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doc资料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doc资料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doc资料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

一书法艺术对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影响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实用书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汉字结构的抽象特性和毛笔书写时的线条运动和节奏,使它获得了丰富的表现力和巨大的美学价值,它“无彩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⑴,是一种最具民族特色和文化意蕴的艺术形式。早在数百年前,它曾传入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国家,并在这些国家得到了发展。这些国家的书法完全可以看成是中国书法这棵大树伸展出来的枝叶,是中国书法家族自身的繁衍。但书法对西方世界来说,一直是一个谜,是一部难以读懂、不可思议的“天书。”20世纪初以来,这种现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人在否定超越具象再现艺术,创造抽象表现艺术的过程中,发现了书法艺术巨大的潜在价值和表现力,并受到了很大启发,由此揭开了中国书法这一神秘艺术的“面纱”。可以说,书法艺术对西方艺术发生影响,是在现代抽象艺术兴起、发展过程中而展开的。早在50年代,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赫伯特·里德在为美籍华人蒋彝的《中国书法》第二版序文中,就卓有见地发现了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与中国书法的内在联系,指出:“近年来,兴起了一个新的绘画运动,这个运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中国书法直接引起的——它有时被称为‘有机的抽象’,有时甚至被称作‘书法绘画’。”⑵在这段话之后,他还列出多位创作“书法绘画”的艺术家,有法国画家苏拉吉、马提厄、哈同和比利时——法国画家米寿。另外,他在其《现代绘画简史》中也列出一些受书法艺术影响的艺术家,有美国的马克·托贝、弗朗兹·克莱因、杰克逊·波洛克和德国的汉斯·哈尔通、西班牙的琼·米罗等,这些艺术家都是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在这些艺术家身上,我们不可能都象马克·托贝那样,知道他在美国西雅图时,不专心研究西洋画,而是经常到中国人居住区去学习书法。1934年,又专门到中国拜师,学习、研究中国的书法艺术。但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所具有的书法因素来看,他们或许真的有过书法实践,或看到过某种书法展览,从书法艺术中受到了某种启示或影响。

书法艺术之所以对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发生较大的影响,除了西方艺术家主动的探索和发现之外,我们也不应忽视旅居海外的中国和日本书法家在积极向西方人宣传、介绍书法艺术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早在30年代,美籍华人蒋彝就在英国和美国的高等学校开设了书法课程,并于1938年出版了《中国书法》一书,在书中专设“中国书法的抽象美”一章,对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作了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产生了很大影响。在30多年的时间里,这本书先后再版了8次。其次,日本艺术家也有意识地积极向西方人推出了各种形式的书法展览:1954年,作为官方的文化交流,日本40件书法作品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1956年,日本书法作品从巴黎现代美术馆开始,在欧洲举行巡回展出;1957年,日本书法家手岛右卿创作的“崩坏”书法作品,在巴西圣保罗的比拿来美术展上展出时,引起轰动,并博得了不识汉字的副审查长彼得罗博士的高度赞扬;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博览会举办的“五十年来现代艺术展览会”上,在与各种形式的西方现代艺术作品同展共存的情况下,日本手岛右卿的书法作品“抱牛”荣获了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最高特殊勋章——金星奖。这些展览的成功,充分说明书法艺术引起了西方艺术家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在这一神秘的艺术身上,他们找到了苦思已久、渴望解决的否定、超越具象模拟再现艺术形式,创造抽象表现现代艺术形式的方法、技巧和原则。尽管这些现代抽象艺术的风格、流派不同,但无不或多或少地受到书法的启示和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明显地感到:在现代艺术野兽派领袖马蒂斯的作品中,艺术批评家看出,那散布整个画面的线条以及构成它的节奏的特殊的价值,与中国书法创作的原理有鲜明的相似之处。在立体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中,我们从他对绘画题材的处理和表现方法方面也能搜寻出它与书法的联系。他曾说,抽象画的祖宗在中国,假如我在中国,我是一个书法家,而不是画家。在美国现代主义者的先驱人物马克·托贝的作品中,令人感到,书法确实对其有着决定性影响。克莱因绘画的空白组合,是一种抽象建筑式结构,刚硬坚毅,均衡自由,与书法的线条组合和韵律息息相通。他是“用书法创造了气势磅礴、具有万钧之力的黑白结构,激烈悲壮的戏剧化感情,表现出美国现代工业的强大精神”⑶。从超现实主义画家琼·米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直接对中国象形文字的移植。在他的《两要人同恋一女子》、《乱发女人向渐大的月亮致敬》等作品中,女性形象完全取之于中国象形文字的“女”字,另外“鸟”、“星”也是通过不同的象形汉字加以表达的。《世界艺术百科全书》评:“米罗艺术中绘画成份在很大程度上由象形文字或表意符号组成,他的画不仅可供观赏,还可作为象形文字和汉字阅读。他的图画是书写等于描绘,符号等同于概念,等同于形式,

