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上的女王01——英国女王

硬币上的女王01——英国女王
硬币上的女王01——英国女王

硬币上的女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在世界各国的流通硬币中,许多君主立宪制国家都将他们国家的君王的头像铸在钱币上,因此收藏君王头像的硬币成为很多钱币收藏爱好者的一个重要收藏方向,下面通过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发行的硬币认识一下这位君王。

要说曝光率最高的,恐怕非伊莉莎白二世莫属。几乎多数英联邦成员国或英属地大都在纸钞与流通币上印(铸)有英女王肖像,虽陆续有英联邦成员国开始改印(铸)非女王肖像的钞币,但至2003年止,仍有为数不少含有女王肖像的钞币在世界各地流通使用。

伊丽莎白二世(英语: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为

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及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登基于

1952年6月2日,并拥有以下两个头衔:“伊丽莎白二世,蒙上帝恩

典,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王,英联邦

之首,信仰的守护者”(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英联邦元首,

英国国教会至高无上的领袖,诺曼底公爵,马恩岛勋爵,斐济最高

酋长”(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Duke of Normandy, Lord of Mann, and Paramount Chief of Fiji)

伊丽莎白二世是目前在世的在位时间第2长的国家元首(仅次于1946年即位的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同时也是英国在位时间第3长的君主,仅次于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以及乔治三世(1760年-1820年)。以她为国家元首的国家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1.宪法地位

在英国,伊丽莎白二世的王位是根据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Act of Settlement 1701)继承的,她是一名基督教新教徒,并且也未嫁给一名罗马天主教徒。尽管英国的王位一般是血缘继承,但是英国的国会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就一直有权决定谁来继承王位。

在认可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的15个英联邦国家中,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地位是受到宪法承认的。原先这些国家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或自治领地。之前的《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用来区分英国的殖民地和英帝国的自治领,根据该法令,“任何可能改变王位继承和王室头衔的法律都必须在获得英国议会和所有自治领议会的同意后才可实施。”而这15个在独立后继续承认女王(或国王)为其国家元首的国家事实上取得了近似于这种自治领的地位,虽然根据《威斯敏斯特法令》这些国家并非自治领,也无权单独决定改变继承方法。当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后,她的后人将根据这些国家的宪法成为其国家元首,而非根据继承原则。

以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的16个国家: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加拿大、格林纳达、牙买加、新西兰(自1981年,作为新西兰国家元首的英王,兼任科克群岛的元首)、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基茨和尼维

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所罗门群岛、图瓦卢。

2.早年生活

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外祖父母的家中,她的曾祖母是来自丹麦的亚历山德拉王后,祖母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当时还是约克公爵,10年后成为国王乔治六世。

伊丽莎白在其母亲约克公爵夫人的督导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历史老师C·H·K·马丁是伊顿公学校长,除此之外她还学习各种语言(她的法语讲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提供神学方面的指点,她一直是名虔诚的圣公会会友。

1936年伊丽莎白的伯父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继位为国王,成为乔治六世,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的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13岁,她与妹妹玛格利特公主都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避难。当时有人建议两位公主应该到加拿大避难,遭她们母亲反对:“孩子们不能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广播,对象的是所有避难中的孩子。

1945年伊丽莎白公主说服父亲,允许她直接参与协助打赢战争。她参与了一个支援战争的妇女团体,在那里她的编号是第230873号伊丽莎白·温莎少尉。这是她第一次与其他孩子共同受训。据说她本人非常喜欢这次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经验,使她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而不是让他们在家学习。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外访,她与她的父母亲到了南非。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对英联邦和帝国做了广播,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菲利浦王子结婚。菲利浦是她的第三代表哥,他俩的高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前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在菲利浦王子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任何头衔,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顿中尉)。伊丽莎白又同时持有爱丁堡公爵夫人的称号。这次婚事非常适合一位即将继承王位的女性,因为她的夫君接受过王室训练,却又不会继任另一国的王位。但是这桩婚姻却不是刻意安排的,两人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考验,最终也是在她本人的坚持下达成的。这些考验包括菲利浦不忠的流言,和伊丽莎白祖母和父母对于菲利浦的四个姐姐都是德国籍王妃所引起的猜忌。当时他健在的三位姐姐不被邀请出席弟弟的婚礼;他母亲由于在英国出生及成长则获准出席。

婚后夫妇两人居住在伦敦的克莱伦斯别墅(Clarence House)。他们育有四个孩子(见下)。虽然英国的王朝被称为温莎王朝,但夫妇两人同意他们的孩子应该使用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作为他们的姓氏。

从1951年起乔治六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伊丽莎白开始代替父亲出席在公开场合中。那年她访问了希腊、意大利和马耳他(当时菲利浦随军驻扎在此)。10 月她又访问了加拿大和美国华盛顿。1952年1月伊丽莎白和菲利浦又访问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2月6日他们在访问肯尼亚时得知伊丽莎白的父亲已经去世,在继位一刻她身处一家树上旅馆。她的加冕典礼于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举行。

3.女王生涯

白金汉宫在加冕之后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国王一样,伊丽莎白并不喜欢居住在白金汉宫。对她而言,位于伦敦西部的温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过的。

伊丽莎白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外访最多的国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时间周游世界,她也成为第一个访问澳大利亚、纽西兰和斐济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1959年则又访问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访问过大多数欧洲国家和许多欧洲以外的地区,并经常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

在伊丽莎白继位初期有许多人认为一个“新伊丽莎白时期”即将到来。但是事实上她必须面对的英国是一个分崩离析的落日帝国、逐渐衰弱的军事与经济强权和逐渐瓦解中的松散组织英联邦。她不断努力试图保持前殖民地与英国的特殊关系,在一些时候——例如南非——她为保持这种关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伊丽莎白女王在宗教、道德标准和家庭事务上非常保守。她对待宗教责任十分严肃,并将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亲一样,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原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因为在她看来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并迫使自己的父亲负担其这个责任,而这一责任又被视为是缩短其父亲寿命的罪魁祸首。她利用自己的权威阻止了她的妹妹玛格利特嫁给一个离过婚的男人。而多年来她也拒绝承认她的儿子查尔斯王储与情人卡米拉·帕克·鲍勒斯的关系。

政治上,她的立场则比较模糊,虽然她并非从未在公开场合上表达过她对政治的看法。她与所有政党中的许多政治人物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一般认为她最喜欢的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哈罗德·麦克米伦和哈罗德·威尔逊。她最不喜欢的首相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她与前任首相,也是第一位在她继承王位之年出生的首相托尼·布莱尔的关系则相当不错。

女王只有在那些可能影响到英国统一的议题上公开她的立场。她曾表示支持英格兰与苏格兰继续保持统一,因此激怒了一些苏格兰民族主义者。她对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协议》的赞誉也引起了很多联邦主义者的反对。

虽然王室其他成员经常引起许多争议,特别是女王的孩子们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所经历的婚姻问题,但女王本人较少引发争议,并受到英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虽然与过去相比有所放松,但她在公开场合中表现得依然十分正式。由于她在公开场合中不愿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英国公众无法对她产生更深的感情。

