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西方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西方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西方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政治史会考知识点10页word文档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点梳理 必修一政治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商——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 *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 (1)分封制内容①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在地方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分封制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期导致分裂割据。 (3)宗法制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族等级。 (4)宗法制影响: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统一的经过和“始皇帝”的来历 (1)秦统一的经过: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地区纳入版图。 (2)“秦始皇”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 2、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内容 (1)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2)三公九卿制①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②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③三公之下设置“九卿”,作为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概括郡县制的基本内容及影响 (1)内容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影响①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奠定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分析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①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②传承制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建立基础上:分封以血缘为基础;郡县按地域划分。 ④历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中央集权制建立的意义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 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 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 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 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政治经济文化综合)8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高中版) 中国外国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夏起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甲骨文成熟 公元前1049年西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城邦出现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嫡长 子继承制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财产 西周实行井田制 金文 公元前6世纪初 公元前5世纪 克利斯提尼改革:部落陶片伯利克里改革: 工资津贴 公元前770年东周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分 封制和宗法制早到破坏 公元前5~前4世纪欧洲人文主义萌芽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美德思想力教育 柏拉图:独立思考 亚里士多德:人类最高级逻辑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孔子:仁德礼私学《六经》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 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辩证法 韩非子:法治变革集权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诗经》:四言重章叠句 屈原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春秋末期人们开始铁器牛耕 垄作制:开垄沟当时最先进 战国时期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积:保小农经济,维稳 消:阻工商业,明清落后世界 司南 秦汉(公元前221~220)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郡县制 篆书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 赵过推广耦犁:耧车二牛抬杠 出现了代田法:休耕轮作 隶书 西汉推恩令内朝外朝制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

学成为正统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排比华丽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九章算术》 青瓷 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魏实行均田制:为阻止土地兼并 汉字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商甲-周金-秦篆-汉隶-魏楷行草 东晋《兰亭序》《洛神赋图》 南北朝使用灌钢法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 翻车:人力引水灌 白瓷 民营手工业受到摧残 474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 隋唐(581~907)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出现了曲辕犁:改变深浅创制了 筒车:水力自动引水 隋朝三教合一 隋炀帝科举制形成800年查理曼帝国建立 唐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局面 形成843年查理曼帝国形成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封建国家 唐诗歌:李杜白王岑孟陈 雕版印刷术 南青北白 柜坊飞钱 5世纪西欧开始进入封建时期 书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 旭怀素 西欧文化发展受到封建神学钳制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宋朝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打破坊市界限,早市夜市草市 高转筒车:低水引高处 五大名窑 火药用于军事 北宋理学兴起: 二程:格物致知人伦天理 朱熹:三纲五常灭人欲《四书》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宋词:苏轼李清照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陆九渊创立心学:心即理反省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高中政治经济文化混搭)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外国 先秦(远古—公元前 221 年) 尧舜禹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 时期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 (夏 BC2070-BC1600 )夏朝 夏朝禹传启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官制) 商 BC1600-BC1046 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商朝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原始瓷器出现 甲骨文成熟 职业商人出现,使用贝币。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主要是礼器和兵器。 西周(公元前1046 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建都镐京(近陕西西安)。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土地制度 :井田制,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实行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实质国王私有。 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官营)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公元前8—前 6 世纪希腊城邦出现,它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 东周 (BC770-BC256)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摇篮。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小农经济和封建经济出现。私 商出现,家庭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三者并存。 春秋( BC770— BC476春秋时期,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王室 年)衰微,王命不行,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田私田都按亩纳税,事实上承认公元前 6 世纪初( BC59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了土地私有。年) 春秋时期孔子( BC551-BC479 )创立儒家学派,第一部诗歌总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 BC770-BC476 )集《诗经》,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公元前509 年—公元前公民法 战国(BC475—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3 世纪中叶 BC221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公元前 6 世纪末( BC506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 356 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年) 封建土地私有制。废分封行郡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公元前 5 世纪——公元古腊、罗马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 政治。军功授爵是官僚政治的体现,打破了世官制。前2世纪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商鞅首倡“重农抑公元前 5 世纪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改革 商”政策。(BC443-BC429 ) 战国时期屈原(楚辞《离骚》)公元前5—前 4 世纪欧洲人文主义滥觞 司南(指南针)出现(BC450-BC400)智者运动(代表普罗塔格拉)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BC256 年),使四(BC469-BC399 )苏格拉底 川岷江流域成为天府之国。(BC472-BC347 )柏拉图 郑国在秦国关中地区修建郑国渠,使关中沃野千里。(BC384-BC322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49 年罗马共和国《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 文法 公元前300 年左右斯多亚学派 秦汉(公元前221—220 年)秦朝(BC221-BC206)西汉( BC202-BC9 )王莽改新( 9-25)东汉( 25-220) 公元前 221 年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BC3 世纪中叶——罗马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内一切自由民。(秦朝 BC221-BC206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帝国时期 秦朝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制度) 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 修驰道。 焚书坑儒,儒家低潮。法家正统,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 西汉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汉初实行黄老思想,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分封制 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

