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非对老子的修正

合集下载

韩非的天命观

韩非的天命观

试论韩非的天命观摘要:天命观是中国古代原始初民因认识水平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对上天的认识,韩非的天命观,他吸取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对《老子》的“道”的范畴进行了改造,提出“理”的范畴,又继承了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观。

关键词:天命观;韩非;老子;荀子韩非的天命观,他吸取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对《老子》“道”的范畴进行了改造,提出“理”的范畴,又继承了荀子“天人相分”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观。

(一)韩非天命观对老子“道”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韩非是集先秦法家法势术三派之大成的代表人物,而其思想多是汲取与发展老子智慧,其天命观以《老子》“道”论为根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命论。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评价韩非的思想特征为“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1]257,就是说明韩非思想的根源是来自《老子》,可以从“道”上见其渊源承继关系。

老子学说的主要范畴是“道”,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2]11,认为世间万物的本原是“道”,而且“道”能够使世间万物各自成为其本身的样子。

老子的“道”论是侧重于“本原性”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内”[2]41。

韩非吸取老子的关于道是万物本原的这种世界本体论概念,更加认同老子把“道”作为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载体的思想,所以在《主道》篇中,“道者,万物之始”[3]34,但他们两者的“道论”思想也是有区别的。

老子的关于“道”是万事万物本原,是其原始构成材料的想法,是一种分不清楚的“混沌”的概念,因此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64,而且“道常无名……始制有名”[2]83,但韩非说“是非之纪也”[3]34。

他更侧重“道”的普遍性,是事物的普遍规律。

他在《解老》篇中说:夫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

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

”[3]211韩非认为,理存在就有道的存在,而且因为理是有变化的,所以道也不是不变的。

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成型与定型

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成型与定型

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成型与定型早期《老子》文本在不断发生演变。

从郭店简本到帛书本,《老子》大致处于“自然分章”阶段,但人为分章的因素在不断增强。

自景帝立经后,西汉《老子》的篇章进入了人为设计和裁划的阶段。

帛书甲本是一个关键性的文本,奠定了其后诸本的基础;从战国中期到汉初,《老子》的主题意识在不断强化,最后在帛书乙本中以“德”“道”的篇名完全呈现出来。

帛书二本属于成型本,而北大汉简本则属于定型本。

汉简本及邻氏、傅氏、徐氏三家本均当为景帝立经本的复抄本。

《老子》的立经,与其文本的定型同步展开。

在西汉中后期,《老子》进入了子学化的定型阶段,严遵本、刘向本(通行本)即属于所谓子学化的定型本。

《老子》的定型,以“天地—阴阳”的宇宙论为基本原理,其章数设计亦有相应的数理法则。

刘向本章数设定的依据具体见之于其子刘歆的《三统历》,总章数“81”源自太初历的日法数,上下篇的章数(37对44)则依据中数五六之比而裁定。

至于汉简本章数的设定,可能与盖天说有关:总章数“77”,源自四七宿(二十八宿)的天文图象;而上下篇章数44和33,则依据“天三地四”说。

标签:《老子》;楚简本;帛书本;汉简本;刘向本;文本演变;成型;定型一、引言《老子》文本在先秦至西汉是如何演变,又是何时成型和定型的?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与简帛古本的相继出土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简帛古本有四个,即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它们分别是高帝(前206—前195在位)和文帝(前179—前157在位)时期的抄本①,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本——楚简本三组是战国中期偏晚的抄本②,及2009年初由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本——它是武帝(前140—前87在位)时期的抄本③。

以这四个出土古本为基础,再结合傅奕本及《韩非子·解老》篇,我们就可以比较细致地描述早期《老子》文本是如何演变的,并推断其又是何时成型与定型的。

韩非对老子思想的革新与发展

韩非对老子思想的革新与发展

韩非对老子思想的革新与发展作者:陈环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6期摘要:老子和韩非是先秦诸子中道家和法家的杰出代表,虽分属于不同的学派,我们仍可以利用溯源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发现他们之间本质的联系。

本文拟从韩非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他对老子思想观点的借鉴以及对老子思想自利性的改造,总结出两位思想大家思想体系中的异同点。

关键词: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君势;南面之术一、“无为而无不为”理念的承继老子政治哲学的中心就是无为而治。

他强调君主不应该过多的处事,干预每件大小事情,要做到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所以在他的无为理念中,韩非学到了“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爱民养民”。

(一)“自然无为”与“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是事物本来的面目,是相对人为的不加任何外在修饰的本真状态,即事物最能体现出其本身纯洁性和本质性的东西。

至于“无为”,并不是完全的不作为,相反的,应当是“自然”前提下的积极作为。

只要不破坏事物本身潜在规律,不会用任何外在的因素去阻碍事物发展方向,就可以积极作为。

而韩非推崇君势,重刑罚,用“术”加强中央君主权力。

这种积极作为就体现得更为明显。

“道法自然”是从另一方面体现出老子在追求事物自然的状态前提下的积极作为。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此处的法是顺应依照之意。

