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代言人电影分析

魔鬼代言人电影分析
魔鬼代言人电影分析

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電影分析

張毅民

一、電影描述:

1997年推出的「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是由Taylor Hackford執導,由Al Pacino(艾爾帕西諾)、Keanu Reeves(基諾李維)、Charlize Theron(莎莉賽隆)領銜主演的限制級驚悚劇。內容主要是在描述撒殫化身的人對一對年輕夫婦的陷阱與誘惑,以及這對夫婦逐漸發現真相之後的掙扎。

先生Kevin Lomax (由Keanu Reeves飾)、妻子Mary Ann Lomax (由Charlize Theron飾),兩人住在美國南方佛羅里達州一個名叫Gainesville的鎮上。他們二人感情恩愛,共同追求事業的成功與財富,希望建立幸福美滿的婚姻與家庭。Kevin是一名青年才俊的執業律師,他的過人之處是:只要他願意,他可以說服陪審團與法官,使自己的客戶從法庭上無罪開釋。故事就從他在鎮上法院裡,為一位公立高中數學男老師辯護開始。此案於法院受審時,在法庭上他發現該名男老師的確犯下惡意性騷擾女學生的可惡行徑,但為了要維護自己「從未敗訴」的聲譽,Kevin決定要為客戶開脫罪名。在他不斷的詰問、以詭詐與怒吼中,他讓出庭作證的未成年受害女學生在庭上崩潰,巧妙的贏得勝訴。就在這件案子勝訴後,Kevin與妻子Mary獲邀前往紐約,協助一間國際級大型法律顧問公司處理案件。該國際法律顧問公司的負責人John Milton(由Al Pacino 飾)長久以來便已經暗中觀察Kevin多年,並且極為有意網羅他進入公司,為公司貢獻他在刑事訴訟案件方面的長才。Kevin與Mary商討之後,不顧母親的反對,決定接受邀請留在紐約,迎接成功與財富的來到。

Kevin進入公司之後第一個案件就是協助一名從事邪教巫術的人開脫罪名。該案原本是一件勝算不大的「公共衛生」案件,但是Kevin卻成功將此案辯訴的焦點移轉到「美國憲法保障人民的宗教自由」,將該案中邪教巫術宰羊取血的儀式,與基督宗教的聖祭禮儀(或稱聖餐禮)、以及猶太教的「割損禮」(按,即:猶太教中將初生男嬰割去包皮的禮儀)劃上等號,Kevin心知審理法官的猶太信仰背景,要求法官保障他當事人的「宗教權」。該案審理過程中,被起訴人甚至暗地施行巫術,讓起訴的檢察官在庭上咳嗽不斷、無法發言,並因此惱怒法官。Kevin英俊的外表、成功的戰術、充滿魅力與熟練的

法律語彙,終於博得老法官的青睞,把他的當事人無罪開釋。Kevin的名聲與地位因此不斷在公司內上升。Kevin獲得老闆賞識、同事欽敬,財富也不斷地快速大量累積,但是,Kevin卻也開始發生變化:他與原本極為恩愛的妻子Mary日漸疏離,他開始出現精神外遇,並且與母親的關係惡化。在飛黃騰達、物慾橫流的紐約世界裡,Kevin正走在一條通往地獄的寬敞大道上;Kevin不知道的是,自己服務的公司根本是一間從事各種國際級大型犯罪事件的法律顧問公司,並且正被美國司法部祕密調查中;Kevin更不知道,網羅他、為他開啟財富與權勢的大門的公司老闆John Milton,竟然正是撒殫(Satan)自己。原來,是撒殫從一開始就為他設下所有的陷阱:一方面誘惑他,讓他出於自願擁抱勝利的滋味、擁抱財富與操弄他人權力;另一方面,卻又讓他成為撒殫勢力的幫兇、逐步建立撒殫帝國的得力助手。

這時候,紐約發生一起三人被殺的兇殺案,嫌疑人正是Kevin公司的大客戶──同時也是惡名昭彰的紐約房地產大亨。撒殫化身的John Milton把這個案子再度交到Kevin 手上,表示對他的信賴與器重。就在Kevin為此大案子處理的焦頭爛額時,妻子Mary 漸漸發現這家公司內部邪惡的真實面貌:她不僅見到公司同仁與家屬現出猙獰恐怖的鬼怪原貌,她的直覺更告訴她,應該要棄絕紐約的這一切奢華,回到佛羅里達的鄉下,過單純簡樸、充滿愛情的生活。但是,Kevin卻認為她是因為壓力太大導致精神發生問題。就在Kevin於法庭上為房地產大亨極力辯護、並且無罪開釋的同時,Mary在家裡遭到John Milton的強暴,送醫之後,Mary在病房中因感絕望而以玻璃刺頸的方式自裁身亡。Kevin在傷慟憤怒之下,回到公司與John Miton對質,撒殫化身的John Milton終於在這個時候才將自己的真實身分、以及實情全盤說出。Kevin極為憤怒,指控這一切都是設計與陷害,但是向來辯才無礙的他卻辯不過John Milton──這位以控訴與撒謊著名的邪惡者撒殫。撒殫成功的說服Kevin:這一切都是Kevin自己要的,並是出於自己的意願所造成的。最後,Kevin在撒殫的面前舉槍自盡,展現自己最終不願意與撒殫同流合污的決心。

到此,劇情突然回到電影一開始,Kevin尚在佛羅里達小鎮法院,為犯下性騷擾案的高中男老師辯護的場景。Kevin至此終於明瞭;方才集成功、財富、權力於一身的經歷,都只是一場可怕的惡夢。Kevin的良心終於在這場善惡爭戰中獲勝,他向庭上宣佈放棄辯護,並且牽著妻子Mary的手,步出法庭。

二、電影分析:從馬克斯主義論點看「魔鬼代言人」中的主控意識形態──法律

在「魔鬼代言人」電影中,「法律」是一個重要的意識形態,它提供了一個類似「網」的功能,支撐整個劇情與故事的鋪陳,並且也為故事主人翁(與讀者)走入故事核心的每一步予以合理化──這正是電影中另一個主角撒殫的計謀與陷阱。

