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中华_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一 、“雄浑 ”与 “崇高 ”
“ 崇高 ”(Sublime ) 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 范畴 。 当人在面对体积庞大 、 力量强大 、 壮丽无 限的事物时 , 会体会到一种强大异己力量的威 胁 , 因而产生恐惧的痛感 , 进而爆发出大胆反抗 和挑战精神 , 于是产生了崇高感 , 这无疑是建立 在主体与客体对立基础上的 。 与之相对 , 中国美 学中的 “ 雄浑 ” 则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 , 是主体化入客体的伟大与豪迈 。 曹顺庆认为 , 两 者之不同源于东西方社会形态差异 : 西方社会 经济更具有商业性特点 , 商人在旅途中遭遇自 然界的险恶 , 激发出用智慧去了解和战胜自然 的勇气 。 而中国社会经济更具有农业性特征 , 人 们的生计全靠大自然赐与 , 故强调人与自然之 间的和睦 , 讲究效法天 , 避免因个人的道德败坏 导致灾害 。 通过认定人与宇宙同构 , 将自然现象 予以伦理解释, 中国人就不需要向外去探索 “ 真 ”, 而只需向内求 “ 善 ”, 并将其在社会中予以 实践 , 在内圣外王的理想中获得最高满足 。 这种 愿望固然美好 , 但难说不是一种面对无情自然 和混乱世相的无奈与机巧 , 虽有其历史合理性 , 但在见识了现代物理学的宇宙图景的今人看 来 , 就颇有逃避真实的味道而近乎妄想了 , 其发 展到一端 , 不免产生迷信 。
上真理祭坛 , 看到自己毕生都梦想知晓的答案 后 , 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 。 元首的 劝阻 、 子女的哀求 、 情人的自杀 , 都不能阻止他 们用生命来交换十分钟的真理 。“ 当宇宙的和谐 之美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你面前时 。 生命只是一 个很小的代价 。 ” 排险者更宣称 : 随着文明的进 步 ,“ 对终极真理的这种变态的欲望将成为整个 宇宙的基本价值观 ”。 如前所述 , 中国文化缺少的不是 “ 道德律 令 ”, 而是 “ 敬畏星空 ”。 因此 , 刘慈欣以如此直白 而极端的方式 , 将孔子的 “ 道 ” 改写为 “ 真 ”, 就有 了革命色彩 : 在他看来 , 对宇宙的麻木感充斥整 个 社 会 , 他 试 图 通 过 对 《2001: 太 空 漫 游 》 的 模 仿 , 来引发中国读者对星空的兴趣 , 去星空寻找 那超越现实的价值 —“ —— 像水晶 , 很硬 , 很纯 , 很 透明 ” 的宇宙的空灵之美 。 这恰恰意味着 , 这空 灵之美不可能像在克拉克那里仅在超现实的维 度上展开 , 它同时受到现实的牵引 。“ 在中国 , 任 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 , 现实的引 力太沉重了 。 ” 〔7〕长年生活在基层的刘慈欣对中 国的贫穷和落后有着深刻的体验 , 因而视科学 为将人从蒙昧与苦难中解放的力量来推崇 ,“ 中 国的科学权威是很大 , 但中国的科学精神还没 有 。 ” 〔6〕(364) 这种努力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 在 《 带上她的 眼睛 》 里 , 一艘钻入地心的 “ 飞船 ” 发生故障 , 女 驾驶员只能在几千公里深的地心中独自慢慢死 去 。 这个故事引发了读者的热情讨论 , 不过他们 更关心飞船会否因为浮力不够而沉入地心的技 术问题 , 而少有人对飞船中女孩的痛苦有兴趣 。 