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作者:梁舒华在翻开《道德经》之前,我觉得本人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老子,他的清静无为思想让我不禁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里面含有某种“独善其身”的境界,这又与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我认为,如果社会中多数人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去“独善其身”,那么就能使个人所得到的达到最优,从而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也就达到了最优,从而实现了社会的进步。

细细思考,我发现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理解都有那么一点偏差。

首先,“清静无为”不等于“独善其身”,清静无为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求(见百度百科)。

一切听其自然,依我拙见,便是听从、遵守自然规律。

那么这个“听从、遵守自然规律”又是具体指什么呢?是指人类完全不改造自然规律,完全抛弃意识的能动性吗?这显然是消极意义上的清静无为,查百度百科的时候,“清静无为”一词的用法竟公然标注“含贬义”。

大概说的就是消极含义了。

照这个含义来讲,清静无为显然不是什么好思想。

假若从最开始的人类便信奉清静无为,那么劳动工具、生产力、生产资料这些专用术语想必今天都不会产生,几千年来,人类都在摘果子、喝甘露罢了。

可是对以上这番论述我是存有很大的疑惑的,清静无为真的是人类完全不进行任何改造自然规律的活动吗?非也,非也。

人类社会发展不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吗?那么也就是说,不管人类的思想无为不无为的,人类社会都是按既定模式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那么清静无为的消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好像依照这个思路找不到吧?那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哪个环节?既然我们发现消极作用没有找到,那干脆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积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那个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能而不为,为而不争,积聚势能(腾讯搜搜问问)。

由此看来,用今天的话来讲,“无为”倒变成了“低调”,“务实”之流的词语了。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摘要:“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流传至今的中国哲学精华,本文从老子所写《道德经》入手,研析其中“无为”的内容和内涵,并分析这种“无为”的思想对世人形成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以及对世人处世观的形成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无为处世观道德经成书于2500年前的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人类认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哲学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基性的经典著作,世称“千精妙”,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当首推《道德经》。

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

中国近代伟大作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更有这样的评论:“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这一部经久不衰的哲学著作无疑给国人的处世哲学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中国历史上对之进行超越的著作可谓少之又少。

一、老子无为哲学的时代背景老子生卒年不可考,只知是在晚周,与孔子同时而略长于孔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他留给后人惟一的著作是《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倾向于消极,以宁静退守态度自处,出世而隐遁。

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政简刑轻,和平无争。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是无休止的兼并战争,人民流离失所,统治阶级内部则以虚伪的礼仪掩盖争权夺利的事实。

对这一切的目睹身受,引起老子对统治阶层的反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提出他”小国寡民”的理想蓝图。

在他设计的这个理想国里,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充满了平等自由、淳朴真诚的气息。

老子的无为哲学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对。

在”过度有为”的情况下,人的思想活动变得僵化,只有解除不必要的枷锁,以无为来矫正世俗之弊,人们才能回归心灵的乌托邦,回到一个合于道的境界。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抱朴守真。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为”思想是先秦时期流行的重要思想,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新王朝建立初期,为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实行无为之政,而一旦新王朝根基巩固,统治者便开始了有为治理,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周而复始,依次循环往复,曲折发展。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但也是在曲折中前进。

现今,如何正确理解“无为”思想,并把它的积极方面发挥出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无为”的思想“无为”思想是一种自然思想,它与“道”紧密结合。

“道”常被看作源自天,所以“道”常与天并称为“天道”。

“天”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天,因而“道”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道即自然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因为自然和道是无为的,所以人、地、法、天也应是无为的。

老子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强调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性,强调应保持万事万物最原本的自然状态,不应进行人为的干预,尤其是不要进行不合理的人为干预。

“老子认为有为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

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够采取无为之政,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效果。

显然,这种想法有着它原本的朴实性,但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又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政治意义上的“无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无事而无扰,清静而不躁驰,无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强,为易、小而不为难,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为政者行“无为之治”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消极的“无为” 有些人称老子的“无为而治”为“无治主义”,事实上,从政治思想角度看老子“无为”的含义,即“为无为”。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摘要:老子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通过介绍老子所处时代背景,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介绍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理解“无为”思想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同时,使人们认识到“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老子无为有为一、“无为”思想提出的背景老子生逢乱世,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危机。