米罗的风格可称为象形文字的风格。”⑷在行动派画家波洛克的画中,我们看到他追求自动和感觉至上的立场,在可视的画面空间,溶入了鲜明的时间、运动、节律的内容,而这一特点,也正是书法线条运动所拥有的时间特性。由此我们看到,在西方各种流派的现代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中,书法所拥有的结构的抽象性、自由性和线条运动的时间性等特征,已被他们不同程度地采纳和吸收。正如安东尼、塔皮埃斯所说:“我们,特别是围绕各种抽象(表现)派而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多亏中国的书法家们,才懂得了借用运笔方式而产生的这种情感语言。马瑟韦尔的许多墨画作品,如果你不会欣赏中国和日本的书法,就会毫无意义。”⑸这段话亦如赫伯特、里德的话一样,都就书法对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影响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认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东西方并不存在完全隔绝、相互不能认识的东西,最独特的民族书法艺术的潜在价值,完全有被世界认识和走向世界的可能。最古老的,也可以改造成为最现代的艺术形式。

二书法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差异

西方现代抽象艺术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启发和影响,同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书法艺术的一些表现特点和要素,但它们并不是一种相同的艺术形式。特别是由于相互所依存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艺术的表现方式、艺术形象的创造、揭示的社会内容以及所产生的社会作用等方面,二者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认识这种差异和不同,对于进一步发现和总结各自的艺术特点和规律,是十分有益的。

(一)书法艺术和西方现代抽象艺术都具有“抽象”的特点,但抽象的方式不同。西方现代抽象艺术是在反理性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对写实、再现艺术的反动。内在表现的需要,使这些艺术的作者们过多地注重感性,相信感觉,放纵情感,排斥理性的参予,追求自动,声称“尽可能抛开理性而生活”,把艺术创作看作是“同魔鬼拥抱”⑹。因而对客体和具象事物的抽象方式,表现为极度夸张、变形、象征、荒诞,是依感觉、合主观、无规律、无秩序的生成。而书法家所书写的汉字,虽不是对客体具象的摹拟,但它经过了一个由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由象形到抽象的长期的理性加工过程,它是由艺术抽象演变为抽象艺术的。但同时,字的点线、结构,始终与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如气势、韵律和情态保持了某种对应联系。“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⑺。它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⑻、博采众美,合而为字的。另外,书法对线条的运动、势态也有着独特的审美规定,除要求线条运动遵循汉字严格的书写规范,体现出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之外,还强调要有力度等审美特征。它需要艺术家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练和审美陶冶。因而书法艺术的创造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含于情感、以技体道,合乎理性的建构。

(二)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一大特征,是对艺术形式的崇拜。他们认为形式就是一切,形式就是内容。毕加索曾说,立体派“主要是描绘形式的一种艺术,当形式实现以后,艺术便在形式中生存下去”⑼。因而现代西方的抽象艺术,都特别注重形式的创造,注重形式的视觉效果,以作用于人的感受,给人以热情和冲动。书法艺术虽然也重视形式的作用和意义,但更强调神采和内含意蕴。主张意存笔先、笔简意丰,形质成而性情见。“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⑽,“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⑾,要求从书法艺术中,不仅见出韵律、节奏和造型之美,还应表现出艺术家情感意趣以及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另外,书法艺术的创造,虽不依附于文意内容,汉字点线组合和结构自身具有形式美的价值,但汉字文意在书法艺术创造中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一幅艺术作品,优美的文词诗意,仍然是书法艺术表现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书法艺术所独有的。因而我们说,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相比,书法艺术更注重内含意蕴,以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陶冶和思考。正如沈尹默所说,书法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艺术。

