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美感之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它比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美感更强调悲剧的抗争精神
一部真正的悲剧美感作品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应表现悲剧主人公本来不该遭到痛 苦、苦难、毁灭的命运,然而事实上却遭到了痛苦、苦难、毁灭的命运,这命运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另 一方面,它还应表现悲剧主人公在面对痛苦、苦难、毁灭命运时的主观态度,表现悲剧主人公对强加给它 的痛苦、苦难、毁灭命运的抗争,甚至是明知胜利无望的抗争,在这种抗争中显示悲剧主人公的胆识、勇 气、人生价值和生命之美。这正如朱光潜所说:“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 是灾难,而是反抗。”(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极为浓厚的悲剧意识,有许 多作品表现人生的短促、功名的难求、爱情的破灭、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危亡,但是从总体来看,它们着重 表现的只是命运的悲剧性,而缺乏对悲剧命运的抗争精神。除《精卫填海》、《离骚》、《史记》、《窦娥冤》等 作品外,大多数悲剧美感作品在显示悲剧的抗争感情、抗争理性、抗争行动、抗争意志方面都是深感不足 的。即使一些优秀的作品也未免此病。陶渊明的诗表现他面对污浊险恶的政治环境,为保持节操,只得 放弃自己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和社会理想,无奈地归耕田园,这是悲剧意识,但他本着“委运乘化”乐天 知命的思想,把自己溶化在个人田园生活的和谐优美中,隐居避世,以道家思想消解了自己向社会抗争 的主体性力量。杜甫的诗表现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未达到的深度反 映了人民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有着浓厚的悲剧意识,但他仍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主动实行仁政.以 保证封建社会的秩序化和稳定性,从而以儒家思想消解了自己的悲剧抗争精神。曹雪芹在《红楼梦》里 表现了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民主主义力量在封建家族制度摧残下的苦难和毁灭,也有深刻悲剧意识, 但悲剧主人公只有对爱情心灵活动的坚贞,疑乏对封建家族制度斗争行动的坚贞,最终以佛家“色空”出 世思想消解了自己的抗争意志。 中国古代文学缺乏悲剧的抗争精神和中国古代人的主导文化意识是“和谐意识”有关。
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美感之比较研究
杨
昌 江
(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美感的特点和独特价值是:它比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美感更强调悲剧的抗 争精神.它比中国近代文学的悲剧美感更强调表现平常人的悲剧.它比西方现代文学悲剧美感更强调悲剧 的社会政治-J生质,它自身内部有着多种不同的悲剧情感类型。 美键词: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西方现代文学 中国分粪号:l∞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3)06—0111—04
・112・
万方数据
沫若的《屈原》、欧阳仔倩的《忠王李秀成》等。鲁迅的小说绝大部分都是写平常人悲剧,英雄悲剧只有 《铸剑》、《理水》等几篇,也都是历史题材。闰土、老通宝、觉新这些平常人的悲剧在生活中太常见了,以 至于人们不觉得是悲剧而安之若素。这些平常人没有遭到坐牢、杀人之类巨大的劫难,但他们在不知不 觉的辛苦麻木中被剥夺了一切:血汗、青春、快乐、人的尊严。把这些平常生活包含着的悲剧性质借文学 作品道破,使人从麻木昏味中惊醒,认识到自己命运的悲剧性.其启蒙价值就商。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表现平常人的悲剧作品往往写的是未觉悟未抗争的人物,它们是否也能 包含有悲剧必不可少的抗争精神呢?回答是“可以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抗争精神并不体现在作品 中的人物身上,而是体现在作家的思想倾向上,体现在作家对这些平常人悲剧命运的态度上。比如,鲁 迅在《阿Q正传》里对阿Q悲剧命运就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他批判阿Q以“精神胜利法” 对待苦难,其正面的含义就是希望阿Q直面苦难作真正的抗争。已金的《激流三部曲》写了一群平常青 年人的悲剧命运,他在这个作品的序言里告诫读者,不要以为作品只是写了一些悲剧的故事,而要体会 出作者鼓吹“搏斗”、鼓吹“征服生活”的意图。
二、它比中国近代文学的悲剧美感更强调表现平常人的悲剧