自然是最高的具有普适性规律性的存在,万物依照自身的规律生存,按照上一级的规则发展,不受外物干扰。

人要依照地的规律,恪守地的原则,地要依照天,就这样一级一级的指示着前行。

和老子一样,韩非也把自然当作一切事物的最高原则。

他认为所有的法律、权势以及一切外在加强君主集权的手段都是符合自然的最高原则中,因此他提出了“人君之道”。

《解老》中说道:“今有道之君,外希用甲兵而内禁淫奢,上不事马于战斗逐北,而民不以马远淫通物,所积力唯田畴。

”②对于高高在上的君主而言,他所做的事,所颁发的法令,都必须符合“自然”。

由“道”而“理”:从《解老》看韩非子与老子之异同

由“道”而“理”:从《解老》看韩非子与老子之异同

由“道”而“理”:从《解老》看韩非子与老子之异同作者:林光华来源:《人文杂志》2014年第04期内容提要:韩非子《解老》将老子之道转化为“理”,“理”是“万理之理”,即对具体事物之纹理特征的抽象统会,可以用来沟通万物。

与老子相同的是,韩非子注重“理”的变动性,强调因物之性,因时而变,这是其思想最具活力之处。

不同的是,韩非子丢失或淡化了老子之道更为重要的“自然”义、“朴”义与“无为”义,在实施赏罚上忽略了真实自然的人情人性,绝对去“私”而显得僵硬。

归根到底是因为二者在人性论上的差异,韩非子看到的是人性“重利”,而老子看到的是人性“本朴”。

关键词:韩非子老子道理法人情人性〔中图分类号〕B223;B2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4-0001-08司马迁《史记》将韩非子与老子合传,因而学者对韩非子与道家的关系一直比较关注,一般认为韩非子受道家影响颇大,如吴秀英《韩非子研议》指出:“道法二家,关系最切。

道家以道为至上,法家以法为至上。

史记以韩非与老庄合传,又言‘其归本于黄老’,则老子思想影响于韩非者自亦不少。

……韩非因袭之而用之于政治,化自然为必然,使道家之道落实为必定之法术。

”①事实上,《史记》说得很清楚,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②韩非子主要是受黄老思想的影响,与稷下道家尤其是《管子》有密切关联,③与老子的哲学思想则相去甚远。

模糊地谈“影响”关系,反而容易对双方都产生误解。

重要的是,韩非子到底如何“化自然为必然”,如何由“道”而“术”。

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其实韩非子面对《老子》首先做的是由“道”而“理”的诠释,看清其“理”的特性,则更容易发现其“法”的局限。

一、韩非子的“道”与“理”《韩非子·解老》篇很特别,不仅在《韩非子》五十五篇中相对独立,以解释《老子》的面目出现,而且在《老子》的诠释史上也很独特。

一是它不以注释的方式,而主要通过义理阐发的方式来解释《老子》,可以说是“较早的哲学性诠释的著作”。

浅议韩非之术

浅议韩非之术

16.文史 研 究 4
浅议 韩 非 之术
刘 向 鹏
( 郑州 大 学法 学 院 河 南 郑 州

4 00 )5 0 1
要 :韩 非是 战 国末 期 最 后 一 个 思 想 大 家 , 而更 让 人 们 对 这 位 法 家 爱恨 交加 的 是 韩 非 之 术 。对 韩 非之 术 的 评 价 历 来 众说 纷 纭 , 也 许
想 的角度来看 ,韩 非子的思 想与先秦各 派诸子学说 有盘根错 节的关系。 韩非子虽为活动家 ,但其 思想并 非只 局限 于法家 ,他 采百家 之合 理成 分,而 以法家之视角将其融汇到 自己的学说之中。首先表 现在韩非子对 《 老子》 思想 的开拓和演绎 方面。其 《 解老》 《 、 喻老》便 是 明显的实 例。韩非子将 《 老子》思 想进行 了深 入的分析 ,将 《 老子》 中的合理 成分 转 化 成 法 家 的 理 论 基 础 ,为 其 所 用 。韩 非 子 对 术 定 义 为 : “ 者 , 术 藏之于胸 ,以偶 ( 遇)众端 ,而潜御众臣也” 。韩非子将术更形 象地称 为 : “ 者 ,君 之 车也 ,势 者 ,君 之 马 也 。无 术 以 御 之 ,身 虽 劳 犹 不 免 国 乱 。有 术 御 之 , 自处 佚 乐 之 地 ,又 致 帝 王 之 功 也 ” 。韩 非 子 将 术 作 如 此 形 象 而又 贴 切 的 比 喻 道也 了术 之 功 效 ,从 而 吸 引 了无 数 的后 人 对 其 进 行 研究 。 只从上层建筑进行构建 ,其思想有深刻的现实环境 ,他对 外界的分 析以对生命起源为基点而 展 开。他 首先 以古人 提 出的 “ 精气 ”论 为基 础,进而认为人的 肉体与 “ 精气 ”一 实一虚 的看法 ,这 与 《 老子》 的 哲学 观 点 有 相 似 之 处 :韩 非 认 为 人 之 有 “ ” 在 于 有 “ ”, “ ” 是 精 达 达 万物 之 母 , 由达 而衍 生 的 “ ”,就 是 “ ” 之 “ ” 德 达 舍 。那 么 明 君 的 首 要任务就是要使得 “ 达”、 “ ” 相合 ,让 “ 德 达” 进人 体 内 ( 德舍 ) , 使 自己拥有非 凡 的 “ 气 ” 精 。由 于 “ 达” 之 有舍 ,要使 它 进入 “ 舍” 内,就需要 “ 虚舍 ” ,要保 留它不去就要 “ 虚静” 知 治人者 ,其思虚 。“ 静,知事天 者,其孔窍 虚。思虚 静 ,则故 德不去 ;孔窍虚 ,则和气 口 入 。故 日: ‘ 重积 德 ’ ,积 德而 后 神静 ,神 静 而后 和多 ,和多 而后 计