在韩松看来 , 这样的讨论似乎 “ 无情无义 ”, 却给 中国的未来带来希望 。 “ 什么是必须尊重科学 呢 ? 没有比科幻解释得更清楚了 。 那就是必须承 认世界的残酷 , 承认有一个冷冰冰的法则在支 配一切 , 它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 这里面绝 对没有半点价钱可讲 , 没有半点人情可以通融 …… 当代中国绝对很需要这种理念 。” 这是一种 西方式的残酷 ,“ 如果 , 有更多的国民 , 都能这么 执拗甚至偏执地把讨论科学技术的细节问题当 作生活中的乐趣 , 而且有能力讨论这些问题 , 则 我们的国家将不再像现在这个样子 ”。
① 这段话被各种版本的刘慈欣简介中所引用 。 ② “雄 浑 ”最 初 由 司 空 图 在 诗 学 论 著 《二 十 四 诗 品 》中 提
出 ,这 本 著 作 却 是 他 在 晚 唐 王 朝 将 倾 时 退 隐 山 谷 ,于 乱 世 中 , 在山水间求内心宁静的产物 。 孔孟和老庄的 学说也都 诞 生 于 乱 世 ,他 们 必 须 通 过 神 秘 的 “浩 然 正 气 ”或 者 “天 地 与 我 并 生 , 而万物与我为一 ” 来面对无序的世界而不致溃败 。 关于迷信的 问题 , 黄仁宇认为 , 汉代术士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 :“ 认 定人世间任何 ‘ 物 ’, 不 管是实际物品 , 或是人与人之间的 一 种 关系和交往 , 都出自某种类谱上的相 关价值 , 所以可用数 学 方 法操纵之 ”, 这 “ 暴露了当日读书人承受了至大的压力 , 他 们 急 不得暇地务必将天地的现象予以直截的解释 , 包 括 可 以 获 知 之 事 物 …… 他 们 因 此 觉 得 盈 天 地 之 道 ( 我 们 称 之 为 自 然 律 ,
进取的危险 。 因此 , 鲁迅才说中国诗 “ 无有为沉 痛著大之声 , 撄其后人 , 使之兴起 ”, 〔2〕 故而 “ 说 到中国的改革 , 第一著自然是埽荡废物 , 以造成 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 。 ” 〔3〕也就是要激 活古老绵软的病危躯体中近乎垂危的 “ 雄浑 ”, 使之蜕变出新的 、 健康的民族主体 。 这样看来 , 五四一代错失科幻 , 实为时势所迫 。
②
但对主体 “ 力 ” 的恢复容易走入另一个极 端 。 塑造强势 、 夸张的主体形象是现当代文学的 重要内容 。
④
这种 “ 崇高 ” 虽建立了主客二元对
立 , 有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 , 但主体面对宇宙时 毫无惧色 , 高大得不可思议 , 反倒与古人 “ 盈天 地之道都已在掌握中 ” 的狂想更为接近 。 新中国 成立后 , 人们普遍接受唯物主义教育 , 个体被整 合进共产主义集体事业中 , 沉浸于人定胜天的 乐观 。 工业化浪潮下的 “ 十七年 ” 科幻充满了科 技无往不胜的憧憬 , 自信掌握了真理的无产阶 级主体发出强大的辉光 , 把宇宙的神秘照得无 所遁形 。 到了 “ 新时期 ”, 在 《 飞向人马座 》 和 《 战 神的后裔 》 这样的作品中 , 宇宙虽露出凶险之 相 , 但共产主义建设者仍能取得几无悬念的斗 争胜利 。
040
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 , 同时注重表现科学 的内涵和美感 , 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 的科幻文学样式 。 ”①那么 , 何为 “ 中国特色 ”? 它 与 “ 科学的内涵和美感 ” 有何关系 ? 他笔下那些 代表宇宙神秘与人类智慧的巨大物体所展示的 激情与崇高 , 又怎样参与了 “ 厚重的现实 ”?
