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区域分析与规划》全书可以分为两大块内容,即区域分析部分与区域规划部分。
区域分析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编制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领域。
近些年来,随着区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它便越来越成为众多学科研究区域问题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成为高等院楼、地理学、规划学、资源学、环境学等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我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将此课程确定为专业方向课;城市规划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则将其作为专业基础音标。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规律,掌握对区域各种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区域发展的分析研究方法,从而为区域规划及其各专业规划打好必要的方法论基础,为编制区域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区域规划原理是规划学的学科分支,亦应成为新兴区域科学的分支。
区域规划即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对一定埋藏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总体布署带有明显的综合性、战略性、全局性特点,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区域研究和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目前区域规划课程已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学、城市规划学、资源学、环境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我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列为专业课,城市规划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有关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熟悉区域规划的工作性质、特点、方法步骤、重点、难点等,毕业后能承担各类城乡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
二、教学内容
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授课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两大部分内容。
其中课堂授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讲授区域概念与区划划分、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分析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方法程序、区域战略规划等内容。
同时贯穿介绍有关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并针对某一区域进行实证分析教学,达到巩固科学运用所学区域分析方法的目的。
野外实习教学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合并进行,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及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并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特点,了解规划的概念。
2. 理解并掌握区域分析的概念、特点,了解区域分析的任务。
3. 了解区域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4. 了解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发展演化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的概述与区域划分
学习要点:区域的概念及特性;区域的划分方法。
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学习要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区域问题;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城市问题的区域研究;区域科学
第三节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学习要点: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分析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并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的分类及评价内容。
2. 了解人口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区域人口及人力资源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3. 理解适度人口和区域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4. 理解区域技术条件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5. 掌握区域资源综合潜力评价的方法。
并能够对具体区域的资源综合潜力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6. 掌握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然资源条件
学习要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性;自然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
学习要点: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区域人口数量分析、质量分析;劳动力资源供应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技术条件
学习要点: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技术引进;技术选择;区域发展技术进步的测度。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2. 掌握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3. 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
4. 理解并掌握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以及产业分类的主要方法;
5. 理解并掌握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理论对具体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作出分析;
6.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关系;
7. 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的概念、作用方式。
8. 理解增长极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并能够把该理论应用到具体区域规划之中。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学习要点:区域发展水平分析的指标体系;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学习要点: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学习要点: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概念、内容;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原因、方式、机制;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空间成本比较方法、空间成本动态分析、空间要素替代原理。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相关理论,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在实际区域分析与规划中的应用;
2、掌握主导产业的概念;理解主导产业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3、理解并掌握区域主导产业判定标准,及其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学习要点:劳动地域分工相关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类型及评判标准。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学习要点:主导产业的概念;判定主导产业的指标;确定主导产业的基本原则;主导产业的确定方法。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学习要点: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
第五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区域规划的概念、类型、主要内容;
2、了解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3、了解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程序;
4. 了解并掌握区域规划文本的编写方法和区域规划图的制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学习要点:区域规划的概念、特点;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区域规划的类型
学习要点:区域规划的不同类型。
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学习要点:区域规划的由来;国外的区域规划的发展;中国的区域规划的发展。
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学习要点:区域规划编制的方法;区域规划编制的程序。
第六章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掌握战略重点选择的重点领域。
2. 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容及确定的思路。
3. 理解七种常见的区域发展战略理论模式。
4. 了解非均衡发展战略和梯度推移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学习要点: 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
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
学习要点:确定区域的发展目标系统;区域发展目标确定的依据;战略目标的设计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第三节战略抉择
学习要点: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出战略构想。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学习要点:高速增长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自主发展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信息化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梯度推移战略。
第七章区域规划理论基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节点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理解线路、网络、域面的概念及其描述方法。
2. 理解空间集聚理论,城市规模理论内涵;掌握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及空间分异类型理论。
3. 理解并掌握双系统控制理论的内涵,并能够运用该理论分析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4. 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引力理论,了解效应差异理论。
5. 理解增长极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并能够把该理论应用到具体区域规划之中。
6. 了解核心边缘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掌握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加以应用。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学习要点:增长极概念的发展;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增长极效应分析;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核心 - 边缘理论
学习要点: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核心 - 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第三节点 - 轴渐进扩散理论
学习要点: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点 - 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点 - 轴开发模式;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点 - 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学习要点: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土地及土地利用的概念;了解衡量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的指标。