浅析《韩非子》中的'道'与'法'

浅析《韩非子》中的'道'与'法'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韩非子》中的“道”与“法”邵琴琴 郑州大学文学院摘 要:《韩非子》是韩非思想的集中体现,而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以道论为其思想的理论基础,坚持“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的法治观念,确立起“道纪”与“法纪”的内在统一性,并在道法结合的理论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因道全法”原则来完善“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法治理论体系,其思想虽有偏执之处,但其中关于道法的论述对法家思想甚至是对后世的法制观都影响深远。

关键词:《韩非子》;道;法作者简介:邵琴琴,女,汉族,湖北枣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先秦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64-02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在总结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较为系统的“法治”思想体系,其理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法”思想,这种“道法”思想作为《韩非子》的重要哲学基础,构成了其法治体系重要的理论生长点。

《韩非子》作为韩非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韩非对“道”与“法”的独特理解以及“因道全法”的思想原则。

一、“以道为常”的道纪观《韩非子》中的“道法”思想以《老子》“道”论为基本的理论来源,并对其内涵加以延伸,将“道”这个不变的法则融入现实政治层面。

(一)法的理论支撑和本体依据——道在《韩非子》中,老子主张的“道”的形而上的本质特征同样得到了充分肯定与推崇,《解老》、《喻老》两篇内容专门解释阐发《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他则如《主道》、《扬权》、《大体》等篇,亦深得《老子》“道德之意”,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基本观点,认为“道”作为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本身是无形无象的,却能够统摄具体有形的万物。

《韩非子》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老子》的“道论”作为其“道法”思想的本体论基础,并且对“道”的固有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

老子与韩非的政治谋略分析与对比

老子与韩非的政治谋略分析与对比

老子与韩非子政治谋略的分析与对比刘凯【内容摘要】老子和韩非子都是先秦诸子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理论分别是道家和法家的基础性理论。

而他们理论中的政治谋略又是主要的部分,也分别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后世儒家政治谋略最有力的补充。

本文试图从两家的政治谋略入手,进行分析并作一些对比,理出其中的线条与轮廓,以期找出对现时代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政治谋略老子韩非子无为而治法治老子和韩非子都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出发,以维护统治者利益为目的,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和谋略,希望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而施之于世。

他们的谋略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政治谋略,涉及到治国用人等诸多方面。

而且道家和法家还是当时两种思想和认识的代表,他们互相对立,但却也有渊源。

虽然他们在后世并没有象儒家一样占了主流的地位,但我们却依然在君王统治的封建社会中以及现当代的社会中清晰的看到两家的影子。

研究诸子百家的著作历来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但多数是从哲学、思想等角度去分析,而从谋略学的角度来研究诸子百家也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谋略学引进中国以后才开始的。

较好的有柴宇球的《谋略论》、《谋略库》等系列丛书,还有蓝天出版社出版的由山溪、周正舒、许志强任主编的《谋略纵横系列》丛书。

而从治谋略来进行对比研究的也不多,稍显单薄。

本文试图从这两家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谋略出发,进行分析并做一点对比,希望能对先秦那个谋略大繁荣的时代的政治谋略有所认识。

当代社会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都与先秦时代百家兴起的时代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发展自己和削弱对手的时候,政治谋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后世的谋略都是在古代的继承中得到创新,因此本文就从这具有代表性的两家谋略入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并作出简要的对比,让人们对他们的政治谋略有一些条理性的认识。

儒家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占主流地位的一家流派,后世研究已经从各个方面达到了完备,所以本文就选择了另外两家没有占主流地位但却一直影响深远的进行分析和对比。

历史趣谈:韩非子遵承了老子怎么样的法家思想精髓?