本文选自硕士学位论文 《筑就我们的未 来— —— 90 年 代 至 今 中 国 科 幻 小 说 中 的 中 国 形 象研究 》, 导师 : 吴岩副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 ), 答 辩时间 :2010 年5月28 日 答辩委员会成员 : 主席 : 王泉根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 ) 委员 : 陈晖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 ) 崔昕平副教授(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答辩秘书 : 陈婧 ( 北京师范大学 )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 论文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创 作中的中国形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 力图发现 其中的历史文化线索 , 阐释背后的时代诉求 。 选题对认识科幻文学的意义 、 促进本土创作的 发展 , 以及国家形象构筑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 系等都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 论文将跨文化的形象学拉伸为跨文学的形
129 页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 ④ 郭沫若是强力主体最热情的颂扬 者 , 早 在 1920 年 就 直
言不讳地宣布自己是个 “ 偶 像崇拜者 ”。 胡适也曾在 《 一念 》 中 戏称 “ 我笑你一秒钟走五十万里的无线电 / 总比 不上我区区的 心头一念 ”。 不过 , 鲁迅却一直是 “ 夜 ” 的热爱者 , 在他那里 , 黑 暗一直 保持着绝对的能量 , 摄人心魄 ,“ 自在暗中 , 看一切看 ”, 显示的是主体与未知幽暗的紧张与互相依存 。
象学 , 在传统文学研究与科幻文学研究之间架 起了桥梁 , 打通了传统文学的壁垒 , 选取韩松与 刘慈欣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 从文本分析寻 求科幻创作与现代中国建构的复杂互动关系 , 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国家建构提出一些 新的观察维度 , 落实到科幻文学方面则提出了 中国科幻应该在 “ 永恒的颠覆性 ” 与 “ 现实的建 构性 ” 的辩证统一中发展 , 并实现自身的审美追 求与人文诉求等明确的主张 , 是一篇不可多得 的优秀学位论文 。 经投票决议 , 一致通过贾立元 的论文答辩 , 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 在同代科幻作家中 , 刘慈欣虽登场较晚 , 却 迅速崛起成为领军人物 。 当其同行还在努力对 传统科幻进行全方位颠覆时 , 刘慈欣却以建构 性的姿态 , 凭其对宇宙宗教般的情怀 、 对科学的 浪漫主义书写与对人类自强不息的英雄赞歌征 服了大批科幻迷 。 他被认为 “ 成功地将极端的空
natural law ), 都已在掌握之中 。 ” 见黄仁宇 《 中国大历史 》, 第 54
页 ,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③ 与晚清相比 , 五四时代的作家有不 少 是 学 习 自 然 科 学
出身 , 却没有表现出对科幻的特别兴趣 。 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 的问题 。 1982 年 , 科幻作家金涛拜访巴金 , 谈到凡尔纳 , 巴金说 那时候他 “ 主要探讨人生的生存与解放 , 与 吃 人 的 社 会 作 抗 争 , 因 此 没 有 精 力 过 问 科 学 小 说 。 ” 见 韩 松 《 想 象 力 宣 言 》, 第
