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不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受到外部挑战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萌芽、成形和发展三个阶段,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以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策略。

中国现代化赖于中国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因此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已成为目前中国教育的热点问题,本文就什么是教育现代化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分析。

一教育现代化的概念
教育现代化概念目前众说纷纭,研究者们的说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观点是从功能的角度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为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以满足培养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第二种观点是从内容角度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体系、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变革,并逐步达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种观点是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持续发展过程,是指与教育形态的不断变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教育现代性则主要包括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国际化、科学化等等。

以上是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描述了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简言之,教育现代化即是教育的现代转化,是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先进水平的动态变革过程。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历史就象一面镜子,要正视中国目前的教育现代化问题就必须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自近代以来,在全球教育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大致走过了以下三个大的阶段:
1、萌芽阶段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的起步较欧美晚,大致与日本、印度同时代,发端于清朝末年(1840一1911)。

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并不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挑战自觉回应的结果,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统治阶级不得不认真对待中国的生死存亡问题。

鸦片战争的炮声为清王朝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敲响了丧钟,迫使清朝统治阶层不得不寻求富国、强兵之术。

龚自珍、魏源等人作为最先觉醒的一批知识分子,积极主张“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喊出“师夷之长以制夷”的口号。

[1]他们把学习西方军事及其他科学技术看作是自强求富的切入点,并且把它作为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教育思想是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服务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了洋务教育思想的实质,同时也是洋务派培养洋务人才的指导原则。

1862年在北京创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教育快速发展的标志,并且成为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的分水岭。

此后,一大批新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综合学堂相继创办,甚至被传统教育所不屑一顾的科学技术教育也开始进入官方学校教育体系。

另外,洋务派还派遣学童出国深造,古老的大地上产生了一些具有现代性的因素,但新式学堂甚少,科举制度依旧。

甲午战争以后,通过维新变法,提倡西学,广设西式学堂,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教育现代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到了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为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不得不于1901年实行新政,新政期间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1904年废止科举,1905年成立学部,以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体制、考试制度、课程设置已具雏形,但与我们的近邻日本相比,清末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步伐甚慢。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失败,从中日双方战争的实力之悬殊就足以折射出日本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迅捷与有效。

清末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进展缓慢,和当权者的忽视与顽固势力阻挠
不无关系。

2、成形阶段
1911年民国建立,中国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这时期注重的是观念的革新、文化的重构,强调并且突出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最终是要培养具有“民主”和“科学”的新型人才。

1915年《新青年》创刊,我国思想界更加活跃。

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国外理论著作的涌入和外国教育家的来华,将民主与科学教育思潮进一步推向深入,众多的教育流派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标志着清末以来中国教育思想进入了一个活跃的时期。

辛亥革命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推行“三民主义教育”,提出“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及、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的教育口号。

[2]这时期虽大大推进了教育现代化,但由于其统治能力有限及统治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它并不能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现代化政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指导),加上持续的战争的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进展不是十分理想,不能过高评价。

3、发展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战乱结束,教育开始进入和平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呈现出新的气象。

在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新教育的方针:“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于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3]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革命战争年代边区、解放区政府已经取得的教育经验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走过的教育道路,制定了“全心全意地”、“系统的”、“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教育目标,最终形成了建国初期“全面苏化”的教育局面。

1958年,毛泽东根据中国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且在《工作方法》(草案)中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具体意见。

但这种新气象不久就被50年代末的冒进式做法和一些“左”倾的做法所取代,使教育受到伤害,而60年到70年代的教育又因“文化大革命”而陷入低谷。

直到1976年以后,教育界开始拨乱反正,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确定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国家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教育现代化才重新步入正轨。

从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以后,教育界不断进行教学摸索和理论建构。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

江泽民同志指出,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
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要在舆论宣传、体制改革、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继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有这些都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和国民教育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认识到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多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教育在民主化、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人本化等方面的变革已取得了巨大进展,成就举世瞩目,此处不再赘述。

但同时也存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布局、教师队伍、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绘了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现状:“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

”[4]这说明我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仍任重而道远。

特别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国外的教育机构已经进入国内,国外的教材已被国人使用,国际化的考试已风靡中国,国外的学历文凭也己得到国人的认可,中国教育市场作为服务领域对世界开放己经成为事实,这意味着中国参与国际教育教育竞争己正式拉开帷幕。

有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就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而言,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因此,中国教育必须加速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主动与国际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勇于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才能在竞争上抢占先机。

注释:
[1] 魏源,魏源集(上)海国图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07页
[2] 宋存戈,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3] 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4] 郭蓝燕等《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人力总量巨大、质量偏低》,《中国青年报》,2003.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