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

五年制高职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
五年制高职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

五年制高职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围绕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课程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的设计、考核方式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

一、前言

《2014年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招生培养改革试点申报指南》中指出:各试点院校要树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按照五年制高职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突出“五年一贯制”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在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教学中要体现出以上特色,针对上述要求,笔者与其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院五年一贯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进行了项目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进行企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对鲁南及周边地区的电子行业企业进行全方位调研活动,调研内容一是调查电子企业技术发展现状、企业产品情况、企业发展趋势与电子技术课程结合问题,及其对学生电子技术知识能力方面动态需求,对毕业生的社会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二是调研电子技术发展所涉及的职业能力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素结构

以及企业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建议。通过对各企事业单位调研资料的分析和行业技术专家、企业一线专家的共同论证,最终形成了调研报告。

2.重构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能实训》知识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并结合电子设备装接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课程划分为3个子学习领域,共8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将各个不同的工作阶段按照工作过程来组合,将技能、知识和态度集成在一起,让学生在反复经历电子线路的分析、安装、调试与检修的过程中,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

此外,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培养学生基本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求,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到了企业的通用岗位和技能以及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每个项目中拓展与提高部分的设计也为部分接受能力好,钻研精神强或在某些领域具有特别才能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本课程的学习情境与岗位能力的对应关系表如下:

子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岗位能力

模拟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一、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熟悉工艺规范

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二、环境噪声监测仪制作与调试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

各种焊接工具的使用

三、功率放大电路的制作与调试对简单电子产品进行分析、检测及故障排除

四、热释电报警电路的制作与调试设计并制作电子线路模块,实现改造设备、扩展功能的作用

数字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五、声光控开关的制作与调试设计并制作电子线路模块,实现

改造设备、扩展功能的作用

六、八路抢答器的制作与调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流水彩灯控制器的制作与调试吃苦耐劳、团队协作能力

工学结合八、电车充电器的制作与调试电子产品加工工艺及组织管理

职业素养的而养成

3.更新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

(1)教学环节设计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突出“做中学”这一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设计了包括企业认知实习、“理实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工厂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

企业认知实习:依据课程的学习需要到合作企业见习,认识生产电子产品的过程,感受企业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理实一体化情境教学: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为主线,通过学习情境的学习,培养学生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校内工厂综合实训:在校内工厂进行工艺实训,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际电子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校外顶岗实习:利用假期安排学生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锻炼,亲身体验企业生产环境、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其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就业打基础。

(2)教学模式设计

每个学习情境都按照资讯(项目引导)、计划(任务分析)、决策(电路设计方案)、实施(电路焊接与检测)、检查(电路调试与故障排除)、评估(项目检查与评价)六步教学法灵活执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对作为

学习结果的电子产品的制作,不但使学生了解成本,明确产品的功能实现,更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积累电子线路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的各项操作技能。

4.实施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

实施以项目任务学习为主线的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使课程考核过程化、多元化,考核不应仅局限在对理论知识的简单测试上,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内容页涵盖了项目任务过程中的每一个实施细节,如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仿真测试及电路的分析与制作等,同时还包括实践操作水平、团队协作意识、小组答辩情况、实训报告等方面结合在一起,使考核效果更加客观、公正。

5.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

通过创建技能大赛工作室,成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电子制作协会以及校内外科技竞赛与创新等多渠道拓展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强迫的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潜能也会得到不断的开发和提高。同时,这种途径也能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对本课程较为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了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目的;三是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多项,综合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此外,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不仅使自身受益,而且也为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等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和示范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毅.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2).

[2]孙薇.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邓延安.电子产品生产实训课程的规划及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感谢您的阅读!

