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园暴力事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校园暴力事件

篇一: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教育对策研究(定稿)

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教育对策研究

辛永林【1】曹凌【2】张春燕【3】田金凤【4】

(1.酒泉市实验中学2.少年文摘报3.酒泉市东关一校4.酒泉市教研室)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等)内外的,导致师生身体和心理伤害、造成师生财产和名誉受损、破坏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言语和行为。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暴力主要指造成身体伤残的侵犯行为,广义的校园暴力还包括校园暴力犯罪和校园欺负。因校园暴力事件而造成的人身伤害、心理摧残引起了各国政府、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如何形成求真务实、标本兼治、成效显著的预防校园暴力行动计划,各国都在进行着研究和实践。有报道显示:美国设校园警察防患未然、日本“妈妈特工队”成守护神、阿根廷商贩担任校园流动岗哨、我国曾在某些城市特警执勤护卫学生安全等等,这些做法因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校园暴力研究预防中心(CSPV)以一套比较高的标准分析评价了600多种预防校园暴力的行动计划,并推出了11个其认为比较有效的样本计划。(挪威伯根大学教授主持的)奥维斯校园暴力预防计划(BPP)以其基于学校、多层次、内容具体等特点,通过实践的检验,在美国、德国和瑞典

【1】等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从600多种预防校园暴力的行动计划足见预防校

园暴力工作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奥维斯校园暴力预防计划是从学校、班级、个人三个层面入手来应对校园暴力,总的要求是成人的意识和介入。在我们看来,其中的预防更多的体现了试图通过外在的管理、严密的监督来预防校园暴力。这种看似合理的预防计划,其实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忽视了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行动计划,效果不会令人满意。正如本课题组在有关的论文中所阐述的:“只有分析具有校园暴力倾向者的侵犯动机、暴力心理的发生过程,研究暴力倾向者的心路历程,分析研究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高度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一、影响中学校园暴力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刘霞等人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各种可能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男性、独生子女、父母关系不好、父亲饮酒等

【2】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薛玲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小学生施暴

行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分析发现:有过暴力经历、目睹过暴力事件、支持暴

【3】力观点、有不良行为、家庭高收入的学生及男生对他人施暴的危险性更大。可见,具有独生子女、夫妻关系、父亲饮酒、高收入家庭子女等特点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校园暴力倾向。结合工作实际来说,那些单亲家庭子女、家长期望过高、留守儿童、有家庭暴力、花钱大手大脚、娇生惯养、溺爱等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情感淡漠、不合群、敌对、嫉妒、仇恨、自卑等心理比较强,缺乏感恩、诚信、理解、体贴等品质。我们认为“家庭结构或功能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其典型问题是失和、失教、失德和失才,对孩子日后校园暴力倾向埋下了“祸根”。

(二)学校因素。学校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

班风学风,对中学生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然而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应试教育仍然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愈演愈烈。社会对学校的认可逐渐脱离国家对学校赋予的职责,主要问题是忽视学校的育人功能。表现在省级示范性高中盯着清华、北大录取人数,市级示范性高中盯着985大学和211大学录取人数,穿行于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的“迷津”之中。今天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研究高考考纲考点、探究教法学法、关注考试名次、组织反复考试的学校越来越多,研究学生思想成长、培养健全人格、关注行为变化、组织实践锻炼的学校越来越少。教师的更多精力集中在教学“知识目标”的达成,每堂一小测、每周一大测、甚至于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考试成了高中生的家常便饭,阅卷成了高中教师的头等大事。绝大多数教师千方百计、殚精竭虑地组题、猜题、押题,绝大数学生辛辛苦苦、夜以继日地背诵、做题、纠错和迎考。这种“比分数”“排名次”的应试教育,似乎并没有因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而淡化。只有那些学生中的学科尖子,教师中的教学能手时常在考试成绩中聊以自慰,而长期在“劝学”、“逼学”环境中学习,又在考试中多次体验“失败”的部分高中生,便会出现敌对、焦虑、恐惧、自卑、痛苦、嫉妒、侥幸、仇恨等情绪体验,进而发展为

平时厌学逃学,考试侥幸作弊。一旦被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戳穿,就会出现迷恋网络、夜不归宿、自暴自弃、谈情说爱、打架斗殴等异常行为。甚至有网络报道的“2013年9月14日,河南柘城县二高上千名学生将食堂、超市、教室、西门、寝室设施砸毁,抗议学校封校以及校内食堂超市出售高价食品。他们还围殴了学校一名主任,警察到场后没敢下车,直至学校作出让步。视频显示学生打砸食堂,餐桌椅子被毁坏一片狼藉。”这虽然是特例,但是反映出部分高中生在较高心理压力、屡遭考试失败的环境线索刺激下,容易出现目标转移、情绪失控、行为失范的群体性暴力事件。我们认为,“学校育人功能缺失”的学校办学体制,可能是部分中学生反社会行为日益突出的“导火索”。

(三)社会因素。社会多元化表现在社会舆论多元、利益多元、价值观多元、社会生活多元、社会组织多元、思想与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多元化,其显著特征是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书本文化与网络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相互涤荡。教师坚守“传统”,学生说你“out!”。不是教师坚守的不好,而是社会转型期,一部分利欲熏心、丧尽天良、唯利是图的“高科技人才”,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智能手机等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媒介,传递色情、淫秽、暴力文化,不断更新升级“网游”,使一些“失足少年”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整天整夜玩暴力游戏。曾报道“两名中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杀了7个人,号称“冷血杀手”,一个18岁,刘某;一个17岁,付某,两个都是湖南武冈人,令他们家乡亲戚目瞪口呆,膛目结舌。”从很多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播出的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分析来看,“考试屡败——厌学——上网玩暴力游戏——宣泄压抑——缺钱——抢劫杀人——不归路”是个别高中生走上违法犯罪的成长轨迹。我们认为“良莠不齐的社会多元文化”是诱发中学生反社会倾向的“催化剂”。

可以说,哪里有“围堵”,那里就有“决堤”的危险。学校如果不能真正改革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社会如果不能改变对学校的评价制度,教师如果不能开展深入细致地正面教育工作,不能使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轨道,单凭管理、高压、威慑、以暴制暴(如教师家长吓唬甚至体罚、殴打学生)等措施去应对校园暴力,靠家长的“陪读”“监视”来办教育,未来教育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当前大办寄宿制学校形势下,一些官员捞政绩,一些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