伊丽莎白二世从来都没有不受到欢迎,至少没有比维多利亚女王在其统治时期更不受欢迎。唯一一次引起公众不满的是在1997年戴安娜王妃去世后,女王和王室其他成员并没有参加公众悼念活动。这引起许多一般都是亲王室的小报的批评,让英国人觉得王室冷漠、不近人情。

许多人认为,女王不太喜欢戴安娜,认为她破坏王室。最后由于巨大的公众压力,全体王室成员不得不在王妃的灵柩经过白金汉宫时向它鞠躬。女王也罕见地以电视直播的形式表达对戴安娜去世的哀悼。伊丽莎白二世的这种改变可能是王太后和布莱尔游说的结果。

1997年以后伊丽莎白二世就重新获得了之前那种受人尊敬的国家元首之形象。2002年全国为她庆祝登基50年大典,当年她巡游了全英国,对多个英联邦国家做了国事访问,还出席了多场游行活动与音乐会。6月,数千人聚集在白金汉宫外参加名为“王宫派对”的活动,全英各地的许多音乐家都云集在此表演。庆祝活动期间王太后却不幸去世。

在母亲和妹妹去世后,她与子女的关系有所亲近。她与媳妇威塞克斯伯爵夫人的关系特别融洽。不过她与儿子查尔斯王储还是很少见面。虽然她不支持王储与卡米拉的关系,但最近她曾多次公开暗示已经能够接纳卡米拉。另一方面她与孙子孙女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特别是威廉王子和扎拉·菲利浦斯。

2003年,一向身体健康的女王进行了三项手术。1月她动手术移除了右膝盖破碎的软骨,12月又在左膝盖进行了类似的手术,并又修补了脸部的器官损害。外界曾经猜测这是由于皮肤癌引起的,不过白金汉宫表示女王并无大碍。

最近的一系列手术让人担忧伊丽莎白女王操劳过度,应该多加休息。虽然女王已经年届80,但她本人已经公开表示无意退位。许多接近伊丽莎白的人说女王不可能自行退位。但是她同意让她的子女负担更多国事活动。她也开始减少外访次数(一般来说她每年都会做两次国事访问和两次英联邦国家的访问)。但像她的母亲,她只有到身体无法负荷的那天才会停止工作。

最近几年公众发现伊丽莎白女王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更多的情绪。虽然她大多数时候还是保持国君的庄严形象,但她开始在公众场合微笑,并在为911事件死难者举行的西敏寺悼念会上流泪。

2007年,女王的专用频道在短片分享网站YouTube启播,除播放多辑王室珍贵片段外,更首次在网上播放女王的圣诞文告,纪念她首次发表电视圣诞文告50周年。白金汉宫表示,女王开创先河,上载片段到网站,是希望将讯息传递给更多人,拉近和年轻一代的距离。

2008年,英国王室高级消息来源称,82岁的女王已经改变了“永不退位”的承诺,她计划在2013年自己87岁时正式退位,从而将王位传给查尔斯王子。王室消息来源称,女王已经告诉查尔斯王子,她准备让他提前成为英国国王。但女王本人目前尚末证实这一点,亦有外界对女王将会退位的说法抱有怀疑。而白金汉宫发言人则表示女王过去一直表示,她不会退位,她的这一观点目前并没有发生改变。

4.政治角色

作为国家元首,女王有保护宪法执行的责任。在向内的职责上,女王在英国发挥国家职能中的一部分。例如为议会开幕、批准枢密院令、签署议会法案以及会见首相等等。在外向的职责上,女王在世界其他地方代表英国。例如接受外国大使和高级专员,接待来访的国家元首,并访问海外其他国家,支持英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和经济关系。

一般认为,女王在现行英国君主立宪制当中具备咨询权、褒奖权及警告权。现时,女王在政治上仍有着重要影响力,特别是在政治危机中,女王往往发挥了超党派的稳定和平衡的作用。这在1990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在保守党影响下被迫下台一事可见一斑。

女王是立法程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与上议院和下议院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英国国会。女王能够合法地批准或否决法案,但是自1707年以来就从来没有一个英国君主曾经否决过法案。在每年新一届议会开幕是女王也按惯例需要发表讲话,勾划该年度的立法议程,但是这些讲稿都由她的大臣们负责撰写。

女王在行政上也具有其代表性。英国政府被称为“女王陛下的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程式上是由女王负责任命大臣。但事实上女王不能任意选择大臣、官员。女王在首相要求下亦可执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便进行大选。而在大选中取得胜利的政党领

袖,则须待女王邀请其成为新一任首相。首相一职一般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然后由首相“建议”女王任命其他内阁成员。而英国政府并非向女王负责,它向下议院负责,即间接地向英国选民负责。女王也参与到国家的司法体制中,法庭以她的名义行事,政府亦以女王的名义提起公诉。

但是女王作为国家元首不能被起诉或控告,她作为个人亦不能被控告(尽管“君主”作为一个法律实体是可以被控告的)。不过在英国法律中女王却是一个自然人,必须像其他所有人一样遵守法律。但是女王是否能够在触犯法律时被控告却是未定的。在17世纪的英国革命期间,议会曾经控告查理一世叛国,但在查理二世上台后整个过程被宣告非法。

几乎每一位与她工作过的首相都给予女王极高的评价。自她登基的那天起她每天平均花三个小时在国事上,阅读各个部门和首相府送来的文件。正因如此,她可以向首相提供许多有益的忠告。而首相必须每周会见女王,这种会面是十分正式且严肃的。对首相来说,与女王的会面可能要比接收下议院质询更加重要,因为首相给女王的汇报往往更加详细、坦诚。即使是反对君主制的首相们也十分看重与女王的会面。事实上,每一任首相都对与女王的会面给予极高评价。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就曾表示,女王的建议之所以富价值,是因为她超人的精明和对世界事务的独特观察。

5.军事角色

女王担任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是唯一宣布战争与和平的人。英国军人在入伍时,在陆军和空军都要求军队成员,英国皇家空军成员和皇家海军陆战队成员宣誓效忠女王。女王对所有武装部队有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英国和英联邦。她承诺定期访问军方场所和船只,以满足在国内和海外的军人和他们的家庭。

女王和其他王室成员会在武装部队中担任各种荣誉职务。女王亦会与英国国防部参谋长和各参谋长定期开会。她亦透过她的国防事务秘书,保持与军方的联系。此外,当英国卷入战争当中时,军人及其家属往往喜欢写信给女王,表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英国和女王而战。

6.社会角色

女王需要履行重要的社会和文化职能。女王为民族提供了一个焦点,并促进民族团结和自豪感,使国家具稳定性和连续性。此外,女王亦特别支持公共服务和志愿部门。通过“定期走访”,女王走到联合王国每一部分,并够作为一个焦点,代表着民族的团结。