电路分析课程改革研究

《电路分析》课程改革研究 杜普选高岩北方交通大学 电路课程体系就其理论而言应分为二大部分,最基本的是电路分析,再者就是电路综合。电路综合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也是发展十分迅速的领域。关于此方面的构想将另择文论述。本文主要是谈一谈对电路分析课程改革的探讨和研究。 电路分析课是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它是由物理学电工学延伸而来,近百年来经过许多著名学者的开拓发展成为了一门稳定而又成熟的课程,在国内,尤其是经过邱关源,李翰荪导师的潜心研究充实完善,该课已成为电类课程中最系统最完善的经典之作。但是,随着电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改革电路分析课程重又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电路分析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教学的重点往往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尤其是在公式的推导,计算能力等方面费时较多。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的提高较为欠缺,许多在课堂上既费时又费力的计算分析方法,在实际中又很少用到,或不适用。而在实际中用的方法,在课堂上又很少讲授。比如节点法,网孔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就有很多缺陷,而不适用。修正的节点法较为适用而又不讲授。以往基于简单二端元件构成的电路模型,已不能适应端口十分复杂的集成电路和千变万化的声光电模块。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及份量进行调整。 2、随着计算机教学手段的飞速发展,过去在黑板上很难讲清楚的问题和那些书写量很大的问题,可以用计算机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就可以大大扩展讲课视野,从而使学生共能够所闻有所见,所见有所得。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着教师效率低,授课过细,计算量大,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应的课程内容及体系也应进行改革。 二、新的课程内容框架 1、现状 目前,我校电路分析可有两种结构,一种是针对信息通信与控制类专业,学时为六十四(不含实验)、一种是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时为四十八(不含实验)。前者分为四部分内容:直流电路分析及重要定理、正弦稳态分析、动态分析、非线性分析。后者分为三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线路实验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班级:姓名:指导老师:___________ 实验名称:Pspice仿真1——单级共射放大电路 实验目的:学习用Papice仿真软件设计电子电路 实验原理:一、Orcad功能简述 电子线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或仿真)与设计是指用计算机来模拟电路设计者在实验板上搭接电路,并对电路的特性进行分析和 仿真,以测量电路及模拟仪器测量电路性能指标等工作。 1、OrCAD 9.2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Capture CIS(电路原理图设 计)、PSpice A/D(模数混合仿真)、PSpice Optimizer(电路优化) 和Layout Plus(PCB设计)。 (1)Capture CIS(电路原理图设计) 该模块除了可以生成各类电路原理图外,在工业版中还 配备有元器件信息系统,可以对元器件的采用实施高效管 理,还具有ICA功能,可以在设计电路图的过程中从Internet 的元器件数据库中查询、调用上百万种元器件。 (2)PSpice A/D(模数混合仿真) 该模块可以对各类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和模拟,比如静态 工作点分析、瞬态分析(时域分析)、交流小信号分析(频 域分析)、直流扫描分析、直流小信号传递函数值分析、直 流小信号灵敏度分析、统计特性分析(蒙特卡罗分析和最坏 情况分析)。 (3)PSpice Optimizer(电路优化) 该模块可以对电路进行优化设计。OrCAD 9.2的运行环 境:Intel Pentium或等效的其他CPU,硬盘为200M以上, 内存为32M以上,显示其分辨率为800×600以上,操作系 统为Windows 95、Windows 98以上或Windows NT 4.0以上。 2、Orcad 集成环境有:模拟和模数混合电路仿真环境、PCB板 仿真环境、可编程数字逻辑器件分析设计环境。 二、PSpice仿真步骤 1. 创建工程项目文件(创建的目录名和文件名中不能有汉字、空 格等!)。 2. 编辑电路原理图(画电路图) (1)调元件(2)元件移动、旋转和删除(3)画线 (4)修改元器件标号和参数(5)保存和自动检查 3. 设置仿真分析类型 (1)静态(直流)工作点分析: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3324658.html,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艾晓杰,魏先军,李伟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 摘要:教育改革不仅要有知识的更新,也要有科学的考核评定方式,以利对学生 的客观评价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作者结合“动物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体会,从 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了四年的 实践,并分析和评价了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提出了从基础理论着手、拓展 知识传授口径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思路,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教学质量 1 前言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是创新,即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2]。近年来,在全面深刻改革的同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根据“动物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尝试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现将所获得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2 考核方式的改革 作为一种机制,考核所涉及的各方面都是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体现[3]。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的能力[4]。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4,5]。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功能,不仅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5]。 2.1 传统的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主要以考试来呈现,具有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和命题陈旧等弊端,严重地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标准化、评分精量化和形式单一化等,导致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因而以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惟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7]。 囿于传统“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而忽略了学习过程*本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一类课程”动物生理学项目(2006-17)资助。

