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在梵高的星空下

(完整版)在梵高的星空下

在梵高的星空下

八(4)班谭键渝

那一片金黄的麦田,散发着朝气蓬勃气息的是向日葵。就在梵

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红头发、轻叼烟斗的人儿,把向日葵送给

太阳,并大放光芒。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是熊熊的火焰,似乎要把所有能量释放,回报太阳。色彩鲜明的向日葵,愈开愈盛,因为它知道,太阳给予它生命,给予它生命所需的所有能量。它是知恩图报的,它是原始而热情的生命体,它是具有最原始最单纯情感的,这种情感会愈演愈烈,它会无止境地奉献直至生命的终结。向日葵是为太阳而生的,所以它如同太阳一般生生不息;它被当做信仰,所以它大放光芒。梵高更是把花蕊画得火红,因为它是炽热的太阳,它的花瓣便是金黄的希望。它生如太阳,是太阳最大的欣慰;太阳教给它积极向上拼搏生长的精神,它会,并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这是给太阳最最美好的回报。如此纯粹的生命也懂得奉献,懂得回报,那么有思想的我们呢?是否还在怨天尤人?是否感叹得到的不够多,拥有的不够好?是否学得到纯粹的生命一生的信念的百分之一?也许此时有无数人在与现实与世界闹别扭,与父母争吵,其实,静观一朵向日葵,你会发现,你的烦恼根本不值一提。向日葵说:“其实有生命,就足以感激世间万物了。”生如向日葵,感激在心,用生命回报给予过我们太阳,照亮过我们心房的一切的一切,何尝不可?

在梵高的星空下,向日葵在微笑。

梵高作品赏析

梵高作品赏析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无数的画家和文人穷其一生致力于创作,他们在自由的艺术世界中寻求精神的借慰,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他们对社会的期望和未来的憧憬。艺术家是最纯洁最朴实的,他们能在最简陋的破房子中画上一整天,他们能在最单调的风景前思考许久,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精神境界,最高尚的心灵。让我们走进梵高,走进他的绘画世界。 梵高的曲折人生 梵高的生平都充斥着一个词“孤独”,梵高小时并没有展现独特的绘画能力,在27岁时梵高正式成为职业画家,但梵高当时的作品并不被当时的买家所接受,梵高的粗犷的线条和颜色没有得到认同,他的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还是他的弟弟提奥瞒着他买的。艺术总是伴随着精神的至高追求,而越是困苦越是孤独,精神冲击越大,艺术家所能淋漓精致表现地也越充分。 梵高的一生始终执着于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追求,梵高有过三次恋爱,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求婚被拒;他爱上了自己守寡的表姐,没能被接受;他最后无奈地和作为自己绘画模特的妓女在了一起,后因为不和而分离。对于友情,梵高唯一的好友高更,也在与梵高相处了两个月之后,因为性格不和而离去。对于亲情,似乎是上天对梵高最后的眷顾,他的弟弟提奥是唯一真正对他好的人,由于他的作品不能卖出,日常的生活费用都是他的弟弟寄给他的,但这也不断刺激着梵高,他就像是个包袱一样一直挂在他弟弟家里,他悔恨自己的无能与弱小。梵高的一生都是自己一个人,他渴望别人的认可与接受,但是上天都拒绝了他,促成了他心里上的缺陷。但他有唯一的爱好,唯一支撑着他走下去的不会撒谎的追求——绘画,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了自己的画里,他的愤恨他的悲伤与难过。 1890年7月的一天,37岁的梵高悄然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从衣袋里掏出一把左轮手枪,笨拙地对准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梵高最后已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涯,他不想再给他的弟弟增加负担,也不想再一个人孤独地走下去,只留下了他的艺术他的灵魂,他充满梦想的创作。 梵高的作品风格 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接触印象派以后造就了梵高独特的画风,他唯一深爱的东

对梵高作品的鉴赏

对梵高的作品赏析 周昇1240109135 我是一个热爱美术的人,但是我从没有深入的理解过印象派的作品, 自从上了美术鉴赏这门课之后。我开始关注美术作品和印象派作品,尤其是梵高的作品我尤为的钟爱,我从他的作品看到生活的美。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七月29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拾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拾土豆者》在现存的梵高的油画中,这幅是最早期(埃顿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虽然也画过数幅习作,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因此这就成为他的作品目录中登记的第一张。1881年秋,他从使用调色板的方法开始学习水彩画的画法,时常从埃顿前往海牙,求教于当时的名画家莫夫。信上曾叙述说,在莫夫处画了两张静物油画与两张水彩画。信尾又附言:“两张油画的主题是毛皮制成的小孩帽子,旁边放些土豆及甘蓝。”这一幅画是其中的第二张,他在下一封信上说:“这不能算是杰作。但总比以前所画的完整些,至少我相信有更逼真的感觉。

