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一、原著的基本脉络

包括前三篇的基本内容。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马克思主要论述利润和利润率的形成,包括第一到地七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二章,首先从本质上阐明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

第二部分是第三、四、五章,分析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以及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第六、七章,阐述价格变动的影响,及补充说明和总结。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进一步考察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包括第八到第十二章。

第一部分第八章,阐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是第九章,论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特点。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十一、十二章,分析利润率通过竞争实现平均化的过程,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分析了工资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马克思分析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影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包括第十三到第十五章。

二、基本理论

1、成本价格和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的形成以成本价格为基础。

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C+V+M→K+M,K代表成本价格,是由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所费资本构成的。K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不断得到补偿是再生产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平衡点。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获得不仅与所费资本相比,而且与全部预付资本相比。当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的了利润这样一种转化形式。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两者在量上是一致的,但反映的是不同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利润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两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利润率== 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包括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及商品价格。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由于不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使利润率高低不同。对利润率的追求引起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自由转移,即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运动的结果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之比,它是各部门资

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开展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尽管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的总量是一致的,但个别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其实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已发生背离;利润率的平均化,并不意味着利润率的绝对平均。

平均利润率一旦形成,各个产业资本家就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取平均利润,但并不排除个别资本家还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价值是成本价格加利润。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成本加格加平均利润。这一转化过程可通过如下图式说明:

首先,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为前提的。这是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实现的,结果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其次,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但他们具有不同的特征。

再次,生产价格形成后,个别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与其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背离;但从全社会总量上看,两者是一致的。

最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发挥作用。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调节商品价格的变动。

3、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所谓“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该部门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的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所以,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它是由该部门的主要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其货币表现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总是围绕市场价值上下波动的。

部门内部的竞争与市场价值的形成市场价值是在部门竞争过程中实现的,即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种商品的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及买卖双方间的竞争。

在供求平衡的条件下,部门内部的竞争可以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均衡化为一个

相同的社会价值。因为卖着间的竞争可以形成有效的供给,买者间的竞争可以形成有效的需求,供求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对社会生产条件产生影响,中等生产条件、劣等生产条件或优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主要力量。其次,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部门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因为供求均衡实际上是一定量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供给,与对该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间的均衡,供求发生变化,实际上是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规模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商品价值总量。最后,由于社会需要经常发生变化,供求均衡很难实现,因此,商品的市场价值总量就不是由该部门实际耗费的劳动总量来决定,而是由为满足社会需要,应该投入到该部门的劳动量决定。

虽然商品的供求对市场价值的形成条件和商品价值总量的规定有重要影响,但供求关系并不能决定商品的市场价值。

供求关系与市场价格在市场价值既定的条件下,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但从长远来看,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是一致的,市场价值是价格波动的核心。

三、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利润平均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利润的平均化是不同部门的资本通过竞争实现的,它是资本在各部门间流动和重组的结果。这要求我们理解:

1)资本流动和重组的内在动力

2)资本流动和重组的必要条件

3)我国目前资本流动的障碍

4)资本流动和重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2、转型问题探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体现,是理论上的逐步升化,还是相互矛盾的逻辑命题?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看法。可参考如下书目:

梅赫纳德·德塞:《马克思的价值与价格问题讨论》

伊藤诚:《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研究》

保罗·萨谬尔森:《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

安琪尔·赫南德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