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日本文化赏析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正因这得天独厚的便利,自古以来两国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并且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日本文字中的汉字即是不言的铁证。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国家和民族,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由此打造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大相径庭。本文试从历史传统的差异等四个方面来折射两国文化的差异。
一、历史传统的差异
当我们在讲到历史时,我们不只讲到历史事件和具体的日期,我们还要讲到一种文化正式与非正式的政府,它的政治系统,它的民族英雄和它的地理等等。这里作者关注历史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历史事件可以帮助解释一种文化的特性。第二,一种文化试图去记住并传达给下一代的东西也可以告诉我们该种文化的特性。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方方面面铸就了中国人自己独特的世界观。首要的也是最突出的就是中国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孤立。中国东临大海,南面、西面是高山,西北横贯茫茫沙漠,南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人的内向性,养成了独立自主、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经历了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秦汉时代,文化交融的隋唐时代,理学禁锢及其衰颓的宋元明时期,现代化前夕的清初至清中叶以及从鸦片战争到至今走过的自强之路,维新之路,启蒙和救亡之路,建国之路和改革之路。日本是一个岛国,它的历史也带有很深的孤立性印记而且在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作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圈中的一员而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边缘地位。由于相对隔绝的岛国位置而形成的缺乏和不同国家交往这一独特历史体验与日本人在认知“自国”和“他国”方面常因担心自己处于较低位置而感到不安等等。在日本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明治维新”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二、生活及社会交际中的差异日本人生活中有很多公式性的问候语,例如:早上起床后,家人之间要互相问候“早上好”;出门时,要对家里的人说“我走了”,在家里的人则要说“你走好”;回家进屋后要说“我回来了”, 家里的人则要说“你回来了”;吃饭之前要说“承蒙款待,我吃了”,用餐后
要说“承蒙款待,我吃饱了”;晚上睡觉之前要说“晚安”;下班的时候,同事之间要相互说“您辛苦了”等等。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此类问候语可谓时时处处皆有。与日本相比,中国人的这类公式化的客套问候就少得多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是不需要客套话的,如果使用了,反而给人以生疏的感觉。特别是在家庭中,中国人几乎不使用任何客套话的。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使用了“谢谢”这个词,那么一般表明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汉语中也有一句公式化的问候语,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你好”。但是,这句话,与其说是问候语,倒不如说是一句交际用语,它一般用于初次见面的人之间,关系亲近的朋友之间是不使用这句话的。换一句话说,“你好”是关系生疏的人之间的一句问候语。由此看来,中国人的问候语实际上是一种交际会话,没有一定的格式,是根据不同时候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的,和日语中的程序性和程式化的问候语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问候语”是一种使人际关系趋于良好的交际手段,在这一点上,日本人的公式化的问候语和中国人的灵活多样的问候语其作用是相同的。
三、民俗情趣的差异
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放心态中日同属东亚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但自19 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先后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起, 中日两国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心态却大为不同。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
放心态的差异是中国现代化长期落后于日本的重要文化因素之一。中国文化则源远流长, 具有极强的保守性。长期以来中国远离其他文明圈, 是东亚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唯一国家, 因而中国人一直以为, 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其余皆为蛮夷之地。甚至鸦片战争失败后, 许多人仍然保持着“天朝气心态, 事事摆脱不了“汉家自有法度”的思维方式。此种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虽历经多次战争和多次教训, 也未有实质性的改变。日本文化是多元文化。在明治维新前, 日本的文化主要来
自中国, 也曾吸收过欧洲的一些文化, 因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和制度时, 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日本江户时代在全面吸收消化中国儒学的同时,也摄入了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 致使日本民
族文化空前繁荣, 并滋生了科学和革新社会的思想, 这种以儒学思想和科学技术为代表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萌发了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疑惑和对欧洲文化的热情。
四、交往方式的差异在处理与朋友的关系上,中国人和日本人也有着根本的不
同。汉语中有一个词语是“老朋友”。它指的是认识时间比较长、关系好、能够相互信赖的朋友。中国人特别重视与老朋友的关系,这也是中国人能够在社会上顺利生存的方便条件。在中国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相互之间可以信赖和支持的朋友,简直是寸步难行。一旦两人成了朋友,则可以相互支持和帮助,成为莫逆之交,遇有难办的事,都可以不遗余力地鼎力相助。中国有一句老话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道出了朋友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热衷于“交朋友”,同时,也以别人把自己看作“朋友”而自豪。所以,中国人习惯于寻求和营造交朋友的机会和场合,酒桌上、汽车里、旅途中、电梯里甚至在很短的时间里都可以交为朋友。这一点在汉语中也有相应的词语描写,如“一面之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等等。日本人的处世原则就和中国人大相径庭了。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跟不相识的人讲话是不礼貌的,是给别人添麻烦,也不习惯于因一点小事而接触就成为朋友。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对于中国人来说淡漠得多。日本人很少会请求朋友帮忙,特别是会给对方添很大麻烦的帮忙。他们认为这类帮忙对于对方来说也是很麻烦的。他们也不认为朋友有超越法律、规则的特殊作用及权力,所以他们不会因为自己触犯了法律、规则而求朋友帮忙得到免除责任的结果。日本人认为,严格按法办事是唯一一条能行得通的路,在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求人是没有用的。重视朋友、看重友情是中国人的美德,因此中国在世界上就有礼仪之邦之美称。但是,任何事物如果无限制地过分膨胀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中国如此密集的关系网及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就此意义说来,日本人的那种朋友关系淡泊观念和遇事寻求依法解决之路的处世原则也不无可取之处。
五、结束语
以上从历史传统的差异、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的差异、民俗情趣的差异及交往方式的差异等四个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做了初步的探讨。除了这些差异,中日文化的差异还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叙述。总之,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各有其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