特别是因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旧的政治权威和政治制度的解体,原有的法令礼仪也已经失范,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统治秩序。

但是统治者为了建立和稳固其现有的统治,却总是要拼命采取各种手段来治国治民。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事情,“有为”一词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那样的统治者而提出的。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

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相当严重了。

所以,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的动弹不得。

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足以形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极力的呼吁为政要“无为”。

在他看来,这是唯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朱晓鹏先生认为老子无为学说,具体说来说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无为”即“自然”;二是“无为”即“无事”;三是“无为”即“善为”。

他作了分别的论述:一、“无为”即“自然”。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首先是植根于其形上学之中的,即从形而上的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他认为“无为”的概念必须在“道”的自然性中去把握其内涵。

实际上“无为”就是“自然”的另一种说法,两者是同义词。

二、“无为”即“无事”。

“无事”意味着清静无为、无欲不争,因而老子把“无为”、“无事”的政治原则又进一步引申为清静无为、无欲不争的为政之道。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老子无为思想的总结

老子无为思想的总结

老子无为思想的总结老子无为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自然为本,主张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以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以下是我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总结:首先,老子无为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人的行为和思想应该符合宇宙的道,即“道法自然”,追随大自然的变化和发展,得以实现个体和谐与整体和谐的统一。

其次,无为思想主张在无为中实现无尽。

老子强调,无为并不是完全的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人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即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其自然。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最高的存在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实现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再者,老子无为思想拒绝权力的追求。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的统治和干预会破坏自然的秩序,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冲突。

相反,他主张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来领导人民,即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将权力还给人民,让其自由发展和自主实现。

此外,无为思想还强调了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觉。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的安宁和满足,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心境的自由和超越。

他主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了自省和自知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正确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本质和局限,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无为思想还与道家的道德观念密不可分。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和法则,是万物存在和运行的规律。

他主张人应该追随道的指引,以道德为准则来行为和判断。

他提出了道德的概念,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和谐。

总的来说,老子无为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追求内在平衡和和谐为目标,以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为原则,主张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无为思想对于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世思想家、政治家等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其中,"无为"的观念是《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

并且它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无为”的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来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祥和的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相反老子所居的正是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时代,战祸连年,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以及社会规律,正是他所说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在这里老子提出了“有为”一词,也就是老子全篇中心思想中与无为相对应的思想认识,这主要是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老子看到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苛捐杂税太多,枉自作为,违背规律,不顾百姓的死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亏." 在这种情况下的“无为”思想的提出,其实是极力的奉劝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不要杀鸡取卵,不要过多的干预百姓的生活。

其实“无为”并不是提倡什么都不做,其实他是指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学号:20083876姓名:陈勇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及班级:建筑材料工程2班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 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老子的“无为”,实际是要人们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着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当今社会有着其广泛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德观与孔子、墨子的道德观有明显的区别。

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与“德”的解释有两层涵义。

一是在哲学意义上,“道”指世界的本原,“德”指万物的本性。

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意思是说,万物靠道生长出来,又靠自己的本性孕育、成长、发展,因此万物都要“尊道而贵德”。

二是在伦理意义上,“道”指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德”指人类的本性或品德。

他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是说,圣人以与世无争作为自己的最高生活准则。

他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这里的德,则是指人的品性。

在老子那里,自然与道德观是相通的。

他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就是说,人类生活中的“道”与“德”,应当以自然界的“道”与“德”为依据。

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依循天道,做到自然无为。

正是从这样的道德观念出发,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人人做到“无为”即朴素无欲,无所作为,即能“天下将自定”。

他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下统治者与老百姓都以“无为”为美德,就能天下太平,民众富裕。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道德经》,七十五章,下同)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有为”,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的涵义”根本不同,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恣意妄为。

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从而为人民的自主、自化、自成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另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这里说的圣人的“好静”、“无事”、“无欲”也是“无为”的意思,突出强调了不强行干预事变的自然进程。

子看来,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否则会有大灾难来临。

“民不畏威,泽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说的正是如此。

所以,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

“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

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

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

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

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

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

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

老子思想概括

老子思想概括

老子思想概括老子无为思想的阐释二、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1、无为而不敢为老子的无为并非是一切不为的意思,更绝非是一种无政府的主义,而是要“去甚、去奢、去泰”,任何一切人为的自作聪明,或贪、或嗔、或痴,均需去除。

