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研究进展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中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综述

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

毕业生:孙芮芮

专业:中药学(临床方向)

班级: 2013级中药临床2班

指导老师:裴妙荣

二0一七年七月

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

学生:孙芮芮指导老师:裴妙荣

(山西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030619)

摘要: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纲目》始称黄芪。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黄芪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综述立足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黄芪的化学成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黄芪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黄芪: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含量测定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本品味甘,微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本文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以后黄芪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黄芪历史沿革的研究

1.黄芪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1.1净制

关于黄芪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但仅有性味功效的阐述,未见有炮制方面的介绍。关于净制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的《金匮要略方论》[1],其要求黄芪“去芦”。其他关于净制的记载还包括南北朝《雷公炮炙论》[2]中要求“须去头上皱皮”,宋朝时提出“洗净”,明朝又有“刮皮”后入药的记载。

1.2切制

黄芪的切制技术始记载于《雷公炮炙论》[2],其要求“手劈令细,剉用”。宋代又提出“薄切、柞为细末、细切”等切制方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黄芪“炮制”项下收录的方法为“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1.3 炮制

宋代时,黄芪的炮制方法得到大力发展,不仅有单纯加热的制法,如蒸制和炒制,还提出了采用不同的辅料炮制黄芪,如蜜、盐、酒、姜汁、乳等。宋代始载有蜜制法,如蜜炙、蜜炒、蜜水拌炒、蜜蒸等;同时还有盐制法,如盐水浸焙、盐水拌炒、盐蜜水涂炙等,以及酒制法、炒制法等[3]。现行的《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芪炮制法包括蜜炙黄芪。

黄芪的炮制作用、目的和理论始记录于明清时期,如“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上部酒拌炒,中部米泪拌炒,下部盐水炒”“蜜水涂之,炙过用,补中益气;如是若实腠理以固表,须酒炒”“补气药中蜜炙用,疮疡药中盐水炒用”等[4]。黄芪蜜炙制法可增强其补中益气的作用,从而用于脾肺气虚、中气下陷之证的治疗;黄芪酒制有助于散寒,用于气虚肺寒诸证的治疗;黄芪盐制可引药入肾,增强补肾气、利水退肿的功效,用于肾虚气薄诸证的治疗。现代炮制理论认为黄芪蜜炙制法甘温而偏润,长于益气,兼有润燥作用,故较常使用。

2.黄芪炮制的现代研究

研究表明,蜜炙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较生品有降低[5],其原因可能是蜜炙黄芪黏度较大,难以粉碎、过筛,故对黄芪甲苷的溶出有所影响,及黄芪甲苷受热不稳定所致[6]。刘星堦等[7]分别用蜜炙黄芪和生品黄芪提取其总皂苷,用高效薄层层析分析了蜜炙前后皂苷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蜜炙( 120℃高温处理)过程中黄芪皂苷成分一部分产生糖苷键的断裂和乙酰基的脱落,从而证实了蜜炙和生品黄芪效用上的差别,很可能是由于皂苷成分的脱乙酰基和糖苷键水解作用所致。黄芪经蜜炙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亦较生品含量低,田圣志等

[8]认为除与其受热不稳定有关外,还与炮制过程中辅料蜂蜜的加入导致样品中黄芪的有效重量降低有关。戴稼禾等[9]研究发现,黄芪在人为损伤因素(戊二醛) 存在情况下,具有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减轻其损伤程度的作用;对已存在着某种病理缺陷或损伤的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一定的修复和激活作用,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对离体长时间孵化的红细胞具有延缓和保持其变形能力的作用。刘星堦[10]用2% 乙酰苯阱( 1m L /100g 体重,皮下注射) 诱导的动物血虚、气虚的药理模型,考核生品和蜜炙黄芪的作用,实验结果证明,蜜炙黄芪的补气作用高于生品。因而可以认为,由于蜜炙后黄酮及皂苷类成分含量降低,其相应的补气固表、托毒排脓等药理作用也相应减弱了,而多糖类含量有所增加,表现出了蜜炙黄芪补气和中作用的增强,从而为传统“黄芪生品用于生肌固表,蜜炙黄芪用于补中益气”的论述提供了科学证据。

二、黄芪化学成分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黄芪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种黄酮类和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另外还有单糖、多糖、氨基酸等。

1.黄芪多糖(APS)

主要有葡聚糖和杂多糖。其中葡聚糖又有水溶性葡聚糖和水不溶性葡聚糖,分别是α-(1→4)(1→6)葡聚糖和α-(1→4)葡聚糖。黄芪中所含的杂多糖多为水溶性酸性杂多糖,主要由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少量含有糖醛酸由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而有些杂多糖仅由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组成。

2.皂苷类

皂苷类是黄芪中重要的有效成分。目前从黄芪及其同属近缘植物中已分离出40多种皂苷,主要有黄芪苷I,II,III,IV,V,VI,VII,异黄芪苷I,II,IV及大豆皂苷I等。除大豆皂苷I、黄芪皂苷VllI外,其余均以9,19-环羊毛脂烷型的四环三萜皂苷类为苷元,总称为黄芪皂苷或黄芪总皂苷。

3.黄酮类

多达30余种,主要有槲皮素、山奈黄素、异鼠李素、鼠李异柠檬素、羟基异黄酮、异黄烷、芦丁、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等。

4.氨基酸

共25种,如γ-氨基丁酸、天冬酰胺、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等。

5.其他

黄芪中还含有微量元素、甾醇类物质、叶酸、亚麻酸、亚油酸、甜菜碱、胆碱、咖啡酸、香豆素、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P、淀粉E等[11]。

三、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1缓解心肌缺血

黄芪提取物能减少大鼠心肌梗塞,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化。

1.2 改善心肌肥大

黄芪皂甙可以明显降低心肌细胞中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显著改善盐酸异丙肾素腺素所致的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可能与 CAMP 增多,Ca2+-ATP 酶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上升有关[12]。

1.3 抗病毒

黄芪皂甙能改善柯萨奇病毒诱导的急慢性心肌炎,调节心肌细胞的凋亡,降低 CVB3 病毒感染的心肌炎中凋亡指数,抑制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机制[13]。

1.4 扩张主动脉

黄芪皂甙可以扩张氯化钾、苯肾上腺素、钙离子等所致主动脉的收缩。首先影响膜的电压门系统和受体钙通道,使膜外钙离子流入受到阻滞,其次促进 NO 合成舒张血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