電影的兩位主角:Kevin Lomax與John Milton,前者是天縱英才的年輕律師,擁有超人一等的辯護本領,挾著自身魅力在法律界縱橫沙場無往不利,他是前途似錦的年輕人,與年輕貌美的妻子努力謀生,共同追求幸福。在他們心裡,成功與更大的財富是人生奮鬥的唯一目標。相較於他們的天真,John Milton則是一間位於紐約的國際級法律顧問公司大老闆,是在商業體制與社會中打滾多年的老狐狸,他不僅精通多國語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連《聖經》裡面的每一個字句都瞭若指掌。更重要的,他極度擅長於操弄人心、讓人心生慾望。在電影中,「法律」不僅是兩人的交集,更也是John Milton 利用Kevin遂行其邪惡統治世界的重要工具。John Milton在電影中面對Kevin的質問時所回答的話,將這個點清楚赤裸地呈現出來:「(John Milton說:)因為法律將我們大家兜攏在一起。法律是進入後台的終極捷徑與管道!孩子,它根本就是一個新的聖職!你知道現在在法學院唸書的學生比現在的律師還要多嗎?我們要出來(統治一切)了!我們的槍火將要四射!你們將要與我共同把罪人一個接著一個地無罪開釋,讓世間的罪惡不斷的累積上升,最後直達天上,把那些天上的混蛋通通嗆死!」1

「魔鬼代言人」呈現在觀眾眼前的,與其說是一個虛擬的、驚悚的「20世紀撒殫現形記」,不如說是一部讓人感同身受的真實生活情境──一個法律至上的社會,以及一個以追求成功、財富、與權力的人類社會。人類的經濟生活,建立在公平、平等、秩序之上,亦即:需要靠法律來維繫社會的各種經濟活動。「法律至上」、「追求財富」、「以財富來維繫與攫取更大的權力,好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則是商業社會中看似顛仆不破的「真理」。對此,馬克斯主義論者有深刻的分析與見解:馬克斯主義論者提出所謂的「唯物史觀」以及「基礎決定上層結構」論點認為:「生產模式、經濟關係成為我們思想的基礎或是決定要素」,2而上述關於經濟生活及法律的關係,便是具體而為的展現。前述所謂「看似顛仆不破的真理」其實只是馬克斯主義論者眼中的「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雖然社會產生人們的(假)意識,但是仍需要「經由活生生的男男女女之心靈過濾,並非自動運作」。3法律的形成、以及法律制度的建立,雖然是人類生產模式與經濟關係形成出來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人類的思想也受到影響,漸漸接受與信賴「人人應當守法」與「社會不容違法亂紀」等這些觀念。不過,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與制度是無法自動運作的,必須依賴人為的實踐與落實才行。因此,在馬克斯主義

1原文引自電影對話。(”Because the law, my boy, puts us into everything. It’s the ultimate backstage pass. It’s the new priesthood, baby. Did you know there are more students in law school than lawyers walking the Earth? We are coming out! Guns blazing! The two of you, all of us, acquittal after acquittal after acquittal until the stench of it reaches so high and far into heaven, it chokes the whole fucking lot of them!”)由本作者中譯。

2見《媒介分析方法(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第二章。(A. A. Berger著,黃新生譯,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81年)

3同上註,頁45。

論者的觀點中,「法律」是一種「上層統治階級」宰制「下層階級」的工具,「守法」是其為了遂行宰制而灌輸的「假意識」,但是,宰制的成功與否,仍必須端賴社會全體(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二者)的實踐。

在「魔鬼代言人」電影中,「法治社會」是重點,是撒殫揮灑的空間與舞台。在人類的軟弱、與撒殫的矇騙誘惑下,法律早已經不是剷奸鋤惡的正義化身了,更也不是建立天人和諧與人類友愛的盟約內涵,而是框架人類社會運作的桎梏、扭曲是非善惡的玩物,同時,也是Kevin與Mary這對年輕夫婦攀權附貴的生財手段。Kevin最後在John Milton辦公室裡面情緒高漲地大聲喊叫說:「我要贏!我就要贏!這是我的工作!」說明了他怎麼看待自己的職業──以「打贏」為最終價值,同時「贏者全拿」。

從馬克斯主義論者的觀點來看,所謂的「資產階級(布爾喬亞)」為了要避免階級衝突與鞏固自身既得利益,因此會不斷地向無產階級傳遞許多服膺統治階級利益的觀念,並且試圖透過各種管道與方法(例如;教育、媒體等)主導論述與輿論,讓廣大被統治的無產階級相信:這些制度與觀念都是自然形成的。4法律觀念就是一例,所謂「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或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些論調,從馬克斯主義的論點來看,其實都是統治階級的謊言。馬克斯主義論者會反過來質問:誰擁有統治權?誰控制社會運作?誰在論述「合法與否」的過程中掌握主導權及解釋權?關於這點,「魔鬼代言人」電影的回答非常清楚,就是那些有錢有勢的人,還有那些為有錢人服務的法律工作者。這些人按照自己的利益來決定什麼是對錯、什麼人應被判有罪?誰該無罪。至於法律,只是這些人遂行自身目的的工具,是可以被操弄的。換句話說,是非公理、真假善惡,並不是這群人關心的重點、或是判斷的準則;相反的,他們關心的只有自己的利益、與如何不斷地戰勝對手。

三、 信仰反省:

毋庸置疑地,「魔鬼\撒殫」與牠的陷阱和誘惑是這一部電影中最明顯的宗教主題之一。「魔鬼代言人」與其他描寫魔鬼的電影相較,最令人心驚膽跳之處,就在於讀者沒有辦法在兩個小時之內,那麼容易地找到劇中撒殫的弱點、並且預測牠的行徑、操弄牠、對抗牠、進而結束牠。在「認同男女主角」的心理作用下,觀眾彷彿也一步一步地走進撒殫的計謀中,不斷地在「浮華虛榮(vanity)」與「棄絕一切」之間掙扎。可是,那麼令人無助的是,撒殫在「魔鬼代言人」中,是那麼樣地能言善道、那麼樣地機靈詭詰、那麼樣地洞悉人心與人性。隨著男女主角Kevin 與Mary的節節敗退,觀眾也在這

