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

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

图书馆百年精神之精萃

图书馆史料必藏之珍本

图书馆员培训必读之教材

社会了解图书馆之窗口

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的《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由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发行。

89岁高龄的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中科院院士、延安中山图书馆名誉馆长于光远先生欣然受聘为本书的荣誉顾问,并亲自撰文《我与图书馆的七十载情缘》。《丛书》编委会主任为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周和平,《丛书》主编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党委书记詹福瑞。

全书分《百年大势》、《百年情怀》、《百年人物》、《百年文萃》、《百年建筑》等五个分册,每册平均30万字,共约150 万字,图片数百幅。书名、序言、目录等均配有英文译文。

全书从历史的、人文的,以及学术研究、建筑文化等各个层面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历程作一完整而深入的诠释和展示,借以传承“智慧与服务”的行业精神,彰显前贤,激励后学。同时,以此祝贺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25周年。

《百年大势——历久弥新》

该书分为两大部分:“世纪回眸”浓缩、提炼百余件重要历史片段,图文并茂,生动描述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百余年间中国图书馆事业兴起、成长、发展乃至兴盛的全过程;“前景展望”深刻剖析了目前中国图书馆学的现状与架构、图书馆行业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机遇,进而勾勒出未来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吴慰慈、詹福瑞、张晓林、倪晓建、吴建中、李国新、陈传夫、杨沛超、程焕文、胡越、柯平、赵红川等12位被采访者是目前国内图书馆界的精英,他们的学术思想、行业知名度、政策水准以及洞察力,都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因而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和垂范作用。前后两部分相互呼应,共同构撰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大势。

本书在描述历史时用辞精到,力求客观准确,让史实说话,而不做过多的主观评价;展望前景时力戒官话、套话,见解精辟透彻,富于创新意识和前瞻性。凝重与睿智结合,回首历史与展望前景相贯通,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冲击力。

《百年情怀——天堂,图书馆的模样》

书中所收212篇作品系从全国各地1400多篇征文中精选而来。作者既有于光远先生这样德高望重(89岁)的世纪老人,也有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年;有桃李满天下的教授、博导,也有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有威重一方的馆长、书记,也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馆员;

有功德圆满、闲适在家的退休干部,也有下岗待业、生活困顿的国企职工;有游历中西的饱学之士,也有行动不便、渴望美好生活的先天残疾。他们资质不同,景况迥异,但却都有一个挥之不去、难于割舍的共同爱好——热爱读书、热爱图书馆。

本书集中体现了《丛书》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情怀。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馆舍、馆员(读者)、馆藏(书刊文献)这图书馆三要素当中,人是第一要素,承载着守护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智慧的重要职责,而生动展现馆员(读者)对书、对图书馆的真情实感、爱恋情怀,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本书作者年龄不同、文化素养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故作品风格亦各有千秋,或清新灵秀,或精到透辟,或酣畅淋漓,但所言所述均系发自内心的真情道白,故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百年文萃——空谷余音》

本书甄选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精粹文论六十篇,作者既有罗振玉、梁启超、沈祖荣、刘国钧、杜定友、王重民等文化名人、学界耆宿,也有近年来在业内崭露头角的年轻才俊。全书按时间脉络及学术特点,划分为九个发展段落,并采取分段评述,逐篇导读的形式,提要钩沉,剖文析理。原著与导读有机结合,厚重与睿智双重并举。俯仰之间,百年精粹,洞然于胸。实为图书情报工作者研习之必备者。

《百年建筑——天人合一馆人合一》

本书收录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21家国内著名图书馆的建筑人文历史资料,其中包含数百帧珍贵照片。同时,与其馆舍的兴废相关联,还有不同时期政界、文化教育珍贵历史图片。这些馆大都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渊源,且传承关系明晰,新旧界等社会名流的襄赞与关注,人文气息亦较浓厚,比如梁启超与国立北平图书馆、李大钊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朱自清与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民国政府与罗斯福图书馆、齐燮元与孟芳图书馆等等。所以,书名虽曰“百年建筑”,初衷则是希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建筑人文的兴衰起落,借以传达深刻而厚重的历史信息。故本书读者不仅限于图书馆界人士,凡关注中国近现代人文历史者,均会于本书中获得相当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