高中历史政治史部分知识点精编(人民版)

高中历史政治史部分知识点精编(人民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2、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形成。 3、城的出现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4、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权力的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结合 5、在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差别,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迹象。 6、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 7、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王位世袭制产生)。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8、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作用,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 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10、在牧野之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 1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1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14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15、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16、西周“礼乐秩序”:A、“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 B、“乐”辅从于礼 C、“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证了社会安定和谐。 17、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 18、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采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来维护统治 19、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史称西周。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诸侯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诸侯权利: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④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⑤分封地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②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维护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及各种爵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天子地位: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影响:有利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不利影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平等权利受到约束,重男轻女思想一直存在。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三、秦的统一: 秦统一的条件:外部条件:1.西周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2.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内部条件: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秦王嬴政重视人才,善于用人。3.两大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统一的影响: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由来:三皇五帝简称皇帝 内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 全国军务。三公之间相互配合,可以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可以加强君主专制。丞相之下还有九卿,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3、郡县制(地方官制):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出现,秦统一后,版图空前扩大。 特点:郡守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意义:秦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中央集权的变化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分权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朝末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收兵权,编禁军

高中历史 政治史专题常见历史概念汇集

政治板块主干历史概念汇集(李自斌) 1、分封制:为巩固西周统治,周王朝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周公、召公受封在鲁、燕,功臣姜子牙受封在齐,商朝旧贵族微子受封在宋。该臸度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臺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此臸度与宗法臸紧密结合,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有些文献用“封建臸”指代这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臸度。 2、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臸度。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也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这样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按照血缘的亲疏关系决定等级宗法关系。该臸度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政治权力、土地的再分配,维护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此臸度在很长时间很大范围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观念。 3、汉承秦制:指的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汉王朝继承了前朝的一系列臸度。因为秦朝完成中国的第一次统一,开创性确立一系列臸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多民族专臸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王朝在秦朝继承上沿袭了专臸主义中央集权臸度(皇帝臸、丞相为中心的官臸等)、郡县臸、选官监察臸及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政策,并在此调整。体现了秦朝的开创性和汉朝的延续性,符合文明传承的特点。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臸度的核心内容。法家思想是思想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确立,两汉时期继续发展,隋唐时期逐渐完善,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始终贯彻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或君主)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或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削弱。这种臸度对维护国家民族统一、调节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生产始终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越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面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5、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臸的瓦解,一些诸侯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划分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臸作为中央控臸地方的臸度。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长官叫郡守,县隶属郡,长官县令(长),同级少数民族设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地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这样形成垂直管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建立了官僚政治,改变了分土建邦的分封臸的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的主要一环。此臸度是地方行政臸度划时代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维护国家统一,历朝沿袭,到元朝时被行省臸度进一步完善。 6、丞相制:“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帝王的政治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宰相是泛称,丞相是官职。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开始设立的臸度,丞相是三公之一,百官之首,有利于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保证国家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行,但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相权一旦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的弊端。所以该臸度历朝官职名称、人数多有变化,权力多有调整,西汉武帝的设立中朝、隋唐的三省、宋朝的一正三副分权,发展到明朝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至此1600年的丞相臸度结束。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其兴废反映君主专臸的不断加强。 7、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尚书省设吏(升迁考察)、户(户籍赋税)、礼(内外礼仪科举考试)、兵(兵器军队)、刑(刑罚处臵)、工(工程水利)六部,三省的执行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又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同时相互监督、牵臸,有利君主专臸的加强,这是中国政治臸度的重大创造。 