在国家庆典或悲剧,女王公开代表国家的情绪。例如,在每年在战争死难者纪念日上致哀,或在庆祝活动上庆祝国家的体育胜利。女王还会主持“花园派对”邀请宾来自各种背景的嘉宾出席,其中大多数是社区慈善机构或公共部门组织的服务代表。女王还支持人民服务他人,并担任各慈善机构的赞助人或作为主席。

7.支持度

女王一直获英国民众的支持及爱戴。据2001年英国广播公司的调查显示,83%英国民众承认女王极具责任感;79%民众认为女王在海外出色地代表了英国;90%以上民众认为女王

工作表现出色、良好或一般,而只有9%民众认为女王工作表现差。[10]而据2008年英国广播公司委托民调机构的调查显示,约78%的民众认为英国应该继续保有王室,80%的被访者则认为英国在30年内应该实行君主制。

8.个人形象

女王在普遍英国人心目中,是国家团结的象征。而她的端正品行,亦往往是为全体国民树立个人行为操守的典范。另外,女王亦时常在一年一度的圣诞节的广播谈话当中,鼓励国民互相帮助及彼此团结。

作为君主,女王仪态庄重,一丝不苟,而且总是非常严肃。她从来不打哈欠,也从来不会显得坐立不安。女王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因此除了少数曾与女王对话过的外国元首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政治立场与观点。据报导女王的朋友很少,她宁愿与马和威尔士柯基犬作伴。女王的着装十分保守,并以老百姓能清楚看见她为准则。女王喜欢单色外套和各种不同的帽子。她很少改变自己的外形,例如在她继位后她的发型就很少改变。她的个人形象与公众疏远,因此经常成为漫画家和模仿演员讽刺的题材。

虽然女王经常出席各种文化活动,但据称在她的私人时间内她对艺术不太感兴趣,宁愿将整个晚上的时间花在拼板游戏上也不愿从事其他艺术活动。她对音乐和绘画的冷漠招致许多文艺评论家的批评,他们形容女王为“没有审美感的国君”。女王喜欢赛马人所共知,她到马场时会下注。看赛马时,她从不掩饰紧张心情,就跟普通马迷一样会高举双臂,为心水马匹打气。

外交场合上女王非常正式,与她会面时的礼仪繁多。任何较亲密的交流,例如触碰,都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前澳大利亚总理基廷在一次女王访问澳大利亚时轻轻搂着女王的腰,尽管他个人辩称是一种对长者的尊重表现,亦被保王派指为“对女王不敬”。

巴尔莫勒尔城堡理论上,当面见女王时,男士须深深鞠躬,女士则需行屈膝礼,而托尼·布莱尔夫人切丽·布莱尔则曾有些冒犯女王之举。1997年,切丽·布莱尔首次前往巴尔莫勒尔堡,在晋见女王时不仅没向女王行屈膝礼,还穿长裤没穿裙子。据称,这事令王太后深觉受到冒犯。另外,会见女王时亦不应该主动上前与她握手,除非她首先伸出手。此外,一旦女王用餐完毕,其他宾客必须停止用餐。所以女王往往保持有一些食物在碟中。

不过在私底下有报道却称女王非常喜欢一些“有伤风化”的幽默,她的侍女们还经常向她“报告”王宫内新的小道传闻。私底下的女王非常平易近人,并且真心关切为她工作的侍从们,据称女王非常清楚她的侍女们及侍从们的名字。很多应邀参加过王室活动的人士告诉媒体,其实女王很有幽默感,很喜欢别人说笑话,很会模仿名人,也经常会捧腹大笑。

9.祖先

伊丽莎白二世的祖上就都是英国君主,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纪的威塞克斯王朝。她同时也是苏格兰王室的后裔,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她与欧洲历史最悠久的丹麦王室也有关系,她的曾祖母亚历山德拉王后就是丹麦的公主。她还与欧洲大部分王室都有血缘关系,与她是表兄弟姐妹的国君包括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挪威国王哈罗德五世、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而比利时国王艾伯特二世更是她的远房

堂叔。此外她与之前的希腊王室、罗马尼亚王室、德国王室和俄国王室也都有血缘关系。

上面所列的四个时期的女王肖像,常见于各英属地、英联邦成员国的流通币上。由左至右分别为;

第一时期(青年),头戴花环的女王像。

第二时期(壮年),是女王的祖母玛丽皇后(乔治五世的妻子,逝於1953年)在她婚礼给的冕状头饰 (库克群岛)。

第三时期(中年),头戴皇家王冠的女王像(澳大利亚)。

第四时期(老年),是女王的祖母玛丽皇后在她婚礼给的冕状头饰 (澳大利亚)。

上列第一枚也是常见於各英联邦会员国或英属地使用,女王所戴的王冠為爱德华王冠(St Edward's Crown, 1661),此王冠自英国三百多年以来常用於歷任君主的加冕典礼上,第二枚与第三枚较常铸于纪念币上(直布罗陀和新西兰),第四枚则是加拿大为女王特别设计的第四时期的肖像,仅见于加拿大发行的货币。

以上为各种各国发行的女王纪念币的特殊肖像(前二枚为英国,后二枚为加拿大)。

人类存在的意义

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前言:笔者从小都在经常在思索一些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人类怎么样活着才有 意义?人类最终的归宿又是什么?为什么生了又要死,如此到不如不生也不死,多清净!本文是笔 者在人生中摸爬滚打,从孔孟老庄之学、到易学、再到现代科学,最后从科学走进佛学,从而追寻 到了笔者一直想要的答案,在此呈现给广大读者,希望读者朋友们能有所收获,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境界有限,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请广大读者朋友指正,谢谢! 目录 一、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二、身体和现在的思维意识,并非是真实的自我- - - - - - - - - - - - - - - - - - - - 2 三、第七意识和第八意识的特点和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四、超越习惯性思维的佛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五、人生并非一辈子就结束了,我们有不生不死的东西 - - - - - - - - - - - - - - - - - 4 六、神秘的第七、第八意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七、科学的世界观及科学面对的诡异难题 - - - - - - - - - - - - - - - - - - - - -7 八、佛学为何被现代人抛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九、科学和佛学对比,谁赢在起跑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一、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如果说起人类存在的意义,当然非常之多,难以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 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些目标无外乎财、色、名、食、功、名、富、贵,等等。在绝大多数 人眼里,这些,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所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将它综合 起来,下一个结论可以说: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简单一点来说就是:离 苦得乐。财色名食和功名富贵,虽然历来被很多人说的很俗、很肤浅,但是真正不奔着它们去的