民办院校“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设计分析

民办院校“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设计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GH-190)、黄河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M2012007的研究成果。 课程改革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大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框架体系。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最终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来实现。任何一所名牌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民办三本院校要想保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从课程改革做起。“电路分析”课程是黄河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电类各专业后续课程的进行,进而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程度。 “电路分析”是研究电路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电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1] 在我校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开设,计划学时为84,理论讲授学时为64,实验学时为20。“电路分析”课程不仅是电类各专业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直接为解决电工电子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服务,具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决定了“电路分析”在电类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一、现行“电路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行的“电路分析”课程体系是学科性体系,注重科学化、理论化,分立元件电路系统,在这个体系下实施的课程教学往往只能讲到器件、电路,对电路系统的应用基本不涉及。目前,该课程教学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方面尚显不足,[3] 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培养实践能力的目标不明确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工程教育也正在以注重专业教学和技能培养转向普遍的工程基础教育和智力开发。显然,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是适应不了这种新形势的。一个最现实的现象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虽然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学过了,很多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电路问题仍然是无从下手,只能急于问老师。另外,现有的学时分配是理论64 学时,实验20 学时,共84 学时。教材内容多,总体学时少,与实验教学内容联系又不够紧凑,使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及指导实践过程的难度加大。这些充分说明应该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出相应的对策以改变现状。 2.课程内容体系重全面但细节不够突出现行的“电路分析”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邱关源主编,罗先觉修订的《电路(第五版)》,该教材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好,系统性强,力求概括现代电路理论的方方面面。但正是这种完整性凸显了该教材在知识点细节的处理上无法很深入,对于我校三本类的学生,使用该教材学习“电路分析”稍显吃

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XXXX年,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我校的校园。学校领导以科学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引领全校教师外出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探究,走在课改的路上,探究适合我校校情的课改方案。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观念,教学方式都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浮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交流的地点。 一、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闻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鼓舞孩子,发觉并确信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别要扑灭孩子弱小的希翼之光。在教学中,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 让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别再是教师说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轻松、和谐地学习,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在课堂上,他们能够纵情地展示自我,课堂上时而静如止水,时而波澜起伏,喧闹非凡。每个环节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学生别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了,让学生动起来了,我为之欣喜。 二、应力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觉,我和学生一起成长,课前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编写每节课的学案,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学习目标,预习提示,如此,别仅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改中,我也越来越感受到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它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彻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假如能再加上有效的学习办法的引导、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就更好了。经过一系列尝试,在我心中我要学,我要改的课改意识更浓了。 三、应重视小组建设 怎么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刻咨询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应有明确职责,如小组应选发言人、板演者(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言人应仔细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别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进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部分老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认识到小组学习的重要性,但我们也并且遇到一些咨询题,相信经过别断学习实践,我们一定能制造出最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

电子电路分析方法

1.2.1电子电路分析方法 1.怎样才能学好电子技术 这个问题很大,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时间,其次还要多看书和多实践,边看书边实践。 学好这门学科至少包括下列三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技能缺一不可,并且相互影响,它们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掌握电路工作原理,也就是能够看懂电路图。 (2)了解故障分析理论和检查方法,也就是面对变化万端的故障现象能够做到心中有“谱”,有思路、有方法,能下手。 (3)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参与实践活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动手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从学习方法上讲,看一遍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看一本书是不行的,应进行系统的看书。 看书时,要先通读1~2遍,在通读过程中能看懂的就记下来,不能看懂的问题就暂时放一边,继续向下看。不要第一遍就精读,就想搞懂书中的所有问题,对初学者来讲这是不可能的,也不科学。通过几遍通读,对电路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整体了解之后,再去精读全书。

