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宗教性学
宗教史学:
出于西方宗教学界偏重宗教史的研究,许多国家的宗教学最初以宗教史学的面貌出现,因此广义的宗教史学即宗教学。狭义的宗教史学是其他宗教学分支的基础,它以各种具体宗教所经历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勾勒其历史发展线索,因此,它与历史学、语言学和考古学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它是宗教研充中的历史描述、语言考察和考古实践。荷兰学者商特皮(P.D.Chantepic)于1887年出版的《宗教史教科书》,是最早的宗教史著作。
比较宗教学:宗教史学被认为是宗教比较学的前身,是从历史的层面(纵向发展)去做比较。宗教现象学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著作中,但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宗教学分支学科始于荷兰宗教学者商特皮。宗教现象学的现代发展则以荷兰宗教学家列欧(G.V.Leeuw)的《宗教现象学》为标志。
宗教现象学家认为,宗教比较可分为外部比较和内部比较,比较宗教学主要是强调外部比较,如对宗教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比较,对宗教礼仪、习俗、祈祷等形式的比较,而对各种宗教的内在意义和本质的比较则有所忽视;宗教现象学则强调内部比较,认为这种比较更加抽象,更具有实质性。
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主要研究宗教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人类团体和社会的宗教意义、社会对宗教的需求和排斥、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以及宗教在社会各阶层人士中的分布、宗教在社会中的传播状况和意义。宗教社会学在开创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杜克海姆(又译涂尔干、迪尔凯姆)(E.Durheim)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杜克海姆在其著述中将宗教社会学理论加以系统化、体系化,并且率先使用“宗教社会学”一词。宗教社会学在他那里开始形成体系。他认为,宗教乃是人类社会的结构性因素,有着非常实在的内容。
宗教心理学
对宗教现象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由来已久,但宗教心理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近代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w.Wundt)的十卷本《民族心理学》用了三卷之多的篇幅专门讨论神话和宗教问题,他的美国学生斯塔伯克于1900年第一次以《宗教心理学》为标题出版专著。留巴、詹姆士、普拉特、奥托相继而起,宗教心理研究之风吹及欧美,盛极一时。
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研究“宗教的本质”问题,是从哲学本体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来探讨“宗教的意义”,并根据宗教的历史发展、社会作用,从认识论上确定“宗教”的“概念”、阐明其“定义”,回答“什么是宗教”、“为什么有宗教”等问题。
“宗教”这个词是个外来词。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宗”和“教”这两个单字,但无“宗教”这个词组。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宗,尊祖庙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见,“宗”字在古汉语中的基本含义在于人的祖先祟拜,在于一个家族的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而“教”字则是教化的意思。
宗教”这个词是外来词,在中国出现首先源自佛教。佛教以佛陀所说为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的教理。“宗教”这个外来词的另一个来源则是拉丁文“religio”,它本来的意思有虔诚、对神的敬畏和景仰、敬神的礼仪、神圣性、圣地、圣物,等等。
宗教组织是社会生产和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宗教制度化发展的结果。在各种制度化宗教中,宗教组织的形态各异,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名目和形态各异的宗教组织成
为不同宗教的象征。任何宗教组织均认为自己具有“神圣性”,从组织的象征体系到其行为和活动都笼罩着神圣性的光环;其次,任何宗教组织都是宗教徒的联系纽带,起着培养、维护和实践宗教信仰的作用;再次,宗教组织以宗教信条、教义和经典为依据建立起组织的价值规范和道德约束机制,以此指导和约束其成员的行为与活动
涅槃,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译为圆寂等。
佛教寺院是佛教徒供奉佛像、僧众居住、修行和举行各种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信徒进香朝拜,参加宗教活动的中心。
寺:古代官署名:如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寺,在早期基本上是指外来宗教的活动场所,反映了“寺”与“鸿胪寺”的关系
庙的泛化,是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都纳入其中,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所有宗教活动场所。如熟知的东岳庙、八仙庙等。
寺庙是用于宗教仪式或活动的感慨性屋花建筑。
三、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及供奉内容
1.山门殿
2.天王殿
3.大雄宝殿(1供一尊佛像主尊两侧,常有“胁侍”,即左右近侍。释迦牟尼佛的近侍,一般为“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或两菩萨:文殊、普贤(华严三圣或者是四方三圣)(2供三尊佛像三身佛”: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或“竖三世佛”:中尊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尊为过去佛燃灯佛;右尊为未来佛弥勒佛。(3罗汉“罗汉”: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多供奉十八罗汉。或“横三世佛”:中尊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4)海岛观音“海岛观音”:大雄宝殿正中佛像的背后是“海岛观音”,观音像旁边是善财童子和龙女。描绘的是杉菜他那个字五十三参的故事
4.法堂“法堂”:又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建筑规模仅次于大雄宝殿。
5. 藏经阁“藏经阁”:寺院中珍藏佛教经典之处,有“寺院图书馆”之称。
道教的发展历程:
1.道教的起源
2.道教的形成
张陵是道教的创始者,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掌教。张鲁雄踞汉中近三十年,政教合一,影响极大,其后裔移居江西贵溪龙虎山,世代为教主,天师道遂绵延不绝。
3.道教的发展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五斗米道“天师”张鲁降曹。从此,道教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一方面积极向上层社会渗透,使道教官方化;另一方面大批道教学者对教义、教规、斋醮、法术等加以整理,使道教走向规范化。这一转变是魏晋南北时期完成的(1)葛洪与《抱朴子》:抱朴子》构建和完善了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证明神仙之存在、可信、可求,阐述了修炼成仙的具体方法。可以说是集神仙思想及方术之大成,蔚然形成了一个系统。葛洪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方术与神学纳为一体,将道教丹鼎、符水从理论上纳为一体,从而确定了神仙理论体系。
(2)经箓派的出现
上清派:魏存华、杨羲、许谧等共同造作而成。此派造作了大量经书,其代表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故称上清派。
灵宝派所崇奉《灵宝经》有新旧两种,古者指《灵宝五符经》,新者指《灵宝度人经》。后陆修静在此基础上增修科仪,立成仪规,灵宝之教遂大行于世。
三皇派实为鲍靓造作《三皇文》而来,其主要内容是“驱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仙“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