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 人生幸福论
第一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人生幸福论
人性与人生 价值与幸福 素质与作为 权利与义务
第一章 人性与人生——人性
1、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A.评价性观点:对人性作出善恶评价 性善论:孟子、卢梭 性恶论:荀子、宗教“原罪说”、马基雅维利 性善情恶论:李翱 B.描述性观点——对人性作自然描述:人是……的动物,人是未定型的存在物 西方近代自然法论:假设曾经存在过一种自然状态,并根据生活在这种状态中的 自然人的本性说明人的本性,由此引伸出社会政治理论。霍布斯;洛克 生物人类学:Arnold Gehlen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是“未完成”、“未确定”的生 物 人性是自然形成的,意识、意志无法作用于人性,道德评价只能作用于有意 识的意志行为,因此,描述性观点成为当前主流 C.共同点:人性是人之为人的东西、不同于他物的东西;通过找到人与动物的 不同,找到划分人——动物的界限标准,凸显人的独特性
B.思维方式 含义:人们认识和评价事物、形成思想和观念、构想计划和方案的方式; 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具体思维活动表现出来 作用:从根本上规定思维活动的方向、深度、广度和效率 规定人的认识、评价、选择和筹划活动 规定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而形成和转化 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转化受价值观念的制约 两者共同从根本上规定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 式在人生问题和行为问题上的综合体现
4、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人们在世界中生活的方式 含义:狭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广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规定人生态度,三者一起规定行为方式 A.价值观念 含义:人们在关于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各种价值的观点或看法基础 上所形成的对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信念,是人们进行价值判 断和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和追求的范型和定势 价值观念与价值认识 价值观念的目标:怎样有效地实现价值目标:目标、手段、规则、 制约 价值观念的结构:目标系统、手段系统、规则系统、制约系统 价值观念对人生的作用:对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怎样 生活或以什么方式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
均是陈诉, 以“是”为 联系词
B.规范:为行为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确立的规则,是命令,以“应当” 为联系词 规范与评价的区别 评价:对事物价值的评价、断定,可对所有事物进行评价;是陈述;为人 行为方向提供依据 规范:以价值判断为依据的行为规则,只对涉及并可能妨碍、伤害他人和 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是命令,给行为提供指令
二、人生
1、人生的实质
A.人生:人生命活动的过程,人生活的过程,是人性的现实化 B.人生实质:人性实现的过程
a. 人生是人性在世界中的现实化
b.人性是通过活动在世界中现实化的 • 活动是人性现实化的途径或中介 c.作为决定着人性在世界中现实化的程度和质量 • 作为是人性现实化的程度和质量 d.个人是自己人性在世界中现实化的主人——人生的最根本规定性
2、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A、人生的目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a. 为己型(极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b. 为他型(极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 c. 兼顾型:既要实现个人利益,又要实现社会利益 B、人生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得更好或越来越好 人生活的三层次: 生活下去——最低要求 生活得好——知足常乐 活得更好——不段提升人性实现的程度和质量,人 性自身的要求,人性现实化的展开,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是人生的真正意 义或最大意义
3、人性的结构和倾向
A.人性的结构 需要系统——基础结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 动力系统——驱动结构:本能 、欲望(动力源泉)、动机、情感、意志等 获取系统——手段结构:制造和使用工具、生产和创造价值、争斗和合作、伤害 和守规 满足系统——目的结构:目的的高低、多寡及其结构的完善性;目的实现的可能 性 调节系统——控制结构:气质、性格、意志、自我意识(控制机制)等 智能系统——资质结构:智力、能力。是所有其他人性结构要素的前提,从根本 上制约和规定整个人性结构 人性的结构是动态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类自身的完善,人性结构的要素 的质量乃至人性要素本身会发生变化 B.人性的总体倾向:利己、为己 人性结构的出发点:个人的需要和欲望 人性结构的目的:个人需要和欲望的满足 对利己的态度:利己倾向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对人性的利己 倾向不加引导和限制,会对他人、社会,最终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提倡合理利己,反对极端利己
3、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