《塞纳河滨》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从小就活在妈妈对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中,或许这就注定了他的性格比别人抑郁和多愁。 文森特·威廉·梵高的一生的艺术之路 早期作品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就在这个时期他的第一幅在他的生命中的著名作品诞生了,《吃土豆的人》。 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管- 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梵高英语简介

Something about Vincent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was a post-Impressionist painter of Dutch origin whose work, notable for its rough beauty, emotional honesty and bold color,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20th-century art. Van Gogh began to draw as a child, and he continued to draw throughout the years that led up to his decision to become an artist. He did not begin painting unti l his late twenties, completing many of his best-known works during the last two years of his life. In just over a decade, he produced more than 2,100 artworks, consisting of 860 oil paintings and more than1,300 watercolors,drawings, sketches and prints. His work included self portraits, landscapes, still lifes, portraits and paintings of cypresses, wheat fields and sunflowers. Van Gogh spent his early adulthood working for a firm of art dealers,. One of his early aspirations was to become a pastor and from 1879 he worked as a missionary in a mining region in Belgium where he began to sketch people from the local community. In 1885, he painted his first major work The Potato Eaters.. Later, he moved to the south of France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strong sunlight he found there. His work grew brighter in color, and he developed the unique and highly recognizable style that became fully realized during his stay in Arles in 1888. After years of painful anxiety and frequent bouts of mental illness,[1][2] he died aged 37 from a gunshot wound, generally accepted to be self-inflicted (although no gun was ever found).[3][note 2] His work was then known to only a handful of people and appreciated by fewer still. Quarrel with firend

色彩的情感表达

色彩感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殊功能。“美丽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这是诗人泰戈尔说的一句话。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美感中最大众化,最普通的形式。色彩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它是世界性的。色彩所抒发的情感是全人类的,但又是私人的,它所表达的确又是个人最内在的心情和情绪。色彩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我们却能从其中感受到色彩所表达的情感。而且任何色彩的出现都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色彩本身是没有注定情感内容的,但它能引起心理活动。人们的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情感的面纱,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自然界,当凭借多年的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产生一定碰撞时,就会使我们读懂色彩所表达的情感。一、色彩的心理(一)色彩的联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在认识和辨别自然界色彩的同时,常常由色彩视觉而联想到一些相应的事物,这称为色彩的联想。色彩的联想是自由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受个人的经验,记忆思想等影响。色彩的联想有两种,具体联想和抽象联想。具体联想是指人们视觉看到某种色彩时,而联想到自然界的相关事物。例如,从绿色联想到万物生长,蓝色联想到茫茫大海。抽象联想是指人们视觉看到某种色彩时,而联想到依稀抽象的概念。例如红色引起的具体联想一般是太阳火焰等。抽象联想却是热情和温暖的抽象概念。色彩的抽象联想也是色彩的情感联想。(二)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作为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只是一种物理现象。自身不体现思想和情感。但我们却能感觉到它的情感。这是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世界,积累了许多色彩视觉经验。一旦经验与外来色彩刺

激产生共鸣时,就会产生情感联想,左右人们的情绪,产生使人兴奋或沉静的作用。这称为色彩的情感效果,情感联想是抽象联想。二、在绘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在绘画诸要素中,色彩是最具情感特征的。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是能否体现画面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生命力所在。色彩对于画家而言犹如一种同观众进行交换的语言,它往往体现出画家个人独到的体验和感受。色彩传达画家的情感表达画家的思想,且展示画家独有的主体意识。(一)后印象主义的色彩及其情感表达在用色彩强烈表达感情的画家中,荷兰画家梵高,是大家很熟悉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是一个对受苦的下层人民怀有热爱,对资本主义现实深感悲愤的人道主义者。在《吃土豆的人们》一画中,用黑棕的色彩画出幽暗灯光下,贫苦的家庭在吃着粗陋的晚餐。这类作品,反应了他情感上的真实感受。后来,他的大量作品却一变低沉为响亮和明朗。好像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的强烈的理想和愿望。他的画面上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他的《向日葵》用丰富的黄颜色和有力的笔触,表现出花朵飞动的神态和秋天成熟了的葵子饱满沉实的质感,通过绘画出植物的饱满与生机反应出对生命的理解。而淡蓝的背景与黄色的花相衬,更加强了欢快嘹亮的调子。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他一改别人忌用纯黄大色块的传统,都是以黄为主,一黄到底。大管大管的黄色使用,被他淋漓尽致地涂抹在画布上。然而这种大胆色彩的使用,正同画家内心深处的孤寂燥热及身体上的病痛相吻合。表现出他狂躁不安以及对不公命运的的抗争。梵高画上强烈的色彩令人感到亲切深厚,看似单纯

