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治病法轨平脉辨证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脉形与主病
浮芤洪大革--浮之阳脉;濡虚散--浮之阴脉;紧实长滑动促数--阳脉;沉伏牢弱--阴脉。
背二十八脉脉形及主病
二、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
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积滞症,见于左为血分之积,见于右为气分或脾胃之积。
阳盛阴虚汗之则死,阴盛阳虚下之则死。
两脉均见浮弦--风寒两邪伤及营卫-小青龙汤
左手见沉弦脉--水湿内伏阴分之证-五苓散
右手见沉弦者--水饮内伏肠胃之证-十枣汤或控涎丹
两手均见沉弦--水饮内伏于三焦-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右关浮洪有力--脾胃之火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若见沉实且滑动者--脾胃之火在血分-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
若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
右尺洪数且滑实--命门火旺,水不济火-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大肠火盛-大承气汤;若上盛下虚或浮濡无根--肾虚虚火上炎-六味地黄汤加牛膝、薄荷连翘磁石,清而降之;若下实上虚--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以升之
补下元之水火--附桂八味丸
三、脉之生克
相生之脉自根而上。克制者,恐其亢甚,亢则害也--木无金制则横逆无道;金无火制则肃杀太过;土无木制则顽固而无生化也。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脉之不相生为病--所生者不足,补其母;脉之下相制为病--制胜者不足,不能制其所胜,补其制胜之母,微泻有余
背李士材脉言。
四、验舌
以黑白黄赤之鲜枯燥润而定表里寒热虚实
舌胖而白润--寒湿-胃苓汤
舌胖而红润--湿热-六一散加黄柏知母,尺脉虚者加制首乌、茯苓
舌无津液者燥证也,有寒热虚实之分
寒证,舌如常无津者--脾不化津或多食香燥药而致-炙甘草汤
热证,舌绛乏津者--燥热内服,津液受损-甘露饮加元参知母
虚证,舌淡红而光滑乏津者--金水两亏,而下泉告竭之证-三才汤
实证,舌黄乏津--胃火内燃,燥干津液之证-调胃承气汤加生地麦冬
舌深黄有芒刺且枯萎者--胃火旺极,肾水枯涸-调胃承气汤加鲜石斛麦冬生地元参
舌苔黄罩黑而干枯者--胃火旺极,似火似水--调胃承气汤重加石斛生地元参麦冬知母舌苔黑而润泽者--北方寒水之色-理中汤
舌苔白胎而润泽者--风邪在表之候-消风散加姜半夏
舌苔白如粉而润泽者--寒证-四逆汤
舌苔白如粉而枯萎者--金水两亏-桂附八味汤
舌紫而润--寒证-附子理中汤
舌尖绛而生刺--水虚火旺-元麦地黄汤
舌尖绛如镜者--胃火灼干肾水-元麦地黄汤加石斛生地元明粉
舌裂出血--燥火证-玉女煎加生地元明粉
五、外感内伤辨并治法
(1)外感内伤均有恶寒发热头痛。两者之区别:
病因--外感-外邪阻于营卫之间,营卫不得两相和谐;内伤-肺气太虚,营卫不得和养皮毛也
病性--外感-突然而起,同时而作,身觉寒而皮如烙,头痛如破,毫无间断;内伤-恶寒一阵即身热不寒,热不在皮肤而在肌肉,以手扪之便晓(劳倦发热)
外感之寒-虽近火不除;内伤之寒-得温则减
外感之热-手背热;内伤之热-手心热
外感之头痛-痛如破不休;内伤之头痛-时作时止
外感之口知味而不欲食;内伤之口不知味而不欲食
外感言壮而身轻;内伤则言怠惰而身重
(2)外感六淫之脉证
风脉--左手浮缓,右手较虚,见身必寒恶风而有汗-桂枝汤;
--左脉浮弦,右脉浮虚-消风散除藿朴加芪术