A.分类:按人的欲望所指目的 基本目的:直接满足生存、发展和享受欲望的目的——作为目的的目 的——目的 目的价值:基本目的的价值;直接价值 派生目的:旨在实现基本目的的目的——作为手段的目的——手段 手段价值:满足实现目的的需要;间接价值 B.价值体系 以人为中心的立体的、向四周扩散的动态结构(层级结构) 满足性价值:直接根源于人的需要和目的,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的 价值,是衡量所有手段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据 贡献性价值:手段的价值(外层次价值)。外层次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上 一层次目的实现程度,上层价值是下层价值的目的 价值体系的意义:容易辨别事物的价值方位 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质量 有助于做出正确价值选择 有益于解决价值冲突 C.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在于合目的性,能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欲望 目的:合理性:正确性;恰当性 手段:合理性;正当性
3、人生的历程和结构
人生的历程: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几个主要时期 人生的结构:构成一个人生时期的各种要素:由人生的各种活动构成 a.在不同的人生时期,人生结构的要素并不相同 b.同一结构要素在不同时期人生结构中的地位不同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不同人生时期的人生结构要素也许相同,但每一 结构要素本身的内涵却不同,表明,每个人人生的程度不同,人生质量不 同,人生的意蕴不同
D.行为方式 含义:生活方式的外显形式,是具有稳定性的行为定势,或称行为的定 势、模式 影响行为方式的因素: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特别是人生态度的体现, 具有相对独立性,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生活的习性 行为方式分类 行为的确定——行为是自主的还是他主的,是审慎的还是草率的 行为的过程——行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 行为的结果——行为是求实效的还是求虚荣的,是负责任的还是推卸责任 的 类型:自主的、审慎的、合法的、自律的、求实效的、负责任的行为方式 ——自主性的行为方式 他主的、草率的、非法的、他律的、求虚荣的、推责任的行为方式 ——他主性的行为方式
3、反思、批判、超越
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人的本性) 影响自我超越的因素
社会方面:传统社会追求统治的秩序、社会的安定,统治者强化保守性 的弱者的道德观念,使之成为社会通行的观念,成为人们是非善恶的标准 个人方面:人有满足现状、逃避自由、不思进取和创新的惰性 自我超越的本质:以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为指向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更新 自我超越的过程:认识现实的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发现现实的 我与潜在自我、当前自我与设定自我之间的差异,从而推动自己不断突破 现实的我、当前的我 反思自我:再认识现实自我;再认识潜在的自我 自我批判:批判对象、批判的尺度、批判的目的 自我实现是不断自我设计、自我塑造的过程;是自我享受和自我完善 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过程
2、人的价值与对与人的价值
A.人的价值:人的有用性 存在论:人对宇宙万物的价值:a.人类整体对宇宙万物的价值 b.人类个体对宇宙万物的价值 伦理学:人对人的价值 B.对于人的价值 实质:潜在价值、自在价值:需要人认识到这种价值并纳入欲望的范围, 使之成为欲望的对象,并把它们作为生活目的或实现生活目的的手段时, 才能成为现实的、自为的价值 认识到潜在价值,是人产生对它的欲望并追求它的前提
第二章 价值与幸福
一、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生成 三、作为终极价值目标的幸福 四、个体道德的特殊意义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
1、价值
对价值的基础的不同看法——价值的存在论或本体论
价值存在于事物本身,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价值是事物的客观属 性——价值客观主义 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或欲望:价值是人的需要或欲望满足所指向的 对象——价值相对主义 价值存在于客体的属性、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致性关系——价值 相对主义、客观主义 价值的存在论含义: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 价值论的伦理学含义:人的欲望所指向的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事物的有用性
三、自我实现
人性的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过程:自我设计、自我塑造 自我实现的过程是自我享受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自我实现的方法: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
1、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
A.前提:自我独立和自由 独立:不依赖、不依附 自由:以独立为基础,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B.自我设计——自我筹划 设计的维度:方向;层次 要求:对自己和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正确的目标、恰当的方式、道路 C.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关键内容 自我塑造的条件:创造能力的大小;临场发挥 D.自我负责——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必然要求 在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过程中对自我负责;承担设计和创造所造成的后果 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个体成为主体的 过程,也是个体作为主体活动的过程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生成