当先锋文学对主体去崇高化时 , 崛起于 90 年代的科幻作家也开始调整这种失衡的主客关 系 , 宇宙的浩渺和神秘得到了大规模恢复 , 终于 确立起令人恐惧的绝对地位 。 科幻作家韩松认 为 , 科幻不但打破旧的神权 , 也建立新的神权 , “ 这就是神秘 , 这就是未知 , 就是对人生和宇宙 的终极关怀 , 一种可以平衡科学的宗教感 。 ” 〔4〕 在刘慈欣那里 , 宇宙既冷酷又迷人 ,“ 真 ” 具有自 足的价值 ,“ 善 ” 不足挂齿 , 人类微不足道 , 但又 因其能够认知 “ 真 ” 而伟大 , 因进取而崇高 , 因失 败而悲壮 。 他所展现的恢宏未来 , 正宣示着人类 的光荣与梦想 。
039
“光荣中华”:刘慈欣科幻小说 中的中国形象
贾立元( 清华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 00084 )
二 一 一 年 第 一 期
摘
要 : 本文以 “ 地球往事 ” 系列 ( 前两部 ) 为重点 , 考察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 分析
他如何以对科学与理性精神的鼓吹以及对未来中华光荣复兴的激情畅想来激发读者的情感 共鸣 , 并揭示科学的冷酷与文学的热情之间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如何导致 了文本的分裂 , 由 此窥见中国科幻在未来叙事方面的潜能和困境 , 并揭示刘慈欣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科幻小说 ; 中国形象 ; 刘慈欣 中图分类பைடு நூலகம் :I206.7 收稿日期 :2010-11-03 作者简介 : 贾立元 (1983 —), 男 , 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 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254 (2011 )01-0039-07
实 际 上 , 即 便 是 “ 雄 浑 ”, 也 被 儒 家 套 上 了 “ 发乎情 , 止乎礼义 ” 的紧箍咒 , 于是连屈原 、 苏 东坡 、 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也要遭人诟病 。 〔1〕这不 难 理 解 : 当 “ 和 ” 的 要 求 从 “ 天—人 ” 转 向 “ 人— 人 ”, 也就必然推出 “ 克己复礼 ” 的道德自律 , 它 与封建开明专制互相诉求 , 互为支援 , 因此不可 能给粗犷豪放的作品和自由奔放的情感宣泄留 下多少余地 , 也就可能束缚了人的生命力和创 造力 。 道家虽提倡天地之大美 , 但 “ 大 ” 的根本是 “ 道 ”, 而 “ 道 ” 的 根 本 是 “ 无 ”, 因 此 最 终 也 要 以 “ 无 ”、“ 静 ”、“ 退 ”、“ 柔 ” 为尚 。 这样 , 不但现代科 学的探索欲与理性精神无从诞生 , 就连自强不 息的阳刚之气 , 也有进一步沉沦为柔弱而不思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一 、“雄浑 ”与 “崇高 ”
“ 崇高 ”(Sublime ) 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 范畴 。 当人在面对体积庞大 、 力量强大 、 壮丽无 限的事物时 , 会体会到一种强大异己力量的威 胁 , 因而产生恐惧的痛感 , 进而爆发出大胆反抗 和挑战精神 , 于是产生了崇高感 , 这无疑是建立 在主体与客体对立基础上的 。 与之相对 , 中国美 学中的 “ 雄浑 ” 则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 , 是主体化入客体的伟大与豪迈 。 曹顺庆认为 , 两 者之不同源于东西方社会形态差异 : 西方社会 经济更具有商业性特点 , 商人在旅途中遭遇自 然界的险恶 , 激发出用智慧去了解和战胜自然 的勇气 。 而中国社会经济更具有农业性特征 , 人 们的生计全靠大自然赐与 , 故强调人与自然之 间的和睦 , 讲究效法天 , 避免因个人的道德败坏 导致灾害 。 通过认定人与宇宙同构 , 将自然现象 予以伦理解释, 中国人就不需要向外去探索 “ 真 ”, 而只需向内求 “ 善 ”, 并将其在社会中予以 实践 , 在内圣外王的理想中获得最高满足 。 这种 愿望固然美好 , 但难说不是一种面对无情自然 和混乱世相的无奈与机巧 , 虽有其历史合理性 , 但在见识了现代物理学的宇宙图景的今人看 来 , 就颇有逃避真实的味道而近乎妄想了 , 其发 展到一端 , 不免产生迷信 。
