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与大鲵传染病防疫知识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动物与大鲵传染病防疫知识简介
编辑: limiao
出自: 大鲵保护国际协作网时间: 2007年10月25日16:49
一、水产动物疫情基础知识
1、水产动物的防疫
就水产养殖业界来说,疫情是指水产动物疫病发生、发展的情况。防疫则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有效地预防、控制或阻断疫病的发生、传播、直至扑灭。水产养殖业界防疫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保护水产养殖业的生产。严格控制危害水产养殖业,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传染性疾病,是其核心任务。近年来不仅国家对水产业生产越来越重视,同时水产业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食品等方面的重要性亦得到显著提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我国水产养殖业界的防疫水平,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无公害化养殖,以应对国际市场不断提高的技术门槛,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界与国家动物检疫部门的重要任务。
②促进水产养殖业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从2004年起,我国将分阶段对动物疫情实行解密,定期向世界各国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公布国内外新发动物疫情,这一举措虽是国际惯例,但对我国来说,还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这一措施对我国水产品的市场销售、居民心理及外销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按照新的游戏规则,如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如禽流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得到控制,农业部将宣布该地区为疫区,其他地方可拒绝、封堵来自该地区的水产品。在世界经济中要规避动物和动物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免受不必要的损失,就必须制定防止危害动物及人类的传染病传播的相关法规,以避免水产动物因发生暴发性流行病而被其他国家或地区封堵。
③防止境外疫病传入。通过动物检疫可有效的防止国(境)外发生的重大动物疫病传入中国,或从外地传入本地区,稍有不慎一旦发生疫病入侵,将对整个水产养殖产业带来危害和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在南美白对虾的引进过程中,由于检疫工作未跟上,隔离措施又不力,再加上盲目无序引进,导致Taura病毒的入侵,使南美白对虾红体病在我国传播和蔓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我国规定管理的水产动物疫病种类
为有效控制疫病的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根据动物疫病对水产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将规定管理的疫病分为三类。
(1)一类疫病:是指对人畜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
(2)二类疫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的。
(3)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控制和净化的。
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一类疫病主要是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如疯牛病、禽流感等,水产动物病害目前没有被列入一类疫病。列入二类疫病的水产动物病害有:鱼传染性胰脏坏死、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鲑鳟鱼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鱼鳃霉病等。
3、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管理的疫病种类
OIE成立于1924年01月25日,由各成员国政府委派的常驻代表组成国际委员会,OIE 则在国际委员会的授权与管理下开展工作。其职能由OIE中央办公署具体实施,中央办公署的署长由国际委员会任命,中央办公署执行由选举产生的各委员会草拟的决议。这些委员会包括:①管理委员会;②区域性委员会;③专家委员会。该组织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和协同研究全球范围内的动物疾病监测和管理。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向各国政府通告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动物疫情以及疫情的起因,并通告控制这些疾病的方法。②在全球范围内,就动物疾病的监测和控制进行国际研究。③协调各成员国在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方面的法规和标准。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根据动物疫病的流行和危害将动物疫病分为:
A类动物疫病(List A):具有极为迅速的扩散潜力且扩散与国家边界无关(如禽流感),在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十分重要,其传播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生态危害。按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各成员需向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通报其境内A类动物疾病的情况。B类动物疾病(List B):是在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重要的,其传播可造成社会和生态危害的可传播动物疾病。按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各成员需向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通报其境内B类动物疾病的情况。
二、水产动物疫情监测和分析
1、水产养殖动物疫情测报的意义
随着各种水产养殖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产品贸易的不断扩大,与境外各国之间,或国内各地区之间,水产养殖品种交换日益频繁,养殖水产规模迅速扩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水产养殖动物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日趋恶化,为水产养殖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水产养殖动物防疫工作滞后,导致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疫病频发,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近年来,我国出口欧盟的贝类和观赏鱼先后受阻,经济损失巨大。据专家评估,我国每年因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水产养殖动物疫病已严重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控制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提高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和产品竞争力,加强对水产养殖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已势在必行。
2、水产动物疫情测报体系
为及时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疫情,我国已逐步形成县、地、省、总站病防中心四级疫情报告系统。农业部渔业局已开始制订《水生动物疫病报告管理办法》,指导水产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工作。考虑到当前国际兽疫局的水生动物疫情季度报告相协调,将逐步建立国内水生动物疫情季度报告制度。同时,建立疫情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疫情,迅速组织人员现场进行诊断、分析与快速处理。
3、水产动物疫情的分析与监测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是我国水生动物防疫工作的指导思想。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生产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立完备的水产动物监测分析体系,组建一支专业化的防疫执法队伍,制定和采用科学、简便、高效的水生动物防疫方法和标准,则是使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在我国的发生和流行逐步得到控制、减少以至消灭的有效手段。更是为社会提供丰富、健康、安全水产品的保障。为此,必须抓好检疫实验室与检疫标准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