1、认知、评价和规范 A.认知与评价 认知:认识事物——判断价值的前提 认知与评价的区别
依据 标准 意义 共性
认知:事实判断
评价:价值判断
对事物本身状况 的描述
一事物对另一事 物的价值的判断
认识的对象本身
评价者自身的标 准
真理性
合理性
为活动方式提供依 据
为活动方式提供依 据
C.人生态度
含义:人看待人生和对待人生的一般倾向
人生态度主要不是一种如何看待人生的人生认识观点,而是一种如何对待 人生的人生实践倾向 人生态度涉及的内容: 人生认识问题——与思维方式有关 人生信念问题——与价值观念有关 人生实践问题——情感、意志、遭遇、经历等 人生态度的构成要素:对待整个人生问题的态度 对待人生某方面或某层面问题的态度 对待整个人生问题和人生某方面或层面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 的不同人的态度不同,而且同一个人也并不非完全内在一致和前后一贯; 但人生态度总有某种总体倾向 人生态度的评价角度:积极的人生态度vs.消极的人生态度 传统的人生态度vs.现代的人生态度
2、享受和完善
A.欲望与享受和完善 欲望与本能 欲望:基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所产生的对需要对象的渴求 本能:动物求生存、繁衍和自我保护的要求和满足这种要求的能力 欲望是生物进化的表现;欲望本身是自然的、中性的,无所谓善恶正 当不正当;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必要的,积极的 欲望对人生的意义: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欲望不断产生,构成现实生活 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人生 人生的完善或人的自我实现,是由无数欲望的满足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不 排斥享受,相反以享受作为其基础和内容 B.享受与完善 享受:相对于某个具体欲望的满足而言;具体、现实 完善:相对于整体欲望而言,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的充分满足,是自 我实现的极致,是一种幸福状态 完善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只能不断接近而不可能完全达到 完善对于人生的作用:规范和导向 反对只享受不追求完善或者只追求完善不追求享受
2、人性的一般内涵
A.人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的集合,人本来如此的规定性,即人 的本性 存在——生存——生存得更好——改变生存环境 物性 生物性 动物性 人性 B.人的本性与人性的关系 人的本性:人的全部共同规定性的总和,在内容上涵盖人的本质的内 容,具有普遍性、抽象性;从本原上、根本上研究人是人的本性 人性:人的现实的历史的规定性,是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 体现;具有时空性、具体性;从断面上、总体上研究人 C.人的本质:人不同于动物乃至所有其他事物的根本规定性,是人所特 有的根本规定性 D.人性、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人生幸福论
人性与人生 价值与幸福 素质与作为 权利与义务
第一章 人性与人生——人性
1、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A.评价性观点:对人性作出善恶评价 性善论:孟子、卢梭 性恶论:荀子、宗教“原罪说”、马基雅维利 性善情恶论:李翱 B.描述性观点——对人性作自然描述:人是……的动物,人是未定型的存在物 西方近代自然法论:假设曾经存在过一种自然状态,并根据生活在这种状态中的 自然人的本性说明人的本性,由此引伸出社会政治理论。霍布斯;洛克 生物人类学:Arnold Gehlen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是“未完成”、“未确定”的生 物 人性是自然形成的,意识、意志无法作用于人性,道德评价只能作用于有意 识的意志行为,因此,描述性观点成为当前主流 C.共同点:人性是人之为人的东西、不同于他物的东西;通过找到人与动物的 不同,找到划分人——动物的界限标准,凸显人的独特性
B.思维方式 含义:人们认识和评价事物、形成思想和观念、构想计划和方案的方式; 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具体思维活动表现出来 作用:从根本上规定思维活动的方向、深度、广度和效率 规定人的认识、评价、选择和筹划活动 规定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而形成和转化 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转化受价值观念的制约 两者共同从根本上规定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 式在人生问题和行为问题上的综合体现
4、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人们在世界中生活的方式 含义:狭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广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规定人生态度,三者一起规定行为方式 A.价值观念 含义:人们在关于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各种价值的观点或看法基础 上所形成的对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信念,是人们进行价值判 断和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和追求的范型和定势 价值观念与价值认识 价值观念的目标:怎样有效地实现价值目标:目标、手段、规则、 制约 价值观念的结构:目标系统、手段系统、规则系统、制约系统 价值观念对人生的作用:对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怎样 生活或以什么方式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
均是陈诉, 以“是”为 联系词