《浅析梵高的绘画风格》全解

一、梵高的生平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北部一个名叫松特丹的小村,家中除了父母,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提奥。梵高家族中有很多人从事过与绘画相关的工作,童年的梵高曾跟随富裕的伯父们住在豪华的别墅,那里有丰富的绘画收藏,身处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相对良好的绘画环境,造就了他的善良和对自然界、对动物、对花鸟,甚至鸟巢的倾心关爱和敏感。这些品质影响了他注定为爱情、友谊、艺术而献身的一生。 当梵高遭遇了痛苦的感情世界、悲悯的传道士以及自虐式的基督情怀和种种不幸后,终于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伴随着痛苦的冲突和摇摆中彻底的发现了自我。 二、梵高的绘画风格 梵高27岁时依靠弟弟提奥的支持正式走上绘画道路。在梵高十年艺术生涯中,曾辗转于海牙、德莱塞、纽南、安特卫普、巴黎、阿尔、圣雷米精神病院、奥维尔等地,绘画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撑。虽然有时不得不像流浪汉一样到处漂泊,但艰难的岁月里梵高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大自然,思考着对象身上本质的东西,在画布上深情地倾诉着其独特的美。 梵高绘画作品的许多特点中最有价值的是他对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未来的画家就是尚未有过的色彩家”是梵高的一句不朽名言,不仅概括了梵高的创作理念,而且揭示出色彩这一重要的绘画语言,当成为艺术家激情甚至生命的有机体时,便具有了一种艺术精神意义的深刻道理。在梵高之前,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有古典主义的固有色、印象主义的条件色,但没有一位像梵高那样将色彩提升到一种绝对的精神现象予以重视。印象派画家们把色彩提升到审美的重要地位,也仅仅是一种表层的自然再现,缺乏艺术感染的精神内涵。梵高对色彩的认识与创新并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是在外部条件影响之下通过内在的动因而实现的。他接受了鲁本斯、德拉克洛瓦等画家那种以热情而奔放的性情抒发和饱满富丽的色彩表现的创作方法,并受印象派画家的启示,梵高调色板上的颜色变得干净而明亮起来,也学会了面对自然直接观察和感受的创作方法,当梵高结识了高更等一批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画家时,他意识到艺术创新是艺术家的根本出路。 一个不能得到直觉充分推动的人,会像是一只进入赤道无风带的船一样,很难达到艺术表现的核心或极至境地,而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种天生自然的推动力,一种直接的需要,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思想马上表现为艺术形象不可。梵高自身具备了这一点,也做到了这一点,在色彩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他的色彩冲破了前期印象派对自然色彩真实反映的束缚,并开始大胆地随心所欲地使用色彩。尽管是面对自然写生,画面色彩已经带有抽象因素:不重视立体、空间和阴影的表现,只强调色彩的对比效果,这种抽象是主观情绪的表达,从而产生了装饰效果,他是通过使用光亮明快的夸张色彩、大色块的对比和绝对的黑白来实现这种装饰的。 梵高用最大的热情接受色彩鲜明、色阶丰富的印象主义绘画方法,并开始热衷于与这

美术鉴赏论文关于梵高

美术鉴赏论文 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 一、对绘画的鉴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

梵高作品《星夜》介绍

《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又称”凡高”,以下称“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有《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扰,曾割掉耳朵,后在法国瓦兹河饮弹自杀,时年37岁。 50年代 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1819-1907)的长子。 1855年2月17日,文森特的妹妹安娜·科莉妮娅·梵·高诞生。 1857年5月1日,梵·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奥诞生。 1859年3月16日,妹妹伊丽莎白·梵·高诞生。 60年代 1861年梵·高画了人生第一幅素描——《猫》,但在母亲的夸奖中顺手撕毁了。 1862年3月16日, 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诞生。 1866年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年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梵·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学校。 1867年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诞生。 1868年3月离开蒂尔勃格文法学校。 1869年3月进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塞尔分店工作。 888年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罗旺斯阿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5月迁入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10月20日高更来与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提奥的帮助,梵·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 1889年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4月17日,泰奥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结婚;5月,梵·高自愿进圣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来访;画了许多画,主要是风景;开始绘制丝柏树连作。在住院后一个月,创作了他最著名的画之一,《星空》幅画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梵·高更在马称举办印象派和综合派的画展。梵·高在巴黎见到蒙克。