学习中,要以一本书为主教材,辅以多本同类型的书作为参考书,在主教材中有看不懂的部分时,可参考其他书的相关部分,搞懂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上讲,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实践要由理论来指导。 看看书,动动手,两者交错进行是一个好方法。实践中遇到问题去请教书本,这种带着问题读书的方法比单纯读书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实践中学到的感性知识又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从动手操作上讲,应先从简单的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先熟悉一些常见元器件的外形特征,学着用万用表去检测它们的质量,不要一开始就去动手修理电器。 方法提示 对这门学科有些了解之后,应该集中精力和时间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积少成多,不要全面开花。例如,先分析电源电路工作原理,再试着自己装一个小小的稳压电源,然后去学着修理电源电路故障。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专门学习电源电路,这样就会对电源电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直至能够掌握。 2.学习应从这里起步 电子技术的面很广,但学习时应该从元器件入手。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3)温家宝总理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4)《决定》和温总理的讲话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我们从中感悟到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而更坚定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信心。 近几年来,鄂东职院一直致力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学院实际,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突破口,以增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落脚点”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围绕“新、综、活、实”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课程体系改革,保证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实现,增强了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如何构建“新、综、活、实”的课程体系? 一、“新”——引入新技术课程、新技术实训项目、新技术教学内容、新技术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必须具备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特点,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站住脚跟。在计划经济时

高频电子线路分析题A卷

高频电子线路分析题A卷 一、分析计算题(每题1分) 1.超外差式调幅广播接收机组成框图如图所示,中频频率为465kHz o (1)试在空格填上合适的冬称: (2)已知输入信号叫的表达式:u5 =^[l+0.5cos(2^xl03r)]cos(2^xl06/),写出 “]、“2、均、心的表达式。 图号:5501 2.分别画出下列各电压信号的波形和频谱图,并说明它们各为何种调幅信号,已知。为低 频,0.为载频。 (l)w(O = (2 + cosQr)cos@/)V; = [1 ?5cos@ + Q)/ +1 ?5cos@ -G)/]V; (3)u(t) = cosg + Q)/V 3.丙类谐振功放输出功率为P O=2W,在电路其它参数不变时,增大Ui m,发现输出功率 %变化不大,为什么?现要提高输出功率要采用什么方法? 4.电路组成框图如图所示,低通滤波器具有理想特性,已知输入信号你(/) = /畑 cos(dX),

卩⑴分别为下列表示式时,写出硝⑴和%⑴表示式,并说明各实现了什么功能? (\)Uy(/) = U Ylri cos(e + Q)t; (2)u y(t) = U Ym cos(dX)cos(Q/); (3)u y(?) = U Ym cos(tyf + (p)(Q为低频,⑺为高频,<p为相移) ⑹ 图号:5104 5?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晶体管理想化转移特性斜率gc=ls,导通电压UBE(on)==0?6V,已知V BB=0.3V, U im=1.0V, (1)作岀ic波形,求出导通角8和icmax;(2)当Uin,减小到0.6V时,说明e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6?电路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画出髙频电路的交流通路,说明是何种振荡电路? (2)已知C刃=10pF,求岀当u*0时的振荡频率:(3)指出该电路名称,说明二极管V? 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 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划要求,我省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精神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并在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高中新课程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三)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掌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特点,掌握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必修、选修模块的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等。同时推进校本培训,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五)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经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的管理体系,开发多样化的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知识交流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01年9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是我国这一个时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结晶。它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新理念,引导幼儿园课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课程的结果走向关注课程行进的过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兴趣的需要,使课程有了不确定性。它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允许课程多元化和教法多样化,允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级并存,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同时它确立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实施及相关问题的评价等,给幼教工作者指明了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如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给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任务和挑战。 一、我园实践课程改革及其新变化 1、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在研究课程的不断构建和完善中进行的。因此我园将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作为教研的重点进行研究。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共同讨论幼儿课程方案,研究主题活动的推进;在学期末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分享实施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幼儿园教研目标明确,教研内容也就更加充实、有效,教研不再走形式,也不再枯燥乏味。 2、研究的起点是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幼儿园教研就是要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在验证某些理论假设,而是利用先进的理论,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反思和构建适合本园特点的园本课程。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了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实践,教师们逐渐体会到,自己身边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内容,研究不再神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获得成效。 3、教师是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和研究者。 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纲要》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所在。引导和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出发,找准课改的起点和切入点,从事教育的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重新审视和调整,才能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使避免唱高调,说空话,真正让课改落到实处,受到实效,使教师由课程忠实的执行者逐渐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 4、将农村资源优势纳入到课程中 农村幼儿园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花草树木,水土沙石、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将其纳入课程内,可使课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课程研究,自制大量符合农村幼儿园特色的教玩具,既方便课程的开展,又为学校节约资金。同时有计划地举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使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家长的教育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幼教人更需要的是用踏实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少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落实好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问题与困难 1、客观条件制约着教师实施新《纲要》的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幼儿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