上真理祭坛 , 看到自己毕生都梦想知晓的答案 后 , 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 。 元首的 劝阻 、 子女的哀求 、 情人的自杀 , 都不能阻止他 们用生命来交换十分钟的真理 。“ 当宇宙的和谐 之美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你面前时 。 生命只是一 个很小的代价 。 ” 排险者更宣称 : 随着文明的进 步 ,“ 对终极真理的这种变态的欲望将成为整个 宇宙的基本价值观 ”。 如前所述 , 中国文化缺少的不是 “ 道德律 令 ”, 而是 “ 敬畏星空 ”。 因此 , 刘慈欣以如此直白 而极端的方式 , 将孔子的 “ 道 ” 改写为 “ 真 ”, 就有 了革命色彩 : 在他看来 , 对宇宙的麻木感充斥整 个 社 会 , 他 试 图 通 过 对 《2001: 太 空 漫 游 》 的 模 仿 , 来引发中国读者对星空的兴趣 , 去星空寻找 那超越现实的价值 —“ —— 像水晶 , 很硬 , 很纯 , 很 透明 ” 的宇宙的空灵之美 。 这恰恰意味着 , 这空 灵之美不可能像在克拉克那里仅在超现实的维 度上展开 , 它同时受到现实的牵引 。“ 在中国 , 任 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 , 现实的引 力太沉重了 。 ” 〔7〕长年生活在基层的刘慈欣对中 国的贫穷和落后有着深刻的体验 , 因而视科学 为将人从蒙昧与苦难中解放的力量来推崇 ,“ 中 国的科学权威是很大 , 但中国的科学精神还没 有 。 ” 〔6〕(364) 这种努力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 在 《 带上她的 眼睛 》 里 , 一艘钻入地心的 “ 飞船 ” 发生故障 , 女 驾驶员只能在几千公里深的地心中独自慢慢死 去 。 这个故事引发了读者的热情讨论 , 不过他们 更关心飞船会否因为浮力不够而沉入地心的技 术问题 , 而少有人对飞船中女孩的痛苦有兴趣 。 在韩松看来 , 这样的讨论似乎 “ 无情无义 ”, 却给 中国的未来带来希望 。 “ 什么是必须尊重科学 呢 ? 没有比科幻解释得更清楚了 。 那就是必须承 认世界的残酷 , 承认有一个冷冰冰的法则在支 配一切 , 它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 这里面绝 对没有半点价钱可讲 , 没有半点人情可以通融 …… 当代中国绝对很需要这种理念 。” 这是一种 西方式的残酷 ,“ 如果 , 有更多的国民 , 都能这么 执拗甚至偏执地把讨论科学技术的细节问题当 作生活中的乐趣 , 而且有能力讨论这些问题 , 则 我们的国家将不再像现在这个样子 ”。
① 这段话被各种版本的刘慈欣简介中所引用 。 ② “雄 浑 ”最 初 由 司 空 图 在 诗 学 论 著 《二 十 四 诗 品 》中 提
出 ,这 本 著 作 却 是 他 在 晚 唐 王 朝 将 倾 时 退 隐 山 谷 ,于 乱 世 中 , 在山水间求内心宁静的产物 。 孔孟和老庄的 学说也都 诞 生 于 乱 世 ,他 们 必 须 通 过 神 秘 的 “浩 然 正 气 ”或 者 “天 地 与 我 并 生 , 而万物与我为一 ” 来面对无序的世界而不致溃败 。 关于迷信的 问题 , 黄仁宇认为 , 汉代术士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 :“ 认 定人世间任何 ‘ 物 ’, 不 管是实际物品 , 或是人与人之间的 一 种 关系和交往 , 都出自某种类谱上的相 关价值 , 所以可用数 学 方 法操纵之 ”, 这 “ 暴露了当日读书人承受了至大的压力 , 他 们 急 不得暇地务必将天地的现象予以直截的解释 , 包 括 可 以 获 知 之 事 物 …… 他 们 因 此 觉 得 盈 天 地 之 道 ( 我 们 称 之 为 自 然 律 ,
进取的危险 。 因此 , 鲁迅才说中国诗 “ 无有为沉 痛著大之声 , 撄其后人 , 使之兴起 ”, 〔2〕 故而 “ 说 到中国的改革 , 第一著自然是埽荡废物 , 以造成 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 。 ” 〔3〕也就是要激 活古老绵软的病危躯体中近乎垂危的 “ 雄浑 ”, 使之蜕变出新的 、 健康的民族主体 。 这样看来 , 五四一代错失科幻 , 实为时势所迫 。