所以,在想要达到“无为”的过程当中,已经包含了“有为”的成分了。

然而“自然”是道的精神表现,“不敢为”即是不敢强以人为而伤自然人性与天道,但也不是放任而以随波逐流的方式来服膺于自然;是人文化的自然,而非原始的自然。

2、无为而无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于此提倡的是“公仁”、“公爱”,而非“私仁”、“私爱”。

但由于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关爱,所以透过另一种无为的方式,来展现他的“有为”、“有私”,所以,老子的无为即有为,无私即有私,是至大至公之为,是至大至公之私。

3、无为而无不为前面所提,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而行,减少一切人为的一己私欲,但他仍然重视“为”的功夫,是“辅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以为,最后,藉此以完成其“无不为”的境界。

因此,“无为”只是老子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则在达成“有为。

”于是经由这种无为,天地万物各归其本位,各随自然而生,「这就是无为的效果,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涵义。

四、老子无为思想的开展无为思想是老子的处世哲学的原则,由无为开展的各项功夫,如柔弱、不争、无知、无欲等等,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归纳为修养论和政治论两方面来论述。

(一)修养论老子的无为是对世俗思想的反动,他对无为所开展的功夫均采反向操作,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无为即依此方式来表现。

1、抱朴守真老子无为的思想,表现于修养上,即是抱朴守真,也就是保持内在纯真质朴的本性而不妄为。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器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所教我们追求的是如同婴儿般的质朴,没有后天习染自然的德性,也就是“常德”。

2、清利寡欲老子要我们追求的是归真反朴的常道,自然不能受到外界的诱惑,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思想前言: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看完了《老子》以及《老子注释及评价〉这2本书。

我觉得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而我想谈谈的就是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的一些认识吧!关键词: 无为无为而治道家历史背景自身管理(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

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

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骂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浅谈老子的“无为”

浅谈老子的“无为”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胡适,他在 其著作《中国哲学史》提出,老子的思想 是时代的反动,他激烈的批评政府(如民 不 畏 死 ,奈 何 以 死 惧 之 ?①)是 反 动 的 表 现,他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 政治,也是对当时政治的反动。胡适说: “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 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 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 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这是极端的破 坏主义。他对于国家政治,便主张极端的
【关键词】老子 政治 无为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道 家的创始人。据《史记》载,他姓李,名耳, 字聃。但是《史记》对老子短短五百余字 的含混不清记载给后世留下许多疑问,关 于老子其人的相关记载少之又少,所以学
. 界A对ll老子R其i人gh其t书s有R诸e多s争e议rv。关ed于.老子 其人其书的相关考证与本文主题相关不 大,不多加赘述,在这里取用冯友兰和李 泽华两位先生的观点:书中的思想大约是 老子提出的,老子其人在前,其书在后,该 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即本文中老 子其人与其书的思想是一体的,不加区 分。 因为有关老子的史料过少,所以后人 对老子本人政治倾向的解读看法极不相 同,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的解 读。“无为”众多的定义,也由此而来,以 下粗略分为五种。 一、无为,即完全无为
203
NEWS WORLD 语 言 · 文 学
为而治’的基本精神。”⑧ 虽然任继愈先生和刘泽华先生的观
点相近,但不同的是,刘泽华先生直接提 出,“无为”是一种政策。而接下来这种定 义的说法更加直接,他们认为,“无为”是 一种政治手段,是统治者的权术。
三、无为,统治者的权术
何兆武先生在其《中国思想发展史》 中写道:“老子认为。‘礼’治和‘法’治 都不行,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 ‘无为而 治’。他所谓的‘无为’,从反面来说也就 是‘无不为’。”⑨何兆武先生认为,老子 代表没落贵族阶级,他对新的封建制度不 满,大加批判,但作为统治阶级,“无为而 治”仍然是一种统治人民的办法。不过是 建议统治者用温和的手段让人民老实服 从统治罢了。“老子的‘无为’,是建议统 治者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捆住百姓的手足, 要他们无所作为,不能有丝毫的反抗。”⑩ 由此可见,“无为”,是统治者的权谋之 术。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老子》一文五千言,论述阐发了老子的哲学核心——道,道它无为而无不为,在整篇《老子》中,无为的思想贯穿始终。