电子线路实践

电子线路实践课结课论文 建议及感想 学生 指导老师张锷 年级2008级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系别光电信息工程系 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内容摘要 电子电路及高频电子电路的课程要求;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会了什么; 关于课程的一点建议; 此门课中自己动手焊接收音机及自拟的简单功能电路。 关键词 电路分析、设计、应用 正文 1.电子电路课及高频课程应该达到的目的 电子电路基础是一门具有较强工程实践性要求的电子电路级层次的技术基础课。为学生在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应用方面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方面得到较为系统的培养和训练,并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常用电子器件的基本特性、主要参数、等效模型及合理偏置的方法。2.掌握基本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调试手段。3.熟悉相关通用集成电路的主要工作原理及参数,掌握通用集成电路构建应用电路的基本方法。高频电子电路课程主要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通过高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高频电路的相关知识,掌握高频电路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了解特殊器件在高频电路系统中的应用,及高频电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等。要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应做到及时地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延伸学习一些课外资料,熟悉高频电路在实际中的应用方法,能独立完成本课程所规定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具有简单电路设计、安装和调试的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点。 实践的观点:专业基础课和以后的专业课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 工程的观点: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设计工程。 系统的观点:让学生了解通信系统是由哪些基本单元电路组成;这些基本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现实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1).通过大二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分析》、《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的学习,对电子电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一些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悟,但是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3324658.html,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徐斌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5期 摘要:在湖北工业大学合格加特长的办学理念和7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的切身体会出发,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论述了《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电路分析;教学改革;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32-02 一、引言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学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它是电子科学类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对培养学生本专业学习兴趣和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及培养专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课程以经典电路理论和基本概念等内容为基础,它是电子技术基础的先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电路分析理论、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通过《电路分析》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概念、定理和定律。如对偶定理、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等效定理、诺顿等效定理、最大功率传输等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等定律;掌握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如回路分析法、支路电流和电压法、割集分析法、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以及动态电路分析中的三要素法和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中的相量分析法等;掌握和具备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下面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电路分析》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二、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指挥棒的指导下,专业课程的学时不断被压缩,特别是《电路分析》课程从最初的两学期缩短到现在的一学期。在授课内容并不能减少,而教学学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教师而言,有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味道。 本专业《电路分析》课程选用教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十四章,其内容包含全部的电路分析基础理论。结合计划教学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书中删除后不影响整体知识结构的(如非线性电阻电路)、对后续课程学习影响较小(如回路分析法)和后续课程中会重点讲到的内容(如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冲激响应)省略不讲,只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强调相关课程知识与本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以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将后续课程不难理解的知识和基本概念在本课程教学中提前讲解,以达到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热情,及前后知识结构的整