②
但对主体 “ 力 ” 的恢复容易走入另一个极 端 。 塑造强势 、 夸张的主体形象是现当代文学的 重要内容 。
④
这种 “ 崇高 ” 虽建立了主客二元对
立 , 有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 , 但主体面对宇宙时 毫无惧色 , 高大得不可思议 , 反倒与古人 “ 盈天 地之道都已在掌握中 ” 的狂想更为接近 。 新中国 成立后 , 人们普遍接受唯物主义教育 , 个体被整 合进共产主义集体事业中 , 沉浸于人定胜天的 乐观 。 工业化浪潮下的 “ 十七年 ” 科幻充满了科 技无往不胜的憧憬 , 自信掌握了真理的无产阶 级主体发出强大的辉光 , 把宇宙的神秘照得无 所遁形 。 到了 “ 新时期 ”, 在 《 飞向人马座 》 和 《 战 神的后裔 》 这样的作品中 , 宇宙虽露出凶险之 相 , 但共产主义建设者仍能取得几无悬念的斗 争胜利 。
040
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 , 同时注重表现科学 的内涵和美感 , 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 的科幻文学样式 。 ”①那么 , 何为 “ 中国特色 ”? 它 与 “ 科学的内涵和美感 ” 有何关系 ? 他笔下那些 代表宇宙神秘与人类智慧的巨大物体所展示的 激情与崇高 , 又怎样参与了 “ 厚重的现实 ”?
本文选自硕士学位论文 《筑就我们的未 来— —— 90 年 代 至 今 中 国 科 幻 小 说 中 的 中 国 形 象研究 》, 导师 : 吴岩副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 ), 答 辩时间 :2010 年5月28 日 答辩委员会成员 : 主席 : 王泉根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 ) 委员 : 陈晖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 ) 崔昕平副教授(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答辩秘书 : 陈婧 ( 北京师范大学 )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 论文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创 作中的中国形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 力图发现 其中的历史文化线索 , 阐释背后的时代诉求 。 选题对认识科幻文学的意义 、 促进本土创作的 发展 , 以及国家形象构筑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 系等都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 论文将跨文化的形象学拉伸为跨文学的形
129 页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 ④ 郭沫若是强力主体最热情的颂扬 者 , 早 在 1920 年 就 直
言不讳地宣布自己是个 “ 偶 像崇拜者 ”。 胡适也曾在 《 一念 》 中 戏称 “ 我笑你一秒钟走五十万里的无线电 / 总比 不上我区区的 心头一念 ”。 不过 , 鲁迅却一直是 “ 夜 ” 的热爱者 , 在他那里 , 黑 暗一直 保持着绝对的能量 , 摄人心魄 ,“ 自在暗中 , 看一切看 ”, 显示的是主体与未知幽暗的紧张与互相依存 。
象学 , 在传统文学研究与科幻文学研究之间架 起了桥梁 , 打通了传统文学的壁垒 , 选取韩松与 刘慈欣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 从文本分析寻 求科幻创作与现代中国建构的复杂互动关系 , 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国家建构提出一些 新的观察维度 , 落实到科幻文学方面则提出了 中国科幻应该在 “ 永恒的颠覆性 ” 与 “ 现实的建 构性 ” 的辩证统一中发展 , 并实现自身的审美追 求与人文诉求等明确的主张 , 是一篇不可多得 的优秀学位论文 。 经投票决议 , 一致通过贾立元 的论文答辩 , 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 在同代科幻作家中 , 刘慈欣虽登场较晚 , 却 迅速崛起成为领军人物 。 当其同行还在努力对 传统科幻进行全方位颠覆时 , 刘慈欣却以建构 性的姿态 , 凭其对宇宙宗教般的情怀 、 对科学的 浪漫主义书写与对人类自强不息的英雄赞歌征 服了大批科幻迷 。 他被认为 “ 成功地将极端的空