悲剧有英难悲剧和平常人悲剧之分。中国近代文学虽有不少表现平常人悲剧的作品,但这类作品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占主要地位,占主要地位的影响大的作品大多是表现英雄悲剧的作品。近代历 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围绕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一大批英雄悲剧的作品产生,如鸦片战争时期张 维屏的诗《三将军歌》、朱琦的诗《朱副将战殁,他镇兵遂溃,诗以哀之》、鲁一同的文《关忠节公家传》等, 表现关天培和陈化成等壮士抗英殉国;戊戌变法时期黄遵宪的诗《感事》、谭嗣同的诗《狱中题壁》、梁启 超的文《六君子传》等,表现了谭嗣同、康广仁等志士为变法而遇难;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诗《挽刘道 一》、章炳麟的文《徐锡麟传》、吴梅的剧本《轩亭秋》等作品,表现秋瑾、徐锡麟等先烈为革命而献身。总 之,中国近代文学表现英雄悲剧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中国古代文学所不能比拟的,它们如群乐合 奏,构成一组组崇高悲壮的交响乐。 这种情况和中国近代作家传统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有关。在他们看来,民众受 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太久,普遍存在保守、卑怯、巧滑等奴性精神弱点,“得忍则忍,碍耐则耐”,“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因而是社会变革事业的局外人,反帝反封建斗争主要不能依靠这些民众,而只能依靠先知先 觉的英雄。他们认为“英雄者,人间世之造物主也。人间世之大事业,皆英雄心中所蕴蓄而发现者,虽谓 世界之历史即英雄之传记,殆无不可也”(粱启超《英雄与时势》),故尔他们也就在悲剧作品中热心赞美英 雄。 然而,中国现代作家的历史观不同于近代作家,他们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中国社 会要有一个真正深刻的大变动依靠的是广大民众的力量,而不是少数英雄。五四时期主张“平民文学”、 左联时期主张“大众文学”、解放区主张“工农兵文学”,都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强调表现平常人的悲剧。中 国现代文学以“批判国民性弱点”、“重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要以“民主”、“科学”、“斗争”等现代观念 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当然也以贴近民众生活实际的平常人悲剧来进行这种启蒙更为有效。现代文学 史上最有思想生命力和艺术生命力的悲剧人物,如闰土、老通宝、觉新、骆驼祥子、春宝娘等,都是平常 人。当然,中l虱现代文学不是没有英雄悲剧,但是英雄悲剧相对数量少,而且往往还都是历史题材,如郭
争也正是按“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的规律在发展。这种斗争哲学,这种失
败了还要继续斗争的态度,造就了真正的悲剧精神,而渗透在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美感作品中。 我们从中国现代文学许多作家的成名作中可看到,悲剧抗争精神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他们的创作。 鲁迅的成名作《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在封建统治者和广大不觉悟群众都敌视他的悲剧处境中,仍孤军奋 战.坚持对封建吃人制度的批判,充满抗争的“义勇和正气”。巴金的成名作《灭亡》里的杜大心,被社会 黑暗和人民苦难的现实所激怒,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向封建军阀复仇。曹禺的成名作《雷雨》之所 以把繁漪作为比侍萍更重要的主人公,且把繁漪和周朴园的矛盾当做作品的主线、明线,就因为在曹禺 看来,繁漪比侍萍更有反封建抗争精神,应给予更多的赞赏。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即使有表现了悲剧抗争精神的作品,如《离骚》、《窦娥冤》等,其主人 公也只是在封建总体秩序内部反抗邪恶,以便按照封建传统思想(忠君、孝道等)理顺其中的各种社会关 系,而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主人公则具有现代意识,以自己反帝反封建的种种现代新观念支配自己的抗 争行动,努力打破旧的总体秩序,因而其抗争精神更突出更光辉。
收稿日期:2003—06—22 作者简介:杨吕江(1940一),男,江苏宜兴人,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万方数据
儒主中庸,道尚无为,佛倡虚无,它们都强调宇宙之“和”、社会生活之“和”、人的身心之“和”,总之是
“和为贵”,竞争、斗争观念都未进人占主流地位的价值系统。这种和谐意识渗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使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突出群体原则的“政治——伦理型”文化,强调个性的社会化及个体应承
