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白塞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严重者表现为肠出血、肠麻痹、肠穿孔、瘘管形成等。本病溃 疡罹患部位从食管到大肠全消化道都可见到。浦山等对719例 白塞病患者的分析,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13例(1.8%),回肠 末端多发性溃疡18例(2.5%),便血5例(0.7%),计36例(5%)。王 宏晋对89例白塞病分析,消化系受累者28例(31.5%),其中口腔 溃疡最常见28例(31.5%),食管3例(3.4%),胃1例(1.1%),十二指 肠1例(1.1%),回盲部4例(4.5%),横结肠2例(2.2%),直肠3例 (3.4%),肛门7例(7.9%)。
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
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文献报告单用柳 氮磺吡啶(SASP)大多数患者可控制症状。该药口服后大部分到 达结肠,经肠菌分解为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与磺胺吡吡 啶,前者是主要有效成分,滞留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而发挥 抗炎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 或多个步骤,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而减轻炎症 反应以及抑制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用药方法4g/d,分4次口服; 用药3~4周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然后改为维持量2g/d分次 口服,维持3个月至1年。
其他辅助检查
溃疡呈不规则的下陷,看上去很似Borrmann 2型或Borrmann 3 型癌的形态。单凭溃疡的形态与回盲部单纯溃疡难以区分。 3.X线检查 常在回盲部发现黏膜集中的溃疡龛影(图2)。病变 部肠管的黏膜可出现狭窄以及小肠和结肠的张力增加等。
诊断
肠型白塞病通常先出现白塞病的症状,口腔黏膜溃疡及外阴 部溃疡最为常见,以后再出现肠道病变。消化道因多发性溃疡 而出现腹痛等症状就诊。肠道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钡灌 肠检查。内镜见到肠管黏膜特别在回盲部有边缘清楚的圆形或 近似圆形的单个或多个溃疡,为其特征性改变。溃疡底部大多 覆以黄白苔,由于肠管变形,溃疡的观察往往不太容易。X线 检查常在回盲部发现黏膜集中的溃疡龛影。肠型白塞病半数以 上的病例不出现眼症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
口腔黏膜的反复发作性溃疡;结节性红斑样皮疹、皮下血栓 性静脉炎、毛囊炎样皮疹、针刺试验阳性等皮肤症状;反复发 作性眼前房积脓性虹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外阴部溃疡。 此外,往往合并有关节炎、附睾炎以及消化道、心血管、中枢 神经、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症状作为该病的副症状。病程中 4个主症状全部出现者为该病的完全型。病程中出现3个主症状, 或是出现2个主症状加上2个副症状,或是眼的症状再加上一个 其他的主症状者为该病的不完全型。
鉴别诊断
隐窝脓肿是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较有意义的特征。
3.克罗恩病 好发于回盲部,为节段性病变,典型者黏膜有 “铺路石”征象,全肠壁均有炎性改变是其特征性表现。肠壁 或肠系膜淋巴结可见有典型的肉芽肿改变,中心是类上皮细胞、 多核巨细胞及纤维结构,无干酪样坏死,具有诊断意义。可合 并口腔溃疡、眼炎、皮肤红斑等肠外表现,但外阴溃疡罕见。
治疗
副作用为两类,一是剂量相关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食欲减 退、头痛、可逆性男性不育等,餐后服药可减轻消化道副作用。 另一类副作用属于过敏,有皮疹、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溶 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此,服药期间必须定期复查血象, 一旦出现此类副作用应改用其他药物。近年已研制成5-ASA的特 殊制剂,如采用高分子材料膜包裹5-ASA微粒制成的缓释片或控 释片,使能到达远端回肠和结肠发挥药效,此类制剂统称为美 沙拉嗪(mesalazine),这类制剂在结肠内经细菌作用打断偶氮键 释出5-ASA。
诊断
所以在诊断时要详细地询问病史。对于少数患者最初以肠道溃 疡起病,往往难以确诊。
鉴别诊断
1.单纯性溃疡 原因不明,好发回盲部的圆形或卵圆形深溃疡, 组织学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缺乏白塞病的口腔溃疡、外阴溃 疡、眼炎等临床特异性表现。