《老子》一文中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一种顺应规律和自然的有为,有它很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无;无为;有为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75-01一、什么是无为与有为整篇《老子》中,“无为”一词共出现了八次,可见“无为”在《老子》中的重要性。

“有为”一词,文章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仅在第七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中出现一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有为”一词的理解。

因为“有为”一词与“无为”一词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可以从对“无为”的深刻了解进而了解到“有为”的含义。

《老子》一文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最后一次在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些章句虽然直接使用了“无为”一词。

但是对于我们理解它的本意的帮助并不大,要了解“无为”一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和内涵,就要先对文章中的哲学概念“无”有所了解。

文章的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助于我们对“无”的理解。

十一章中讲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一个轮子,正是由于它的中间空无才可以作为车的一部分使用、房间因为中间空,中间无才可以作为房室来装东西用。

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车轮之中的空不是凭空而空的、由无而无的,而是有条件的“空”与“无”的。

是先有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轮子后才能使其中间的部分“无”的,若是先没有轮子的“有”是不存在中间的“无”的,也就不存在整架车子了。

对老子有无观念的理解

对老子有无观念的理解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无"的概念,被称为"无为"或"无为而治"的理念。

以下是对老子的无观念的一种理解: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宇宙自然的运行是无为而治的,即它不依赖于人为的干预和操控,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和规律自然而然地发展。

人们应该效法宇宙,不要过分干预和控制事物的发展,而是以柔软的力量引导事物的自然流动,达到和谐与平衡。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宇宙的运行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即它在自然的运行中无所不为,不受限制地展现自己的本性。

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执着,不要刻意追求功成名就,而是随顺事物的发展,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无为而有为:老子强调,虽然宇宙是无为而治的,但人们仍然需要有所作为。

然而,这种有为并不是强行干预和追求个人欲望,而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变化和需要,以适时适度的方式行动。

人们应该发展无为而有为的智慧,善于观察事物的变化,灵活应对,做出恰当的行动。

总体而言,老子的无观念强调了顺应自然、放下执着和功利心、以柔弱之力引导事物的发展。

它提倡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世界,不与之对抗,而是与之共舞,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1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道家;无为“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

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引子现代社会,许多人队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无为而治的主张存在误解甚至曲解。

随着近些年,老子热的逐渐兴起,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无为”思想真正的含义?在历史长河之中,“无为”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又该如何将无为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老子其人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其少时思敏,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周敬王二年,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

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至函谷,允关尹之请,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而2000余年后的今天,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译文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反复研究,形成了中国哲学中一个一思辨为特性的特异的宗派。

与此同时,其作品中体现出的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的主张,都使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产是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所谓“无为”“无为”,作为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相传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现存史料和典籍中亦有诸多提及,而其评价却不尽相同,有谓之睿智,有谓之无奈,究竟孰是孰非,我们不妨从“无为”一词的最早出处看起。

《老子》中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攻成而弗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作者:梁舒华
在翻开《道德经》之前,我觉得本人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老子,他的清静无为思想让我不禁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里面含有某种“独善其身”的境界,这又与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我认为,如果社会中多数人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去“独善其身”,那么就能使个人所得到的达到最优,从而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也就达到了最优,从而实现了社会的进步。

细细思考,我发现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理解都有那么一点偏差。

首先,“清静无为”不等于“独善其身”,清静无为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求(见百度百科)。

一切听其自然,依我拙见,便是听从、遵守自然规律。

那么这个“听从、遵守自然规律”又是具体指什么呢?是指人类完全不改造自然规律,完全抛弃意识的能动性吗?这显然是消极意义上的清静无为,查百度百科的时候,“清静无为”一词的用法竟公然标注“含贬义”。

大概说的就是消极含义了。

照这个含义来讲,清静无为显然不是什么好思想。

假若从最开始的人类便信奉清静无为,那么劳动工具、生产力、生产资料这些专用术语想必今天都不会产生,几千年来,人类都在摘果子、喝甘露罢了。

可是对以上这番论述我是存有很大的疑惑的,清静无为真的是人类完全不进行任何改造自然规律的活动吗?非也,非也。

人类社会发展不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吗?那么也就是说,不管人
类的思想无为不无为的,人类社会都是按既定模式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那么清静无为的消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好像依照这个思路找不到吧?那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哪个环节?既然我们发现消极作用没有
找到,那干脆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积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那个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能而不为,为而不争,积聚势能(腾讯搜搜问问)。