担社会责任,而抑制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传统在近现代以来的反帝反封建群众斗争中得到 了强化。阶级的或民族的社会政治斗争任务压倒一切、影响一切,个人的命运总是和阶级的民族的命运 紧密联结在一起。社会政治斗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无疑也提高了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受这种文化传 统和现实斗争环境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美感也就不能不凸现其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色彩,而与西 方现代文学凸现其个人的生理的心理的色彩相异。 茅盾的《子夜》表现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就其情节而言很像法国作家左拉的《金钱》。我 们知道,不仅左拉,像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他们在揭露金钱的罪恶方面都达到了很深刻的程度。《子夜》 虽也围绕金钱写各种斗争,但他不止于对金钱罪恶的揭露,它是要通过写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中国社会 的各种阶级斗争关系如何造成了吴荪甫的悲剧,证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驳斥托派关于 中国社会性质的谬论,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因而它思想的深刻性超过了左拉那些作家的作品。叶圣陶的 《倪焕之》、蒋光慈的《少年飘泊者》都是表现知识分子题材的悲剧美感作品,作者都把主人公的命运与从 五四到大革命的政治斗争风云结合在一起,写主人公怎样受时代大潮的激励,怎样从乡村到城市,从埋 头教育、个人复仇到参加工农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体主义,最后为革命而牺牲生命,社会政治色彩很 浓。作品主人公那种救国救民的热情和为之不惜贡献一切的道德品质,也是十分感人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美感作品由于这种浓厚的社会政治斗争色彩,使其在发挥文学干预生活、教育 鼓动民众的作用方面,显示了长处,高于西方现代文学的悲剧美感作品;可是另一方面,由于它过于把文
三、它比西方现代文学的悲剧美感更强调悲剧的社会政治性质
西方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几乎是同步发展于20世纪。在这个世纪,工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造 成的人性扭曲、两次世界大战和其他大小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破坏、人口爆炸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人类生 存条件的危机等等,都使得人类充满了苊机感和悲剧感,使西方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都以悲剧美感 为审美特征。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和现实社会环境的不同,西方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 美感又有着本质的差异。 西方现代文学的悲剧美感作品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又受个人本位文化传统影响,往往以个人为出 发点,认为“我”的欲求、“我”的理想、“我”的价值都是不容置疑的,甚至把自我看做“惟一的真实”,因而 往往把文学作品看做是“表现自我”的产物,文学要表现自我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面前所产生的生理上 和心理上的悲剧感,诸如失落感、孤独感、异化感、荒谬感等等。例如,加谬的《局外人》写主人公与周围 环境完全脱节。似乎生存在一个与他漠不相关、使他感到陌生的世界里,世界视他为局外人,他也视世界 为局外人,从而产生浓厚的世界荒谬感心理。又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主人公在茫茫大海孤立无 援地捕鱼斗鲨,无畏拼搏。显示他作为一名“失败的英雄”的伟岸气度和“打不败”的硬汉自我意识,悲剧 中充满了个人主义的生理心理描写。
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美感特征是悲剧美感,它的大多数著名作品,如《阿Q正传》、《子夜》、《屈原》、 《家》、《雷雨》、《四世同堂》等,都是悲剧美感的作品。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美感具有哪些特点呢? 这些特点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格局中显示出何种独特的价值呢?要认识这些问题,就需要把中国现 代文学的悲剧美感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西方现代文学的悲剧美感进行比较,也需要把它自 身内部不同的悲剧情感类型进行比较,从这些比较中找出它的特点、它的独特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追求优美美感,给人恬静、温柔、愉悦的审美感受。这非常适合农业宗法社会人们的 生活理想。即使生活中有苦难、有毁灭,人们也总是用忧乐圆融的思维方式寻求自我精神解脱之道,追 求大团圆结局,而不是追求悲剧性抗争结局。 然而,近现代以来,中国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惨祸,进行着激烈长期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 争,这使人们头脑中传统的和谐意识愈来愈为“危机意识”、“痛苦意识”、“斗争意识”、“牺牲意识”所取 代。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需要“斗争哲学”,斗争观念进入占主流地位的价值系统。长期的革命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