(三)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它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文明的危机,机器、金钱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扼杀,以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矛盾,理想的幻灭,信仰的危机和人生的悲观绝望。《末日的景象》的作者——德国表现派画家迈德纳尔说:“日日夜夜,我画我的忧虑,世界的末日,骷髅……因为世界早已在我的画笔上投下了咆哮不安的阴影,——我脑海中不断出现魔鬼的形象。我看到成千的骷髅在乱舞,坟墓以及烧毁的城市……。”⑿也正如福克纳所描述的:“今天世界没有爱的地位,我们已经把它消灭了。要是基督现在回来了,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得很快把他钉上十字架。要是维纳斯回来,她就会变成地下铁道的厕所里一个肮脏的家伙,手里是满满一把法国春宫图。”⒀在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家的笔下,更多地表现了社会的丑,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以导致人与社会的对立和抗争。而书法艺术虽也表现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平、矛盾和忧郁,“万事未尝平”,“一寓

笔所骋”⒁,具有“达其性情,形其哀乐”⒂的特性,但随着创作书写过程的展开,线条的奔放畅达,结体的变化自如,使艺术家体验到的是生命的存在和自由运动的快感。“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⒃由此,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便化成了艺术点线的组合的节奏与韵律,或粗或细、或轻或重、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快或慢、或宽或窄、或欹或正、或开或合……千变万化,“忧郁不平”便变成“如饮美酒消百忧”,“适意无疑逍遥游”⒄。它导致人与社会矛盾的暂缓和消解,而不激化矛盾。在古代社会,它是艺术家抗争社会、回避矛盾的盾牌,是医治自身心灵苦痛的诊所。它是一种只选择美、创造美,使点画结构依美的规律造型,引人向善、陶情冶性的艺术。

从书法艺术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两种艺术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异。西方人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缺乏写字历史的锤练和对汉字结构原则的理解,他们对书法艺术的借鉴和吸收也只能停留在形式和表现方法方面。西方人要想获得书法艺术的真谛,借鉴吸收更多更深层的东西,必须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书法的历史发展作更深的理解和探寻。

三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对书法的启示

20世纪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对书法艺术的借鉴和吸收,只能说明书法艺术有着很大的潜在价值和包容性,有成为一种现代艺术的可能,但不能说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书法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理想的现代艺术形式了。恰恰相反,当我们把书法艺术放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艺术中加以考察和比较,特别是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现代感相比,愈感到书法艺术自身的封闭、保守与滞后,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无所适从。近些年来,不少人对书法艺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但其目的与其说是想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不如说是对书法艺术历史文化价值的珍惜和民族美好情感的眷恋。在他们眼里,今天的书法艺术与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并没有什么历史性的区别。因此,在我们强调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接受现代社会的挑战、吸收异国现代文明的积极因素、创造和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书法艺术也不能永远停留在古典的美学传统上,而应勇于借鉴西方乃至世界上一切现代艺术中积极有益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段,强化书法艺术的现代品格,实现其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以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一)改变书法艺术的依附性品格,使书法艺术自身的个性获得独立和发展。书法艺术,虽然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和极大的美学价值,但却始终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自汉代以来,许多王朝虽都设立过包括书法教育在内的专门机构,如汉代的“鸿都府”、唐代的“弘文馆”、元代的“章奎阁”等,但并不是以培养专门的书法家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文职官员必备的书写技能和加强他们各方面的修养。人们把书法艺术作为文人士大夫人格修养和陶冶情性的一种方式,把书法家的艺术素质等同于人格修养和学问完善的程度。书法艺术这种依附性品格和泛化特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曾保证它拥有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支撑,但也为艺术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书法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创造规律和特点,书法艺术只有摆脱其依附性品格,确立其独立地位,它的艺术个性和特征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揭示,才有变为一种现代艺术的可能。

(二)形式崇拜是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家对形式认识的极端化和偏颇,但他们在充分重视形式创造的视觉意义和表现作用方面,对书法艺术的创造有一定的启示。书法艺术就其存在的方式来看,是一种视觉艺术,它的全部内含蕴藏于可视的线条结构的形式之中。传统的书法理论过多地强调“笔简意丰”和创作过程的自娱性,重视功夫积累和技巧的作用,主张遵循汉字结体的规范,自然而然地书写,排斥“有意为之”,弱化了书法艺术形式建构的变化和创造力。在这方面,日本少字数派书法家曾作出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际,日本遭到轰炸,身历其境的书法家手岛右卿,在胆战心惊之余,决心用书法这一形式把大轰炸时建筑物土崩瓦解的感受表现出来:“从那以后,十几年间,我一直想要创作崩溃倒塌的美,其间,虽然写过‘崩坏’,但怎么也达不到维妙维肖的水平,……刹那间,新的构思涌现出来,……于是,我贯注于一个动势,……一挥而就,写出了‘崩坏’这幅作品。”⒅当1957年,这幅作品在巴西美展上展出时,作品中那残破的线条和欹斜的间架,使得不识汉字的人也感受到了物体被摧毁、结构趋于崩坏的可怖场面。由此可见,强化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有利于增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其形式的建构,必须是一种有意的创造。独特的艺术感受和情趣,只有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审美形式,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可以说,开发书法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强化艺术形式的感受力,是使书法艺术产生现代感的突破口。