历史趣谈:韩非子遵承了老子怎么样的法家思想精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韩非子遵承了老子怎么样的法家思想精髓?导语: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嬴政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将韩非害死在秦国。

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法家思想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指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皆原于道德之意”。

说明韩非思想源于道家,以老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道论与辩证法为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人南面之术”寻求哲学基础,而且开拓了道家的形下之道。

在《韩非子》一书中,无论是《解老》、《喻老》,还是《主道》、《扬权》、《外储说右下》、《八经·主道》、《南面》等,所阐述的都是“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本道》)。

韩非以“法、术、势”皆源自对道家的政治解释,使道家的“无为”内涵从形而上滑落到形而下,生活常识分享。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老子》读毕。

《老子》凡五千余言。

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

遂拖至今年始读。

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

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司马迁《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此可知,老子著书,其目的,乃是"见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时期,就学术而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社会而言,则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各诸侯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

老子不愿意见到社会之如此。

便倡导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传世,两千余年。

自其传世,则与儒家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社会道德、政治理论、伦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统治地位;然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创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

亦即,儒家文化在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学术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道家则在那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和需要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这一点,可在《庄子》中得到最好的证明。

《庄子》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精美,于先秦诸子,当属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而来的道教,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争相竞,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谓道家之作用和影响力之不大。

两千年来,注述《老子》,成了一门没有尽头的研究领域。

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许多研究者的终生事业。

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诠释《老子》的真意。

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万,五百万言。

其精义之深之广,夫可见尔!《老子》无为而为,深奥难懂,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实在是玄之又玄。

然而,不读《老子》,终将是一生之遗憾。

读之而不懂,就像吾辈,则在意料之中。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第十四·天运篇》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一段,“孔子见老聃而语仁 义”一段,“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一段 ) “孔பைடு நூலகம்谓老聃曰”一段。 (以士四段共约一千二百余字)
《庄子第二十一·田子方篇》有 “孔子见老聃”一段。 (约四百六十字)。
《庄子第二十二·知北游篇》有 “孔子问于老聃……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一段 (约三百六十 字)。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 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 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在先秦文献的《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国策》等中皆言老子为老聃。郭沫若曾 指出:“老子就是老聃,本是秦以前人的定论,《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都是绝好的证明。”而关于老 子名为李耳只见于之后的《史记》以及道书《列仙传》。在《史记》原文中提到了三个老子,但在文章末尾却又 言之凿凿地”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本就前后矛盾。且”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这句话是对老子主张的高 度总结,整篇文章末段便有“伯阳立教,清净无为”且“伯阳"在前文并未出现。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作品赏析
先秦诸子百家里头,能被太史公选中立传的并不多,列子、慎子、许行、惠施、鬼谷子、杨朱加之黄老、儒 教等家,甚至战国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李悝都没有立传。庄子能和老子、韩非子并列,足见其地位。这是一篇关于 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太史公将老庄申韩合为一传,代表了先秦汉初人们对道家与法术家关系的 重要看法。汉人直承晚周,认为老子之言“君人南面之术”,而庄子祖述老子。申不害、韩非亦源自老子道德之 意。而其他因其主张不够鲜明,亦不足以承上启下,故被司马迁舍弃。太史公作四人合传,在当时来说,确实是 胸罗道德,纵横概括,指点评说,是一篇很有气魄的雄文,非大家不能。

老子韩非列传翻译赏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

老子韩非列传翻译赏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

老子韩非列传翻译赏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商君列传【原文】【注解】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①,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②,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③。

会座病④,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⑤,将奈社稷何⑥?”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⑦。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⑧,王色不许我⑨。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⑩,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①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

②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

刑,通“形”。

指形体或事实。

名,指言论或主张。

③进:推荐、保举。

④会:适逢,正赶上。

⑤有如不可讳:倘有不测。

不可讳,亦作“不讳”。

死亡的婉转说法。

讳,忌讳,隐瞒。

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国家怎么办呢?有托付何人的意思。

社稷:国家政权的代称。

社,土地神。

稷,谷神。

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故以代称国家。

⑦嘿:同“默”。

⑧言:指推举。

若:你。

⑨色:脸色,神情。

⑩疾:快,迅速。

?禽:同“擒”拘捕,捕捉。

?悖:荒唐,糊涂。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①,东复侵地②,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③。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④,其志不开悟矣。

韩非《解老》、《喻老》译文与原文

韩非《解老》、《喻老》译文与原文

《解老》译文本文和下文《喻老》都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也是现存最早的注老文献,本文涉及《德经》九章和《道经》三章,这种先《德经》后《道经》的次序与现今通行本相反,却与帛书《老子》相同,因而具有版本学和校雠学意义。

同时,因为韩非站在法家的立场上吸纳老子学说,其中许多理解显然打上了法术家的烙印,如原始道家基于归真返朴的理念形成的崇道德黜礼义的思想,在此被借用为否定仁、义、礼、忠、信的理论前提,进而成为后世法家反传统反文化即反礼乐文明的思想武器;原始道家出于全身保真的目的而反对的前识,在此却成了笃信刑名参验的功利主义者嘲笑的对象;又如,韩非从道家祸福相依的相对论中演绎出法家严刑峻法的政纲,经过对老子原文中“圣人”内涵的巧妙替换,将一个知雄守雌、善利万物的道家形象转换成了法家所推崇的霸主……诸如此类,都可以看出韩非对老子学说的改造,从中可看到这一段中国思想史的微妙嬗变。