2.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是从直肠始向上发展可至全结 肠,且有连续性、表浅性、弥漫性、非特异性等特点。黏膜充 血、水肿,慢性者可有假性息肉形成,肠腺隐窝底部聚集大量 中性粒细胞,形成特征性的小隐窝脓肿以及隐窝脓肿融合破溃 形成黏膜糜烂或浅溃疡,一般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
2.内镜表现 白塞病的肠管溃疡好发于回盲部,结肠镜检查最 有意义(图1)。溃疡多发生于肠系膜附着的对侧,呈圆形、小而 深的溃疡,有多发及穿孔的倾向。仔细观察,小肠镜对发现小 肠溃疡有帮助,小肠溃疡和大肠溃疡的外观形态不同。小肠溃 疡小而深,常多发,黏膜向溃疡集中,溃疡的周边隆起不明显, 溃疡为边缘非常清楚的圆形凿出样的急性溃疡,在溃疡底部不 附有白苔,大多在2cm以下,亦有直径大到2~3cm者;内镜可 见对向溃疡中心部的黏膜明显集中,溃疡周边形成明显隆起, 为环堤状。
流行病学
我国发病率无确切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料,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以女性居多。
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病毒、细菌、变态反应、自家免疫、 社会环境因素等学说。从免疫角度上来看,本病患者纵隔充气 造影可见胸腺增大,病理组织学发现胸腺淋巴滤泡的百分率高 达71%。在末梢血,中性白细胞的游走功能亢进,中性白细胞 内溶酶体酶活性亢进,出现免疫复合体,抑制性T细胞缺乏。
概述
由于白塞病口腔黏膜的溃疡出现率最高(95%以上),很早以前人 们就推测胃肠黏膜也会出现溃疡。有关白塞病合并消化系统病 变的文献报告最早在1940年,1958年Behcet通过对白塞病消化 道的系统观察和研究,提出胃肠道白塞综合征(gastrointestnal Behcet’s syndrome)。鉴于消化道溃疡多发生在回盲部,1964年 豚田等提议将其改名为肠型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 近年文献多称肠白塞病。
并发症
严重者表现为肠出血、肠麻痹、肠穿孔、瘘管。
实验室检查
白塞病无特异血清学检查。有时有轻度球蛋白升高,血沉轻、 中度增快。约40%抗PPD抗体增高。白细胞抗原HLA-B51可阳性。
其他辅助检查
1.针刺反应 是本病目前惟一的特异性较强的试验。患者在接 受静脉穿刺、肌内注射或皮内注射后24~48h于针刺局部出现 脓疱或毛囊炎,周边红晕,称之为针刺阳性反应。
临床表现
男性患者有眼炎者多于女性。
(4)复发性外阴溃疡:
与口腔溃疡性状基本相似,只是出现的次数较少,数目亦少。 常见的是女性患者的大、小阴唇,其次为阴道,男性的阴囊和 阴茎。也可以出现在会阴或肛门周围。约75%患者有此症状。 溃疡深大,疼痛剧、愈合慢。 2.胃肠道病变特点 白塞病患者中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者占 21.5%~60%,出现胃肠道病变患者的好发年龄为20~50岁,男 女比为1.4∶1。半数以上是不完全型。主要症状为右下腹痛、 腹部包块、腹部胀满、嗳气、呕吐、腹泻、便血等。
(2)皮肤病变:
临床表现
皮损发生率高,可达80%~98%,表现多种多样,有结节性红斑、 疱疹、丘疹、痤疮样皮疹、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坏死性结核 疹样损害、大疱性坏死性血管炎、脓皮病等。患者可有1种或1 种以上的皮损。特别有诊断价值的皮肤体征是结节红斑样皮损 和对微小创伤(针刺)后的炎症反应。 (3)眼炎: 最为常见的眼部病变是葡萄膜炎或称色素膜炎,也有因血管 炎而造成的视网膜炎。上述情况的反复发作,可以导致严重的 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临床表现
马场等分析手术的肠型白塞病131例,病变在回肠末端和盲肠 的为105例(80.2%),提出该部位为好发部位。白鸟报告手术的 66例患者,病变在小肠者为36.4%,小肠结肠者45.6%,结肠者 16.6%,胃、十二指肠者1.5%,这些手术的病例半数以上是因为 大量便血,或者表现为急腹症、穿孔、肠梗阻及当作阑尾炎进 行的紧急手术。手术病例的40%发现肠溃疡穿孔。手术后复发, 吻合口瘘管形成,伤口裂开等需再次手术者占33.9%。病程常反 复缓解和复发交替,迁延不愈。
治疗
1.一般治疗 在活动期,应限制活动,充分休息,给予流质饮 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富营养少渣饮食。对于剧烈腹痛和便血 的急性期,要绝对安静,给予肠外中心静脉营养或肠内营养剂。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 适当补充人血白蛋白。
抗生素治疗对一般病例并无指征。但对重症有继发感染者, 应积极抗菌治疗,给予广谱抗生素,静脉给药,合用甲硝唑对 厌氧菌感菌感染有效。 2.药物治疗 肠型白塞病没有特异性的药物治疗。
治疗
