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师本位走向学生本位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教师本位走向学生本位的途径
要实现教学上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就由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教学评价,由统一走向个体。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评价标准太过统一。在同一个班级、年级、学校学生都由相同的考卷来评价。为了迎合这种统一的评价方式,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中讲授统一的内容,学生不得不学习统一的内容。这就比如让成千上万的学生每天吃同样的饭,而且这些饭不一定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喜爱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具备多种知识的与技能的人才,而教育却在培养着具有相同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从个体角度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与教育内容、形式的单一化成为一对主要矛盾;从社会角度讲,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与教育人才培养的单一化也成为一对突出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实现教学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二)课堂教学:由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为了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的参与度更高。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中师生的主体性。在师生主体性发挥上,部分教育者认为教师的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的主体性,有必要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及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职业道德方面不断完善与进步。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才更加有价值、有意义、有效率。这种观点在某中意义将研究与强调的重心放在教师的身上,而没有放在学生身上。认为只要教师专业发展了,学生就能从中得到实惠。也有教育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只是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课堂形式的组织上。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怎样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应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心,这表现为学生怎样在课堂中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怎样在利用课堂中资源提高自身自学效率等。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种盲目性,即学生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而使学习内容与教学大纲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学生发展的无秩序性。基于此,笔者提出教学的交互主体说。所谓的交互主体是讲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体性时不能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要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留下越来越多的空间。学生在发挥自身主体性时既要考虑自身主体性与同伴主体性的融合,又要考虑自身主体与教师主体性的融合与协调。也就是说,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中起统领与监督作用的平等一员,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学生的自觉自愿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内容:由一维走向多维
同年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是毫无合理性可言的。因此,改革教学内容必须突显个性化。在同一课堂中所有的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也许是这些学生具有相同的爱好与志向走到了一起。但如果是同龄的所有学生都学习相同的内容,可以说就不近乎合理了。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千篇一律很难使学生有很好的发展。因此,教学改革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同一班级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习相同的内容,而具有其它兴趣则也聚集在一起学习另外的学习内容。教师则在教室中巡视或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同的小组之间可以交流学习内容,互为教师。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