电子电路原理图的分析方法

电子电路原理图的分析方法,建议多看看! 电器修理、电路设计都是要通过分析电路原理图,了解电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工作的。首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要能对有技术参数的电路原理图进行总体了解,能进行划分功能模块,找出信号流向,确定元件作用。若不知电路的作用,可先分析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如信号变化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位问题是同相位,或反相位。电路和组成形式,是放大电路,振荡电路,脉冲电路,还是解调电路。要学会维修电器设备和设计电路,就必须熟练掌握各单元电路的原理。会划分功能块,能按照不同的功能把整机电路的元件进行分组,让每个功能块形成一个具体功能的元件组合,如基本放大电路,开关电路,波形变换电路等。要掌握分析常用电路的几种方法,熟悉每种方法适合的电路类型和分析步骤。1.交流等效电路分析法首先画出交流等效电路,再分析电路的交流状态,即:电路有信号输入时,电路中各环节的电压和电流是否按输入信号的规律变化、是放大、振荡,还是限幅削波、整形、鉴相等。2.直流等效电路分析法画出直流等效电路图,分析电路的直流系统参数,搞清晶体管静态工作点和偏置性质,级间耦合方式等。分析有关元器件在电路中所处状态及起的作用。例如: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如饱和、放大、截止区,二极管处于导通或截止等。3.频率特性分析法主要看电路本身所具有的频率是否与它所处理信号的频谱相适应。粗略估算一下它的中心频率,上、下限频率和频带宽度等,例如:各种滤波、陷波、谐振、选频等电路。4.时间常数分析法主要分析由R、L、C及二极管组成的电路、性质。时间常数是反映储能元件上能量积累和消耗快慢的一个参数。若时间常数不同,尽管它的形式和接法相似,但所起的作用还是不同,常见的有耦合电路、微分电路、积分电路、退耦电路、峰值检波电路等。最后,将实际电路与基本原理对照,根据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按以上的方法一步步分析,就不难看懂。当然要真正融会贯通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新课程改革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第一初级中学 ****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十八大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如此注重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段调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着对已有经验的惊喜,也有着对新出现问题的迷惘与困惑,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1、观念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于是就隐入到了行动的“盲区”当中。于是就“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观上,一部分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也有部份教师虽然形式上接受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在实质上还远未以新的学生观指导教学,结果导致言与行不吻合的被动局面,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有对新课改的热情但思想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如把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理解为自我发展的现实,把学生多向度的发展理解为单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推向极端,误将学生身上的毛病当着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等。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摘要]总结电路分析这门课程进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本文介绍了电路分析这门课程的特点,分析和总结了教学改革的经验,涉及教学大纲、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 [关键词]电路分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子类和电气类(电类)本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先修课程是大学物理电学和电磁学部分,高等数学中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和工程数学中拉普拉斯变换及傅里叶级数变换等,其后续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和电机学等课程。因此,电路分析课程在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路分析理论教学课时减少,同时又要保证电路分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传统的电路分析教学已不能满足要求。在探索电路分析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总结。 1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电路分析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独立性,又体现了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大纲犹如一根指挥棒,决定了电路分析教学任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或教研室团体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仔细斟酌、表述规范、用词准确,对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要求清楚、决不能含糊和混淆。 在制定本校电路分析大纲时,考虑到学校的性质(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电气类专业和电子类专业的差别,最终电路分析这门课程撰写两种教学大纲,即电路原理A(72学时)和电路原理B(56学时)。两者的主体内容基本相同,即线性电阻电路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正弦稳态电路(相量法)分析、三相电路、暂态电路时域分析及二端口网络部分,电路原理A还包括暂态电路的频域模型及分析,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及磁路部分等。 2教学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半,我校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样本校,为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前一阶段我们在学生评价工作和校本课程方面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师们在参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及教学方式。为了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本学期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实践方面 首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结合课本内容及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本学期拟对“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校园万花筒”、“书海踏浪”、“果味飘香”、“多民族大家庭”、

“购物讲价”、“吃的文化”这些主题进行研究。 其次,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研究,老师们对主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喜好、个性、原有知识层面。本学期我们拟以五年级综合实践小组为龙头,带动其他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研究走到评价阶段,目前正在讨论,拟定出一个能突出我校特点、个性化的综合实践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 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制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二年级的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第三,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

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 (理工类) 课程名称:电子线路CAD专业班级:G11通信工程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指导教师: 2012 ——2013学年第 2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 实验报告书写说明 实验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仪器和设备;实验内容与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具体要求增加项目。 填写注意事项 (1)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2)准确说明,层次清晰。 (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 (5)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 实验报告批改说明 实验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实验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 实验报告装订要求 实验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验大纲。

