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学校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 融
郑 玄
三、唐代专科学校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低潮。值得注意的有: 一是西晋于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收五品以上官员子 孙,太学就成为六品以下子弟学校,后世“国子学”名称 由此开始。 二是南朝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相 当于大学四个系。 三是北魏禁止私学。 隋初,文帝提倡学校,置国子寺,这是中央政府设立 专门教育行政机构的开始。下辖五学,即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书学、算学。另有律学,属大理寺。不久各学均 罢废。
二、汉代太学和郡国之学 汉代太学始于武帝时,是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 目的的最高学府,隶属于太常。 太学教官为“五经”博士,博士长官叫仆射,东汉时 改称祭酒。各经博士始为7人,宣帝后增至14人,各专一 经,如《鲁诗》、《齐诗》、《韩诗》、《尚书》、《礼 记》、《易》、《春秋》等。 西汉时用征聘或荐举办法,选择名流学者担任博士。 东汉须考试,年龄50以上,无疾,品行端正,合于四 科(淳厚、质朴、谦逊、节俭)标准才能任博士。东汉有 都讲,为博士助手。 西汉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 学生”。 学生:太常选择18岁以上仪表端正的贵族子弟,以及 直接因“父任”而入学的青年。地方保送的称“受业弟 子”,属特别生,不规定名额。前者官费,后者自费。
古代学校
一、周代国学与乡学 周代有中央王朝和诸侯办的国学以及地方办的乡学。 古代25家为闾,闾有塾;500家为党,党有庠;2500 家为州,州有序;12500家为乡,乡有校。这些属于乡学。 周王朝京城有辟雍,诸侯国有泮宫,二者属于国学中 的大学。国学还有小学,设在宫廷南边。 辟雍设在城外西郊,四周以水环绕,中间岛形陆地上 的建筑就是辟雍的学宫。又叫“射庐”或“大池”。东面 为东序(射箭),西面为瞽宗(祭祀),北面为上庠(诗 书),南面为成均(音乐),分布辟雍之四门,又叫四门 学。泮宫与其相同而略小。
张 衡
东汉灵帝时设鸿都门学,是历史上第一所国立文学艺 术专科大学。它仅习辞赋、小说、绘画、书法、尺牍等。 多取无名望的庶族地主子弟,出来后委以重任。 郡国官学:第一个创办者是蜀郡太守文翁,对开发四 川培养不少人才,引起武帝注意,下令全国推广。 平帝时规定:郡曰学,县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 校各置经师一人,庠、序各置《孝经》师一人。 民间私学:学生多者上千。有的相当于大学,叫“精 舍”或“精庐”;有的相当于小学,叫“蒙馆”或“书 馆”。教师中有不少著名学者,如马融、郑玄等。他们治 学方法严谨,作风朴实,重视考据训诂,后世所谓“汉 学”,即以他们为主要代表。
辟雍
教师:师氏、保氏,又分大师、小师。又有大司成、 大小乐正、大小胥等。乡学教师由年老有德者担任。 国学学生:贵族子弟。大学生称为“国子”。 国学的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周礼》记载,师氏教国子以三德。 【附: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 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保氏教国子以六艺,即:五礼、六乐、五射、五御、 六书、九数。 大司乐教国子以乐德、乐语、乐舞。 乡学的教育内容是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 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等。 大学课程安排: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爚。 各门功课有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如小乐正教干,大 胥赞助之;爚师教戈,爚师丞赞助之。有的教师(如大司 成)还要讲论评说。
主要课程:程朱学派注释的“四书”、“五经”和 《性理大全》、《通鉴》以及律令、书、数、御制大诰等。 八股文是必修课。 教学活动:教师“会讲”,学生“复讲”、“背书”。 学制:明代修业期四年。通“四书”未通经者居正义、 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班;一年半后考试,文理通顺者 升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班;又一年半后,经史兼通文 理俱优者升率性堂,为高级班,再一年结业。 清代改为三年,课程除经史外,增“治事”一类,包 括兵刑、河渠、乐律等实际知识,每生各习一项。 清代除国子监外,另设“宗学”、“八旗官学”,以 教育皇族和八旗子弟。 明清各地有府、州、县学,名为学校,实际上是秀才 的管理机关,不是秀才不得入学。府学学官为教授,州为 学正,县为教谕,副职都称训导,分别为七或八品。
范 仲 淹
王 安 石
书院是在汉代“精舍”、唐代“学馆”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北宋著名书院有: ①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南唐李善长创立,至北宋太 平兴国二年(977),学生达数千人; ②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宋初潭州太守朱洞始建; 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原为唐人李宽读书之处,北宋 至道年间李士真于其旧址设立书院; ④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后周始建,北宋初曾赐名太室 书院; ⑤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北宋真宗时郡民曹诚所建, 后来捐献给政府; ⑥江苏南京茅山书院,北宋仁宗时侯遗所建。 南宋时书院越来越多,全国有五十余所,主持人有朱 熹、陆九渊、吕祖谦、真德秀等著名学者,影响超过官学。 主持人称山长、洞主或堂正,还有副山长、助教、书讲等。