(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代性,是西方现代艺术的生命。而我们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面前却显得较为麻木,

缺少表现力。不少书法家仍然把书法创作看作是对汉字的自然书写,和对古典书法技巧的积累。作品无数次地重复唐诗宋词,笔致闲雅,美则美矣,但只能引人发思古之幽情;严格的师承和对经典艺术的依附,楷书欧颜柳赵,行草二王,大草旭、素,高则高矣,但那只不过是历史上的辉煌,作品缺少鲜明的创造性和时代感。“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历史上的王羲之、颜真卿,正是以其书法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特征,才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在今天,我们也必须赋予书法这一形式以创造的活力和品格,革新观念,丰富表现手段,以深刻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意趣、追求,激发现代人的热情。

书法艺术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意味着对书法原有形态的否定和超越,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生和发展,而决不是使这一民族艺术形式走向消亡。西方人借鉴中国书法创造的“西方书法画”和日本人借鉴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创造的“墨象”和“前卫书法”以及80年代一些中国画家借鉴西方抽象艺术和日本的“前卫书法”而创造的“现代书法”,作为对书法艺术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其精神是可取的,但还不是书法艺术理想的现代化形态。书法艺术的现代形态,是在保留和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和特色的基础上创造的。书法艺术也只有具有现代艺术的品格,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生命力,“再也不是古典和资料,它成了真正的现代艺术的一部分”。⒆

注释:

⑴《沈尹默论书丛稿》,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9页。

⑵《中国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⑶《现代绘画理论》,转引自《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

⑷《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转引自《文艺研究》1992年第2期。

⑸《塔皮埃斯答〈世界美术〉》,《世界美术》1988年第7期。

⑹卡夫卡语,转引自《文艺研究》1981年第6期。

⑺李阳冰《上采李大夫书》。

⑻⑾张怀guàn@⑴《书议》。

⑼《文艺研究》1982年第3期。

⑽张怀guàn@⑴《文字论》。

⑿转引自《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38页。

⒀见《国外文学》1981年第3期。

⒁苏轼《送参寥师》。

⒂孙过庭《书谱》。

⒃周星莲《临池管见》。

⒄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⒅《日本现代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⒆井岛勉《书法的现代性及其意义》,转引自《书法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8页。

书法与传统文化

一、书法与文学 中国的书法与文学,作为艺术大观园里的两朵奇葩,犹如并蒂之莲;作为中国艺术的两座高峰,几千年来双峰并峙、高耸入云。 书法与文学的关系,以诗歌为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照。 首先是以书论诗。书法是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形式。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幅作品娴熟的笔墨技法和构思巧妙的章法布局,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和熏陶,所以书法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比较直观,因此古人也常常借助书法来谈论诗歌。如苏轼在他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就是以书喻诗: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这一段话是说书法。进而由此转到论诗,苏轼云:“至于诗亦然”。可见在苏轼看来,诗歌和书法的本质或者说内核是一样的。又如,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提到:坡谷(苏轼和黄庭坚)诸公之诗,如米元章(米芾)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其次便是以诗论书,也就是用诗歌来谈论书法,这种诗歌叫论书诗,有些写得好的论书诗是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书法艺术的魅力,如李白的《草书歌行》对怀素草书创作的描绘:“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用天马行空般的语言,描绘出一代草书大家怀素挥毫时的情态,实在是生动之极!同样,诗圣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也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将唐代另一大草书家张旭酒后放荡不羁,于王公贵族面前脱帽露顶,挥毫泼墨的情景用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读后恍恍然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还有一些论书诗,在不伤及诗歌的艺术性的前提下,又道出关于书法的种种精辟见解来。如苏轼的《次韵子由论书》: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其中的“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常常被引作宋人书法“尚意”的力证。如果结合他反复强调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观点来理解,就能明白东坡所谓的“意”,是法度之中的“意”。“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是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一种肯定。再如东坡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的“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这其实是对书法艺术创作的自娱性的生动阐释。诗中又提出“我书造意本无法”,是在得法之后忘法的一种状态。 书法与文学之所以互通,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中国文字。二者都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是用文字来抒情的艺术,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即云:“书者,抒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见,书法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同样,文学也是以文字为形式,表达作者内在情志的艺术,孔子即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即是这个道理。而且,不但“诗言志”,其他文学形式也能“言志”,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书法艺术而言,整幅作品飘逸灵动,笔断意连,顾盼生姿。就文学艺术而言,通过文中精美的语言所表现出的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晋人风度也瞬间跃然纸上。又如杜牧的《张好好诗并序》,杜牧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称为“小李杜”,其诗名为人所周知。然而,其手写的《张好好诗并序》,也堪称是一幅诗歌与书法俱佳的珍品。《宣和书谱》即称杜牧的书法“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再如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东坡诗集中此诗可能并非上乘之作,但这件书法作品却作为他的代表作而被千古称颂,极为后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发展历程秦代书法: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书法: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宋代书法: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些人误以为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楷、行、草为顺序,其实不然。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