微生物存在的意义

微生物存在的意义 微生物虽小,但它们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对人类有益,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有些对人类有害,对人类生存构成了威胁;有的虽然和人类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流中具有关键作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目前世界已知微生物种类约8万余种,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种元素循环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例如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利用。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陈代谢,而人类和动物也将无法生存。 在农业方面,人类广泛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开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长、以菌防病、以菌治病等农业增产新途径。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在食品、制革、纺织、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医药工业方面,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另外还可利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等药物。 即使是许多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也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具有拮抗外来菌的侵袭和定居,以及提供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的作用。可以说,无论是人类的活动还是自身都和微生物密不可分,和根据1984年一位学者统计,人体正常菌群总量重达1271克,其中肠道1000克,皮肤200克,口腔、上呼吸道和阴道各占20克,鼻腔10克和眼部1克。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是21世纪生命科学生命力之所在。由于动植物物种消失是可以估计的,这就意味着微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现象也在发生,如何利用和保护微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已对此做了许多努力,并提出了一项微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随着这项计划的逐步实施,人类将从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中受益。

文学对人类的意义

文学对人类的意义 一、文学使人类的存在有了意义 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就是给予意义,就是对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就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就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 二、文学帮我们建立价值系统 文学史证明,在人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文学全面而无微不至地帮助人类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系统。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 三、文学承担着文化的自我修正功能 所谓价值就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肯定就是人类为了鼓励自己生存下去而为这个世界建立的精神秩序。在价值的指引下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存在的意义。……文学作为价值的载体它的最终使命恰恰就是让人在日常生活中认知与接受人类的普遍性的价值追求。 文学在任何时候都与世俗生活相关都与社会进程相关都与人类的整体前途命运相关。因为文学就是人类价值建构与精神生长的过程就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 光明日报北京3月20日电:由盛大文学与上海图书馆共同打造的移动端借阅平台“云中上图”阅读应用触屏版,日前正式上线内测,此次合作标志着原生数字资源内容正式进入图书馆馆藏流通领域,这既就是传统渠道对网络文学的高度认可,也使网络文学作品被引入到馆藏内容,达到丰富馆藏内容以满足不同读者阅读需求的效果。 据了解,此次合作打破了网络文学网站赖以生存的的电子商务模式,形成了新的企业通过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服务的业务模式,读者可以使用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登录“市民数字阅读门户”,选择“网络文学”板块,即可与盛大文学通行证绑定,选择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免费借阅。 对于此次合作,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以盛大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吸引着年轻的读者群体,把盛大文学的资源逐步整合进入上海图书馆的数字内容服务,能增强公共图书馆入藏图书的时效性。而公共图书馆需要典藏文献,也需要消除数字鸿沟,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体验。

关于人类存在的意义.

关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下面是两位道友的讨论给迷茫的人 一个哲理故事:从前有个天使,被上帝制造出来之后赋予了思考的能力,不断重复地为上帝收集信仰, 但他发现上帝一直没有告诉他存在的意义,久而久之,他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想推演出并 向上帝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最后选择了冲向光之海,在上帝的领域中自爆了,上帝没有 言语,一挥手,另一个天使诞生了,但是,这用来代替自爆的天使的造物却没有得到上帝 赋予的思想··· 我之前在想,我们人类从诞生的时候开始,就被赋予了一种对外界物质的追求的本能 然而,这种本能在很多人的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对金钱的追求,对名利的追求,对 平凡的追求,对其他的追求 然后呢,你觉得自己无欲无求了是吧? 然而,这种本能在很多人的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对金钱的追求,对名利的追求,对平凡的追求,对其他的追求 然而也有很多人你说的他都去追去了 追求 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仅仅是在这样的追求中活过自己的寿命? 就是因为寿命有限,所以大家都想在有限的时空里享受更好的物质~~ 在整个广阔的世界里,一个人,一群人,整个地球的人,他们不断的繁衍又是为了什么,能对这个宇宙产生影响吗,能推动整个宇宙的发展吗 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尘土~~ 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大家都想在有限的时空里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发挥这个本能的~~~ 是茫茫宇宙中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给人类定下的一条法则 要不就不会有贫富差距了 那些贫富差距,社会发展,人类文明,都只不过是本能的衍生物,就是法则世界支配下的地球制造的规则 有什么措施可以解决啊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负面情绪,就是因为一直无法理解我们自己到底为什么被本能驱使而去追求一些在宇宙角度看来十分渺小的东西 你会产生负面情绪么 明显有 当然,但是我选择了服从这种本能 关键是你的这个本能还没有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 我还不能理解到那个存在的目的,像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牛顿等人 你是说牛顿存在的原因? 就理解到了一些地球的规则,在尝试理解宇宙法则的过程中因为寿命限制而没有进展 因为时空有限所以追求才变得有意思嘛~~ 那些科学家们就是不断揭示着我们世界的规则,试图最终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 而人类的不断繁衍,就是为了能出现最终理解了那个奥妙的人 这样一想,原本丑陋的性爱繁殖行为也能得到一个美化的理由 有意思吧,是不是感觉自己变轻松了,自己的烦躁并非自己能左右得了的,除非你能凌驾于支配这个世界的法则和规则之上 你开始美化了没有?

