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对策——以扬州大学本科生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大学本科生为例
□刘俊伏郭丽艳万宇经阳阳
【摘要】文章以扬州大学为例,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要素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解分析,针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1114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俊伏(1989.6 ),女,天津宁河人,扬州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郭丽艳、万宇、经阳阳,扬州大学商学院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适应时代要求、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在各方面做了尝试与努力。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学校分为8个校区,现有101个本科专业,学科齐全,代表性强。

鉴于此,我们以扬州大学为例,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致力于发现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

它并非间接作用于创新实践活动,而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系统[1]。

由于创新能力水平不同,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思维方式、实践方式不一样,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也有很大差异。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创新能力由很多因素构成,界定清楚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不同人有不同的划分。

王立认为,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

温寒江等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

高福安等认为,创新能力包括独创能力、捕捉创新机遇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知识及信息获取能力等[3]。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及创新精神。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
(一)问卷设计。

以扬州大学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为抽样对象,采用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获取所需信息。

问卷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五个层面进行设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问卷主要在扬州大学各校区图书馆和自习室发放。

问卷调查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式,并及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核查,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二)样本特征。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68份,剔除废卷47份(回答问题不及总数三分之二),有效问卷721份,有效率为90.12%。

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被访者中,男生329人,占45.6%,女生392人,占54.4%。


洞、暴库等,都有可能被黑客利用。

同时,我们平时还应该做好网站服务器的数据备份,以便在出现意外时及时地进行数据恢复。

【参考文献】
1.张小磊.计算机病毒诊断与防治[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2.程胜利.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韩筱卿.王建峰等.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曹天杰,张永平,苏成.计算机系统安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彭国军等.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陈立新.计算机病毒防治百事通[M].武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
311
·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专业分层,其中包括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类、艺术类、医学类和农林类,各占比例18.9%、16.6%、15.1%、18.6%、15.5%、15.3%,被访者年级分布从大一到大四分别占19.0%、21.5%、30.8%、26.8%(医学院大五占1.9%)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方面。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
创新积极性的源泉,它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的意识、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情绪。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是否能自觉、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实践活动,
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4]。

此次问卷调查通过“创新
意识对大学生的重要程度”和“对学校组织的培养创新能力活动的兴趣”两个问题来考察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创新意识对大学生的重要程度不重要
不太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比例
0.8%
0.7%
6.1%43.2%49.2%
从表1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认为创新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重要及非常重要的高达92.4%,大学生已经普遍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

表2
不同年级学生对创新活动的感觉
没有兴趣不太感兴趣一般比较有兴趣非常有兴趣
大一
05%29.2%52.6%13.2%大二4.5%9%38.7%43.3%4.5%大三5%9.5%46%31.5%8%大四
5%
12%
46%
31%
6%
从表2可以得出,从大一到大四,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创新能力培养活动比较有兴趣和非常有兴趣依次为65.8%、47.8%、39.5%、37%,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原因可能在于:第一,
大学高年级学生课程安排较多,时间不如低年级学生充裕。

第二,随着学习的深入,学校的活动不太符合高年级学生的需要,不能满足其与社会对接的实际需求,活动产生的效果不明显。

(二)大学生创新基础知识方面。

创新离不开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它,创新能力的形成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新能力发展和思维空间。

学生的知识量越大,知识经验越丰富,思路就越开阔,越能激发创新思维,释放创新潜能
[4]。

此次调查从专业基础知识、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知
识面三个角度考察大学生的创新基础知识,具体数据见表3和表4。

表3
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创新理论知识水平
专业基础知识很不好
不太好
一般比较好非常好0.8%
11.0%
65.6%
20.1%2.5%创新理论知根本不懂部分了解全面了解
掌握熟练掌握识的了解程度8.8%
80.7%5.1%4.2%
1.2%
通过各表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基础知
识水平一般,认为比较好和非常好的约占22.6%。

对于学生对自己知识面的评价,
68%的学生认为自己各学科知识有所涉猎但认识不深,
这也是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大学生对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部分了解”的比例高达80.7%,
说明学生学习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自觉性不高,同时也说明在创造教育方面,学校的工作还存在一定欠缺。

表4
大学生对自己知识面的看法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

创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性成果的思维过程,
是创新能力的灵魂和核心[4]。

创新思维具有变通性、流
畅性和独特性,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等。

通过数据分析,超过78%的同学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说明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优势所在。