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要全面剖析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里,我仅想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给了些什么。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来说: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这对书法艺术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所以绝对离不开汉字。汉字基本上不象形,但因其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比其他文字更有艺术的可塑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加工成艺术形象。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又有篆、隶、正、草等字体变化,这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象之丰富多彩。汉字本身既是汉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又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形象中早已积存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心态投影。故而中国人看到汉字往往能引发一定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所以,写字一定要把字写准确,不能写成错字、别字。例如福、芙、伏、符是同音字,富、复、付、副也是同音字;这些字出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都不能混用或写错;如果写得不准确,就会削弱乃至破坏相应的联想与情感效应,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之,汉字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硬件”,书法家和习作者应万分珍视汉字,特别注意于准确的运用。 “硬件”的第二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给书法家以思想和艺术的滋养,提高其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且还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大量的诗词作品和警语格言,还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 “硬件”的第三项是传统文化中种种特有的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对条幅等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在书法的发展与流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硬件”的第四项就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物质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借助了这些创造物,才能创作出大有艺术特殊性的书法作品 说了“硬件”再说“软件”。这是指思想方面的滋养与影响。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思想影响太丰富复杂了,只能说说主要的。 我历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个最主要的思想,我称之为“四大思想支柱”:一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四是关于如何对待自身的“克己修身”思想。这四个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都起到了深刻的渗透与指导作用。 第一,“阴阳”思想及其展布表现了极为生动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这个思想的深入渗透,派生了书法艺术辩证法的各个范畴,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等。正是通过对这些辩证关系的千变万化的精妙处理,书法创作中才出现了千姿百态生动美妙的艺术形象,使简单的白纸黑字竟成为精深的艺术。 第二,“天人相应”思想的渗透,使书法艺术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以“天真罄露”、“不落斧凿痕迹”为极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追求也往往是书法家在美学理想和创作实践上进入精深层次的表现。 第三,“中庸之道”决不是“折半以取中”,它是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把握适当的度,使各种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的状态,即所谓“中和”。这个思想深刻指导了书法家对艺术准确性的追求,在创作中处理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要“不足”,也不要“太过”,以达到既不稚嫩,也无“火气”的精练与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从甲骨文变为篆书,定型于东汉,书法一直散发着其艺术的魅力。 书法的萌芽。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出现在陶器上。距今8千多年前。这种符号是汉字的雏形。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书法有序发展。从夏商周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书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甲骨文,刻在甲骨上,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甲骨文结体长方字型。金文,是一种书体的名称。主要刻在铜器上字体。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墙盘》。石刻文,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石鼓文》、《泰山石刻》等。 书法迅速发展。秦代书法。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汉代书法。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最早的书法理论家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两晋时期能代表魏晋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的作品《洛神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有《张猛龙碑》。隋唐五代。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书法大家。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元代书法核心人物是赵孟頫。明朝书法艺术家王铎。清代的康有为大力张扬书法,达到了尽性尽理。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改革,这是迈了一大步。书法艺术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家所追求的境界,一种自我完善的人生写照。 作文思考题目 1、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经历了那几阶段? 答----------------------------------------------------------------------------------------------------------------- 2、书法文化从----------开始,定型于-------------。 答----------------------------------------------------------------------------------------------------------------- 3、史前书法距今有多少年历史? 答---------------------------------- 4、书法经历了--------、---------、----------等,其中----------、-------------、------------、 ---------------等,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5、石刻文产生什么年代?兴盛什么年代?代表作是什么? 答----------------------------------------------------------------------------------------------------------------- 6、人称"书圣"书法家是谁?其代表作? 答--------------------------------------------------------------------------------------------------------------- 7、王献之的作品是什么?其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 答-----------------------------------------------------------------------------------------------------------------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回报了什么。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最好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在1972年给北大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了一个定义。即“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又作了一点具体解释,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素材”这两个字还要作一点解释,它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还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例如人像石雕艺术,是用石头来雕塑人像的艺术,那么,它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而用的题材则是人物。书法艺术与此不同,它的材料用的是汉字,它的题材仍然是汉字。对汉字加工创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仍然是汉字的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当然这艺术形象中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但它们仍然是人物或山水的形象。 汉字既是材料,又是题材,可见它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既然如此,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汉字有些研究,至少要能准确地识字,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是文盲:文盲完全可能成为别的艺术家,却绝对成不了书法艺术家。有人认为书法只是线条的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这种想法不对。书法即使仅仅是线条艺术,那至少也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不能把汉字写错,犹如画人物画个美人,你不能把她画成瞎了眼睛掉了牙,因为美人总是“明眸皓齿”,古今中外的美人,没听说那个是瞎了眼睛掉了牙的。 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便觉得似乎有某种意味凝结在文字符号上面。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对文字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了惯性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暂时神经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你看到某个字和词,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想象,甚至有某种情思的轻微波动。在语言学上,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感”包括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

