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漫谈:祖先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漫谈:祖先的智慧
国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代末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将其解释为“故国之学”,即中国过去的学说。现在一般认为,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历朝历代的历史、思想、哲学等各个方面的一套特有的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华夏大地所产生的一切学说、思想、著作都属国学范畴。
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炎黄子孙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不断繁衍生息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传统文化。正是这套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穿越五千年历史,历经沧海桑田、兴衰沉浮,却仍然凝聚在一起,使华夏文明的圣火从未熄灭;也正是这套文化,滋养着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新千年中华民族的开拓者、继承人,回望历史,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文化枝繁叶茂,核心又是什么?源远流长,源头又在何处?纵贯千年,又该如何传承?
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揭开这神秘的面纱,一起领略祖先们的智慧,一起探寻中华文化的精髓、起源、传承。
一、文化内核。
新疆有一种树,叫胡杨。据说可以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这个时间跨度,人的生命不可能有这么长,但是一个民族可以。比如说,中东的犹太民族,这是
一个苦难的民族,也被称为最有智慧的民族。同样,在东方,是我们的中华民族。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中,只有五千年的中国人,血脉没有中断过。七千年的古埃及、七千年的古巴比伦、六千年的古印度,都因为殖民、侵略等各种原因没有延续下来。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这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全民族可以心灵神受、普遍认同,而且可以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核。所以从西周封建,到秦灭六国、到辛亥革命、再到当代中国,我们的社会制度也好,物质文明也好,精神风貌也好,甚至生活习惯也好,都已经发生了变化,真可谓今非昔比,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这个文化内核是什么呢?
自强、仁爱、中庸。
自强与仁爱是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庸则是深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民族性格。
自强,我们都好理解,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屈不挠。
所谓仁爱,包含两个内容:忠恕之道、亲亲之爱。本质就是仁与爱。
所谓忠恕之道,分开讲,“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意思就是自己想成功就要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希望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根据自己内心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忠是从“欲”主动的角度来说的,而“恕”则是从“不欲”,被动的角度来说的。“恕”
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这里面要重点说这个“恕”。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在论语中出现率比较高的有子路、子贡、颜回、子夏等等。这些学生经常向他求解一些人生问题。有一次,子贡问了老师一个大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个儿不相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所谓亲亲之爱就是爱自己的亲人。爱父母叫做“孝”;爱兄弟叫做“悌”。爱自己的亲人还只是基础,还要泛化推广,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有这份爱心,并把它发扬光大,就可以由亲人(父母兄弟)而亲属(血缘关系),由亲属而亲戚(婚姻关系)、由亲戚而亲友(朋友关系),以及一切沾亲带故甚至毫不相干者,结果就是孔子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用现在的话就是“让世界充满爱”
下面我们来看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庸。宋代大儒朱熹对中庸做过一个注解:“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可以看出,中庸就是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我认为,这是对中庸比较真实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中庸往往被我们用来指代保守、折中、妥协的意思。事实上
并不是如此,祖先所讲的中庸不是老好人,也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原则。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是最高原则。《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原则,难道不是最高的原则吗?一种常人之道、适中之道、可行之道。把握好一个度的概念,这就是中庸。
介绍完核心价值观后,我们来探寻民族文化的本源。
二、大河之源。
在这里,我们先说到一本书,《周易》。《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书。古老到什么程度呢?《周易》比埃及金字塔晚六百年,比“轴心时代”早五百年。什么是“轴心时代”呢?“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提出的概念,也翻译为“枢纽阶段”。是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世界上几个重要的文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领袖和精神导师,包括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咱们中国的孔子、老子等等。这些伟大先哲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人类的文化、思维、乃至日常生活。这是人类文明的源头,重要发展突破时期,很了不起,所以被称为“轴心时代”。
《周易》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即辩证思维。因为周易的核心在于阴阳,在于事物的正反面。于是,我们民族的很多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周易》。我们上面所说的文化内核:自强、仁爱、中庸,也与《周易》有关。所以,《周易》不但是中国智慧的“金字塔”,也是中
国智慧的“昆仑山”,即“万水之源”,讲中华文化之源,不得不从周易开始。
《周易》中记载着下面两句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该刚毅有力,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相应于此,君子应该积累美德,容载万物。”
这两句话,确切地说出自《易传》,《周易》包含两部分:《易经》《易传》。《易经》成书于周代,据称是周文王所著,讲的比较多的是算卦、占卜、八卦之类的内容,《易经》是一本很少有人读得懂的书,所以要有本解释的书,这就是《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但讲的更多的是哲学,成书于战国时期,比《易经》晚800年,其学说本于孔子,但具体成于孔子后人之手。(《中国智慧》易中天)《易经》《易传》合起来,叫做《周易》。
讲到这里,我们就说到了一个人。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越,难以说尽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这个人,就是孔子。
2011年1月11日,一座高九米五的孔子青铜像,赫然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东北角。我们都知道天安门广场之前只有一座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从今年开始,就有了两座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