4同上註,頁51-52。

場善惡征戰中不斷退敗。沈重的無力感與窒息感,始終籠罩在觀眾的心頭上空,揮之不去。

在這部電影中,魔鬼\撒殫不再是頭上長角、斜嘴流濃、一身漆黑、發著惡臭的怪獸,在「魔鬼代言人」中,Al Pacino飾演的撒殫,卻如此活靈活現、如此的上流社會的模樣。牠全身都是名牌、出口閉口每一句話都直指人心,又擁有社會上極大的權勢與財富,根本就是所有追求成功與財富人士的典範。撒殫在「魔鬼代言人」中,讓人如此愛恨交雜。更令人不安的,撒殫在這電影中,罕見地公開肆無忌憚詆毀、控訴天主,其膽大妄為的行徑,更是讓人實在瞠目結舌。因此,就角色與劇本的設計而言,「魔鬼代言人」是非常想像力的;就以基督信仰為主的美國電影市場而言,「魔鬼代言人」是非常大膽、並且充斥著讓人窒息與坐立難安的褻神與不敬。

但是,這或許正是導演所要傳遞的訊息之一。首先,導演成功地呈現出「撒殫真實的可惡面貌」。聖經中「撒殫(Satan)」一詞在《舊約》中,來自希伯來文?ā?ān,意思是「對抗者(adversary)」,希臘文satanas也有同樣的意思。在《新約》中,則還有另外一個字devil (

在聖經中,那個公然與天主敵對的邪惡者,是的確存在的,其存在不僅真實,更是有「位格(persona)」5,因此,撒殫不是人憑空幻想出來的,也不是人變的。在聖經中,撒殫是受造物,牠們原是天使,但後來因驕傲而成為墮落的天使,牠們以各種方式誘惑天主的子女悖離造物主天主──人類生命的源頭,並將罪惡與死亡帶進人類世界中。撒殫因為是受造物,因此不可能與天主對抗。牠們既是邪惡者,也是控訴者,同時,更是個撒謊者,牠們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地控訴與撒謊。牠們不僅自己悖離天主的慈愛與恩寵,更也意圖要讓人類永遠沈淪在與天主悖離的關係中。悖離天主,就是罪惡,如同人一旦離開了光明,就是生活在黑暗中。天主是生命之源,因此悖離天主,就是走向毀滅與死亡。信從撒殫、跟隨撒殫腳步者,就是走向死亡。這在電影的最後,我們看得很清楚,凡跟隨撒殫腳步的人,其下場只有毀滅一途,別無選擇。Kevin在被撒殫以「追求成功與名利」的誘惑引誘成功後,雖然開始名利雙收,但是,他不僅自己開始變節,不

5「位格」,簡單的說,就是「具有理性的個別體」。更多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神學辭典》第206號。(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台北:光啟出版社,民85年初版)

守婚姻生活的忠貞(心中對別的女人起了淫念),更由於邪惡勢力進入家庭生活,導致最終家庭破碎,妻子自殺、母子惡言相向、自己成了魔鬼的代言人。到最後,自己也必須被迫接受自我毀滅,一求解脫。

第二,導演成功地呈現出「撒殫的誘惑在現代社會中仍真實存在,並且利用文明反過來吞噬人性」。撒殫的誘惑在創世之初的伊甸園中,曾以蛇的形象、以花言巧語矇騙了厄娃,讓她違背天主的誡命,摘食「智慧樹」上的果實,導致人類必須離開樂園,與天主分離的下場。導演指出:在這個人類倡言文化進步、知識爆炸的高度文明現代社會中,撒殫其實依舊橫行無阻,甚且,導演認為這個物慾橫流的世代,可能更早就成了撒殫的天下,人類自以為是的成就,與志得意滿的各種進步現象,成了撒殫統治世界的利器。在智識開明、人權進步的現代社會裡,人類奢言自己是具有「人道精神」的進步份子,但是令人感到不安的,就導演來看,撒殫可能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者!在「魔鬼代言人」中,撒殫化身的John Milton這樣說道:「早在一切肇始之初,我的鼻子就已經緊貼著這塊大地了!人類被賜予各種感官,是我不斷地供給與滿足!我發自內心地關心人類,卻從不審斷任何一個人!為什麼?因為我不看人類的缺陷,我也從不拒絕人類的需求,我是人類的愛好者!我是個人道主義者──也許是最後一個了。有誰知道?又有誰可以否認我擁有整個二十世紀的人類?人類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我已經達到巔峰了。現在就是我的時代了、我們的時代!」6

一如Kevin一家人,儘管有再大的天分、或是對聖經有再多的認識,人類在這場與撒殫對抗的征戰中,從一開始就沒有過勝利的機會,人類的軟弱、與自己生活在黑暗中,是沒有可能與黑暗之王對抗的。可是,如同先知依撒依亞關於耶穌基督降生成人的預言:「在黑暗中生活的人民看見了一道皓光,以往住在死亡陰影下的人們,現在已有光輝照射到他們身上。……因為有一個嬰兒為我們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祂來統治我們,祂要被稱為奇妙的謀士、強有力的天主、永恆之父、和平之王。」7人類在對抗撒殫的屬靈征戰中,唯一可以獲得保障與救援的憑藉,就是耶穌基督。因著主耶穌的關係,人獲得力量與救援,在耶穌基督裡,人類的生命得到保全,因著耶穌的名號,撒殫與所有邪惡的勢力都要奔徒逃亡。因為「賜平安的天主就要迅速地把撒殫踏碎在你們的腳下,主耶穌基督的恩寵與我們同在!」8不僅因為耶穌自己是天主子,是三位一