(1)德(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内部所具有的。

得是从外部得到的。

《老子》中说的“上德不德”,是说具有上德人的精神不游移在自身之外。

精神不游移在外,自身的内在本质就能保全。

自身的内在本质保全就叫做“德”。

“德”是得之於自身的。

凡是德,都是以无为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

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

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游移在外而没有归宿;德游移在外没有归宿。

就不完全了。

如果使用它,思虑它,德就不能巩固;不巩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於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

不自以为有德,就保有了德。

所以《老子》上说,“上德是无为而又是无所为的。

”推崇无为、无思作为虚的原因,是说人的心意不受任何制约。

那种不懂得道术的人,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的人,他的心意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

所谓虚。

是说他的心意不被任何东西所牵制。

如今被虚所牵制,就不是虚。

真心做到虚的人。

在对待无为上,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

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就虚了;虚了,德就充实。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老子韩非列传》是一部以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和韩非为主要人物的传记体文学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两位思想家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还通过对比两人的思想差异,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和辩证性。

阅读完《老子韩非列传》,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老子韩非列传》,我对老子和韩非的生平事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强调顺应自然、不争不抗。

而韩非则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和重视政治制度,提出了“法治”、“重刑峻法”的思想。

通过对两人生平的了解,我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影响,以及他们各自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其次,通过对比老子和韩非的思想观点,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反对过度的权力和规范,提倡自由和平等。

而韩非则主张“法治”,强调政治制度和法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通过对比两者的思想观点,我意识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不同的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也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可能性。

最后,通过阅读《老子韩非列传》,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辩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老子和韩非虽然有着不同的思想观点,但他们的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两者思想的对比和辩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总之,《老子韩非列传》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还通过对比和辩证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通过阅读《老子韩非列传》,我对中国古代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韩非对《老子》的解读

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韩非对《老子》的解读
非 认 为 做 君 子 的原 则 在 于 不 能 让 臣
下看 出 自己 的心 意 。 因 为 君 主表 现 自 己 的 意 图 , 臣 子 就 会 极力 伪装 自己 的 观 点 ;君 主 表 现 出 自己 的 爱 好 ,臣 子 就 会 精 心 粉饰 自己 的 言 行 。 因此 ,君 主 要 遵 循 “ 道 ” 保 持 虚 静 无 为 的 态 度 ,如此 才 能 让 臣 子 表 现 出 自 己 的 本 真 之 情 , 以
关 键 词 :理 ;名 ;法 术 ; 势
中 图分 类 号 :B 2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 0 3 1 3 ( 2 0 1 3 ) 0 5 — 0 0 8 0 — 0 5 莫 柔 弱 于 水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先 也 ” 。老子 总结 了 “ 道”
天 下 谷 ,常 德 乃 足 ,复 归 于 朴 。朴 散 则 为 器 , 圣 人 用 之 ,
则 为 官 长 ,故 大 制 不 割 。 ” 因 而,老 子 并 非 不 知 道 雄 、
荣 、 白的 功 用 ,老子 总 结 了 世 俗 的 功 用 之 学 , 只 有 欲 得 故 纵 ,欲 进故 退 , 以虚 避 实 , 才 能 取 胜 。所 以 称 “ 道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侯 王 若 能 守 ,万 物 将 白化 , , [ 1 3 9 1 。老 子 的 “ 道”
是实现积极入世的迂 回之策 ,以 “ 不 与 人 争 ” 的 姿 态 实 现
虚 实 策 略 , 以 其 出 世 无 为 的 修 辞 学 掩 护 其 人 世 有 为 的 计
谋学 。 《 老子 》 的 “ 道 ” 强 调 自然 主 义 的 力 势 观 ,以 达 到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的最 高 境 界 。“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 法 自 然 ”。 。老 子 认 为 道 是 世 界 的 本 源 ,支 配 自然 和 人 事 , 自 然 和 人 的行 为必 须 效 法 道 这 一 最 高 力 势 。老 子 的 “ 道 ” 有 效 实 现 了 强 弱 、大 小 、 有 无 、 阴 阳 的转 化 。如 “ 万 物 负 阴

浅谈韩非子思想的非道德倾向阐释

浅谈韩非子思想的非道德倾向阐释

浅谈韩非子思想的非道德倾向阐释非道德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和某些诡辩论者的伦理思想。

经过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及以后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发挥,使非道德主义成为一种反对道德及其作用的系统理论。

但随着一股进口西方哲学某些概念来研究中国哲学的热潮到来,这种被称为反向格义的研究方法变得普遍起来。

那么,本文就从非道德主义的视角来反向阐释韩非子,力图洗尽韩非子是非道德主义者的嫌疑,以此证明韩非子具有严重的非道德倾向,而绝非是曾界定的非道德主义者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内核在于法而非道德,因其思想体系本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所以在道德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分歧与异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围绕道德本身及其与法的关系展开,有人认为是以法代德,是对道德的彻底否定;有人主张是道德无用论,对道德本身进行否定;另有观点认为,韩非之说仅仅是否定儒家这一特殊道德,而非否定一切道德。

