与挥发性酸(如浓盐酸和浓硝酸)相遇会产生白烟。

而遇不挥发性酸(如硫酸、磷酸)无此现象。

实验室中可用此法检验NH3或氨水的存在。

工业上,利用氨水的弱碱性来吸收硫酸工业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C. 沉淀性:氨水是很好的沉淀剂,它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弱碱或两性氢氧化物。

例如:生成的Al(OH)3沉淀不溶于过量氨水。

生成的白色沉淀易被氧化生成红褐色沉淀利用此性质,实验中可制取Al(OH)3、Fe(OH)3等。

D. 络合性:氨水与Ag+、Cu2+、Zn2+三种离子能发生络合反应,当氨水少量时,产生不溶性弱碱或两性氢氧化物,当氨水过量时,不溶性物质又转化成络离子而溶解。

实验室中用此反应配制银氨溶液。

可用此反应来鉴别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锌。

现出弱的还原性,可被强氧化剂氧化。

如氨水可与Cl2发生反应:(4)氨水的保存方法:氨水对许多金属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氨水.通常把氨水盛装在玻璃容器、橡皮袋、陶瓷坛或内涂沥青的铁桶里。

氨水:(1) 浓氨水:易挥发,密度小于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沸点较低,能导电(2)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其中含有3种分子(NH3、NH3·H2O、H2O)和3种离子(NH4+和OH-、极少量的H+)。

氨水与一水合氨的区别一水合氨一水合氨是纯净物,化学式:NH3·H2O,属于弱碱。

氨溶于水大部分形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

是氨水的主要成分(氨水是混合物),易挥发逸出氨。

氨气挥发温度

氨气挥发温度

氨气挥发温度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氨气挥发温度这个事儿。

你说这氨气啊,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温度一变化,它就开始不安分啦。

氨气挥发温度,这可关系到好多方面呢!
咱就打个比方吧,夏天的时候,天气热得要命,那氨气是不是就更容易蹦跶出来啦?就像咱人热了会出汗一样,氨气在温度高的时候也更爱往外跑呢。

你想想看,要是在一个工厂里,对氨气挥发温度不了解,那可不得乱套呀!
温度低的时候呢,氨气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乖乖地待着不怎么动弹。

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我们都缩在被窝里不想出来一样。

这氨气挥发温度啊,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

比如说在农业上,肥料里可能就有氨气的成分,要是不注意温度对它的影响,那施肥的效果可能就大打折扣啦。

再想想,如果在储存氨气的地方,温度控制不好,那不是会出大问题呀!万一氨气大量挥发出来,那可不得了。

所以啊,我们可得重视这个氨气挥发温度。

就像我们重视每天吃什么一样重要呢!我们得了解它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才能更好地和它打交道呀。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小小的氨气挥发温度,它背后可有大学问呢。


好像我们不能小瞧了一只小蚂蚁,说不定它能发挥出大作用呢。

你说要是不了解氨气挥发温度,在一些需要精确控制的场合,那不就抓瞎啦?那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呀!
大家一定要记住哦,氨气挥发温度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们得认真对待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氨气乖乖听话,为我们所用,而不是给我们添麻烦呀!这一点真的太重要啦,大家可千万不能马虎呀!。

氨水分解温度

氨水分解温度

氨水分解温度
氨水常温下就可分解。

氨水在常温下就可以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氨气,但温度升高后其速度会加快。

温度越高,其分解速度越快,该过
程还伴随着氨气的挥发。

这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会越快,而气体在水中的溶
解度会减小,所以温度越高,风险越快,释放的气体越多。

氨分解是一个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可逆反应,一般用含镍l4%以上
的镍基催化剂。

此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理想温度为800~860℃。


时又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加的反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增加约2倍,所
以反应的压力不能过高,一般为0.05MPa左右,压力高了不利于氨气
的分解,也会降低催化剂的寿命。

反应式如下:
这一反应为在随着氨气在分解炉内温度的升高而逐步进行的,表
为氨分解时不同温度下气体混合物的成分,从中可以看出,氨气从270℃开始缓慢分解,而到625℃时就基本分解完成,所以分解温度一般都控制在800℃以上。

最终产物的体积比为H275%,N225%。

氨氮废液主要成分

氨氮废液主要成分

氨氮废液主要成分
一、引言
氨氮废液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污染物,其主要成分是氨氮。

氨氮废液的处理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氨氮废液的主要成分。

二、氨氮的定义和性质
1. 定义:指水中存在的游离态或以铵离子形式存在的氨。

2. 性质:无色、有刺激性臭味、易挥发、易溶于水,且在水中呈现碱性。

三、产生原因
1. 工业生产过程中,如制药、化肥等行业;
2. 农业生产过程中,如养殖业;
3. 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

四、主要成分
1. 氨(NH3):常温下为无色气体,在水中可形成游离态或以铵离子形式存在。

2. 铵盐(NH4+):在水中可以与其他阴离子形成盐类。

3. 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酸等。

五、影响因素
1. pH值:当废液pH值高于7时,会增加铵盐浓度,从而增加氨氮浓度;
2. 温度:温度升高会促进氨的挥发,从而降低氨氮浓度;
3. 溶解氧:溶解氧越高,可以促进氨的氧化,从而降低氨氮浓度。

六、处理方法
1. 生物法:通过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铵盐转化为无害产物;
2. 化学法:通过加入化学试剂使废水中的铵离子转化为不易挥发的固体盐类;
3. 物理法:通过膜分离、吸附等技术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