B.规范:为行为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确立的规则,是命令,以“应当” 为联系词 规范与评价的区别 评价:对事物价值的评价、断定,可对所有事物进行评价;是陈述;为人 行为方向提供依据 规范:以价值判断为依据的行为规则,只对涉及并可能妨碍、伤害他人和 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是命令,给行为提供指令
二、人生
1、人生的实质
A.人生:人生命活动的过程,人生活的过程,是人性的现实化 B.人生实质:人性实现的过程
a. 人生是人性在世界中的现实化
b.人性是通过活动在世界中现实化的 • 活动是人性现实化的途径或中介 c.作为决定着人性在世界中现实化的程度和质量 • 作为是人性现实化的程度和质量 d.个人是自己人性在世界中现实化的主人——人生的最根本规定性
2、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A、人生的目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a. 为己型(极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b. 为他型(极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 c. 兼顾型:既要实现个人利益,又要实现社会利益 B、人生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得更好或越来越好 人生活的三层次: 生活下去——最低要求 生活得好——知足常乐 活得更好——不段提升人性实现的程度和质量,人 性自身的要求,人性现实化的展开,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是人生的真正意 义或最大意义
3、人性的结构和倾向
A.人性的结构 需要系统——基础结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 动力系统——驱动结构:本能 、欲望(动力源泉)、动机、情感、意志等 获取系统——手段结构:制造和使用工具、生产和创造价值、争斗和合作、伤害 和守规 满足系统——目的结构:目的的高低、多寡及其结构的完善性;目的实现的可能 性 调节系统——控制结构:气质、性格、意志、自我意识(控制机制)等 智能系统——资质结构:智力、能力。是所有其他人性结构要素的前提,从根本 上制约和规定整个人性结构 人性的结构是动态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类自身的完善,人性结构的要素 的质量乃至人性要素本身会发生变化 B.人性的总体倾向:利己、为己 人性结构的出发点:个人的需要和欲望 人性结构的目的:个人需要和欲望的满足 对利己的态度:利己倾向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对人性的利己 倾向不加引导和限制,会对他人、社会,最终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提倡合理利己,反对极端利己
3、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
A.分类:按人的欲望所指目的 基本目的:直接满足生存、发展和享受欲望的目的——作为目的的目 的——目的 目的价值:基本目的的价值;直接价值 派生目的:旨在实现基本目的的目的——作为手段的目的——手段 手段价值:满足实现目的的需要;间接价值 B.价值体系 以人为中心的立体的、向四周扩散的动态结构(层级结构) 满足性价值:直接根源于人的需要和目的,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的 价值,是衡量所有手段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据 贡献性价值:手段的价值(外层次价值)。外层次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上 一层次目的实现程度,上层价值是下层价值的目的 价值体系的意义:容易辨别事物的价值方位 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质量 有助于做出正确价值选择 有益于解决价值冲突 C.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在于合目的性,能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欲望 目的:合理性:正确性;恰当性 手段:合理性;正当性
3、人生的历程和结构
人生的历程: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几个主要时期 人生的结构:构成一个人生时期的各种要素:由人生的各种活动构成 a.在不同的人生时期,人生结构的要素并不相同 b.同一结构要素在不同时期人生结构中的地位不同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不同人生时期的人生结构要素也许相同,但每一 结构要素本身的内涵却不同,表明,每个人人生的程度不同,人生质量不 同,人生的意蕴不同
D.行为方式 含义:生活方式的外显形式,是具有稳定性的行为定势,或称行为的定 势、模式 影响行为方式的因素: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特别是人生态度的体现, 具有相对独立性,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生活的习性 行为方式分类 行为的确定——行为是自主的还是他主的,是审慎的还是草率的 行为的过程——行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 行为的结果——行为是求实效的还是求虚荣的,是负责任的还是推卸责任 的 类型:自主的、审慎的、合法的、自律的、求实效的、负责任的行为方式 ——自主性的行为方式 他主的、草率的、非法的、他律的、求虚荣的、推责任的行为方式 ——他主性的行为方式
3、反思、批判、超越
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人的本性) 影响自我超越的因素
社会方面:传统社会追求统治的秩序、社会的安定,统治者强化保守性 的弱者的道德观念,使之成为社会通行的观念,成为人们是非善恶的标准 个人方面:人有满足现状、逃避自由、不思进取和创新的惰性 自我超越的本质:以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为指向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更新 自我超越的过程:认识现实的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发现现实的 我与潜在自我、当前自我与设定自我之间的差异,从而推动自己不断突破 现实的我、当前的我 反思自我:再认识现实自我;再认识潜在的自我 自我批判:批判对象、批判的尺度、批判的目的 自我实现是不断自我设计、自我塑造的过程;是自我享受和自我完善 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过程