人生的存在意义

人生的存在意义 ——由戴安?阿巴斯引发的感想 [摘要] 在摄影界里,戴安?阿巴斯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一位出位的犹 太籍女摄影师,被誉为摄影界的“梵高”。阿巴斯的人生存在意义在于她所记录的世界里,在于她让我们去面对了黑暗的一面,在于她展示了真实。 [关键词] 戴安?阿巴斯 镜头 社会 思考 “我一直把摄影当成一件下流的事情——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我第一次拍照时就觉的自己非常变态。——戴安?阿巴斯 如果你是一个出生于百万富翁之家的千金小姐,如果你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你会选择放弃这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去过并不从容的日子么?我想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说不,至少,没有一个人想在贫困中度过。然而,戴安?阿巴斯却有着不一样的行为举止,她选择了背起相机,去拍摄“真实”的事物。 在摄影界里,戴安?阿巴斯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一位出位的犹太籍女摄影师,被誉为摄影界的“梵高”。你可曾想象,这样一位大师的背后都存在着些什么吗?她把穷人、畸形人、流浪汉、变形人、同性恋者、裸体主义者,智障患者作为自己(正常人)和社会(主流)的背面而进行的摄影探索,执拗的逼迫着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正常”与“不正常”、“道德”与“不道德”、“公正”与“非公正”、“尊重”与“侵犯”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她的影象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曾经这样评价她:“把一架相机放到戴安?阿巴斯的手里,就如同把一颗手雷放到小孩手里一样危险。” 或许你也会认同作家诺曼?梅勒的评价,但我却认为正是戴安?阿巴斯这样的摄影师,生活才得以真实的显现,问题才得以让人关注与探讨。现在社会不正缺少这样的人吗? 的确,在她的镜头下,所有被摄对象都呈现出一种变态的倾向,人物、表情都是极度丑陋的。但这些不正是真实写照么?阿巴斯对社会边缘人的摄影探索,逼迫着人们重新审视正常、道德、公正、尊重等字眼已有的定义,迫使人们直面人生的现实。阿巴斯善于在正常的、被人们忽视或故意掩饰的地方揭示阴暗的现实,这种窥阴癖式的观察正是其影象令观者不快的原因所在。阿巴斯本人却是这样认为的:“畸形人有一种传奇性的特质,就象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阻挡在你面前,逼你回答一个谜语……大多数人都在惧怕未来生活中的痛苦与创伤,而畸形人与生俱来 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他们是神。”她夜间在纽约的街道上跟踪畸形人,进出社会底层场所,在妓院和变性人公寓里寻找拍摄对象,在黑暗的世界里,她一步步的跨过社会禁忌之门,用相机记录人类最脆弱之处。 一个人存活在世上总想他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吧。然而怎样才算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是报效祖国还是为国捐躯?又或者是“拯救地球”?我想这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吧。每个人存在意义的表现是不同的。阿巴斯就以她的相机展示了她存在的意义。 阿巴斯虽然出生在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当中,但她从小却被一种感受深深困饶:“我觉的孩提时代就备受折磨的一件事是——我从来就不觉得有过困境,我被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肯定,而我所能感觉的只是不真实而已。”我想这种感觉应该很少人能感受到吧。在这种不真实的痛苦中,阿巴斯小时侯第一次碰到畸形人,就被这种活生生的悲剧所感动,她常常找寻古怪的人,并且跟踪他们。她被悲剧所吸引,因为她觉得他们比她更真实。于是她离开了这个家庭,靠拍摄时装为生,过着并不从容的日子。她的影象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她的作品最开始展出时,工作人员不得不每天从照片上擦去观众吐下的口水。 社会就是这样,它并不完美。只是人们常常会被一些美好的照片所欺骗,所误引,认为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完美的,人类是没有缺陷的。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真实总是被藏在虚伪后面。 从35岁起,阿巴斯转而投入到对所谓的社会边缘人的研究中,试图表达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美国人的反叛倾向、精神错乱和理想破灭,对社会主流人物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这种转变,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我难以想象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让自己与那些被平常人所抗拒的人、物如此近距离,去记录另外一个世界。 “熟悉的事物的不可思议面,不可思议事物的熟悉面。”这是她的作品力图想要展示的。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一种哲学上的探索,一种个人理念的视觉描绘,对她而言,摄影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无关道德,无关责任——我只拍我感兴趣的东西,我只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对我而言,照片的主题永远要比照片本身来的重要,而且复杂。我在乎的是这张照片是关于什么的。” 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这种倾向是很怪异的,然而由于我们不满足自己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外一套伪装。我们伪装起来,向世界发出讯号,让别人能以一种特定方式来了解自己,但是在你希望别人了解的你,和你让别人看到的形象之间是有差距的,这就是阿巴斯一直称之为意图与效果的裂缝。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阿巴斯则用她的相机记录了我们所看到的不正常的一面,而这或许就是她人生存在的意义吧。 阿巴斯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家庭生活的破裂也加剧了精神上的痛苦。她的照片愈发灰暗、诡异、不安,仿佛正象人们预示着什么。1971年月7月26日,阿巴斯在家中打开煤气自杀,也许阿巴斯的一句名言可以用来作为她自杀的注解:“当你拍摄他人时,你就是用你的余生与他们沟通”。人们只能猜测,正是这种长久在黑暗世界中长久的追寻,使她不堪心灵的重负。 阿巴斯的人生存在意义在于她所记录的世界里,在于她让我们去面对了黑暗的一面,在于她展示了真实。那活在当下的我们该怎样看待自己人生的存在意义呢?我们真的该好好想想了。 作者简介 潘晓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摄影系助教,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毕业,研究方向,摄影文化研究。

人活着的意义

按照泰戈尔《流萤集》的说法,你不应该去追寻或者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你原本就存在,你也不应该去追寻或者试图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因为你存在的本身就是意义,如同流萤、如同星空,如同草长莺飞,四时消长的万物,人也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你只是按照规律繁衍与更替。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没法被这样的环状逻辑所说服。 在我看来,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活着也并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就是没有意义,后面不用跟上一个转折,在没有意义的前提下再次赋予意义。 意义这种东西,由于可以被赋予,所以因人而异,这个世界上到处存在着这样的事情,某些人觉得毫无意义,另一些人觉得意义非凡。如果在同一件事情上,意义的尺度可以被拉成无限小至无限大,而且任意的两个尺度之间不存在证伪的可能性和必要,那么,意义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 换一种说法就是,意义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它并非是万物自带的固有属性。 意义本身依附于人而存在,当人这种生物出现的时候,意义才随之产生,当人类社会消亡的时候,所有一切的意义也会随之消亡。 而意义的出现,恰恰是为了抵御和对抗对消亡的恐惧。 所有被着重赋予意义的,都是那些趋向于消亡和无价值的东西。 比如说苦难,我们赋予了苦难太多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于歌颂、赞美和感激那些苦难,许许多多的文章说苦难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人,感激苦难磨砺了自己。可实际上苦难是没有价值的,苦难就是苦难,你要做的永远都是摆脱它。 一定会有人说,可是苦难真的让我变成了更好的人,苦难让我超越了自己,做到了以前无论如何不敢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苦难让我重生。那么一定要警惕这样的想法,这里赋予了苦难更高一层的含义,隐藏着这样的信息:苦难让我超越自我,超越了过去的我所在的那个档次\阶层,所以,苦难使我更高贵,我瞧不起那些未曾经历过苦难的温室里的花朵。 诚然,苦难塑造了很多优秀的人,但苦难也同样碾压了更多的人,有些人变得更优秀了,有些人则没有,这其间的主要原因和丑小鸭变白天鹅是一样的,归根究底是因为丑小鸭原本就是白天鹅,而不是嘲笑与讥讽让它变成白天鹅的。 如果一定要感激,也该感激那些抵御苦难的特质和自己,而不是苦难本身。 赋予苦难价值,正是因为苦难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苦难让我们承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这听起来很难让人接受,这说明你的痛苦没有价值,连带你生命中的那段时期价值都很低,为了掩盖这个事实,于是大量地赋予苦难崇高的意义,以此来说服自己,那段时间是有价值的,一切都没有白费。 如同我之前在爱在三部曲的影评里所寻求到的思考回路一样,偶遇是没有意义的,不断回溯过去赋予偶遇一个决定性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掩盖偶遇并没有意义这个事实。