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于书法中的“和谐”美学相一致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即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二)中国书法中“儒释道”精神的阐释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书法可以抒发心性,陶冶情操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国书法以汉字作为表达工具,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是精华的积累。它发端于商朝的甲骨文以及后来的钟鼎文,都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思想,而且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文化人方能致远。中国书法是借助于汉字的书写,通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点画线条,表现事物和生命的姿态、内在品质以及书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的一种心灵化的精神艺术,是书家个性化审美思维方式的轨迹。换而言之,书法是书家把自己的生命情感寓于毫端也即“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形态。从中国书法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承的一贯性,以及中国人一贯秉持的泛艺术化、泛诗意化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传统。同时,中国文字还可以书法艺术形式向世界传播。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国书法。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后而留下的人化的印记。它包括三个层面: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书法是在观念文化产生后作为思想文化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出现的。开始是作为表达交流的符号,但随着积累、创造和发展,某些民族的书法逐渐演变成一门富有美感的艺术。其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书法,它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书法开始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后来虽然逐步抽象化,但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抽象到什么样的高度,在中国书法的骨架精髓里仍然保留着象形文化的神韵。中国历代的书法家经过钻研提升,从“泥土气”走向“书卷气”,品位越来越高,终于使书法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文化艺术。2010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所有中华儿女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盛事。它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第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汉字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经几千年仍然熠熠生辉。虽然它有着多次演变,但是仍承载着我们厚重的文化,记录着我们这个国家的兴盛衰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抛弃了中国书法,就等于抛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而抛弃历史,抛弃过去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更是强调:讲中国文化史,不能忘记了中国的茶;学中国文化,就离不开中国书法。汉字是书面传递信息的媒体,蕴含着审美价值,传承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与汉语同为中华民族的根。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可以收到育德、固知、启智、养心、修性、健体、审美等功效,这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发展历程 汉代书法: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 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在隶 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 书也已萌芽。 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 较缓慢。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 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 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 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 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 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 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宋代为 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 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十位历史人物 1、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秦代大书法家李斯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 “构字法”(笔画构成)基本定型,中国书法的“造字时代”结束。接下来,中国书法进入“造形”时代。李斯因为其在小篆创造和推 广方面的功绩,历史给予他极高荣誉,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称其 书法为:“画若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2、让学界为之癫狂——东汉大书法家张芝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 3、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 4、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唐代杰出书法家兼理论家孙过庭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 孙过庭是一个悲剧性大书法家,少有大才,但一生不得志,做一个八、九品小官,且不幸中年夭亡,给历史留下巨大遗憾。他的草 书传“二王”笔法,而另开蹊径,自成一家。特别难能可贵的是, 他在理论上造诣极高,达到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在整个中国书法史 上也少有匹俦者。传世名作《书谱》,既为草书名帖,亦为中国书 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理论著作之一,全文洋洋洒洒三千七百余言, 珠流玉溅,处处闪耀智慧光芒。其文述书体源流、析书道妙谛,鞭 辟入理,读来常令人有不尽慨。清人王文治论及孙过庭,曾作诗曰:“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 来人。”此诗可以说道出了后代许多书家的共同心声。 5、文功武略英名盖世——帝王书家李世民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 6、深识书者唯观神采——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兼理论家张怀瓘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 张怀瓘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理论家之一。和孙过庭一样,他也是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书法理论的奠基性人物。 7、喜怒窘穷一寓于书——唐代狂草大家张旭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时间 草书发展到唐代,在东晋“今草”基础上又有飞跃发展。草书的字形进一步被打开,草书中汉字的实用信息传递功能进一步被消减,书法的抒情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一种与音乐相类似的通过汉字书写

