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灸技术专题知识讲座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附子饼灸
›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 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 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 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操作方法
› 是用姜片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 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3厘米的姜片。用针在姜片上 穿通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如在施 灸过程中感觉局部有热痛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略提起, 稍停放下再灸。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施灸 3~5壮,可根据病情反复施灸。
隔盐灸
› 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 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 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 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 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 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 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 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操作方法
›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 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 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 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 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隔物灸技术专题知识讲座
来自百度文库物灸(间接灸)
›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 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隔姜灸
›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 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 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 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 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 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 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 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 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 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痛等,疗效较好。
隔蒜灸
›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 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 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 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 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 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 “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 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 “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 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操作方法
› 取纯正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炒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上 置艾精度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有于盐上 放置姜片再施灸的,以避免食盐受火爆起导致烫伤。
› 临床上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还必须多灸。
›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急性腹痛、吐 泻、痢疾、淋痛、脱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