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篇综述第四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关于综述部分,可以用15分钟的时间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简要概括,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书上具体内容安排给学生课后看。

这个时期与前八十年相比,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然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不同的是,这段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中国人救国理念和道路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中国自身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也孕育了新的革命因素。

在内外已经变化的条件和因素影响下,我们的救亡图存有了新的理念选择和路径取向,并最终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争取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谋求自身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政治前提。

这30 年是翻天覆地的30年,跌宕起伏的30年,辉煌壮丽的30年! 这30年同学们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
1、这30年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的社会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斗争的主力;由于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除农
民外,中国的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营垒,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2、这30年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由此证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正确的抉择。

学习这30年的历史,我们在宏观方面要了解两个大问题:
1、这30年的巨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2、这30年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共产党成立以后,国际、国内时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过程,搞清楚这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政治基础、形成的标志;懂得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尤其应该懂得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认识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教学要点: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

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
1912——1916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1920年,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0——1924年,是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4——1928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

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

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动乱性。

孙中山:“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

2.先进中国人的思考: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涮干净不可。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1915 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陈独秀《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后来..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

提倡“破除迷信”的口号。

《新青年》和改革后的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2)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

科学与民主——现代价值的重建目标,反传统的理论依据。

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想适应。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进攻,鲁迅《狂人日记》等。

“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并以西方的文艺复兴为楷模”——《新潮》发刊词
新文化运动中个性人物:
蔡元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1904年创立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16年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蔡元培,一位卓越的大学校长,正是他和他的大学开创了一个空前辉煌的时代。

一种平等自由的精神魅力使青年学生们深受感染。

以罗家伦、傅斯年为代表的一批学生纷纷出版刊物,以各种形式自表达自己的观点。

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最为活跃的思想空间。

按照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的改革方针,蔡元培在极短的时间内,奇迹般的将这所半衙门机构变成名符其实的中国最高学府。

这种现代大学的精神和风骨,是这个世纪的珍贵遗产,必将传之久远。

从最初具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翰林学士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离经叛道,混淆纲常”的婚恋观念也对后世的“男女平等”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蔡元培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由“六礼”到中西合璧,再到婚姻自由、平等,其间充满着传奇,也正好印证了他本人一生的思想变革及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狂儒、怪杰、拖长辫的北大教授:辜鸿铭
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

13岁时随义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歌德母校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而后在法国、意大利游历和学习。

总共长达14年在欧洲游学,后回国做官执教。

几乎全盘洋化的学者,却是一副灰白小辫、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直到终老,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反对西方的共和,却热衷中国的帝制。

视妇女缠足为国粹,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曾为此留下世界级辩论:“壶一杯众”论,年过花甲,背诵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

胡适,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首倡文学改良。

第一首白话诗《朋友》后改为《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1902年初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
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任大学教授,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四卷五号上,为鲁迅所作。

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反动本质。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正规的全部传统文化。

指出,孔学不等于全部国学,也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更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

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如下列名言所说:
恩格斯:“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德国人的思想灵魂深处..德国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海涅:“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
毛泽东:“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在思想武器上,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
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3)在思想方法上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

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4)在范围上,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新文化运动的后果: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

(例: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毛泽东:“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
了、增长了、发展了。

”“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


李大钊:“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


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的怀疑,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思想土壤。

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推动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2、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转变?
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俄国对华宣言的鲜明对比。

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1923年,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列宁在全部497票中得227 票,高居榜首。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发表于《新青年》的代表作。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初,一战中获胜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中国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派代表出席,“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主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并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本。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发生有其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

最后,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 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

(2)6月5日,以无产阶级为主。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对“彻底性”的理解: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3、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现实意义: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1998 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作《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的讲话。

思考讨论题: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参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第139页)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
第一,从政治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精神极强,极易引起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共鸣。

(来自西方,批判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批判性)
斯诺:“在这样一个国家里..10 到12 岁的童工..在晚上时常被关起来,睡在他白天操作的机器之下的破布堆里;人们不必要有锐利的观察力,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宣言》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
奉为圣经。

此外,中国人所遇到的西方民主,只是在其担任了外国警察的角色,及保护以暴力夺取中国的权利与利益这几方面。

因此,人们也无需仔细研究,便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立即可以完全接受马克思对西方民主的伪善所作的藐视性抨击。


第二,五四运动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一战是对传统西方文明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一次大暴露。

一战后,欧洲思想界的情绪悲观,西方传统政治、经济秩序受到挑战。

一方面,使某些中国人更加坚守中国文明的旧途;另一方面,使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探寻突破传统的新路。

2、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
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其次,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

再次,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吴玉章等。

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继承了
五四运动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赋予新的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第一阶段,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 年1 月..有人呼吁..“劳动团体应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

1920 年8 月创办《共产党》月刊,1920 年秋到1921年春李大钊、董必武、毛泽东等在各地成立了数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第二阶段,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也学习列宁原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工作。

同时,与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思想流派的论战:
(1)李大钊与胡适: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胡适:“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其实质是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其实质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2)李达、陈独秀与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战。

(3)李达、陈独秀与区声白、黄凌霜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结果: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界线。

推动了进步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举例说明:如工人夜校)
马克思主义者到工厂去当工人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创办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

如:《劳动音》《劳动界》《工人月刊》等。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蔡和森..“一个革命的政党在革命高潮中完全不能领导,可见他快要死亡了,故此次运动中的一般新领袖对于国民党均不满意,而有利于新的政党产生,中国革命需要组织各派力量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引导革命的党了。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
的发展,为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列宁:“由于在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上海,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

它一定会建立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民主工党。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与表现。

邓中夏..“五四运动中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一方面,一部分工人在与这些知识分子接触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从而使自己具有了阶级觉悟,从而出现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如邓培。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理解工人的疾苦,看到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同情工人,使得知识分子工人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