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类)

文艺类 1.我国古代名曲《十面埋伏》描写的是楚汉之战。 2.《霓裳羽衣舞》是我国唐代著名舞蹈作品。 3.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是以五段连续的画面来构成一副长卷,主人公在不同的画面中多次出现,形成一副运动的图景。 4.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针对王维的作品而言。 5.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是以散点透视法把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荣景象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展现北宋首都汴京的热闹景象。 6.我国古代绘画中盛传“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主要是指吴道子、曹仲达绘画中所表现的线条美。 7.清代号称“诗书画三绝”的著名艺术家是郑板桥。 8.《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宋朝的绘画作品。 9.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的书法家是张旭。 10.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这指的是景泰蓝 11.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小篆。 1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普遍采用红色。 13.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顾绣。 14.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燕乐。 15.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白石道人歌曲》。 16.宣纸、湖笔、徽墨属于文房四宝。 17.徽剧是传统戏剧京剧的前身。 18.古代音律分为分为五音,其前后顺序是宫、商、角、徵、羽。 19.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相济典型表现。 20.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线的作用。 21.京韵大鼓属于弹词类说唱音乐。 22.我国戏曲音乐唱腔中的梆子腔产生于我国河南省。 23.《雨打芭蕉》是一首广东音乐代表曲目。 24.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唐代。 25.《三岔口》最能表现中国戏曲的是虚拟性。 26.在京剧乐队中,起指挥作用的是鼓板。成语“余音绕梁”最初是指歌声的余音绕梁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自序 书法本是传统文化,两者之关系为整体与部分之关系,两者并列成一文题似乎欠通。然我之本意是思考中暂将书法从传统文化中抽出,论其对其他传统文化之依赖,与其他传统文化对它的制约与助益,类似体育运动中之“综合训练与举重”这样的提法。 我在《书法研究1986年第2期所发《模糊·虚无·无限》—文中曾云:“书法家为什么特别需要学问与修养?这是多年来—直在议论的问题。”“盖书法为虚无之象,虚无境界由无限充实升华而成,而所谓修养,正谓不断地充实自己,必至一定火候,方能发展成为虚无,加以长期技法锻炼,人心营构之象于是而生。它不似文学有社会生活凭借,不似绘画有实物借鉴,它是控制一体化,完全由自己于过程中‘临阵决机,将书审势’,特别依赖于施控者自身的主观条件。书法作品没有遮盖,不得躲避,是全裸的艺术,好比一个人裸体,连身上几个小痣也看得清清楚楚。同样的东西放在屋子里显得多,放在露天更显得少,书法又好比在露天的陈列品,要特别多的‘有’。我想,这些正是特别需要学问修养的‘特别’二字的着落。”时间过去了七八年,我想把话说得更具体与深入。 在此,我先要感谢恩师陆维钊先生。是他带有指令性地教我把主要精力与时间学传统文化,后再去搞书法。此一苦心与厚望我于60岁后才深刻地体会到。 首先是作为一名书家的知识结构。主张如何,必先问自己如何,最好能亮出自己已经如何,《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为我知识结构之亮相,自是当然。但此结构是自然形成,并非为造就书家特意设计。故我之结构如此,未必别人应该如此,更未必结构愈高大,书艺水平愈高。在这里,笔者很难给出一个底线,只能以鄙人之知识结构提供一个参考而已。因为书法作为一种手工操作尚有其自身的规律,又有其特殊的天赋与功力之要求。然欲达传统技艺之最高境界,则少了传统文化之修养,必不可能。抑又有进者,夫艺术欲达最高之境,必又与全人格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聪明秀出之辈,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以自养,实乃天性使然;而此种养分又促使其人格发展之健全,至最后,文化、技艺、人格混然为一,从而成就其“全人格”。 我言“全人格”,是“人格”一词之广义。一般言“人格”,多指人之品德或德性、德行。舍己救人为高尚品德,但扑入井中救人,品德高矣,于全人格则未能称完善。又如一植物学家于悬崖采集稀有之标本,竟忘自身之安危,因未预设安全措施而丧身,其狭义之人格高尚(现称“敬业”),而全人格之未能称完善与之同理。又学者、专家之全人格中尚有学术品格,亦与称一般人之品格有异,即必具备学术之前提,没有学术,其品格再高尚,也不能以学术品格称之。今举“医德”为例言之:必先精通医术,方有医德或无医德可言。外科大夫,手术高超,然术后收受红包,则医德大亏。诊断准确,但一无遮栏与病人直言:“你是癌症晚期,最多能活三个月。”亦于医德有亏。医生捐款扶持贫困学生三名,不称医德。医生对某女子进行性骚扰,亦无关医德;但若骚扰对象为女病人,则不仅医德大亏,且将负法律之责任。我赘言如此,足有见于目前书坛对人品与书品及学问与书艺之关系纠缠不清。 书法是一“慢熟”的艺术,却碰上了一个“快吃”的时代。书法,无论如何的“热”它,还是慢熟。“热”,只是形象地显现了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快吃”的心理。经济驱动的力量大得不可阻挡。青年朋友们碰到具体问题也实在太多。行色匆匆,正在急速地丧失细细品味的时间、耐心与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太厚重,它既是财富,也是一种巨大的负荷。我一方面对青年朋友期望颇殷,另—方面又不忍劝导过甚。关于“书内功”与“书外工”的关系,在我的著述中自可读到。我不希望看到的是,由于听了我的话,一位青年朋友,十年寒窗,清贫故我;而与他同辈的年轻人却凭各种识时务的活动,都成了款爷。我看到一些读书种子、业务尖子,由于缺少另一种能力,而被目为失败者。所以,近些年来,我已不再劝青年朋友要“耐得清贫”这样的话。但另一方面,我又相信那么多青年人,总有人为了这门传统的书法艺术而耐得清贫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中国汉字书写艺术,又称“书法”。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从狭义讲,书法一般多指后世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