8、中国古代选官制演变:中国古代选官臸度演进大体经历了先秦的世官臸(贵族世代继承)、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臸(官吏察访推荐中央任命)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臸(分科考试选官),反映选官由血缘到推荐德性才能再到公平考试选拔的标准变化,体现官吏的任免越来越集中到中央皇帝手中,是专臸主义中央集权的体现,也体现统治集团治国理政水平素质的提高。 9、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的选官臸度,以后历朝沿用。是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打击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养,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加强了专臸主义中央集权,后历朝调整,日趋完善,明朝八股取士走向僵化,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专臸的工具,晚清政府1905年废除。 10、元朝行省制:元代确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臸度。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使中书省权力,受中央节臸,重大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行省是地方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没有中央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臸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而且还有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此外中央通过御史台进行监督,通过省官互迁加以控臸。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设臵,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秦代以来郡县臸的发展和完善。 11、明朝内阁制:明朝废丞相后虽然达到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政务繁多的弊端显出,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臸,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明宣宗时内阁已有票拟权,到了明神宗时六部全归内阁,由内阁首辅负责,反映内阁官员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如张居正)。此臸度是君主专臸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皇帝也通过司礼太监加以牵臸,避免威胁皇权,所以也是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主要原因。12、清朝军机处:为了适应西北军务需要,清朝雍正开始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军务处理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该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主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参与机要,无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秉承旨意,是君主专臸臸度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标志着皇权空前加强。 13、西南土司制: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元代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长官,称谓土司,允许世袭,但要忠于朝廷,缴纳贡赋。由于土司世袭,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从明代开始改土归流,雍正时大规模推行,到乾隆基本完成,改为流官统治,至此西南土司臸度结束。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集权的加强和有效管辖。 14、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竞争阶段对亚非拉地区主要采取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的方式,称谓商品输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主要采取开设工厂、银行贷款、开采矿山、修筑铁路等更高级的方式对亚非拉地区掠夺,称谓资本输出。在近代中国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主要采取商品输出,也有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后主要采取资本输出,也没放弃商品输出。反映西方列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的经济掠夺方式。 15、门户开放:19世纪末,以德国率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来晚了,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同时考虑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开放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缓解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的新阶段,不再追随欧洲列强,更加积极谋求侵略中国的霸主地位。以后又多次提出,随着日本侵略东北建立满洲傀儡政权,该政策不复存在。 16、《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随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臸定并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执行的革命纲领,主要涉及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企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臸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违背社会发展的潮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该纲领可以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但是却不能调动生产的积极性,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引起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国共二次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该战线的正式建立,它保证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18、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臶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组织军队主要在正面直接抵抗日本的侵略进攻,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消耗了日本大量有生力量,粉粹了日本速战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未能阻止有优势敌人的进攻,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则主要挺进敌后,开辟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方,牵臸和打击日军,形成敌后战场,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特别是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发展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二者遥相呼应,相互配合,推动了抗日形势的好转。19、新政和预备立宪:20世纪初,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迫于内外压力,晚清政府1901年宣布新政,采取奖励实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编练新军等措施;1906-1911年有逐步推进“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最后产生的内阁以满族为主,完全是皇族内阁,一场企图维护专臸的骗局,举国失望,故没能挽救统治,辛亥革命的爆发宣告事实结束。但是客观上有利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中国近代化。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为了限臸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臸度,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臸定的此法案。约法规定强调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臸;规定自由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臸。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臸臸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一座丰碑,也是辛亥革命的最主要成果。 21、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期间,以国共一次合作为基础,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反帝反封的寻求国家统一的的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该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2、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臸度。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有力的巩固了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就保证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的具体实施,与解放战争的“土地改革”相区别。 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进一步推广到更多解放区,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臸,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臸,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至此在全国范围基本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臸。 23、《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纲领文献,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臸定了一系列内外方针政策,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臸定宣告结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4、七届二中全会: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解放战争唯一的一次全会。毛泽东做了政治报告,指出党的工作现在起必须从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立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