这些观点在其思想体系中都有所反映,且是在道德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尝试。

郭沫若认为,韩非子的术毁坏了一切伦理价值。

这说明韩非子的道德已经脱离道德本身,被驱逐于道德范式之外。

第一,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新编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显学》,以下仅注篇名)这句话是把韩非子思想定性为非道德主义的突出论点和铁证。

持此观点者忽略了这句话的主体和对象,主体是为治者对象是众。

韩非子也说过仁、义、礼、智、信皆为乱国之术也,孔墨乃愚诬之学。

但韩非子是站在为治者,即称王为君为民主的立场上来用众。

用众就是寻求一种外在普遍的规定性一法也;舍寡即是指一种内在特殊的个体性一圣人孔者,所以不务德而务法。

作为君主,应行众者之事,道德修养是寡者圣人之行,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韩非子集解显学》),为王者必须舍德务法。

第二,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则可以王矣(《韩非子集解外储说右下》)。

意思是说君不仁,臣不忠,那么霸王之业可行矣。

君臣之间的关系不是道德上的人情关系,而是人性恶而导致的自私自利的冷酷的政治关系。

《老子韩非列传》作品赏析

《老子韩非列传》作品赏析

《老子韩非列传》作品赏析
《老子韩非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的合传。

在本文中,司马迁以老子“深远”,说其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并将其与申、韩同传,勾勒出道、法两家嬗变传承之关系。

又附庄子,盖看重其“沈洋自恣以适己”的修身处世之道,还特意列举楚威王聘庄子为相的故事。

在结构上,司马迁以老子为文章的开篇,介绍了老子的生平、思想及影响。

然后通过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现了老子思想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接下来,司马迁对申子、韩非子的思想及生平进行了概述,并与老子进行了比较,展现了道、法两家之间的关联和异同。

最后,司马迁以庄子作为结语,再次强调了道家修身处世之道的重要性。

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通过对话、事迹、细节等手法,将老子、庄子、申子、韩非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中,老子被描绘为一位深邃、智慧的智者,庄子则被描述为一位逍遥自在的隐士,申子、韩非子则被描绘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具有严谨、冷静的性格特点。

在思想表达上,本文体现了司马迁对道家和法家的独特见解和评价。

他对老子思想的阐述和理解,以及对庄子修身处世之道的评价和欣赏,都体现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认识。

同时,他对申子、韩非子的评价和描述,也展现了他对法家思想的了解和评价。

总的来说,《老子韩非列传》是一篇具有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
文章。

它不仅是司马迁对先秦道家和法家思想的整理和评价,也是他对人类智慧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韩非老子思想渊源研究的开题报告

韩非老子思想渊源研究的开题报告

韩非老子思想渊源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韩非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深刻而有影响力,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宝贵财富。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宰相,治理天下,主张法治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老子则是《道德经》的创作者,主张道德反思和内省。

两位思想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使得韩非和老子的思想融合研究成为一种必要和重要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韩非老子思想渊源和相互影响之处,解析韩非老子思想融合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研究对两位思想家理论的评价、分析和综合,以全面分析其思想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库资料、文本分析、网络搜索等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对两位思想家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当下社会情境和问题,形成综合性的解读和理论构建。

四、研究内容和任务
1.梳理韩非老子思想的渊源和历史背景
2.分析韩非和老子的理论和思想方法、思想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
3.全面解构两位思想家的理论建构,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4.深入挖掘韩非老子在今天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五、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对于深化韩非老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起到积极作用,为今天国家治理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支持。

同时,研究成果也能为后续哲学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中国哲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韩非子,老子,观念]浅谈老子、韩非子的“自然”观念及其政治蕴含

[韩非子,老子,观念]浅谈老子、韩非子的“自然”观念及其政治蕴含

浅谈老子、韩非子的“自然”观念及其政治蕴含韩非子之自然观念,不仅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存在深刻关联,而且与其人性论、政治观密不可分,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重视不足,张岱年先生所撰《中国古典哲学范畴要论》虽论及自然,但只论及老庄、汉儒及魏晋玄学,并未提及韩非子之观念。

毋庸置疑,韩非子的思想深受老子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体现在自然观念层面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在老子、韩非子思想之整体视野中考察自然观念的多重内涵,以期深化对此问题的认识和探讨。

一、老子自然观念及其政治寓意自然一词,始见于《老子》,意为自己如此、本来的情况。

现代汉语中以自然表示自然界广大的客观世界,源自魏晋时期的阮籍,而按照戴琏璋的说法,阮籍也并非说自然是一至大的集合体,进而认为自然指称自然界则更晚。

刘笑敢进一步解释何谓自己如此,他说:自己如此的意思就是自然发生的,从事物本身的状态自然的延续、自然的变化。

并认为先秦两汉,自然从来没有指自然界。

圈也有学者认为:自然讲的不过是宇宙万事万物原原本本的自己而然、自身而然罢了。

团日本学者认为:不用借助他者的力量,而通过内在于其自身的活动,成为这样那样的情况,或者是这样那样的情况。

二、韩非子之自然观念及其政治蕴含老子以降,在道法自然层面,存在庄子与韩非子两个发展维度:一方面,庄子描述吹万不同时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庄子齐物论》)的观念被魏晋时期的郭象无限扩大为万物脱离道之主宰进而成为一种绝对自然;另一方面,韩非子以道之权威性统摄万物,万物皆以道之法则为依归。