6原文引自電影對話。(” I’m here on the ground with my nose in it since the whole thing began! I’ve nurtured every sensation man been inspired to have! I cared about what he wanted and I never judged him! Why? Because I never rejected him, in spite of all his imperfections! I am a fan of man! I am a humanist. Maybe the last humanist. Who in their right mind, Kevin, could possibly deny the 20th century was entirely mine? All of it, Kevin! All of it, mine! I’m peaking, Kevin, it’s my time

now! …It’s our time!”)由本作者中譯。

7《依撒依亞先知書》9:1, 5。

8《羅馬書》16: 20。這段同時就是電影中,Kevin母親在佛羅里達小教堂中,全體教友共同歡唱的詩歌內容。

體中,神的第二位,更因為當祂在世的時候,以自己的人性的無可指摘與完美,親自戰勝了撒殫的誘惑、擊碎了撒殫的伎倆。耶穌基督「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極其舉揚祂,賜給了祂一個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9

在《新約》中,在所有與耶穌的面對面對抗中,撒殫都是失敗的。最有名的一段對抗「紀實」,便是耶穌在公開傳教之前到荒漠中齋戒,遇見撒殫的一段文字記載。這段記載不約而同地出現在三部福音當中,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我們應當仔細看一看耶穌在荒野中,如何受到撒殫的誘惑,以及耶穌如何對抗。

當耶穌在荒野中守齋祈禱時,身體受到極大的煎熬與考驗。撒殫先以食物引誘耶穌,要祂在荒野中行奇蹟,好滿足自己軟弱肉體的生理需求。這是所有人的基本限制──肉體生理的需求與滿足。耶穌說:「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出的一切言語」,耶穌以天主聖言的重要性,戰勝了肉體的軟弱,擊退了撒殫。撒殫再來又以榮華富貴引誘耶穌,讓這位木匠之子、納匝肋村夫耶穌親眼目睹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與做國王時的無限權力。撒殫以為,耶穌也許很希望讓族人早日擺脫羅馬的鐵蹄治理,並讓以色列與猶太所有人,都再度享受生活在「達味王朝」的強盛與富裕生活中。這難道不是希伯來聖經中上主的預許嗎?以色列人不是期待一位默西亞\國王嗎?耶穌自己

不就是默西亞嗎?為什麼耶穌不願意讓聖經的預言成真、讓族人引頸盼望的期待實現呢?善於撒謊的撒殫說:「這一切權勢及其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全交給了我,我願意把它給誰就給誰。」撒殫開了條件,想跟耶穌做個買賣:「你若是朝拜我,這一切都是你的!」但是耶穌了解並且看穿魔鬼善於「引經據典」的狡詐把戲,同樣也引聖經的章句「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奉侍祂」10,再次擊退了撒殫。眼看撒謊無效,撒殫顯露出控訴者的面貌,以「天主子」的名號控訴耶穌基督與天主:「你不是天主子嗎?」撒殫帶耶穌到山頂上,指使耶穌說道「你就從這裡跳下去吧!」撒殫不僅控訴耶穌「神性」與「人性」的結合,更也控訴天主是個假神、是個不會守信用的神。可是,耶穌在回答「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的話中,展現了耶穌對天主父忠信的信賴,同時,更也以神子的權柄昭告撒殫:天主的大能與權威,不是任何一個受造物可以試探與預測的。11

9《斐理伯書》2;6-11。

10這也是十誡中的第一條誡命。

11關於耶穌擊退魔鬼誘惑的記載,可詳見《瑪竇福音》4;1-11、《瑪爾谷》1:3、以及《路加福音》4:1-13。關於誘惑的次序,三部福音書則彼此有出入;《路加福音》對於魔鬼的「試探」則更指出不只有三個,並且在失敗後沒有氣餒,仍繼續尋找其他的機會:「魔鬼用盡了各種試探後,就離開了祂,再等時機」。關於魔鬼的誘惑與試探的文學名著,建議進一步閱讀John Milton所著之

的確,「肉體的軟弱與需求」、「權位與財富」、以及「對神的信賴與依託」,可以說是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誘惑與考驗。「魔鬼代言人」電影描繪出年輕人在對於個人與家庭生活未來抱持憧憬與希望時,面對到的誘惑與挑戰;財富、權力、地位、名聲、性等等,都是極為真實與深刻的誘惑。電影中的Kevin也呈現出當前大多數年輕人對於信仰生活,自願處於「假釋期」的描繪。信仰的喪失與漂浮無著,使一個人的靈魂處於空窗與無知,是邪惡者最好的進攻機會。看完這部電影,我們也許可以問自己:什麼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我的軟弱與虛榮心,引導我做什麼事情?往什麼方向走?在我面對的各種挑戰與誘惑中,哪些是「肉體的」?哪些是「世俗權位與財富」的?哪些又是與「信賴神」有關的?耶穌對抗魔鬼的經驗,對我有什麼啟示與幫助?

如果你聽見「朝拜我吧!你就擁有你想要的一切」,千萬小心。牠又出現了~

《失樂園(Paradise Lost)》與《復樂園(Paradise Regained)》。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第十组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法]让—路易·博德里 一、问题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是:在“电影机器”这个庞大的运动系统中,观众是怎样被建构为主体的,影片的意义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该理论究其根本是源自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将精神分析学移植到电影研究上来。它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观影主体与做梦主体类似,也就是梦的主人,这个梦的类似物就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精神分析符号学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其主要分析对象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在这一理论中,主体完全显现,影片被看做是人的欲望的达成,借助于认同机制,主体则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施动者。其代表作有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 三、主体的眼睛 博德里首先提出,摄影机在影片的制作过程居于中心地位(P209),摄影机的影像建构与绘画中的透视投影类似,他指出,电影的最初模型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构成法。不同时期的绘画中空间概念是不同的,古希腊的绘画法是对注意中心的组织,也即基于多重的视点,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则是营造一个有中心的空间,“这种空间的中心与观看时作为中心的眼睛相应,因而让·佩尔兰·维亚托恰当地把眼睛称作‘主体’。”(P210)参照一个定点,视觉化的客体被组织起来;基于定点原则,视觉化的客体又反过来指出“主体”的位置(P210)。这个定点也即主体,是指置于视平线上的透视的原点。主体是一个人造的中心,带有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性。 通过阅读文章可以知道,博德里认为基本电影机器是从技术效果、观影情境两个方面来达到意识形态效果的。