美术鉴赏梵高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梵高作品赏析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采用点彩画法。 他的大部分作品如《奥维尔教堂》等,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梵高最早的油画——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年—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

梵高简介

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目录 1人物简介 梵高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61年梵高开始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直到约莫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

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奥,其从不间断、无私的提供梵高经济资助。他们终身的友谊可于他们在1872年8月前往来的多封书信间查证。 2生平经历 2.1早年生活 梵高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达的村庄津德尔特。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与西奥多鲁斯·梵高(Theodorus van Gogh)之子,其父西奥多鲁斯是荷兰归正宗教会的神职人员。文森特以他的祖父为名,其也是恰一年前头一胎死产的哥哥的名字。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并不罕见。文森特在梵高家族中是个常见的名字;他的祖父(1789–1874)于1811年在莱顿大学得到神学学位。祖父文森特有六个儿子,其中三名是艺术品商人,包括另一个在梵高信中称呼其为―零屌叔叔‖的文森特。祖父文森特或许是被轮到以他父亲的叔父——成功的雕刻家文森特·梵高(1729—1802)——命名。艺术与宗教是两项深深吸引著梵高家族的职业。他的弟弟西奥·梵高于1857年5月1日出生。梵高有第三个弟弟柯尔,还有三个姐妹:伊丽莎白、安娜与维尔敏娜。 文森特小时候是个认真、沉默与慎虑小孩。1860年,他到尊得特乡村学校就读,其唯一的老师是天主教徒,并有约二百名学生。自1861年起,他和他的妹妹安娜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师指导,一直到1864年10月1日,他到了荷兰泽文伯根的私立珍普洛维利寄宿小学就读,离他家约有20英里(32千米)。 1869年至1876年,他分别在古庇画行(Goupil & Cie)的海牙、伦敦、巴黎分店就职,遭解雇后前往英国的拉拇斯卡托(Ramsgate),在寄宿学校服务。他在1877年于多德雷赫

梵高作品赏析

梵高作品赏析 画家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又称”凡高”,以下 称“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 -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 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 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 义。 18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扰, 曾割掉右耳,后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时 年37岁。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名作赏析: 《夜晚的咖啡馆》油画 《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 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 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 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 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 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 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

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星夜》油画 《星夜》是一幅既亲 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 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 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 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 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 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 大的白杨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油画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 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 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 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 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 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世界把自己的 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 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 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十五朵向日葵》油画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 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 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 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 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

用色彩表达情感

教案检查签名: 《用色彩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列举大量图片实例,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了解装饰色彩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并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装饰色瓷彩作品实例分析,了解装饰色彩的基本特征。通过应用装饰色彩进行简单的色彩设计联系,来把握这些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分组合作学习。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感知色彩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色彩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会运用色彩的明度与纯度,表达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教学重点: 了解装饰画在应色和造型方法上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感知各种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色彩内涵,运用装饰色彩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能有创意地运用色彩,表现出装饰色彩的特点及风格。 教学准备:

教案检查签名: 教师:PPT课件,辅助音乐,有色卡纸。 学生:铅笔,勾线笔,油画棒、水粉或水彩颜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观察理解法、分析比较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色彩与情感的交响_梵高《向日葵》

色彩与情感的交响 ——赏析梵高《向日葵》 梵高是法国后印象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对生活和艺术同样充满着炽烈情感的画家。梵高虽已作古,但其灵魂没死,艺术没死,风格没死。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梵高是人类美术史上一位罕见的现代派艺术大师,他的不朽作品足以证明一切。《向日葵》便是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一幅,其色彩与情感的融合,技法和主题的融合,形式与内容的融合都达到了高度的协调和完美的统一。 《向日葵》的画面具有火辣的明快,能反映画家难以抑制的激情。他那惊人的勤奋、率真、单纯和激越都化为画面上鲜亮的色彩,旋动的笔触和富于感情的表现的结构。《向日葵》画面上一丛丛如阳光般灿烂的深黄的葵花,插在淡黄色的陶罐中。在含有蓝色的白背景衬托下,强烈的黄色色阶显得分外明快,饱和而又辉煌,充分展现出了阳光下葵花的勃勃生命力。 《向日葵》呈现出了一盆朵朵将凋未凋的葵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孤零零的插在花瓶里,配以耀眼的黄色背景,给人以凄凉之感,似乎是那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让人为之心沉,看到了欢欣,也看到了寂寞。向日葵是梵高的精神物化,黄颜色代表了明媚的阳光,他把光看作是生命,看作是力量,看作是生生不熄的源泉。在他眼里,向日葵是地上的太阳,是他的化身。他每天和向日葵一样,从早上就追逐太阳,一直到太阳落山,向日葵是他的自画像,他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生命,那挺拔有力的葵花,像针一样的饰叶,扭动而坚实的笔触,正是梵高性格的真实写照。 此画几乎完全用黄色来完成,它已不是印象派那种补色的关系,而是梵高的理解性用色,它将物象明确的体积关系与他个性的主观用色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虽然那是没有一点真实感的色彩,可是却暗示着一种狂纵的情绪。黄色象征着光明,希望,辉煌,代表着纯洁,动力,醒目。梵高将其熔铸于其中,如同跳跃的音符,诉说着其内心的情感。黄色,似乎是一簇火焰,仿佛是梵高内心情绪的反映,这种火焰般的情绪时刻在燃烧,成为永不熄灭的精神,暗示着他的精神意志。 这幅《向日葵》是情感与色彩的结合,它通过独特的艺术魅力,创造出了感人形象,梵高的《向日葵》笔触激烈奔放,线条扭结在一起,那向日葵像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焰,让观者