(四)大学生创新技能及创新成果方面。

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

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

大部分人具备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并能产生解决问题
的对策和方法,但是往往没有将其付诸于实践。

调查显示(表5),仅有19.3%的人能够经常将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付诸实现。

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大学生已经拥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表5大学生创新技能综合分析表
问题不能极少
偶尔经常总是创意能否付诸实践
1.8%17.9%
61%17.6%1.7%
解决问题方法是否有用0.8%5.3%48.4%43.8%1.7%表6大学生创新技能及成果综合分析
表7大学生创新精神综合分析
对于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调查显示(表6),只有31.6%的人参加过培养创新能力活动(科创基金、创业计划竞赛、社会实践、学术沙龙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没有参加过相关活动,说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执行力不够。

大学生创新成果方面,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只有4.3%的学生发表过学术论文或申请过专利。

一方面可能受学生能力的制约,
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学校的引导、激励措施不够。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使得创新能力成功转化。

(五)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

创新精神是大学生应具
·
411·
备的素质,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坚定的意志,即在从事与创新相关的活动中,
具有不折不挠、坚毅执着的精神。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表7),当自己对问题的质疑遭到非议时,有超过85%的学生都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说明大学生自我认可意识十分强烈。

此外,有接近80%的大学生喜欢从事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说明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和挑战意识。

(六)大学生创新环境分析。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氛围[5]。

良好的创新环
境是潜在创新能力形成及充分发挥的客观条件,是培养创新
人才的基础。

表8
学校创新环境分析
对学校的创新没有氛围氛围不浓氛围一般氛围较浓氛围很浓
氛围的评价
9.0%30.5%52.3%6.2%1.0%
学校培养学生创很不完善不太完善
一般
比较完善较完善新能力措施评价11.0%
36.2%44.2%
8.3%
0.3%
通过表8发现,超过90%的学生对学校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以及学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所采取的措施持否定态度。

说明学校在创新环境的营造、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上的投入远远不够,
整合学校内外部资源的能力不足。

学校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软硬件设施都存在一定欠缺,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存在问题
(一)学校层面。

一是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教育仅停留在“传道,授业”的层次上。

学校考评学生的指标仍然是以考试分数为主,
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是学校开设创新类活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活动的开展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三是学校创新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在目前开设的课程里,没有把创造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

(二)学生自身层面。

一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较强,但是执行力和操作技能差,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
当遇到挫折时,很难坚持到底。

二是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胆量,
对于学到的知识很少能够提出质疑。

在活动方面害怕失败,担心上台展示,担心拿不到奖。

三是大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存在不足,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一般,交叉知识匮乏。

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一)学校层面。

1.调整教学计划,将创造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学校应该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创造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系统学习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同时,
调整大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考评指标,与评奖、评优直接挂钩,激发大学生对提升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2.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软硬件设施。

学校应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基础。

同时提高学校创造
教育方面的软硬件设施,包括对教师做相关再培训,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3.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完善相关培养措施。

学校定期主持关于创新能力主题的座谈会,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对各个班级设置硬性指标,
比如要求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关的活动,同时要体现学科之间的差异性,
举办活动更有专业特色和针对性。

学校创新类活动方案的征集应部分来自于学生,这样才能提高活动的可行性和参与度。

同时,活动的形式应更加丰富,不能仅局限于学术沙龙、创业大赛、科创基金项目等传统形式。

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有严格透明的评分体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二)学生自身层面。

1.增强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

虽然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强,但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往往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参加,错过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

同时,大学生应着重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因为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否则将功亏一篑。

2.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
大学生首先要掌握专业知识,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大学生还应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老师推荐的书单,应该自主学习,并及时与老师交流沟通。

同时,大学生应自主扩展知识面,掌握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掌握创新理论知识、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大学生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系统地学习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锻炼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潜能。

4.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促进创新能力成果转化。

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展现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升。

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参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并将自己的创新成果通过一定形式展现出来。

创新表达能力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彭宗祥,徐卫,徐国权.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2492.刘助柏,梁辰.知识创新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0
3.王恵峰等.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探索及思考[
J ].护理教育研究,2009,5:12964.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D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 53
·
5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