2. 掌握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研究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3. 了解土地的类型,掌握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及其意义。
4. 掌握优势区域的规划要点。
5. 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基本措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要点:土地和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要点:土地的需求和土地的供给及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要点:土地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类型及依据。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要点:规划中需要保护的景观和项目和优势区规划(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区)。
第五节土地保护
要点: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第九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区域工业规划布局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2. 掌握区域工业合理结构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3. 理解并掌握区域工业规划编制的步骤,并能够开展有关的研究或实际工作。
4. 了解并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影响该产业布局的因素。
5. 理解区域农业资源评价的内容及主要农业部门的布局规划。
尤其要注意区域农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关系的处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学习要点:产业的分类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特性。
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学习要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规划内容;区域农业资源(自然资源、经济社会资源)条件的评价;主要农业部门的布局规划。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学习要点:区域工业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区域工业合理结构的研究;区域工业规划布局方案的编制;高新技术产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高技术区的类型;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学习要点:旅游业规划布局。
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基础设施的性质、基础设施的作用
2. 掌握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于以及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港和综合运输网规划。
3. 了解区域给水规划中的需水量预测和区域给水系统规划;了解区域排水规划布局和区域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4. 掌握电力规划和电信规划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要点: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性质、基础设施的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要点: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先行论、滞后论和同步论;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超前型、平行型和随后型。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要点: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港和综合运输网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要点:区域给水规划中的需水量预测和区域给水系统规划;区域排水规划布局和区域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要点:电力规划的内容和电力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要点:电信规划内容和电信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城镇体系的概念。
2. 理解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对具体城镇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
3. 掌握城市化水平的表示方法。
4. 理解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重点是空间结构规划的思路,能够针对不同等级尺度的区域做出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要点: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要点: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人口社会经济条件。
生态环境条件。
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要点:城镇发展战略。
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要点: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城市经济区划分。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要点:重点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
主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环境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及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掌握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
2. 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控制规划和自然保护规划及区域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3. 掌握环境预测方法与技术、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总量控制技术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常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要点: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及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要点: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即准备阶段、编制阶段、报批阶段的主要工作。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要点: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控制规划和自然保护规划及区域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要点:环境预测方法与技术、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总量控制技术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常用方法。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学时计划
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区域分析概论课程计划总学时 54 小时,计 3 个学分。
包括课堂授课和考试学时,野外实习学时分行安排。
2 、教材
本课程拟采用面各 21 世纪课程教材—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
3 、主要参考书
[1] 区域科学导论, [ 美 ] 沃尔特 . 艾萨德著,陈宗兴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陈宗兴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3]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 区域分析与规划,吴殿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经济空间秩序, [ 德 ] 奥古斯特 . 廖什著,王守礼译,商务印书馆, 1995
[6]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刘再兴等,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4
[7] 1997 , 1999 , 2002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陆大道主编,科学出版社
[8]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陆大道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3
[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3~2004 ),景体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10]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陆大道著,科学出版社, 1998
[11] 区域经济学导论, [ 美 ] 埃德加 .M. 胡佛著,商务印书馆, 1990
[12] 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 瑞典 ] 伯尔蒂尔 . 奥林,商务印书馆 1986
[13] 中国区域发展导论,胡兆量著,北京大学出出版社 2000
[14]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缉慈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5] 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王梦奎等,商务印书馆, 2000
[16] 地理和贸易, [ 美 ] 克鲁格曼教授( P. Krugman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17] 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系列教材,陈秀山、张可云等编著,商务印书馆, 2003~2004
[18]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 vol.1 ,区域经济学,彼得 . 尼茨坎普主编,安虎森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19] 区域发展规划论,方创琳著,科学出版社, 2001
[20] 区域发展战略论,方创琳著,科学出版社, 2002
[21] 区域科学原理,王铮、丁金宏,科学出版社, 1994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魏后凯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
[23] 区域经济学原理,张敦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24] 区域经济学,郝寿义、安虎森编著,第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5] 区域经济学,周起业编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26] 发展经济学,谭崇台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0 ,第一版
[27]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 日 ] 速水佑次郎,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8] 经济发展, [ 美 ] 托达罗( Todalo.M.P )著,黄卫平、彭刚等译,陶文达校,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29]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 美 ]H. 钱纳里等,吴奇、王松宝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30] 理论经济地理学,王铮等著,科学出版社, 2002
[31]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覃成林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32]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刘再兴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6
[33] 现代城市规划论,丁 . 赖维著,张阳生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34] 区域经济理论——布局、结构与发展,孙浩编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5] 城市和区域规划, [ 英 ]P. 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
[36] 张文忠:《经济区位论》科学出版社 2000
四、考核方法与要求
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
2. 试卷成绩:以闭卷考试形式考查,主要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
3. 综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 30% ,试卷成绩占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