学生必看十部励志电影

学生必看十部励志电影 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它的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它的及时。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学生必看十部励志电影,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电影1:《辛德勒名单》 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它描述了战争、种族、性、信仰、信念、金钱、同情、国家、生存、生活、觉醒、循环、困厄、侵犯、坚守、放弃;它说的是流离、剥夺;它说的是一条红色的童裙;它在说底线;它在说家园,肉与灵。它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史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创伤与心灵。 励志电影2:《舞出我人生2》 《舞出我人生2》是一部以街舞文化为主题的青春励志片,是《舞出我人生》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影片由朱浩伟执导,布莱恩娜·伊维根,罗伯特·霍夫曼,凯茜·温图拉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安迪·韦斯特对街舞难以抵制的热爱,讲述了她渐渐疏远“410”的街舞队,而后不甘沉沦的过日子,而组建自己的舞团,与“410”的街舞队竞赛故事。 励志电影3:《高考人生》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佛历2548年,泰国高考改革,4个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为目标奋斗的感人故事,在这部电影里,你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知识是什么?”看完后你会有自己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是你前进的动力。 励志电影4:《死亡诗社》

2021年《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 (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

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

心理研究电影《艳贼》 观后感

电影《艳贼》观后感 故事是以一个年轻貌美的女职员偷走公款的案件为开端的。这个化名为瑞安·海伦的女人有着高超的盗窃技术,藏匿、易容,隐姓埋名。她的上司史朝特先生愤怒地向警察报了案,大骂她的行为多么罪恶与不齿,竟偷走了公司保险柜里的将近一万美元的现金。这次作案后,她回到了母亲身边,原来她的真名叫玛尼·史德格。任何一个不知道内幕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外表端庄美丽,温柔可人的她是个满嘴谎言的十足的大骗子。她再怎么错,却依然像只娇弱的小绵羊,对母亲有着百般的依赖和关心。“妈妈,妈妈。”听着她对母亲的呼唤,有种让人心碎的感觉。她盗窃的钱财不会自己一个人享受,而是总想着母亲。影片进行到这里,我还发现她对红色的东西异常敏感,她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阴影呢?这一定与她歪曲的人格和盗窃癖的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一步步调动着人们的好奇心。 很快,玛尼又来到鲁德兰的公司找新的工作,鲁德兰听说她在史朝特公司作过雇员,就十分爽快的命令属下雇用了她。马克显然对这个有问题的漂亮女孩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地约她到自己的办公室加班。其间风雨大作,电闪雷鸣,玛尼彻底吓坏了,表现出暴风雨和发着的红光的闪电的强烈恐惧。马克绅士地把她搂在怀里,两人的关系开始有了进展。 一天,马克带着玛尼去看赛马比赛。玛尼再次对红色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敏感。随着他们感情的深化,马克带她见了自己的父亲和前妻的妹妹李儿。玛尼的内心不断地挣扎,一面不想陷入感情之中,一面对马克有了情意。她甚至是本能地从公司的保险柜里偷出现金,打算远走高飞。 这次,她并没成功,而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巨大转折。马克对她的奇怪行为进行拆穿,虽然她一再掩饰,却最终奔溃,承认了她犯下的一切罪名。她是幸运的,因为马克已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想帮助她,他向玛尼求婚了,玛尼别无选择,勉强答应结婚。婚后,玛尼一直拒马克千里之外,她害怕男人碰她。这里再次暗示,她的一切不正常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原因在哪呢? 为了挽救玛尼,马克把玛尼带回她母亲家中,直接向爱德格太太发问,终于找出玛尼各种精神病态的症结所在。原来,在玛尼七岁时,作为妓女的爱德格太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

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境的狭小,这也是日本电影常见的选择,他们更趋向于表达小人物、小故事。 而中景和全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往往是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而且在《入殓师》中中景镜头主要是二人镜头,这些镜头给人一种亲密的感觉、贴近但是保持一种平等的心理距离。如大悟因为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他一个人在深夜里拉起了大提琴,镜头也是以中景和全景为主,配以部分特写镜头,而且特写镜头主要是手和石头,没有突出大悟的表情,而是以琴声代替。电影最后当大悟亲手为父亲