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 另外,有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以及源于中华汉字书法派生的日本书道。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20200517105717)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书法,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汉字的“活化石”,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书法 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 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 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 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 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 我在国外看到母语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 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 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 而走向精神枯萎。” “书法是中国的符号,华夏的代码;书法是龙的传人的脸谱,炎黄子孙的眉发;书法是国粹、精华;书法是历史源远流长,精 深博大,有很深的根,又繁又盛的花;书法是千年不朽的文化” 读了此段赞语,无不使人们产生共鸣,勾起人们的心思:究竟怎 样做到不丢中国人的脸,护好这棵根,让汉字书法千年不老、后 继有人、永放光辉呢?我认为最基本点是从孩子抓起、抓好。

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 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 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 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 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 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 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准此而行。书法既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 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 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中庸”与“和”的儒家哲学思想表露无余。书法的这些审美特征既是中 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同时又由历代文人的书法实践在强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 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一、中国书法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 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仰韶文化和甲骨文的基础之上。说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性上的首次鼎盛时期的到来,是因为我们把金文称之为不是草书的草书艺术。金文不管是从用笔的外拓之法上,还是结体的疏放自由及整体的神采气势上,都与后世狂草书法艺术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金文的出现,拉开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序幕。 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张芝、王羲之等人的基

础之上。可以说,唐朝的狂草书法在艺术性上已达至U了巅峰时期。其代表人物首推草圣张颠,他在用笔上以外拓托之法为主,指腕兼用,笔锋变化多端,运笔无往不收,在万豪齐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毛笔的特点;结体疏密悬殊,连绵回绕,栩栩如生,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浑然天成的境界。他写的草书作品,全篇气势奔放,计白当黑、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然之美;又能把喜怒哀乐送人笔端,使激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其意韵之高,无人匹敌。 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唐朝狂草书法艺术和人类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成就的基础之上。严格意义上说,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到来将会出现在二十一世纪末。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不仅吸收艺术科学原理绘画、音乐等的天人合一及社会科学原理哲学、文学等的思想感情;还要吸收自然科学原理物理、几何等的定律公理,并通过夸张变形的非欧几何构图和黄金分割定律,把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及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样中国书法艺术才能达到空前的至高境界。真正的书法家们是集天地万物灵气于一身,运用娴熟的技法、奇特的造型和溅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把胸中蕴藏的逸气豪情及对万物的领悟借助手中之寸管发泄出来,从而达到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达到不仅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勤学乐练传统书法基本功,更需要长年累月的吸取人类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的成果精华;不仅需要淡泊名利坐忘身心的从事书法艺术事业,好需要注重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