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
课文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
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
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
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
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仔细端祥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
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
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
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内容解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结构分析】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魏格纳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魏格纳的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出了地质界的震动。
【魏格纳】
魏格纳(1880~1930)德国着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1915 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
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
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
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
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
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地球上亚、欧、非、美、澳大块大陆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界经过长期的研究、争论,终获得多数人赞同的答案:远古时代,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经过几亿年的沧桑变迁,才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在形成这样一种见解的过程中,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1880~1930)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取得这一学说的证据,他多次考察探险,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
魏格纳从青年时代起,就热心探求地球奥秘,并且在考察中敢于冒险。
1906年,他为了考察高空气象,乘坐气球飞行52小时,创下世界纪录。
1901年的一天,他对着墙上的地图看与非洲西海岸一凹一凸互相对应,好像可以拼合到一起。
这一发现使他的大脑兴奋异常,闪现出一连串问号。
为了寻找答案,他查阅资料,苦思冥想。
不久,萌生了一个“大陆漂移”的奇想。
按照这一思路,他开始寻找地质、地理证据,即使在应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也没有放弃研究。
1915年,魏格纳得到巴西与非洲很早以前连在一起的古生物学证据,增强了他继续探索的信心。
魏格纳认为:“就像我们把一张撕破的报纸按参差不齐的断边拼接起来一样,如果看到其间印刷文字行列恰恰相合,就不能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
”为了寻找恰恰相合的“印刷文字”,他长期生活在野外,经过艰苦的考察终于提出了三方面的证据:第一大西洋西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也相吻合;第三,在古气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
他还从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最后,提出了使人能够接受的“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认为:组成洋底的岩石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因此,组成大陆的地壳就像“冰山”一样在洋底岩石上漂移。
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今仍以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运动的依据之一。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魏格纳又于1929、1930年两次到格陵兰岛探险。
1930年,50岁生日那天,他在零下65摄氏度的严寒里顶风冒雪,艰难跋涉160多公里,不幸遇险牺牲。
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这位探险者的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