5-ASA新型制剂疗效与柳氮磺吡啶相仿,副作用明显减少,但价 格昂贵为其缺点,适用于对柳氮磺吡啶不能耐受者。 (2)糖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一般在炎症明显时或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者 使用。基本作用机制为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一般在 急性期泼尼松(Prednisolone)口服40~60mg/d,炎症控制后逐渐 减量到10~15mg/d,注意减药速度不要太快以防反跳,减量期 间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逐渐接替激素治疗。长期使用对出现眼 症者会促使其恶化。
发病机制
对包括白塞病在内的炎症性肠疾病,使用鲁米诺对末梢血的 中性白细胞进行PMA刺激,对伴随其吞噬作用发出的光子量进 行化学发光研究,结果在白塞病者活性有意义地升高。此时, 由于发生活性氧,引起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的组织损害。
病理上把白塞病肠溃疡分为坏死型、肉芽肿型以及混合型。 坏死型为急性、亚急性病变,肉芽肿型为慢性病变,混合型介 于二者之间。镜下可见肠黏膜水肿,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组织 内的肠淋巴管扩张。
临床表现
根据内脏系统损害的不同而分为血管型、神经型、胃肠型等。
1.主症状表现 (1)复发性口腔溃疡:
每年发作数次,发作期间在颊黏膜、舌缘、唇、软腭等处出 现多个痛性红色小结,继以溃疡形成,溃疡直径一般为2~ 3mm。有的以疱疹起病,7~14天后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亦 有少数持续数周不愈最后遗有瘢痕者。溃疡此起彼伏。本症状 几见于所有患者,且是本病的首发症状。它被认为是诊断本病 的必需症状。
临床表现
3.其他系统性症状 关节病多见,少数有关节肿,以膝关节 受累多见。部分患者在疾病活动时出现发热,以低热多见,时 有高热,可有乏力、肌痛、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因局部血管 炎引起内脏病变。大动脉受累时可出现狭窄或形成动脉瘤。肺 血管受累则表现为咯血、气短、肺栓塞等症状。神经系统可出 现脑膜脑炎、脑干损害、良性颅内高压、脊髓损害和周围神经 病变。
发病机制
肠的血管病变为伴随溃疡出现的血管炎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血 管内膜的肥厚。以黏膜下组织的血管,特别是静脉为明显。这 种血管的病变与溃疡的大小无关,受时间推移的影响,急性期 溃疡(坏死型)的血管病变比慢性期溃疡(肉芽肿型)血管炎性病变 为轻。溃疡越深,血管病变越明显。而无溃疡的肠黏膜,多见 不到明显血管炎性变化。这种血管病变与肺结核、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的血管病变基本上无太大差异。
4.肠结核 肠结核多继发于开放性肺结核;病变主要涉及回盲 部,有时累及邻近结肠,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缺乏白塞病的口 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等临床特异性表现。
鉴别诊断
对鉴别有困难者,建议先行抗结核治疗观察疗效。有手术适应 证者可行手术探查,病变肠段与肠系膜淋巴结病理组织学发现 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可获确诊。 5.急性阑尾炎 急性腹痛起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压痛限 于麦氏点,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显著,一般无白塞病的口腔溃 疡、外阴溃疡、眼炎等临床表现可资鉴别,有时需剖腹探查才 能明确诊断。 6.其他 还应和淀粉样变病、缺血性肠炎、结肠憩室炎等鉴别。
肠白塞病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intestinal Behcet disease
别名
肠型白塞病
类别
消化科/肠道疾病/大肠疾病
ICD号
K63.8
概述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1937年由土耳其皮肤科医生H· Behcet 最早提出,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 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 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 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 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 白塞病合并胃肠道溃疡者又称为肠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为白塞病的特殊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