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现代:从“五四运动”起, 中国的比较文学由小到大, 逐渐进入到一个相对的收获时期。
代表作品:茅盾于1919 年到1925 年发表《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俄国近代文学杂谈》、《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神话研究》等文章。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1920)将法国学派介绍到国内。
1924 年, 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中国第一个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中西诗之比较”。
1981 年, 北京大学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 现改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 出版了大批译著和理论著作以及《中国比较文学通讯》。在其影响下, 全国有十几所大专院校分别成立了类似的机构, 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 不少省市也纷纷建立了类似的学术团体。
1983 年起, 复旦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开始招收比较文学研究生, 国家教委在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正式设立了硕士点。与此同时, 国外的比较文学学者不断来华讲学, 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20 年代:冰心《中西戏剧比较》、何基《中西文艺复兴之异同》、江东《中西美学比较》、一士《中西剧本中之妇女与家庭》、梁实秋《歌德与中国小说》、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等。
30 年代: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主任瑞恰慈应邀到清华任教, 开设了“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两门课程。这是中国大学第一个以“比较文学”命名的正式课程。
(1)古代:从魏晋到唐宋, 中外文化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交流。这期间, 在中国这块丰饶的文学土壤上萌生出了一些带有后来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痕迹。
(2)近代:许多学者掀起了引进和介绍西方文化的热潮,将大批西方文学作品译介给中国读者, 在介绍的过程中还自觉地对中西文化、中西文学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代表作品:“ 林译小说”( 林纾)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王国维的美学和文学批评等。鲁迅的著名论文《摩罗诗力说》是现代中国比较文学起步的标志。
时至今日, 各类比较文学的著作、译著、文章等硕果累累, 全国各地已经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都大批涌现。
有学者认为, 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的因素: 国外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译介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大量引进; 与国外比较文学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以及专门杂志的创办; 比较文学列入高等学校的正式课程, 各级研究生的培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硕果累累等。
二、中国比较文学历程
1.从理论概念上讲,“ 比较文学”一词是大约在“ 五四”时期介绍到中国来的。
2.从比较文学的内在因素上看, 那么中国比较文学由萌生到形成, 由发展到繁荣则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1984 年, 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中国比较文学》在上海正式创刊, 公开发行。
同年, 卢康华和孙景尧合著《比较文学导论》,这是建国后第一部全面介绍比较文学的著作。之后, 出现一批较有影响的刊物:《文贝》、《东方论丛》、《中外文化与文论》等。
1985 年,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大学举行,选举产生了以杨周翰为会长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这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由复兴走向了成熟阶段古希腊罗马文学”等讲座。
1931 年, 傅东华翻译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
1937 年, 戴望舒翻译法国比较学派的代表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与此同时, 一些外国学者撰写的探讨中外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的论文也陆续被翻译介绍过来,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国现代文学从西方文学中获取了大量营养。
3. 复兴时期
20 世纪70 年代末全面复兴。
1978 年, 华东师范大学最早举办比较文学讲座, 初露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端倪。
1979 年, 钱钟书的《管锥编》问世, 吹响了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的号角。
1934 年, 朱光潜发表了《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和《长篇诗在中国为何不发展》等论文。
尧子《读〈西厢记〉和Romeo and Juliet》。
40 年代:朱光潜《诗艺》、钱钟书《谈艺录》、伍蠡甫《谈艺录》、李广田《诗的艺术》、李健吾《咀华二集》等相继出版。
总起来看:有以下因素促成了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 国外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翻译和介绍; 部分高校开设了比较文学的课程或讲座; 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参与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
同年, 杨周翰当选为第11 届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副主席,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成为当时国际比较文学界最鼓舞人心的事情。
1986 年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国家社会科学规划把比较文学列入重点发展的项目, 拨出专款资助, 使中国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90 年代后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列入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展示出了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