近人陈柱说:予以谓传老子之学者,莫善于庄周与韩非。

可谓一语中的。

验之《韩非子》,《解老》、《喻老》诸篇实为最初注解《老子》之文本。

就此而论,司马迁将老子与韩非子合传,并非没有道理。

倘若立足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之哲思,司马迁论及老韩关系时所谓老子深远的判断,或许有一定道理。

然而,如果立足如何辅万物之自然之政治实践,韩非子跟老子比起来,则更显得切于实用与有效,并且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3期第34卷l 13,2008V ol 134论韩非对老子的修正乔 健¹摘 要:韩非把老子主要着眼于个体自由的思想拉向了实际政治领域,把老子的一些重要概念改造成为适合君主专制的东西,把具有/形上0超越性质的老子思想/形下0化和实用化,把老子之/道0确定化和法术化。

这最终使曾深受老子影响的韩非完成了对老子思想的根本性修正。

关键词:老子;韩非;道;修正一、老子以/道0的绝对性为核心的思想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0无疑居于核心地位。

虽然老子之/道0具有多重含义,但/绝对性0是/道0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内涵。

在老子对/道0的论述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¹特别值得注意,它集中阐释了/道0的3个最为基本的特点:其一,由于/道0是万物之本,它本身又是绝对自足无待、永恒存在的,所以/道0便具有/绝对性0。

其二,既然/道0是混沌一气、浑然一体的,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那么它便是一种介乎于/有0与/无0之间、却更偏于/无0的存在,/道0的这种特性的存在便使得任何人,包括/圣人0不可能非常确定地把握它。

如果说对/道0这一最为终极的存在人们无法确定地加以把握,那么任何人,包括/圣人0便不可能,也无权对人世间一切高低上下及是非正误作出绝对确定、绝对/正确0的判定,这无疑为个体自我独立的价值判断提供了最为/形上0的根据。

其三,由于/道法自然0,人也理当法自然,º而/法自然0的根本内涵则是/一一之事物,得各自然其所然0,»那么个体自我充分展现其/自然0的一切,并最终程度不同地实现/道0自自然然、浑然不觉地赋予他的、与人的本真存在密切关联的各种可能性便是极其自然合理的。

每一个个体独立价值判断基础上的/自然其所然0就是其/个体自由0的实现,而老子作为/道0的绝对性存在最终归宿的/个体自由0,绝非是一个有着非常具体确定的实际内容和十分明确的努力目标的概念)))这与/道0存在的非确定性紧密相关。

伯林曾经指出:/这种自由(即其极力主张的/消极自由0)))笔者注)最终并不取决于我是否出发或能走多远,而取决于多少扇门是打开的,它们是如何打开的,也取决于它们在我生命中的相对重要性,尽管从字面上说不可能以任何定量的方式来测量这种重要性0;/我所说的自由是行动的机会,而不是行动本身。

如果,我虽然享有通过敞开的门的权利,我却并不走这些门,而是留在原地什么也不做,我的自由并不因此更少。

自由是行动的机会,而不是行动本身。

0¼虽然不能将老子的个体自由与伯林的消极自由作简单的比附,但两者之间确有根本性的相通处。

如果在伯林思想的启发下来理解老子的自由观,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论点:老子个体自由思想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在/观念0和/原则上0为一个个千差万别、活生生的具体存在的个体打开了许多扇通向自由之/门0(这对任何给追求个体自由多多少少留有空间的时代和社会的/人0而言,显然均是¹¹º»¼作者简介:乔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甘肃兰州,730000)。

陈鼓应:5老子注译及评介6,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3页。

唐君毅:5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6,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第298页。

唐君毅:5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6,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第327页。

1英2伯林著:5自由论6,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36页,第39页。

十分重要和关键的),而如何与其存在特点相吻合地通过这些/大门0,甚至明知应该进入某一/大门0事实上却并未进入则完全是具体存在的/人0自己的事了。

老子式的/个体自由0与其/万物齐平0观有着密切的关联。

具体地说,/道0的绝对性使得/万物0的差异在最根本处不复存在了,反之/鉴差别异即乖反朴入浑,背平等齐物之大道0。

¹而这种由/道0的绝对性所引发的万物完全齐平、一律平等的思想,又成为肯定/个体0意义上的/人0的存在价值及其/自由0的实现最为/形上0的根据和前提。

老子指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0º/玄同0是需置身于极高的精神境界方能把握的个体自我与天地万物同为/平等的生命0等意义上的/同0,在/玄同0的状态和境界中,万物的等级差异将被有效地化除。

而只有当世俗价值尺度中的高低贵贱的差异被彻底化除、当世俗的尊卑贵贱等变得毫无意义之后,方能勇气百倍地接受和肯定/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0,»即接受和肯定独特的个体自我,特别是精神性自我,而这种/接受0和肯定无疑是/个体自由0实现的最为关键的环节。