2、人的价值与对与人的价值
A.人的价值:人的有用性 存在论:人对宇宙万物的价值:a.人类整体对宇宙万物的价值 b.人类个体对宇宙万物的价值 伦理学:人对人的价值 B.对于人的价值 实质:潜在价值、自在价值:需要人认识到这种价值并纳入欲望的范围, 使之成为欲望的对象,并把它们作为生活目的或实现生活目的的手段时, 才能成为现实的、自为的价值 认识到潜在价值,是人产生对它的欲望并追求它的前提
第二章 价值与幸福
一、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生成 三、作为终极价值目标的幸福 四、个体道德的特殊意义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
1、价值
对价值的基础的不同看法——价值的存在论或本体论
价值存在于事物本身,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价值是事物的客观属 性——价值客观主义 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或欲望:价值是人的需要或欲望满足所指向的 对象——价值相对主义 价值存在于客体的属性、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致性关系——价值 相对主义、客观主义 价值的存在论含义: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 价值论的伦理学含义:人的欲望所指向的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事物的有用性
三、自我实现
人性的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过程:自我设计、自我塑造 自我实现的过程是自我享受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自我实现的方法: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
1、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
A.前提:自我独立和自由 独立:不依赖、不依附 自由:以独立为基础,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B.自我设计——自我筹划 设计的维度:方向;层次 要求:对自己和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正确的目标、恰当的方式、道路 C.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关键内容 自我塑造的条件:创造能力的大小;临场发挥 D.自我负责——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必然要求 在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过程中对自我负责;承担设计和创造所造成的后果 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个体成为主体的 过程,也是个体作为主体活动的过程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生成
1、认知、评价和规范 A.认知与评价 认知:认识事物——判断价值的前提 认知与评价的区别
依据 标准 意义 共性
认知:事实判断
评价:价值判断
对事物本身状况 的描述
一事物对另一事 物的价值的判断
认识的对象本身
评价者自身的标 准
真理性
合理性
为活动方式提供依 据
为活动方式提供依 据
C.人生态度
含义:人看待人生和对待人生的一般倾向
人生态度主要不是一种如何看待人生的人生认识观点,而是一种如何对待 人生的人生实践倾向 人生态度涉及的内容: 人生认识问题——与思维方式有关 人生信念问题——与价值观念有关 人生实践问题——情感、意志、遭遇、经历等 人生态度的构成要素:对待整个人生问题的态度 对待人生某方面或某层面问题的态度 对待整个人生问题和人生某方面或层面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 的不同人的态度不同,而且同一个人也并不非完全内在一致和前后一贯; 但人生态度总有某种总体倾向 人生态度的评价角度:积极的人生态度vs.消极的人生态度 传统的人生态度vs.现代的人生态度
2、享受和完善
A.欲望与享受和完善 欲望与本能 欲望:基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所产生的对需要对象的渴求 本能:动物求生存、繁衍和自我保护的要求和满足这种要求的能力 欲望是生物进化的表现;欲望本身是自然的、中性的,无所谓善恶正 当不正当;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必要的,积极的 欲望对人生的意义: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欲望不断产生,构成现实生活 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人生 人生的完善或人的自我实现,是由无数欲望的满足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不 排斥享受,相反以享受作为其基础和内容 B.享受与完善 享受:相对于某个具体欲望的满足而言;具体、现实 完善:相对于整体欲望而言,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的充分满足,是自 我实现的极致,是一种幸福状态 完善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只能不断接近而不可能完全达到 完善对于人生的作用:规范和导向 反对只享受不追求完善或者只追求完善不追求享受
2、人性的一般内涵
A.人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的集合,人本来如此的规定性,即人 的本性 存在——生存——生存得更好——改变生存环境 物性 生物性 动物性 人性 B.人的本性与人性的关系 人的本性:人的全部共同规定性的总和,在内容上涵盖人的本质的内 容,具有普遍性、抽象性;从本原上、根本上研究人是人的本性 人性:人的现实的历史的规定性,是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 体现;具有时空性、具体性;从断面上、总体上研究人 C.人的本质:人不同于动物乃至所有其他事物的根本规定性,是人所特 有的根本规定性 D.人性、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