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精美的汉唐铜镜及其它金属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历史博物馆精美的汉唐铜镜及其它金属器
古代铜镜是指用青铜(铜、锡、铅合金)铸造而成,一般来说有两个用处,一是用于照面的生活用具,二是驱邪避恶,在今天我们都还时常见到,一些人家某事不顺时在家门前挂上镜子(照妖显行)。今天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铜镜大
多出土于墓葬,中国有历来就有“事死如生“的观念,古人们
将铜镜放入墓中,除了表示给死者在阴间使用外,另就是驱邪避恶,汉代铜镜上常有“辟不祥”的铭文。
在古代,铜镜是作为实用器具而出现和存在的,在这些铜镜背上大多数都有比较精美的纹饰,我们今天完全可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在中国历代铜镜中,汉唐铜镜因制作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为人们所重视。汉代的铜镜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构图奇巧,丰满奇异,囊括了天上人间,神人世界、奇珍异兽等主题纹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唐代则是中国铜镜发展的最高峰。它同唐代文化的总体风貌相适应,唐代铜镜给人一种富丽堂皇,在气厚重的感觉,与汉镜相比,唐镜不但其造型和纹饰均大大增加,并且还有了重大突破,勇于创新、大胆创新是唐代铜镜的重要特点。唐代之后随着重实用而轻纹饰,工艺水平日渐平淡,最后走向衰落。
唐朝金银平脱鸾鸟衔绶镜。金银平脱是指把金银片剪裁成所需的纹样,将其贴在填满漆的镜背上,然后髹漆数重,待干后加以细细打磨,使贴上的金银片与漆面平齐,露出金光烂烂银光闪闪的纹饰。
唐朝王子乔吹箫引凤纹镜
吹箫引凤,弄玉成婚
刘向《列仙传》曰:“王子乔,周宣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荀子"解蔽》云:“凤凰秋秋,其声若箫。”民间也有“吹箫引凤”之说。据《邳县银杏志》载,传说春秋秦穆公时,有一位萧史擅长吹箫,时作凤鸣之音。秦穆公的女儿弄玉聪明美丽,善音律,私下倾慕吹箫之人。穆公便差人找来萧史,与弄玉成婚居于凤台,夫妻每日吹奏笙箫,引来凤凰与他们相伴数年。凤凰为感谢知音,便带他们来到邳州沂河旁的港上,用嘴喙衔出万顷良田。最后引用一下西方童话故事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反正这类镜的寓意便是夫妻和谐美满。
唐朝狩猎纹铜镜
唐朝嵌银瑞兽纹菱花镜
鎏金银竹节熏炉
这件鎏金银节竹节铜熏炉是汉代最有名的国宝级文物,它是1981年在陕西兴平茂陵附近1号无名冢从葬坑出土的,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青铜质,通体鎏银。柄下底座镂雕二龙,蟠体仰头张口,炉柄即自龙口中上伸,作五节竹节状,柄上端承博山式炉身,并在柄上铸出三条曲体昂首长龙,龙头托顶在炉身底部。炉上我铭刻,从铭文分析,这件鎏金银节竹节铜熏炉系宫廷所造,原为未宫物,后归阳信家。嘿嘿,知道阳信家是谁家吗?就是汉武帝时赫赫有名的从奴隶当将军的卫青家。有人推测,竹节熏炉很可能是汉武帝给他姐姐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
青的赏赐。其实中国在宋代之前都还是很开明的,在汉代一个歌女可作皇后,一个骑奴可作将军聚取公主为妻。唐朝风气也较开化,死了丈夫的女子也可另嫁。那虚伪的、将人捆绑得死死的礼教是从宋代朱熹开始的,朱熹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君子,三纲五常满口人义道德,却自身花天酒地。这种伪君子的形象结果一传又是千年,试开天下那些倒台的贪官污吏谁不是倒台前在台上说得最好之人。
这件彩雁鱼铜灯设计得很巧妙,既能任意调节灯光亮度及照射方向,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烟尘对环境的污染。它使我想起了那件在河北省博物馆的被誉为国宝的“长信宫灯”也是西
汉的物品,同理念的设计和工艺。隋朝仁寿镜
整理完图片才发现我同老公俩拍的汉镜一张合格的都没有,汗!!!
不过也不能怪我们,那个博物馆光线的暗,可用暗无天日来形容!
20世纪70年代初期,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的考古专家戴应新接待了一位名叫杨东峰的少年.这个少年从自己的衣兜
里掏出一个拳头大小.动物形状的东西,颜色黑乎乎的,上面隐约有些字迹。他告诉戴先生这是自己在两年前从地里挖出来的,想知道这个东西的来历。
杨东峰说自己是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人。两年前的一天,他在村西田野里平整土地的时候,无意中用铁锨挖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金属疙瘩。当他把外面的泥土弄掉之后,露出了一件动物形状的铜质器物,有头有尾有腿,样子像猫又像虎。于是杨东峰就把它放在衣服口袋里带回了家,想拿去当废铜卖(呵呵,真的好险哦)。但废品收购站的人说这东西太轻,值不了几个钱。杨东峰只好把它拿回家,随手扔在自家院中的窗台上。这个不起眼的小铜块成了家里孩子们的玩具。上面的泥土渐渐的弄干净后,可以看出这是一只老虎的形象,昂首摆尾,栩栩如生。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这办“铜老式虎”整天被孩子们拿来做游戏。磨得久了,“铜老虎”青黑色的身
体上渐渐晃出了金黄色的文字。可是文字的样子像鸟爪一样,
非常奇特,谁也看不懂。正是这些神秘的文字引起了杨东峰的强烈好奇心。他隐约地感觉到,这只小小的“铜老虎”就不定是一件大有来头的东西,所以他这才来到了碑林博物馆,想找专家问个明白。
戴应新看了看这只“铜老虎”,又听完杨东峰的讲述后,心里直感后怕,幸亏收废铜烂铁的人不要,否则……
结合出土地点和“铜老虎”身上的铭文,戴先生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枚虎符属于战国时代,是秦国的秦惠君授予杜县将领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件非常有文物价值的稀世珍宝。
虎符,也称兵符,是古代兵权的象征,也是调遣军队所使用的凭证。虎符一般是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上面刻有说明文字,作为调兵遣将的兵符。虎符一般是由左右两半组成,一般右半存于朝庭,左半边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虎符素来都是专符专用,一个地方有一个专门的虎符,不能混用,也不能一符多用,这样就能够充分保证君主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权。要调动军队时,君主将右边交给使者,使者拿右半边虎符与带兵将帅手中的左半边扣合,左右配合完整就表
示命令验证可信,才有权调动军队。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青铜制成。从汉开始至隋朝之前,则为铜质,骑于中缝,只有合符后,才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