对远离尘世喧嚣,因而常常被世俗寻常之人判定为/失意者0的个体而言,这种万物齐平基础上的接受和肯定尤其关键。

在上述一般、抽象的万物齐平、一律平等认识基础上,老子将其思维的触角伸展到实际政治领域:/-道.常无名、朴。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0;¼/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0½上述这一切充分展现了老子自然无为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它们所强调的是非强制、非主宰及不以/非自然0的价值标准人为强分美恶等基础上的万物齐平,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实现所有的人独特的可能性。

它/提示出理想的政治在于无为而自化)))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体现0,¾而/自我化育0具体所指/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

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不以伸展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0。

¿总之,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老子所谓-圣.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无事耳。

0À因此老子上述政治观的提出表明老子时时将实际政治、将在上位者向/道0处拉,它实质上是对通常意义上以富国强兵、建功立业并进而获取功名利禄为基本目标的政治的否定。

这一切与韩非的政治理想、政治追求在本质上完全不同。

/小国寡民0政治理想的价值也只有从非强制、非主宰基础上个体自由实现的意义上去理解,其/精义0方能被准确地把握。

具体地说,/小国寡民0是与非强制、非主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是非强制、非主宰的自然结果,生活在/小国0中的/寡民0自然真朴的生活方式本身,便是个体自由程度不同地实现的基本、自然的途径。

老子经常强调/谿0和/谷0这些最为卑下之物的卑下存在状态的价值,而这种强调与老子自然无为的政治观关系密切。

Á老子政治理念的着眼点、归结点在于万物自自然然、不受干扰地成就自我,而只有在认同万物齐平的基础上采取/处下0、/不争0的处世态度,在最为/形上0处使各种类型、各个层面上的/争0变得毫无意义,才能彻底摆脱功名利禄的强大诱惑,才能在根本上脱离强大政治势力的控制和主宰,并最终独立自主、自自然然、且尽可能充分地实现个体自由。

/小国寡民0、/处下不争0及/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0的政治理想只能从否定、批判和警示的意义上去理解方能得其精髓,而不应从是否能够/实实在在0地在实际政治中运用来判断其价值(对实际政治的疏离和超越恰恰是老子思想具有可贵的/批判性0和/警示性0的基础和前提,是老子思想最为基本的特质之所在)。

只有从/警示0等视角来理解老子,老子政治理想的价值、老子政治思想的论韩非对老子的修正n乔 健n¹º»¼½¾¿ÀÁ钱钟书:5管锥编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13页。

陈鼓应:5老子注译及评介6,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80页。

陈鼓应:5老子注译及评介6,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40页。

陈鼓应:5老子注译及评介6,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4页。

陈鼓应:5老子注译及评介6,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4页。

陈鼓应:5老子注译及评介6,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1页。

陈鼓应:5老子注译及评介6,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5页。

钱钟书:5管锥编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21页。

陈鼓应:5老子注译及评介6,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2页。

/实在性0而非虚幻性方能被准确地体认。

因此钱钟书先生所言/老子说之难自圆者,亦不止一端0;¹/充老子之道,虽欲法天地自然而不能得也,五千文之胜义至言亦无从有也。

欲以浑沦之心,上师浑成之物,语之自相违牾而事之不可施行者也。

,,抑匪独老子为然也。

哲人之高论玄微、大言汗漫,往往可惊四筵而不能践一步,言其行之所不能而行其言之不许0º似乎便有商榷的余地。

老子的确没有/实实在在0地给世人提供什么具体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治国方略和治理办法,老子思想的价值原本就不在于此。

但是古今治国者和文人学士如果能够多多少少理会一下老子/恍惚玄微0的警示,如果能在老子的启发下或多或少地认识到/人君的聪明有限,本领有限,容易做错事情0,»他们势必会变得低调和谨慎一些,那么寻常百姓便能少遭多少祸害,少受多少痛苦!因此评价一种思想的价值似乎不能以是否能够/践一步0为基本标准,钱先生对/思想0特别是/政治思想0的认识似乎过于/实在0了,韩非也正是痛恨法家之外的思想的/恍惚0和/无用0才使自己的思想变得如此刚硬和/实在0,而朝/实用0的方向修正老子思想的刚硬/实在0的韩非思想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负面影响委实不容低估。

二、韩非对老子之/道0的修正韩非在阐述自己思想的过程中,借用了老子的许多概念,但韩非思想的一些关键性内容与老子思想已有了本质的不同,这些/不同0均是对老子的修正。

韩非提出:/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虚静以待令,令事自定也。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

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0¼韩非在这段论述中套用了老子许多重要概念,突出强调了/道0的作用和价值,但同时也将老子之/道0确定化(实即法度化),将老子的/虚静0、/无为0权术化,将老子温和宽容(即/软0)的政治主张刚硬化,将老子作为/道0的人格化形式的/虚拟0意味极强的/圣人0,变成独操法术、独占所有/好处0且主宰一切的/实实在在0的现实君主,因此两者之间显然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