大学生必看的10部励志电影分享

大学生必看的10部励志电影分享 不经历风雨的如何能见到彩虹,但有时经历风雨后依然见不到彩虹。那就是面对一切现实给予的困惑与痛苦,因为你面前除了面对你还是面对,只有不断的痛苦之中才会有你多彩而丰富的人生。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大学生必看的10部励志电影,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电影1:《肖申克的救赎》 现代版本的《基督山伯爵》,这部1995年拍摄的片子,无论从各方面讲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情节的紧凑,主题的深刻,演员的阵容,音乐的配合,所以获得了8项奥斯卡提名,更成为影迷心中的励志经典。当安迪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爬出监狱下水道和排泄管后,脱去衣衫,伸出双臂去拥抱自由的风雨的时候,相信观众都有些热血沸腾吧。 励志电影2:《美丽心灵》 这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确有其人的。天才的数学家约翰·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很年轻时就作出惊人的数学发现,奠定了经济学中博弈论的数学基础,开始具有国际声誉。但30岁时他被诊断出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在自己的天才与狂乱中历经痛苦。他的那个美丽的头脑,不仅有过人智力更有过人勇气,使他终不至于沉入深渊。这是长而痛苦的旅程,然而疾病逐渐恢复,他更是因为关于博弈论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传记电影。“它不是通过事实,而是通过想象来试图赞美一个生命的精神,并达到一些真理。” 也许你在你的事业上极具才华,像约翰·纳什的数学天分一样,可是却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来自于你自己或者来自于周围,千万不要气馁,看一看纳什,即使严重如精神疾病也没能阻止他在事业上的成就——诺贝尔奖,那么你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呢?另外,事业成功的一半来自于那个爱护你、支持你、不论发生什么都不放弃你的伴侣,所以和谐的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励志电影3:《穿普拉达的女王》 作为新人,你也许会遇到像恶魔一样的boss,怎么办呢?不妨学一学这部片子里的女主角。如果你喜欢这份工作,那么好好干,拼命展现自己,以博得上司的青睐;如果不再喜欢了,那么何不潇洒的炒老板的鱿鱼!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我们时常会认为幻想之中存在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是,幻想本身却也张扬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解放。罗素说,“幻想可能将人类引向一个新的世界的入口”,这无疑承认了在幻想和梦境中存在一条解释现实的钥匙。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儿童幻想小说,但却被精神分析学者引用于他们的著作,弗洛伊德与拉康都或多或少的从这部写给儿童的“摇篮曲”中汲取精神,相当的耐人寻味。 蒂姆·波顿如今改编了卡罗尔的原著,将文字所描述的仙境用影像展现出来,当然不只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供观赏的视觉玩物,看过《剪刀手爱德华》和《艾德·伍德》的人都知道,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幻想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独特的情绪表达和哲学诉求,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心照不宣的感应。 两个世界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小说写成于1864年前后,在这之前的欧美儿童小说中(文艺复兴之后),充满着浓厚的以教化儿童为目的的书籍。它们大多否定儿童的想象力、幻想力,宣扬知识、美德,并主张一种基于现实经验之上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达,努力将儿童培养为适应社会实际的僵化的人。这相当于给儿童的想象力套上了一把沉重的、无形的锁,儿童世界被迫的、无条件的接纳了成人世界的秩序和逻辑。 十八世纪末,德国狂飙运动,将法国大革命狂飙突进的精神内化于思想文化领域,强调激情、推崇个性,呼唤在精神领域中挣脱现实的束缚。实质上,儿童文学这叶轻舟也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向情绪与想象力的解放,幻想小说才重新回到儿童读物之中。 在孩子的世界里,想象与现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他们的脑海中,梦也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梦比现实更亲切。爱丽丝进入的仙境里,人物和场景均是袖珍版的,孩子处于与自身同等大小的人物和场景中,才似乎获得了归属感和平等言说的自由。这很容易解释,因为在成人世界中,孩子通常被视为未成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而在梦境中,他们能获得成人的待遇,没有某些禁忌的约束(比如性与婚姻都是成年人的游戏),也就大胆敞快的多。 因此在小说文本中,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分别对应的是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两个世界通常是对立的。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很好的表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影片伊始,爱丽丝的父亲是与他的同僚探讨商业投资的话题,幼小的爱丽丝从睡梦中惊醒,黑着眼圈,爱丽丝并不关心父亲的谈话,而父亲也不在意爱丽丝噩梦的具体内容,并一再提醒她,“那只是一个梦,很快会醒来的”。实际上,这一方面挑明了儿童世界是不被成人世界所认同的,另一方面孩子在接受父亲权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拉扎斯菲尔德及其主要理论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拉扎斯菲尔德及其主要理论 在20世纪西方的文化思潮当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谓是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而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当中的诸多理论,对“人”这一个体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行为还是在诸多具体社会现象当中的反应,都进行了深入且全方面的剖析和阐述,充分挖掘了影响人个体思维活动及行为表象最为根本的原因所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单单只是一种理论而已,它更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同时也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研究,而且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些理论是可以更好的解读出现象中最为本质的那一部分,所以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拉扎斯菲尔德本人及其理论进行深刻的剖析,这一研究 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通过表象所反馈的一些行为状态,去走入内部,挖掘表象 背后所影响的本质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知晓人思维过程和行为决断背后的潜在驱动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探索了人的意识深处那些不被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所认可的且压抑在人内心深处的动机和冲动,通过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探索,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且清晰的对自我的认知有所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根本动因的探索也使得受众对一些看似平常且又无意识的行为, 有了最为本质的判断和根本性的了解,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伟大之处。 而就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风格来说,他倾向于将人的相关生活经历、成长背景以及个体对事件的态度偏向等因素考虑到项目研究的过程当中去,通过对个体不同的行为以及态度的研究,来准确的掌握影响项目发展方向的变量因素,从而 以微观的视角去对宏观的项目进行剖析,最终将多种影响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 为项目的研究得出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所以说,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得出,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是从

适合女人看的电影 女人必看的十部电影

适合女人看的电影女人必看的十部电影 适合女人看的电影女人必看的十部电影 女人适合看什么电影?也许,女人对于情感类的电影会更加感兴趣点。下面为你推荐十部适合女人看的电影,也是女人必看的十部电影,希望你从中感悟许多。 适合女人看的电影一.《西雅图不眠之夜》:缘分 这部又名《缘分的天空》的电影,演绎了一场离奇而又合理的邂逅,向那些只相信数据的男人证明了“缘分”的存在。 无论相信与否,张爱玲所说的“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缘分就在身边,只要你相信,一定能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爱的人。

《西雅图不眠之夜》海报 适合女人看的电影二.《美国丽人》:自我 这是一部颇有争议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你可以鄙视每一个主角的自私,但当安吉央求同学的父亲占有自己并怯声说“我怕被别人瞧不起才装出很有性经验,其实我还是处女”时,你无法不体谅甚至怜爱她。 《美国丽人》海报 每个女人都有那样的时刻,怕被同性排斥而假装活得精彩。出人意表的结局令我们审视自己,原来过分的自我,其实是种自私。 适合女人看的电影三.《枪火中的女人》:亲情 由来只有婆媳关系难处,原来母女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更令人头痛。晓恩与母亲感情隔阂十几年,直到她体会到人在异乡的孤单惶恐。