七、结论
综上所述,氨氮废液主要成分是游离态或以铵离子形式存在的氨和铵盐以及有机物。

其处理方法包括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

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

氨气化学结构

氨气化学结构

氨气化学结构
氨气化学结构是一种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无色、易挥发的气体。

其化学式为NH3,分子量为17.03。

在自然界中,氨气存在于氮循环过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工、医药等领域。

氨气的化学结构具有三个角度为109.5度的亚偏型分子构象,其中氮原子位于分子中心,三个氢原子以等距离的方式连接在氮原子周围。

氮原子和氢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是共价键,由氮原子中的一个孤对电子和三个氢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共享而成。

这种结构使得氨气具有极性分子特性,即具有正负电荷分布的性质。

因此,氨气在水中能够形成氢键,并发生电离,使水溶液呈现碱性。

除了极性分子特性外,氨气的化学结构还具有强的配位能力。

它能够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此外,氨气还可以作为氮源,通过氨氧化反应转化为硝酸盐,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氮元素。

总之,氨气化学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其性质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 1 -。

比较氨在不同条件下的挥发

比较氨在不同条件下的挥发

比较氨在不同条件下的挥发简介本文将比较氨在不同条件下的挥发情况。

氨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许多工业和农业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了解氨在不同条件下的挥发性是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氨气的释放和使用。

实验设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研究氨在不同条件下的挥发性。

这些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湿度和空气流动性。

温度的影响我们分别在不同的温度下对氨进行挥发性实验。

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氨的挥发速率增加。

这是因为高温会增加氨分子的动能,促使其从液体或固体中挥发出来。

压力的影响我们在不同的压力下进行了氨挥发性实验。

结果表明,增加压力会导致氨的挥发速率减小。

这是因为高压会使氨分子更容易保持在液体或固体状态,而不会挥发出来。

湿度的影响我们对湿度对氨挥发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显示,湿度的增加会降低氨的挥发速率。

这是因为湿度会增加氨分子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使氨分子更难以从液体或固体中挥发出来。

空气流动性的影响我们通过改变空气流动性来研究氨的挥发性。

结果显示,增加空气流动性会增加氨的挥发速率。

这是因为空气流动会带走氨分子周围的饱和气体,促使更多的氨分子从液体或固体中挥发出来。

结论通过比较氨在不同条件下的挥发性,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温度的升高会增加氨的挥发速率。

- 压力的增加会减小氨的挥发速率。

- 湿度的增加会降低氨的挥发速率。

- 增加空气流动性会增加氨的挥发速率。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中的氨气释放和使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将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氨挥发性的影响,并提出更加精确的控制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敞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瓶口为何不出现白雾
临川三中封红英
浓盐酸试剂瓶看到白雾,浓氨水瓶口能看到白雾吗?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有强挥发性,但是,(实验展示)把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敞开,在瓶口能看到白雾,而把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敞开,在瓶口却看不到白雾。

这一怪现象令实验者始料不及,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因为它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但实验结果就是如此。

如何会产生这种结果?
我们先分析一下有关雾形成的原因和条件:雾的形成条件有三:①有小液滴,②有空气,③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必须十分密集,达到肉眼可见的程度。

因此,可以说雾是因为小液滴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但不能说小液滴分散到空气中一定能形成雾。

尽管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了氨水小液滴,但氨水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的密集程度没有达到形成雾的最低标准,即肉眼不可见,所以无雾。

那么,盐酸小液滴能在空气中密集分散形成白雾,为什么氨水小液滴不能密集分散呢?对此解释有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浓氨水的挥发性不强,瓶口附近空气中的氨气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所以小液滴分布不密集而不能产生雾。

第二:气体分子因不停地热运动而产生扩散。

其扩散速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强、空气流动等,但主要由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

即气体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扩散越慢;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扩散越快。

由于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氯化氢小,则氨气的扩散速率比氯化氢快得多,因此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会快速向四周扩散,在其扩散得同时虽然也能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形成氨水小液滴,但因不能集中,所以不可能形成雾。

1.Ⅰ实验室中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立即产生大量的白雾:把盛有浓氨水的
试剂瓶打开,在瓶口却看不到白雾。

对此.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提出了如下假设:甲:NH3与水蒸气的结台能力不如HCl强,瓶口附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达不到肉眼可见的程度。

乙:浓氨水的挥发性不如浓盐酸强.瓶口附近空气中的NH3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产生的白雾达不到能被肉眼观察的程度。

丙:NH3的相对分子质量比HCl小,NH3的扩散速率比HCl快,由于挥发出的NH3快速地向四周扩散,形成的氨水小液滴不易集中.所以看不到白雾。

为了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三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下列实验:
如下图所示-取—根长50cm直径约2cm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在其两端分别同时塞入蘸有浓盐酸与浓氨水的棉球,立即用橡皮塞塞紧两端。

数分钟后,玻璃管中在距离浓盐酸一端约18cm处开始产生白烟。

(1)在进行上述实验之前,甲同学就发现自己假设中的错误,确定甲假设中错误的理由是:。

(2)上述实验中白烟产生在离浓盐酸一端约18cm处的事实.说明。

所以,关于浓氨水试剂瓶口看不到白雾的原因的假设是正确的。

1.(1).NH3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HCl不能。

(2)NH3扩散速度比HCl快,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