人类的存在与意义

人类的存在与意义 ----《吹响人类学术范式革命的号角》助篇 (阅读完刘浩锋院长著《和学——中华文化复兴宇宙科学》,心潮澎湃。去年在《华尔街还可以走多远》一文中亦曾指出:本次经济危机只有在新的文化转向下才可能真正解决。想到玛雅预言,也许2012年真的可以是一个覆亡与伊始。) 世界广泛存在着物质、能量、空间、运动与变化,想想,混沌、循环往复而已。人类在这其中不过是有生命的万物之中的一种,在浩瀚的宇宙世界中,这部分有生命的万物占比少到实在无法形容。而对于无生命世界,存在的世界并不存在思想表达的需求。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有生命的万物的唯一载体,光、气、水、土循环之下,各种植物、动物生长繁衍着。一些植物在食草动物吃它们的时候变得难吃或散发特别气味(让食草动物厌恶或通知伙伴的气味),一些则有突然收拢枝叶或花蕊的特性。而动物与人类的感情从眼神与温馨的生活依恋中更可见一斑。我们无法知道动物的思想与梦,但我们每个有视力的人都看到,在任何不正常动静下,水里的小鱼都知道迅跑,它们明显知道避开危险。而蚊子总能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找到合适的地方吸你的血。同样,动物间会不会也与人类一样有托梦、梦境成真、互梦等神秘现象呢?我们不知道而已。但可以肯定,动物有思维、有表达,甚至植物也有类似的神经系统与表达。 看着昨天还欢歌的小鸟今天却死了,听着妈妈电话那头说着XX、XX同乡或亲友死了或得了癌症,对着镜子看到自己也在慢慢变老,联想到科学界通过化石确认的地球上的五次大灭绝,我们无法不承认:人类并没有超乎自然界的另类神秘能量,我们还是只能说是动物中的一个种类而已。我们见证了植物、动物死亡之后的最终消失,人类也没有不一样。也许唯一的不死便是人类的文化,除非人类或地球终结,否则文化依然会以各种载体留在地球,包括传说、家训、书籍、建筑、音乐、美术、电子出版物等等,此外可能还包括一种东西,那就是需要进一步科学论证的散布在大气中的信息波。结合专属性的信息波(即个体的)是否能在个体死亡后长期或一段时间存在,是否可以缘分地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经济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本文通过自身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的理解,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呼吁。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重要意义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把生物多样性提到了与世界和平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专家估计:地球上已知的生物种的25%已消失,并有20%一30%还有消失的危险。而任何多样性的丧失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对人类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人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需要全人类共同采取迫切行为。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的总和。生物多样性一词80年代初出现在自然保护刊物上,是指生物的变异性。它包括数以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内容的广泛概念,其中研究较多、意义重大的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不同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由物种表现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特征是因为其具有不同的基因型。换言之,某一水平的多样性是由其下一级生命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尽管不同水平的多样性都很重要,但从目前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研究方法或手段的成熟与难易程度,人力及财力资源的承受能力等方面考虑,都有其各自的研究重点。可以认为,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重点。 2.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科学家们曾在一棵树上发现多达650种的昆虫,它们是如何结成一个生态系统的? 即使是一只昆虫本身也能自成一大千世界。将一只蜣螂置于显微镜下,可以惊讶地发现蜣螂的背上和翅膀上各住着两种不同的虫子,两种虫子因种类不同,栖息地也不一样,它们之间是如何达成协议的?

国际组织存在的意义

国际组织存在的意义 国际组织与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活动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有着国际组织的存在,国家活动才显得更为规范与有效。国际组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标志,也必然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国际组织的含义 国际组织也称国际团体或国际机构,是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的组织,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常设性机构。 国际组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扩张,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环境、安全、贫穷、人口、妇女儿童等等众多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领域,已成为左右世界局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国际组织的形成 纵观人类发展史,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是人类产生竞争存在的根源,这就突出了竞争规则存在的必要性。竞争规则的产生则有自我形成和集体行动创生两种方式,当政府作为权威人保障竞争规则效力时国内的政治经济活动便具有了秩序性。 国际竞争则不同,国际环境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这就导致国际竞争中秩序性的不足,而由竞争引发的冲突又容易造成局地局势的紧张和战争的爆发,此时,国际组织便应运而生,成为了冲突爆发时最规范的解决途径。 三、国际组织的特征 组织机构趋于完善,国际组织内部结构更为规范,提高了国际组织的信誉以及处理问题的效率。组织规模十分庞大,二战后国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或多或少的参与到国际组织的日常事务之中。各个国际组织间彼此配合协调,形成了紧密的国际组织网络,涵盖国家活动的方方面面,为国家活动提供规范和秩序。而数量的激增则成为当今世界国际组织的另一大特点。 四、国际组织的作用 国际组织在条约和宗旨规定范围内,享有参与国际事务活动的独立地位,具

人存在的意义

人存在的意义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个可能是永远困挠我们的问题? 要得到答案,可能要先解决我们人类为什么存在? 如果不知道为什么存在,那么以上的问题就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答案。 我的结论是: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认识世界”,可能不只是我们人类,所有的存在物(动物、植物、空气、水等等)可能都是。 世界需要我们认识吗? 我们存在和世界的存在好像没有关系吧?因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不要忘了,世界不止只有我们存在。 我们人类也是在其他存在物认识世界,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改造(或者间接影响)世界的一种产物,不要认为我们人类多么伟大,我们是和鸡鸭鹅狗等一样的。 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同样,也是认识世界的,同时,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又在改造着世界。那们我们如何才能存在的有意义呢? 其实,我们永远不可能认清这个世界,因为只要我们存在,就在改变着世界,因为时间是永恒的。 只有在我们真正的认识世界的同一时刻,全部灭亡,(但无法同时,除非时间定格),只要我们能够消灭所有的存在的同时自己也不存在才能真正认识世界,但世界不是只有我们一种存在,可能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或者我们本身会变成一种更高级的存在(进化论),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比我们更强,认为我们是

应该被更早的被消灭的,因为适者生存。 世界是永远也看不清的,不可能被完全认识,因为当世界只有人一种意识存在时,是不可能完全认识世界的,因为只有矛盾才能推动认识世界能力的前进,所以一定是多种存在物并存,那么如果我们人类能够具有所有存在物所共有的意识呢,如上所说,时间是永恒的,只要有存在就会改变事件? 谁真正的接近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谁就能生存。 所以,我们是要寻找一种临界,即我上面说的全部同时灭亡。 所以,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灭亡,那生存的目的难倒就是为了灭亡?? 答案是你灭亡不了,因为时间是永恒的,只是灭亡的临界,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另外,在临界点时,我们可以再重新认识世界啊?那只是另一个灭亡的临界,如此反复而已,但每次在灭亡的结点,你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所以,要使人类永远的存在下去,就要不断的超越其他生存,掌握更好的了解世界的方法并更好的认识世界。 所以,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存在的意义就是掌握更好的了解世界的方法并更好的认识世界。 认识是主动的,改造是被动的,是因为认识而改造,因改造而适应并再重新认识。 认识的最终是一种普世观,真正的客观存在,否则仍会有个体偏离而造成了对世界的破坏。 人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意识形态VS客观存在 毛主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证实的意识形态才是客观存在,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如果我们把这三位大哲学家作为典型,并通过他们来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同类型哲学家的人生境界问题,可以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问题有一总体的了解。(一)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的高低却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圣人的深化过程。“知天命”可以解释为对“天”(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也许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围,因为这一阶段孔子仍