有时候,懂得和体谅,只在刹那间,譬如说,看一部电影。 原以为不会感动,但是当眼泪无声流过脸颊,你才知道,自己情感深入其中。 放下心中的枷锁,亲情,永远是首动听的歌曲。 《枪火中的女人》海报 适合女人看的电影四.《滚滚红尘》:爱情 若非胡兰成,或许不会成就昔日的张爱玲;没有秦汉,或许不会有今日的林青霞。戏里戏外,两个为爱不顾一切的女人,同样为情所累,为情所负。所幸,她们没有凋零,只是萎谢。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总 1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

职场必看的十部经典电影及职场启示(强烈推荐)

职场必看的十部经典电影及职场启示 1《权利的迷醉》本片的故事取材于法国最著名的ELF 石油集团政治黑金丑闻,但导演把臭名昭著的贪腐大案弱化成为故事的背景,着力刻画了“权利”这把双刃剑对于一个成功女性的影响,人性的内省成了影片的重头戏。身材瘦小的法国重量级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出神入化地演绎了一位重权在握的检查官热娜〃夏尔芒。为了成功,为了至高无上的Power,热娜不仅牺牲了度假、休息,牺牲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甚至不顾生命安危.然而,正在她一步步升职的时候,与丈夫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直到丈夫跳楼,热娜似乎才幡然醒悟。 职场启示:要成功就一定有牺牲。要成功就一定有牺牲。章子怡在红地毯和闪光灯前的灿烂背后肯定付出过你我所看不到的牺牲;杨澜的财富,也一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要只去看那些成功人士光鲜亮丽的时刻,不要以为他们只是比我们幸运。撩开他们成功的面纱,去看看他们走向成功之路的过程吧,每前进一步可能都有牺牲。关键是,那些成功者往往不惧牺牲,他们始终目标明确,一门心思地朝向自己的目标努力。 2《永不妥协》影片取材于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事件,影片充满激情、动人心弦。在当今这样一个缺乏英雄的拜金社会里,本片讲述了一个弱小女子如何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改变自己命运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人类捍卫正义的可贵精神。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埃琳,在一次十分无奈的交通事故之后,一贫如洗,

既无工作,也无前途,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但是她用执著坚韧的毅力矢志不移地坚守理想,敢于挑战权贵,勇于保卫弱者,不但悍卫了正义,帮助了他人,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 职场启示:有些人并不强大,但是信仰赋予了他们超人的力量。无论你相信宗教还是相信自己,无论你相信爱还是相信权力,你一定不能没有信仰!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并不强大,但是信仰赋予了他们超人的力量。正如影片中的弱女子埃琳,正是因为坚守信仰才能够百折不挠,才焕发出超乎常人的能力。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假如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相信这事业值得我们不惜一切去付出;还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成就这番事业。 3《拜金女郎》艾娃和坦丝这对姐妹曾经拥有年轻女郎梦想得到的一切—年轻、美貌、多金,是一家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化妆品公司的继承人。然而,父亲突然去世,家族公司莫名其妙地卷入一场产品丑闻,公司濒临倒闭,信用卡里无钱可刷她们过往的绚烂生活顷刻间成了泡影!父亲白手起家创建起来的化妆品帝国将不复存在。在一个晚宴上,他们的对手曾经对当时还只知道打扮的两个无知女孩说过:青春易逝,哪怕一个月也找不回来。只有智慧才是永存的!失去了一切的时候,她们找回了自己的智慧。 职场启示:青春易逝,哪怕一个月也找不回来。只有智慧才是永存的!青春美貌留不住,金钱财富易散尽。无论是谁,只有智慧,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但是那些生下来就受到上苍眷顾的家境富足、青春靓丽的女孩子,往往容易被一些虚荣的东西掩藏住自己的智慧宝

心理健康影片观后感

关于心理健康的影片感后感 一、《爱德华大夫》是一部通过心理分析以制造悬念的影片。虽然是黑白片,但其通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直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特别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悬疑影片《爱德华大夫》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主线讲述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近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初出谋面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得森并且双双堕入爱河。然而不久发彼得森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得森坚信自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神经病患者。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影片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读者的一大因素。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句精彩的台词:美丽的女人恋爱之前最合适当医生,而爱情之后只能当病人了。因而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部理疗男人心伤的电影,女主人公彼得森便是这部电影的主治医生。爱人用真情疗伤,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支主脉动因,甚至牵扯和推动到了全剧的神经,乃至使电影的主题不断纵深发展下去。为了解破悬疑找到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原凶,影片《爱德华大夫》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所谓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等等。这使得《爱德华大夫》的故事情节悬念徒生,同时也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值得一提的是,《爱德华大夫》中有些很精彩的故事和悬念,就是建立在很典型或者说是夸张了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而故事的结局,女主治医生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关键词: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希区柯克 摘要:弗洛里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正文: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并与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转自百度百科)。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 影片讲的是彼得森大夫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这部影片可以算是心理影片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严肃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希区柯克本人对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非常感兴趣,因而就非常想投拍这样一部以精神分析学为主的影片,于是《爱德华大夫》便诞生了。《爱德华大夫》实际上是基于很多佛洛依德的理论构思出来的,比如恋母情结,比如梦境原理,比如压抑与释放等等。这在希区柯克的很多影片中都有涉及,而第一部全面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就是《爱德华大夫》了,希区柯克在这部片子里尽可能多的展现了他对于佛洛依德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又把冷冰冰的理论用画面表现了出来。 该片的心理学映像,首先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对于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假爱德华大夫所产生的影响。他见到任何类似的条纹都像是受了刺激一样的产生罪恶感。他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人对于应激所产生的某种防卫机制,可以认为是一种“潜抑作用”,也就是大脑对于他“参与”犯罪的这个过程进行了抑制,而只有在某些特定事物的刺激之下,才能反映出来,并且产生很严重的心理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梦代表人类欲望的满足,每个梦都有专属于它自身的意义和精神价值。梦境,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深藏着达利和希区柯克对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深刻理解。影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在这个梦中人物的潜意识对

