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当前民营银行发展路径的思考_银行管理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当前民营银行发展路径的思考_银行管理论文
关于当前我国开放民营银行的问题,最近理论界讨论较多,讨论的焦点在于民营银行的发展应采取怎样的发展道路。
我们认为,要选择一条正确的民营银行发展之路,首先必须弄清楚开放民营银行的根本目的,其次还要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发展道路的现实可行性。
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发展民营银行的目标取向关于发展民营银行的目的,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两个:一是支持民营企业说;二是深化金融改革说。
那些积极呼吁开放民营银行的人大多将前者放在首位,即认为当前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得到国有银行的充分支持,因此要求尽快新设一些民营银行来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第一,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只是说明民营企业的贷款愿望大于银行对其资金的供给愿望,但不能说明银行没有满足民营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
这里的有效贷款需求是指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贷款需求。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必须以控制风险为前提,只有那些有发展潜质、经营管理良好、有担保、能给银行产生效益的企业才能为银行所接受。
企业的贷款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并没有什么不正常,不能因此就认为银行金融服务的效率很低,相反,恰恰是银行业的自我约束能力逐步增强的反映。
贷款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信用问题,增大了银行贷款营销的难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贷款难和企业贷款难应该是一对合理的矛盾。
近年来国有银行经营不断改善,盈利逐年增加,不良贷款的存量和占比已连续几年保持双下降,这说明目前银行的贷款政策基本上是合理的。
第二,民营银行不可能超越基本的贷款原则而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
事实上目前国有银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政策上并没有任何歧视政策,对中小民营企业支持不够,主要还是从经营风险控制方面考虑的结果。
现有的一些带有民营特征的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也没有显示出对民营企业贷款有什么特别的偏好。
最近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应宜逊对杭州市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调查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个体工商户贷款甚少,有半数银行未对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而且小额贷款比重很低,10家银行中单户贷款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比重有5家银行低于建设银行的0.2%。
股份制商业银行难以很好地适应中小企业这一客户群,其中大多数银行甚至比四大国有银行更倾向大客户。
将来新型的具有良好经营机制的股份制民营银行,从风险控制和利润最大化出发,未必会支持民营中小企业。
第三,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离不开普及城乡的服务网点,民营银行这方面显然无法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体系优势相提并论。
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服务方面,看不出民营银行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如果按一些人的观点,民营银行是定位为一些社区小银行,那么它也只能在社区范围从事金融服务,要想真正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民营银行就得遍布城乡,果真如此,就很有可能又走上了改革初期发展城市信用社的老路。
因此,民营银行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将发展民营银行的立脚点放在支持民营企业显然是一个错误,它既不现实又不科学,会使我们在民营银行及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上产生错误的判断,付出更多的改革成本。
我们认为,必须将发展民营银行的问题放在整个金融改革框架中统筹规划,其目标取向应主要是借助民营银行的发展,
在产权制度上触动国有银行的神经,促进国有银行加快改革步伐,带动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
二、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一)增量发展模式当前金融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但首当其冲的应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
对此,很多人提出一个办法,即可以照走我国企业增量改革的成功道路,在对国有企业动大手术之前,在外围开放民营企业,结果国民经济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迅速超过国有部门,逐步稀释国有企业的包袱,使国有部门最终的产权改革变得较为容易,最终实现国有部门的改革目标。
从理论上讲,增量发展民营银行的模式,可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督促国有银行改善管理,进而推动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
但是应该做什么并不等于能做什么。
在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照搬企业改革的模式增量发展民营银行,以此推进国有银行改革缺乏现实可行性。
第一,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带来真正竞争的市场环境。
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改革中的增量部分即民营经济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发展过程中可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都是极富生命力的,因此民营经济才显得生机勃勃,才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带动国有企业改革。
而银行业则不同,我国目前银行是进难退更难,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十分不畅,退出就意味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没有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发展再多的民营银行,金融市场仍然是一个只进不出的市场,不可能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我国现在已经有一些带有民营色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在成立之初可以说没有任何负担,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资产质量虽仍好于四大国有银行,但与国际标准比起来,差距已经开始显现,并有逐步拉大的趋势。
如果说入世之后,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国有银行的状况令人担忧,实际上股份制银行的状况也令人担忧。
如果根本的问题不解决,盲目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其态势同样不容乐观。
第二,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减轻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
对于一般国有企业来说,改革主要的障碍是人员负担,由于庞杂的人员和由此带来的住房、工资、福利等一系列问题,使国有企业无法与民营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此在外围发展民营企业,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中的职工会主动离开,于是减轻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压力。
而银行业改革主要的障碍是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它不会因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而减少。
相反,增量发展模式中,处于竞争劣势的国有银行将首先受到冲击,竞争的加剧将会使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减弱,不良资产状况更趋恶化。
第三,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将使整体金融风险明显加大。
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经营风险仅限于企业自身,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破产倒闭,因此风险涉及面小。
而银行的风险则不在银行本身,而在于给广大存款人带来的风险。
银行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支付问题,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那些希望尽快发展民营银行的人只看到民营银行促进竞争的一面,却没有认真分析这种竞争会不会过度。
我们虽不能断定目前银行业的竞争是否过度,但至少现在的竞争已经很激烈。
试想将来又有大批中小民营银行介入进来,竞争的结果将是你死我活,如果是一般企业,死一批,再发展一批,倒是有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保持生命盾众但对目前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完全的市场竞争法则,是行不通的。
一家银行倒闭,有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业的信誉风险和金融危机。
[1] [2] 下一页
(二)存量改造模式有些学者很早就提出,发展民营银行不需要新设银行,可以通过改造现有银行机构的办法来实现,这样既解决了国有
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也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通道。
但这一观点很快就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比较典型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存量改造的方式是害怕风险而裹足不前(徐滇庆,2002),认为这是对发展民营银行的一种否定。
他们承认,由于我国目前在存款保险制度、法规建设及银行监管体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开放民营银行存在较大的风险,但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去创造条件,而开展民营银行的试点则是金融创新的一个动力,可以通过试点来摸索开放民营银行的经验。
第二种是认为这种“存量改造”式的方法延续的是一种“搭配销售”的策略(尹龙,2002),这种策略对于劣质产品生产者是一种占优策略,但对于优质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公平,只不过是强制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满足其效用。
而产权的“搭配销售”则可能使总体效用锐减为零。
这种观点对存量改造的可行性提出异议。
对于第一种看法,我们认为,第一,采用存量改造的办法确实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大的金融风险。
从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开放民营银行的风险是很高的。
比如,智利、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捷克、俄罗斯以及一些前苏联国家,在没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配套体系的情况下开放民营金融或实行金融自由化,都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
从我国情况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盲目发展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结果造成这些机构短期行为严重,经营管理混乱,最后只好进行撤销、关闭、兼并和重组,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因此金融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底线,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改革,这才是我国渐进式改革道上一
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