第一部分 高中政治史专题常见历史概念汇集

1、分封制:为巩固西周统治,周王朝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周公、召公受封在鲁、燕,功臣姜子牙受封在齐,商朝旧贵族微子受封在宋。该制度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此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结合,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有些文献用“封建制”指代这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 2、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也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这样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按照血缘的亲疏关系决定等级宗法关系。该制度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政治权力、土地的再分配,维护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此制度在很长时间很大范围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观念。 3、汉承秦制:指的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汉王朝继承了前朝的一系列制度。因为秦朝完成中国的第一次统一,开创性确立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王朝在秦朝继承上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丞相为中心的官制等)、郡县制、选官监察制及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政策,并在此调整。体现了秦朝的开创性和汉朝的延续性,符合文明传承的特点。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法家思想是思想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确立,两汉时期继续发展,隋唐时期逐渐完善,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始终贯彻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或君主)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或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削弱。这种制度对维护国家民族统一、调节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生产始终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越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面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5、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瓦解,一些诸侯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划分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长官叫郡守,县隶属郡,长官县令(长),同级少数民族设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地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这样形成垂直管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建立了官僚政治,改变了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的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的主要一环。此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维护国家统一,历朝沿袭,到元朝时被行省制度进一步完善。 6、丞相制:“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帝王的政治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宰相是泛称,丞相是官职。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开始设立的制度,丞相是三公之一,百官之首,有利于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保证国家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行,但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相权一旦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的弊端。所以该制度历朝官职名称、人数多有变化,权力多

高中历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2. 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 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 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 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 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 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 (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 误区警示] 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 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高中历史工业革命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工业革命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阶段特征 主干知识排查 一、经济: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概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活动以掠夺财富为主要表现形式。 2.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 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白银的强烈渴望。 ③思想根源: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精神。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切断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⑤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狂热。

⑥造船、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的进步。 (2)过程 ①迪亚士:1487年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②哥伦布:1492年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航路,发现了美洲大陆。 ③达·伽马:1497—1498年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开辟了由欧洲绕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路。 ④麦哲伦船队: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 ①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但大量白银流入亚洲,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③人类由此从各民族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3.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 (2)英国:通过海盗式掠夺、殖民战争、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黑奴贸易等方式,逐步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影响 ①对西欧: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技术革命的到来。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7讲 近代世界通史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二近代世界通史 第7讲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 【预习要求】前25分钟结合教材记忆预习问题,课堂探究案上课时做。 【高频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英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课前预习案】(25分钟) 一、近代西方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一)近代西方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特征?主要的两种政体类型及其确立标志? 1、代议制民主:(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功。(2)特征:①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有立法权,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②一般都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③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2、类型:君主立宪制: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民主共和制:法国1875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二)近代英国、美国各自创新的制度?英、德、美三国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政体特点有何不同? 1、英国创新的制度: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美国创新的制度:民主共和制;联邦制。 2、政体特点:英国—议会主权,保留君主,君主统而不治。德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皇帝权力 至高无上。美国—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三)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及特点?英国民主政治渐进性的表现?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内阁转移 ①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②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 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责任内阁制特点(原则):见必修一课本P36 2、渐进性: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内阁掌握行政权,国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四)英国的内阁与明朝内阁的区别? 1、权力:明朝内阁有票拟权,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英国内阁掌握国家实权,君主统而不治。 2、实质:明朝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3、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是 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五)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意义?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1、1787年宪法(1)内容:见必修一课本P40 (2)意义:见必修一课本P40 局限性:保留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妇女、黑人没有选举权。 2、实现:制定1787年宪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有任期;总统权力受到国会、最高法院 的制约。 (六)近代西方四国民主政体的异同点?英法美政体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而德国政体专制主义色 彩浓厚的原因?近代西方民主政体与雅典民主制的区别? 1 2、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体现分权制衡原则,都实行政党政治。 3、原因: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确立民主政体,革命彻底;而德国是通过三次自上而下 的王朝战争,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 4、区别:西方民主是代议制民主,是间接民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二、近代西方经济——工业文明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影响? 1、背景:①根本原因:14、15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思想根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倡导的开拓冒险精神 ③宗教因素:传播基督教是精神动力。④商业危机:东西方商路受阻,渴望另辟新路; ⑤政治因素:各国君主为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罗盘针的应用;地圆说流行。(客观条件) 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主观条件) 2、过程:见必修二课本P33 3、影响:见课本P34 (二)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方式、结果及殖民扩张的影响? 1、荷兰: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结果——17世纪上半叶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2、英国:手段:海盗式掠夺、商业战争、殖民地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结果: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 3、影响: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 ②加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③给亚非拉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