由此看来,用今天的话来讲,“无为”倒变成了“低调”,“务实”之流的词语了。

所以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就是积聚势能,作用在社会,就是社会总体“势能”的增加。

到底哪种观点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意思呢?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难辨的问题,本人仅有的一点点哲学入门知识想要对任何一种观点论证清楚那都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我就从《道德经》中入手,谈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道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不治。

这一章应该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来说的。

道家认为,不招贤,百姓就不会为了得一权贵而斗争,不持有奇珍异宝,就不会有百姓去偷,不把人之所欲的东西放出来,百姓的心才会安稳。

所以正确的统治老百姓的方法是让他们身体强健但知识浅薄,意志浅弱。

我觉得这种方式
跟西欧以前教会人员掌握知识而百姓什么都不懂几乎一样。

这样也许统治者的统治目的达到了,可道家根本不以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和进步作为立足点,单单“独善当朝,不顾后世”,显然是消极之至的。

《道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处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段话我的确理不清其逻辑所在,在我看来,甚至是胡说八道了,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这点就不阐述了,但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以其无私而成其私绝不单纯因为他们的后其身、无私。

造成他们身先、成其私的结果是与人的社会属性有些关联的,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果原文中的“圣人”之流与他人没有发生联系,有可能后其身的行为导致身先的结果吗?有可能无私的行为导致成其私的结果吗?如果回
答不是,那么原文的推理过程从何而来?论据本来就是不足的。

《道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兮!诚全而归之。

读到这里,我有一种感觉,就是《道德经》的推理是很不严密的,一切的“故"都来得太突然太武断了。

为什么“曲则全”,为什么“枉则直”呢?这里通通都没有讲清楚,“不自见”到“故明”这一步前后两句话的等价关系从何而来?显然不是“抱一为天下式”吧?这里全部都
没有讲清楚,便又来“故”了一个结论:诚全而归之。

如果按照这种机械式的推理,既然“曲则全”,我是不是可以说一句:”全则曲“呢?按此类比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为则为,为则无为。

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有为?显然这个断论是不成立的。

《道经》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虚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里的”故“和”是以“的弊病先且搁臵,”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可以拿来分析一番,道家思想只见到”为"、“执”的一个方面而不注意到“为”、“执”的另一个方面。

现实结果是以那一个方面为表现形式取决于“为”和“执”的度,“度”是“质”与“量”的分界线。

“度'的两边延伸便是”量“和“质”的轴,”量“的轴便表征”败之“和”失之“,也就是原文的结论。

”质"的轴便表征“胜之”和“得知”,这是原文分析中舍去的。

所以“为”和“执”是可能会产生积极结果的,正是因为人类的“为”、“执”,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规律,利用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去创造社会财富。

《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间入有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里的至柔克刚与太极哲学有某种程度的相通之处,至柔之所以能克刚,自古以来,水一直是最好例子。

无论浪潮多么汹涌,碰到硬物都
会跌碎,唯有轻舟戏水般的至柔才难以被碰撞。

至柔之水可借势推送,能进能退,能磨至顽石也融。

人们亦常说“上善若水”、“浮生若水”,亦如此,过于强硬容易碰壁,能屈能伸,蓄势待发才能达到目的,这种无为之益显然是指第二种观点中的积蓄势能了。

《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是论据严重不足的一章,甚至在今天看来更是难以令人信服,闭门造车之弊不言而众人皆知。

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如果真有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圣人,这种人必先经过了足够之行,足够之见,足够之为,才得以洞悉一切,那又怎么能说他们是不为、不见、不行呢?就其在今天这种飞速发展的社会,靠无为而知天下、见天道更显得痴心妄想。

可以说,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发现老子的“无为”思想更偏重于消极的方面,通过这种消极的无为思想,他又用一种近乎诡辩的方法试图向人们阐述无为之益。

所以我认为,虽然道家思想里也有涉及到无为的积极作用,可是总体来说,“无为”并不适用于普世,更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

不过依本人拙见,“无为”的某些思想用来作为少数个体修身养性的准则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