唐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太宗——玄宗 时期,突出特点是分科办学。唐代中央所办各类大学有: 国子监所属: ①国子学,学生300,收三品以上子孙; ②太学,学生500,收五品以上子孙; ③四门学,学生1300,其中500为七品以上子孙,800 为庶人之俊异者。 ④书学,学生30,收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通书者。 ⑤算学,学生30,招生范围同上。 ⑥律学,学生50,招生范围同上。 此外,门下省所属学校有弘文馆,东宫所属有崇文馆, 收三品以上及贵戚子弟各30人,学习经史书法。 太医署所属学校有医学;司天台有天文学、历数学、 漏刻学;太仆寺有兽传学;军队的屯营、飞骑也有学校。
倪宽
Hale Waihona Puke 太学规模:西汉始设时50人,昭帝时100人,宣帝时 200,元帝时1000,成帝时3000。东汉迁都洛阳,顺帝时校 舍1800间,质帝时六百石以上官员皆得遣子入学,人数达 3万。设童子科,收12至16岁通一经的少年入学,相当于 预科生。 教学内容:儒家经典。《论语》《孝经》必修。 教学方式:一是大班上课,二是高年级辅导低年级。 考试:开始规定每年一考,叫岁试。东汉改为两年一 试,分上中下三等,不及格者开除,后改为补考。 太学讲究家法、学派。 学生运动:哀帝时发生了我国第一次大学生运动。 党锢之祸:东汉后期,宦官当朝,政治腐败。太学生 郭泰、贾彪与名士陈藩、李膺等结合,评论国是,褒贬人 物,以期改良朝政。他们得到一部分公卿士大夫以及各地 郡国官学学生支持,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对宦官造成严重 威胁,被诬为“党人”,两次遭镇压,先后被捕者千余人。
五、明清国子监 明清时期,中央办的大学叫国子监。明代有北京、南 京两监,清代只有北京一监。 国子监长官为祭酒,副长官为司业。下有监丞、博士 5人、助教15人、学正10人、学录7人等。 明清国子监生员来源: 一是秀才中的贡生,包括岁贡、优贡、拔贡、恩贡、 副贡,都是经过各地科举考试产生的,总称贡监; 二是三品以上官员子孙,称为荫监或荫生; 三是捐钱买得入监读书的资格,称为例监; 四是举人入监,称举监。 以上四类,明代统称监生。 入学名额:清初为250人,分属率性、修道、广业、 诚心、正义、崇志六堂,每堂由一名学正管理。后增至 300,最多时400。
考查制度:第一年看析句分段能力和学习志向;第三 年看学业是否专心,与同学是否和睦;第五年考查知识是 否广博,对老师是否亲近;第七年考查研究问题的本领和 识别朋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第九年要求认 识事物触类旁通,政治上成熟,立场坚定,叫“大成”。 奖惩:毕业时达不到要求,小胥和大胥、小乐正把不 听教导的学生报告大乐正,大乐正报告天子,然后给予处 罚。学习好的奖励:乡学择其优秀者升之司徒,叫选士; 司徒择选士优秀者升之大学,叫俊士,这些人可不服徭役, 又叫造士;大乐正择造士优秀者升之司马,叫进士;司马 择进士之贤者升之于王,量才而授官。 大学生活:开学时,主管官员带领全体师生向先师敬 礼,表示尊师重道。学生吟诵《诗经》中《鹿鸣》、《四 牡》、《皇皇者华》三篇,首先学习从政。鼓声响打开书 箱,以示重视课业。体罚学生用棍棒,以维持校纪。
朱 熹
书院的教学特点: 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少书院往往是一个地区或某 个学派的学术中心; ②经常开展不同学派间的学术交流,叫做会讲,求同 存异,风气相当民主。 ③注意奖掖后进; ④既读经,也学文史;既读古籍,也看当代著作; ⑤强调创新,鼓励独立思考,注重学行结合,提倡师 生间、同学间互相诘难。 书院学规: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 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人必省。读书必 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 齿,接见必有定。修业于余功,游艺有适性。 宋代以书院为基地,形成一代学风,后人称宋学。
考试:分旬试、月试、岁试和升补试。 假期:有旬假、田假(五月)、授衣假(九月)。 教学方法:分经讲授。 州府之学:分经学和医学两种。 县学:只设经学。 教师:分博士、助教、直讲,品级待遇和人数因学校 不同而有区别。 唐代政府鼓励私人办学,因而教育比较发达。
四、宋代国学三舍和书院 国子监所属有国子学(七品以上)和太学(八品以下 及庶人),废四门学,存律学、书学、算学、医学。 仁宗时设武学、军监学。 徽宗时设画学,有人物、山水、花木、鸟兽、屋宇等。 北宋三次兴学:范仲淹的庆历兴学,王安石的元丰兴 学和蔡京兴学。 王安石元丰兴学影响最大。其兴学内容首先是创立三 舍法,严格升级考试制度;更新教材。
明清书院:屡遭禁限。明代嘉靖、万历、天启年间曾 先后发生四次毁书院事件,最严重一次在无锡东林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下令各省省会设一书院,并拨 银1000两为办学费用,以考课为中心,以八股为专业,为 科举做准备。 少数民办书院保持研究学问传统。李二曲主讲的关中 书院,颜元主讲的漳南书院,姚鼐主讲的钟山书院,沈德 潜主讲的紫阳书院,如阮元主持的诂经精舍,惠栋主讲的 紫阳书院。这些书院不重八股,他们继承汉学传统,并发 展成为清代“朴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 民间有蒙馆、家塾、族学等,相当于小学。 戊戌变法后,废除科举考试,兴办新式学校。北京设 立京师大学堂,各省以省会大书院为高等学堂,府城书院 为中学堂,州县书院为小学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