用色彩表达情感教案

《用色彩表达情感》教案 教材分析: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在方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大量图片实例,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了解装饰色彩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并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装饰色瓷彩作品实例分析,了解装饰色彩的基本特征。通过应用装饰色彩进行简单的色彩设计联系,来把握这些基本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分组合作学习。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感知色彩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色彩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会运用色彩的明度与纯度,表达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美、自然美、 社会美、艺术美。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画在应色和造型方法上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感知各种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色 教学难点:能有创意地运用色彩,表现出装饰色彩的特点及风格。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辅助音乐,有色卡纸。学生:铅笔,勾线笔,油画棒、水粉或水彩颜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观察理解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二、新授部分: (一)色彩与联想(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回答)色彩刺激往往由于接受者的丰富的心理体验而自然地将其与某种心理感受、情绪甚至概念联系起来,如红色系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和热情、喜庆、积极相联;蓝色系给人以清冷的感觉,和宁静、理智、高雅相联等。下面就几种常用的颜色分别加以说明。红色:具体联想:太阳、红旗、火焰、喜。抽象联想:热烈、积极、青春、健康、新鲜、温暖、革命、愤怒、危险。黄色:具体联想:黄金、沙漠、灯光。抽象联想:光明、愉快、富贵、快乐、刺激、警惕。绿色:具体联想:草原、森林、大地。抽象联想:自然、健康、新鲜、安静、清爽、和平、成长。蓝色:具体联想:天空、海洋。抽象联想:理智、科技、深邃、诚实、寂寞、冷静。白色:具体联想:雪、云。抽象联想:纯洁、神圣、清白、明快、空虚。黑色:具体联想:夜晚、黑发。抽象联想:沉着、厚重、高级、衰老、绝望。触觉感受:厚硬。(二)绘画中色彩情感表达(1)课件展示《幽谷清霞》师:这件作品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画家要给我们传递哪些信息?生:画家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泼墨泼彩技法,营造出一种苍劲浑厚之美。生:我明显感受到画家心中强烈的表现欲与激情。(2)课件展示教材中

对梵高作品的鉴赏

对梵高作品的鉴赏 摘要:本文是对梵高的一生艺术生涯作了简单的总结。作者对梵高这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其中两幅画作作了赏析,分别是令人神思的《星空》和使人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意念的《向日葵》,并因为梵高的画作启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现状的启发。 关键字:艺术家梵高星空向日葵 对于美术,我算是一个行外人,但是自从上了美术鉴赏这门课之后。我开始关注美术作品,尤其是梵高的作品我尤为的钟爱,我从他的作品看到生活的美。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七月29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①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拾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从小就活在妈妈对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中,或许这就注定了他的性格比别人抑郁和多愁。 文森特·威廉·梵高的一生的艺术之路 早期作品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就在这个时期他的第一幅在他的生命中的著名作品诞生了,《吃土豆的人》。 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美术鉴赏梵高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梵高作品赏析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她就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就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她早年做过职员与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她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与失败,最后她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她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 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与习作后,她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与她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她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她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就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与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1886年,她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她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与色彩强烈。而当她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与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就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她仍然坚持作画。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她的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她曾说: “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她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 “她就是她时代中最热情与最抒情的画家。……对她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与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她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她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她意味着就是一个充满狂热与甜蜜的谜,她希望她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她认为:“颜色不就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就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她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她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她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她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采用点彩画法。 她的大部分作品如《奥维尔教堂》等,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与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与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与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与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与扭动。 梵高最早的油画——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与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就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年—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她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凡高就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她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她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她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就是永恒不变的。 她的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与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