实验项目名称:1、Protel99SE的基本操作 实验学时: 2 实验地点: B513 实验日期:2013年2月26日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徐志国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实验目的 Protel99SE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文件的建立,导入导出,为文件进行加密,创建工作组及设置成员权限等操作。本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这些基本操作。 2、实验要求 (1)按要求认真操作实验步骤中的每一条。 (2)做完实验后给出本实验的实验报告。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WINDOWS XP环境 2、PROTEL99SE软件 三、实验过程 1、启动Protel99SE,在F盘建立名为Protel的文件夹,并在文件夹中建立名为lx1.ddb 设计数据库文件。 2、在上题数据库中建立一个名为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的原理图文件(Schematic Document)、一个名为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的印刷电路板文件(PCB Document),并打开然后在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的原理图文件中放置几个元件并保存,然后将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SCH、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 PCB导出到桌面上。 3、选择适当的菜单命令,将上题打开的文件窗口进行水平分割、垂直分割及平铺。 4、在Protel的文件夹中建立名为lx2.ddb设计数据库文件,文件类型Windows File System。 5、在Protel的文件夹中建立名为lx3.ddb设计数据库文件,文件类型MS Access Database,并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密码为123456。观察Windows File System及MS Access Database两种类型的区别。 6、在Protel的文件夹中建立名为lx4.ddb设计数据库文件,将步骤2中桌面上的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SCH导入。 7、在Protel的文件夹中建立名为lx5.ddb设计数据库文件,创建两个设计组成员(Guest)zhanghong和wangyan,分别输入密码。设置工作权限,admin的权限为(Read)、写(Write)、删除(Delete)、创建(Create),Guest的权限为(Read)、写(Write)。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最新资料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学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它是电子科学类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对培养学生本专业学习兴趣和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及培养专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课程以经典电路理论和基本概念等内容为基础,它是电子技术基础的先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电路分析理论、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指挥棒的指导下,专业课程的学时不断被压缩,特别是《电路分析》课程从最初的两学期缩短到现在的一学期。在授课内容并不能减少,而教学学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教师而言,有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味道。 本专业《电路分析》课程选用教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十四章,其内容包含全部的电路分析基础理论。结合计划教学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书中删除后不影响整体知识结构的(如非线性电阻电路)、对后续课程学习影响较小(如回路分析法)和后续课程中会重点讲到的内容(如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冲激响应)省略不讲,只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强调相关课程知识与本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以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将后续课程不难理解的知识和基本概念在本课程教学中提前讲解,以达到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热情,及前后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有系统了解。通过“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冲激响应”等知识加强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联系。 三、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现代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成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使用不能盲目性,需要结合课程的具体特点,如《电

高中课程改革网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操作步骤

高中课程改革网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操作步骤 一、研究性学习(每学年一个课题,学时54、108课时可选,每课题为5学分) 1、各课题组老师上“高中教师教学与培训系统”,更新自己的任教学科、年级、班级信息。 2、课题组老师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管理平台”,以教师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公布在校网内)。 3、选定相应年级后,选择“研究性学习”。 4、选择“进入我的主题”。 5、点击“添加”,开始录入自己开设的课题,起止时间,选定课时,返回上一级目录。 6、点击“小组管理”,开始添加小组成员名单(每小组选定学生不得超过10人),指定组长,启动课题。 7、通知课题组组长上网填写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任务分工等内容,然后申请开题。 8、课题组老师上网“同意开题”。(只有老师同意开题后,学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填写工作) 9、组长及组员上网填写过程研究记录,课题组老师及时给予点评。 10、小组成员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自评和互评工作。 11、小组长填写研究报告及论文、上传研究成果附件等,并申请结题。 12、课题组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小组成员上传的研究成果,同意结题,并赋予相应的学分。(每课题为5个学分) 13、将学分提交给学校进行认定。 14、管理员根据课题组老师上传的学分,审核无误后给予认定。 二、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一个课题,学时不得少于一周) 1、班主任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管理平台”,以教师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公布在校网内)。 2、选定相应年级后,选择“社会实践活动”。 3、选择“进入我的主题”。 4、点击“添加”,开始录入自己开设的课题,起止时间,返回上一级目录。 社会实践活动的课题以政教处的通知为准,每学年政教处将根据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提供几个课题以及具体的活动开展时间,由班主任自行选择1—2个课题进行。 5、点击“小组管理”,开始添加小组成员名单。班主任可将本班学生分为3—4个小组,每组15个人左右,指定组长,启动课题。 6、通知各课题组组长上网填写活动的目的、位置、内容、参与人员、过程报告等内容,然后申请开题。 7、班主任上网“同意开题”。(只有老师同意开题后,学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填写工作) 8、组长及组员上网填写社会实践报告,班主任及时给予点评。 9、小组成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评和互评工作。 10、班主任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赋予学分,并提交给学校。 11、管理员根据班主任上传的学分,审核无误后给予认定。 三、社区服务(三个学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社会区服务的操作步骤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