寒脉--脉浮紧,见身痛无汗恶寒-重者用麻黄汤;轻者九味羌活汤除生地黄芩--伤风兼寒,脉紧,烦躁,无汗-大青龙汤
暑脉--浮虚,见身倦短气头眩面垢-宜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甚则大顺散
湿脉--沉细且涩,见身重,足酸,或骨节痛
--脉带浮者,风寒湿之在表-桂枝附子汤
--尺脉沉细带弦,口渴,小便不利-里湿-五苓散
--湿热在上中二焦--右寸关脉必沉弦带数,见症或口渴引饮-苍术白虎汤
--湿热在中下焦者--左关尺脉必沉细带弦,见症或小便赤涩-四苓散、六一散
燥脉--细涩无神,见皮肤枯槁,口舌乏津-滋燥养荣汤或润燥生津汤或三才膏--胃火劫津而燥者-清燥润肺汤或泻黄散并调胃承气汤
火脉--脉浮缓,见身热而口不渴--火在表-升阳散火汤
--右寸关脉洪滑且长,见口渴,烦躁,鼻干不得眠--火在脾胃之分-白虎汤
--左寸关脉洪数有力,见懊且烦,欲呕或目赤吞酸--火在心肝血分-泻青丸加川连、石决明、钩藤
--两寸关脉俱洪滑且实,见胸满身热或作谵语--胃火旺盛在血分-三承气汤
--尺脉沉实且数,见小便不利(膀胱湿热??)-滋肾丸或河间桂苓甘露饮
--左右手脉均浮洪数实--表里气血表里俱有火-防风通圣散或大柴胡汤
温病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谓温病。凡病之发,不脱太阳一经(脉浮汗自出也可用桂枝汤加减)
桂枝汤-太阳中风或少阴经之宜汗者亦可用。少阴本阴标寒,非温不散。
温病之用桂枝汤,须加生地养阴清热(此温病并非风温??);温病见脉浮,内热口渴亦可用桂枝汤加生地青蒿
精研仲景之伤寒、脉、方、药(温病亦可用之)
温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温病为内伤不足,水不涵木-六味地黄汤治此温热
--冬不藏精复感寒邪之温病即风温--身热脉沉紧身重嗜卧倦语-麻黄附子细辛汤
(3)内伤七情之脉证
劳倦伤--脉沉弱或浮散,右部尤甚,见体倦,发热,不欲食或口渴小便赤,大便硬-补中益气汤
食积伤--脉右关滑盛,左三部虚弱,见胸满吞酸或吐泻-保和丸加全瓜蒌、鸡内金、焦槟榔、元明粉(伤何物则专用何药为君)
--谷食-神曲麦芽;面食-半夏莱菔子;肉食-山楂肉芜荑,甚则吞硇砂四五分--寒积者-右关脉弦滑且缓,前方除元明粉加煨益智,炒黑丑,甚则吞巴豆霜六厘阴虚发热--夜甚者,脉浮濡或脉沉微-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可能无效,因川芎辛散伤服,柏知苦从火化伤生发之力)或六味地黄汤、左归丸
阴盛格阳--内极寒而外极热,身热如烙,面赤唇焦或烦躁不宁者,脉浮散且数或数大无根或沉细而微-十四味建中汤加炮姜
--真水大亏,阴不恋阳,真阳上冒(??)-身热面赤烦躁口渴,脉浮濡短促或虚微,左三部尤甚-附桂八味汤或右归丸加附子
六郁脉证(六郁属有余之症,何郁?何药?):
气郁--右寸沉弦而涩-木香顺气汤
血郁--左寸关必弦涩-代抵汤
痰郁--脉必弦滑-导痰汤
火郁--脉洪数-栀子豉汤
湿郁--脉沉细带弦-胃苓汤
食郁--右关脉沉滑-保和汤
七情伤方药--四磨汤、五磨汤、四七汤、七气汤、越鞠丸、逍遥散
--用药-何情-精专之药+补气血药
--有火-火在何经-专走其经之甘凉药加补药以清之
发热脉证--内伤发热多虚热,实热较少,多用甘温之药,甘温治大热
--外感发热--脉虚大无根或浮散或浮濡或浮革或并数大无力或沉细弱微并脉不至者,亦可用甘温之药除热(感一切不正之气,勇者气行则散,怯者着而成病)
凡气血两亏--人参养荣汤
参芪甘草--泻火之圣药(甘温除大热)
虚体感邪--补中益气汤加去邪药
欲泄其邪,先补其虚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须细辨之!!!
六、论外感风寒不可泄肺
七、舌黑与烦躁医必以为实火辨
(1)舌黑与润燥两种,以分寒热--“火极似水,舌为之黑”-黑必干且毛-承气汤证
-黑而润-四逆汤证
(2)烦躁不安有寒热虚实之分--伤寒虚烦不得眠,烦热胸中窒--邪火遏内-栀豉汤
--神气散越,烦言频复--元气离散神不守舍-大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