然把“天”看成认识的对象,还没有达到“同于天”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此境界虽高,但还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其心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而后达到的一种圆满的“至善”的境界。孔子的“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说的,这是孔子对自己追求“真”、“美”、“善”的总结。(二)老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善、美,这就是所谓“同于道”的境界。老子把“道”视为真、善、美的统一。他在《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可以说是老子对人生境界追求的叙述。他认为,人最高的理想是效法“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他所说的“道”最基本的涵义应是指超越性的最高的准则,道在《道德经》中有多种涵义:(1)“道”是超于感官经验的,“无色”(夷)、“无声”(希)、“无形”(微)都是用以说明“道”的超越性;(2)“道”虽是超越性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事物存在的根据;(3)“道”作为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就其为超越性的最高准则说的。从以上三点可以说明,老子的哲学是要探求天地万物之本源、存在之根据,从而创

人类进化过程中生与死的意义

人类进化过程中生与死的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从哲学、美学、生物学和佛学等方面阐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生与死的意义。人一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最后总要走向死亡,但是这只是个结果,我们在乎的是过程,我们如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们该怎么对待我们来世上的这一遭,有如悲观的混过一生不如轰轰烈烈的过一生。 关键词:涅槃,熵,细胞程序死亡,遗传,种内竞争,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生命起源 世间万物,生死轮回,数人最苦,所以哭着不愿来到人间.花草树木,能从容面对秋风横扫;飞禽走兽,能无惧生命的短暂;可人,有几多能看透生死呢? 老师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人死了就是一把灰。”佛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一点都不假,,肉体的生命是如此脆弱——疾病、战争、饥寒、车祸、水火之灾,任何一种外在的伤害都能使我们的生命在顷刻间灰飞烟灭。无常的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和某个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她们明明就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可就在一刹那就再也找不到一点她们存在过的痕迹。还曾听说,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嘴里含着花生,在大人逗笑时花生噎在气管中,因抢救不及时而憋死了。一小时前还活蹦乱跳的孩子,一小时后便奄奄一息了。她的母亲自然是痛疯了,几小时前还看到她娇憨的神态,听到她咯咯的笑声呢——生与死竟是咫尺之近,生死无常啊! 当死亡切实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这很长的一段时间,对生与死都有着许多的感伤与迷惘。突然绝望的发现,生与死其实就像光明与黑暗,就像硬币的一体两面一样,切不可分,生死之间是个绵绵不绝的循环,生后有死,死后有生。这就是佛教里讲轮回、讲转世认为有生就有死吧,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 在人生漫长的进化史中,生死循环,永不停息,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老子所说的道。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似乎人类是想改变着原有的自然规律了,但是这能得到人类的承认与支持吗?虽然是个未知数,人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无疑的,肯定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竞争,适者生存,不是这被淘汰,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把自己的优良DNA传递下去,这也是生命起源给我们最真实的意义。各个物种利用有限的资源与空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相互斗争和竞争,接触了解,最终是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下来。有人说,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如果承认死是没有理由的,那么就应该承认生同样是没有理由的。从哲学上来说,既然人生前和死后都只表现为物质的存在形式,那么生和死又有什么区别呢?生和死除了物质上的形式转换以外,再没有其他更高的意义。所以从哲学上来说,人根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从美学上来看,生是痛苦的,人一生下来就坠入了痛苦的网中。婴儿初来人世

人类存在的意义_75

01 何谓“意义” 人类在宇宙中有没有特殊的地位?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人类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自以为对宇宙、对人类已经足够了解,并且期望得到确切、可验证的答案。我们的眼睛可以穿越黑暗,看透迷雾,正如使徒保罗所预言的那样,“我虽身处其中,但可窥看全局。世间奥秘,了然于胸”。然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存在的意义,并未如保罗所预言的那样大白于世,甚至从未有人真正知晓答案,那么,人类的地位、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一同探讨,梳理其中的“因”与“果”。 我将带领诸位开启一场旅行,去探寻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将探寻人类的起源,思考人类先祖在生物界的地位,这个问题起初是我在另一本书《地球的社会征服》(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中致力解决的。接着,随着我们的视角从自然科学转向人文科学并再次回转,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将何去何从?而难以回答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分支能否统一呢?我觉得是时候考虑这种可能性了,并且我相信统一的时代已经到来。人文科学是否乐意接受自然科学,使它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呢?或者,我们能否通过人为的帮助促成这一结果呢?如果科幻小说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多彩新世界,独立个体对虚幻世界的无限想象被世间众人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述取代又会如何?或许,诗人和视觉艺术家将超越寻常世界的所见所闻,去探寻那些无人知晓的新大陆,去寻找世界未知的维度、深度和意义。他们会对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Human,All to Human)中提到的知识和想象力边缘的、如瑰丽彩虹般绚烂的真相感兴趣吗?在这里,我们将找到意义所在。 通常来讲,“意义”含有“目的”的意味,而目的之中必有构思,有了构思必能找到构思之人。事实上,任何存在实体、任何过程、任何单词的定义,都是构思之人有意为之,体现着他们的目的。这是组织化宗教的哲学世界观的核心,在他们宣扬的创世故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宗教的世界观认为,人类生而有意义,每个个体都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理由,大到人类整体,小到每个人的生息都存在意义。 “意义”还有另一个更广泛的含义,昭示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它认为意义生发于历史的偶然,而不是有意为之,也不存在预先设计,自然世界的生生不息形成了错综复杂、互相重叠的网络,意义就诞生于其中。例如,在有机体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使得某种性状的产生更适应环境,那么,在随后的进化过程中,也会有特定的被选择的性状产生,并且这种选择受到之前选择结果的影响。因为它阐释了人类和其他有机体的生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意义”的概念,就是自然科学的世界观。 无论是浩瀚宇宙,还是人类社会,社会现状都是社会进化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还存在无数种可能的社会进化结果,那么,是否有另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意义存在于进化过程中呢?在生命历史早期,随着生命体的复杂化和更多生命过程的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论文题目: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完成日期:年月日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经济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本文通过自身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的理解,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呼吁。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重要意义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把生物多样性提到了与世界和平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专家估计:地球上已知的生物种的25%已消失,并有20%一30%还有消失的危险。而任何多样性的丧失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对人类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人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需要全人类共同采取迫切行为。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的总和。生物多样性一词80年代初出现在自然保护刊物上,是指生物的变异性。它包括数以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内容的广泛概念,其中研究较多、意义重大的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不同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由物种表现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特征是因为其具有不同的基因型。换言之,某一水平的多样性是由其下一级生命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尽管不同水平的多样性都很重要,但从目前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研究方法或手段的成熟与难易程度,人力及财力资源的承受能力等方面考虑,都有其各自的研究重点。可以认为,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重点。 2.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科学家们曾在一棵树上发现多达650种的昆虫,它们是如何结成一个生态系统的? 即使是一只昆虫本身也能自成一大千世界。将一只蜣螂置于显微镜下,可以惊讶地发现蜣螂的背上和翅膀上各住着两种不同的虫子,两种虫子因种类不同,栖息地也不一样,它们之间是如何达成协议的?