natural law ), 都已在掌握之中 。 ” 见黄仁宇 《 中国大历史 》, 第 54
页 ,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③ 与晚清相比 , 五四时代的作家有不 少 是 学 习 自 然 科 学
出身 , 却没有表现出对科幻的特别兴趣 。 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 的问题 。 1982 年 , 科幻作家金涛拜访巴金 , 谈到凡尔纳 , 巴金说 那时候他 “ 主要探讨人生的生存与解放 , 与 吃 人 的 社 会 作 抗 争 , 因 此 没 有 精 力 过 问 科 学 小 说 。 ” 见 韩 松 《 想 象 力 宣 言 》, 第
当先锋文学对主体去崇高化时 , 崛起于 90 年代的科幻作家也开始调整这种失衡的主客关 系 , 宇宙的浩渺和神秘得到了大规模恢复 , 终于 确立起令人恐惧的绝对地位 。 科幻作家韩松认 为 , 科幻不但打破旧的神权 , 也建立新的神权 , “ 这就是神秘 , 这就是未知 , 就是对人生和宇宙 的终极关怀 , 一种可以平衡科学的宗教感 。 ” 〔4〕 在刘慈欣那里 , 宇宙既冷酷又迷人 ,“ 真 ” 具有自 足的价值 ,“ 善 ” 不足挂齿 , 人类微不足道 , 但又 因其能够认知 “ 真 ” 而伟大 , 因进取而崇高 , 因失 败而悲壮 。 他所展现的恢宏未来 , 正宣示着人类 的光荣与梦想 。
039
“光荣中华”:刘慈欣科幻小说 中的中国形象
贾立元( 清华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 00084 )
二 一 一 年 第 一 期
摘
要 : 本文以 “ 地球往事 ” 系列 ( 前两部 ) 为重点 , 考察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 分析
他如何以对科学与理性精神的鼓吹以及对未来中华光荣复兴的激情畅想来激发读者的情感 共鸣 , 并揭示科学的冷酷与文学的热情之间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如何导致 了文本的分裂 , 由 此窥见中国科幻在未来叙事方面的潜能和困境 , 并揭示刘慈欣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科幻小说 ; 中国形象 ; 刘慈欣 中图分类பைடு நூலகம் :I206.7 收稿日期 :2010-11-03 作者简介 : 贾立元 (1983 —), 男 , 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 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254 (2011 )01-0039-07
实 际 上 , 即 便 是 “ 雄 浑 ”, 也 被 儒 家 套 上 了 “ 发乎情 , 止乎礼义 ” 的紧箍咒 , 于是连屈原 、 苏 东坡 、 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也要遭人诟病 。 〔1〕这不 难 理 解 : 当 “ 和 ” 的 要 求 从 “ 天—人 ” 转 向 “ 人— 人 ”, 也就必然推出 “ 克己复礼 ” 的道德自律 , 它 与封建开明专制互相诉求 , 互为支援 , 因此不可 能给粗犷豪放的作品和自由奔放的情感宣泄留 下多少余地 , 也就可能束缚了人的生命力和创 造力 。 道家虽提倡天地之大美 , 但 “ 大 ” 的根本是 “ 道 ”, 而 “ 道 ” 的 根 本 是 “ 无 ”, 因 此 最 终 也 要 以 “ 无 ”、“ 静 ”、“ 退 ”、“ 柔 ” 为尚 。 这样 , 不但现代科 学的探索欲与理性精神无从诞生 , 就连自强不 息的阳刚之气 , 也有进一步沉沦为柔弱而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