人类和宇宙存在的意义

人类和宇宙存在的意义 当然,我的一切想法都是基于今天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认识范围的,也是基于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思考能力的。距离终极的答案可能有很遥远的距离,当然也可能恰好是终极答案。呵呵。不管怎么说,我们必须做这种思考,必须对我们不了解,不明白的问题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有疑问,而却居然可以不去思考,不去寻找答案,我认为实在是违背人性的。你怎么可以忍住好奇?你怎么可以忍住让那些不知道的东西就呆在那里不去碰它?古代人类将这种想不明白的问题都诉诸于宗教,神灵来解释。不管怎么说,反正得有一个交待才可以。不过,今天,我们应该有可能用更加客观和理性的角度来看到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人生。 按照目前对于宇宙最合理的解释,宇宙来源于大爆炸,不要问大爆炸以前是什么,大爆炸外面是什么。因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由大爆炸所产生的。总之,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某个奇点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超级大爆炸。世界诞生了。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宇宙恰恰就是最大的一份免费午餐。我们不花一分钱,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有些人认为,科学把宗教逼到了墙角,上帝就要无处藏身。不过好在,最终还是给上帝留下了一席之地,那就是,可以认为,上帝创造了大爆炸。当然,我是不迷信的人,我也不信什么上帝,更不信上帝创造了大爆炸。但不管怎么样,即使上帝真的创造了所谓的大爆炸,那么在这之后,宇宙就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了。上帝再也不会对这个世界进行任何干涉。 大爆炸之后的宇宙迅速膨胀和冷却,慢慢的轻原子形成了。这些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聚合在一起,形成最早期的恒星。然后恒星内部发生热核反应,通过聚变,轻原子聚合成重原子。然后,在恒星生命终结之时,猛烈的超新星大爆炸把恒星内部的重原子喷射到宇宙中。 新的恒星不断产生。而重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就聚合成行星。 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某一个角落有一个旋转星系那就是银河系,而在银河系星系的一支旋臂上,有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那就是太阳。在太阳周围有几个行星围绕它旋转。而第三颗行星就是地球。地球上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 终于,宇宙中或者至少是太阳以及它周围的行星所在的这片空间中出现了一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宇宙纪元 2018年03月14日,伟大的物理科学家霍金逝世,在这一天,一直以来对生命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的感觉若有若无的我,突然之间,对生命的思考一直充斥在我脑海里,从没有那么强烈过,我一直在寻找着人活着的意义是是什么,不管是如何贫穷,不管是如何富贵,终将会死去,你所做的为子孙的奉献,当你死去时,你也不会知道你做的事情对以后的影响或者改变,你已经不存在这个世界了,因为你的意识已经消失了。不会存在所谓的鬼神,也不会存在什么另一种形态的你,你只是化为了尘埃,成为了这世界到处可见的原子分子。 人最终要的,活着,能够感觉到自己存在才是人活着的意义,而不是自己的身体。拥有意识,即使自己只是存在于机器之中,那你也是存在着,终有一天,人类的发展技术的超越,你的意识会再次以生命的形式存在,这或许才是永生。 宇宙终将会毁灭,这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最终之路,因为生存需要能量,不管如何,太阳,恒星终将会散发完自己的能量,而毁灭。但,有毁灭就有新生,有恒星的毁灭,那也一定有恒星的生成,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或许这才是真理。宇宙大爆炸,没人知道为什么宇宙会从一个奇点爆炸,到底是哪里来的外力,让它爆炸?宇宙为什么没有尽头,或许正是因为宇宙没有尽头,所以宇宙不会终结。最终宇宙会在一个平衡点存在,这就是永恒。这才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永久的存在下去,探寻宇宙的真理!!! 那些所谓的时空弯曲来达到超越光速的飞行,也许是有可能的,但这是在未来,我们活着的意义是现在和以后都存在着,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未来。 现代的科技发展,我觉得有望在有生之年,将人的意识导入在机器人之中,并存活下去,这个才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未来的世界,一定需要大量的人类,那时候,克隆人的意识都一样的,人类会毫无发展潜力,这时候,我们这些存在机器人之中的意识就可以存在,毕竟,我们曾经为人,这是完全不同于机器的地方。

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_李尔王_之哲学内涵

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李尔王之哲学内涵 岳!莹 内容提要:对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李尔王,评论界从人性,人文主义,基督教人道主义等角度对其进行过解释。本文认为莎士比亚在剧中还表达了他对人类存在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他通过设置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之间的矛盾对立以及不同的人物命运,以故事的形式,将他关于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在于通过对精神存在的追求从而达到最终的精神超越的哲学思考更加形象、微妙、透彻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词: 李尔王 !现世存在!精神存在!精神超越 作者简介:岳莹,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T itle:The U ltim ate M ean i n g ofH um an Ex istence PhilosophicalR eflecti o ns on K i n g Lear Abst ract:For years,critics try to dec i p her K ing L ear in ter m s o f hum an nature,hum anis m,Chr i s tian hum an itarian is m etc.Th 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Shakespeare?s thought on the u lti m ate m ean i n g of hum an ex istence i n K ing L ear.The author expounds that Shakespeare used three devic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conflicts bet w een characters and d ifferen t destinies o f characters to express h is ph ilosoph ica l i d ea that the u lti m ate m ean i n g o f hum an ex istence li e s in the spir itua l transcendence thr ough the pursu it of spiritua l ex istence i n stead of worldly ex istence. K ey w ords:K ing L ear!w orl d l y ex istence!spiritua l ex istence!sp iritual transcendence Aut hor:YueY ing is postgraduate student atCo llege o fForeign Languages and L iterature ofW u H an Un iversi ty(W uhan430072,Ch i n a).H er research foc uses on B ritish and Am er i c an Literature.E m a i:l yuey i n g1998 @163.co m !!有研究者认为:#莎士比亚正是把伦理道德方面的冲突同政治斗争与哲学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时,才增加了悲剧的深度?(聂珍钊8-11)。在 李尔王中莎士比亚恰恰是通过人性的冲突和人的善恶表达出他对于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探索,从而增加了其悲剧的深度。通过分析 李尔王这部作品,本文认为莎士比亚通过在剧中设置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之间的矛盾对立以及人物的不同命运三种方式,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将他关于人类存在终极意义在于精神存在而非现世存在并通过对精神存在的追求最终达到精神超越的哲学思考形象、微妙、透彻的展现给读者。 一 在 李尔王中读者会发现两派有着完全不同追求的人。一派是以爱德蒙、高纳里尔和里根为代表,他们追求的是财富、权利、名誉、地位等所有一切现世存在的东西。另一派以考狄利亚、肯特为代表,他们为了坚持真诚、正义、仁爱等精神追求放弃了现世存在。这样两类人恰恰代表了莎士比亚关于人类追求自身存在的两种方式。这种思考是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吻合的。莎士比亚从小是在基督教文化环境的熏陶下长大的,他本人也是一个基督教徒。#尽管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但是在自然观、历史观、与伦理道德观等诸方面都与基督教文 58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