小学生必看的十部电影

小学生必看的电影 一、《夏洛的网》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E·B·怀特的小说《夏洛的网》,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小猪威尔伯为了避免被做成大餐而和它的动物朋友们一起设法躲过此劫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但关乎友谊,更关乎爱和保护,冒险与奇迹,生命与死亡,信任与背叛,快乐与痛苦。但友谊作为最重要的主题,让人感动落泪,为了朋友,耗尽自己的心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守候在朋友身边。 二、《外星人ET》 关于外星人的经典。影片描述了一个十岁男孩艾里奥特与迷失的外星造访者E.T.建立了纯真友谊,并帮助他找到回家方法的温馨故事。当你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也定会被这世界温柔以待。E.T和爱略亚,他们是两个小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的疑惑和莫名的渴望。他们不懂我们成人的条条框框,不懂这个世界的冷酷无情。但是他们懂爱。 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孩子们最熟悉的魔法故事,很多孩子都是看完电影,又跑去看书,不过瘾的甚至找来了原著再看一遍。电影中,画面精良,想象力无敌,那些花样百出的小心思吸引着孩子们。“假如给我一根魔棒,我要和Harry Potter一起飞翔。”看完这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魔幻大片,这就成为了他们的梦想。 四、《小鞋子》 贫穷的土壤也能开出温情的花。这部展现伊朗人生活的电影,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我们总是被要求要有感情的朗读,但是有没有不抒情的朗诵呢?本片就是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鞋子的故事,平静地讲述了两兄妹怎么想劲一切办法解决鞋子的问题。本片贵在不煽情,却让你想到更多。 五、《疯狂原始人》 影片时间设定在史前时代,讲述了一个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家庭离开山洞的冒险旅行经历。虽然以旅程为背景,以家庭为己任来探讨的故事,有点公式化。但胜在合家欢的人物,不断制造冲突和温暖人心。最重要的是,整个电影非常幽默有趣。 六、《绿野仙踪》 这个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的童话故事,很少有人不知道。童话会让孩子们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

青年人必看的十部励志电影解读

青年人必看的十部励志电影 NO.1《美丽心灵》 一个80岁时凭自己20岁的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生活的强者,一辈子都在和自己严重的幻想症做斗争。创业比获得诺贝尔奖要容易的多——所以,年龄不是问题,心态最重要。 他是个木讷的老人,拒绝回答与学术无关的提问,拒绝追星族送上的鲜花,甚至不会在演讲开始的时候说上几句客套的话。作为这届诺贝尔北京论坛里最不像明星的经济学家,他却享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著名的“纳什均衡”提出者、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 NO.2 《穿普拉达的女王》 安德丽娅刚刚离开校园便找到了一份万千女孩梦寐以求的工作--时尚杂志主编助理。虽能近距离接触名流和时尚,但被老板压迫的滋味同样让其饱受折磨。或许,只有创业才是离梦想最近的状态?…… 《时尚女魔头》并不是一部很深刻的电影。作者过于理想化的情节设置或多或少让人觉得幼稚和不真实。不过它所反映的确实是现代生活的常态,相信每一个曾经在梦想和现实中徘徊过的人对安迪在牺牲与追求之间的犹豫都感同身受,也经历过在心灵的挣扎中因为一个逗号的转折在一念之间做出抉择的过程,就此舍弃最初的梦想把自己的生命一再填充下去。梦想被一丝丝抽离、若有若无失落的时候,也许成就了其他?但是最终这些所获得是否自己真正所缺乏所需要的?我们值不值得为这样一个逗号心甘情愿让曾经心心念念的梦想死去? 如今这个年代倘若到了安迪那个年龄你还在谈梦想谈追求是很难被人理解的。你明明生活在原本被定义为风华正茂、穷狂极傲的阶段,现在却身不由己、理所当然地必须做出一脸沧桑、满目风云的姿态。不谈幸福,你觉得那是少男少女们要斟酌的形容词;不说梦想,如今这样的词眼较之于一个逗号来说显得过于臃肿和矫情。你甚至还会满含自嘲地反省,曾经未泯人世沧桑,年少轻狂地追求风花秋月的自己多么傻。想到这里你是不是感受

《黑天鹅》影评

自佛洛依德创建精神分析心理学以来,心理学对电影艺术正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著名文艺心理剧《黑天鹅》便是一例。 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因为不堪精神的重负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起因于剧团的新旧更迭,旧领舞贝丝即将离去,舞台需要一位能够分饰两角——白天鹅与黑天鹅的新领舞来演绎芭蕾舞《天鹅湖》。妮娜在同样曾是芭蕾舞者却因意外怀孕放弃舞蹈生涯的单亲母亲严格的管教下舞艺精湛却生性拘谨柔弱,虽希望能够争取到梦寐以求的领舞角色,却在选拔时被总监托马斯认为没有黑天鹅般的魅惑。为了角色妮娜不得不挖掘自己恶的一面,,这种被动的双重人格,就像两个镜面人生一样,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作为一部心里探索类型的影片,该片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心灵世界的多姿多彩与多灾多难。 在排练过程中,妮娜一再被要求应在表演中释放自己,才能在黑天鹅表演的部分征服观众。与此同时她也深深感受到担心自己被周遭他人取代的强烈胁迫感,她试着不断的调试自己的心境来让演出完美,却愈发不能控制那只其实压抑在她心底许久黑天鹅坚硬的羽翼次破皮肤,隐现锋芒。 为什么女主人公会在心里积攒如此大的潜在逆能量,根本原因应该缘起于她的童年经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望的压抑是造成众多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这点我们亦可以从电影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首先,妮娜是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父爱的缺失无疑对她的心理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母亲过分的保护以及事无巨细的管理更让妮娜似乎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影片中,第一次海选,她显然不明白总监所言的“色诱”是什么意思,听到指导后,她的表情并没有展现出女性的魅惑,而是更加拘谨不知所措。当被问起恋爱经历,妮娜尴尬的神情以及对于关于性的话题的眉宇间竟无一丝快感印证了在幼年时期的她因为缺失父爱,让她只能依赖母亲,再加之母亲的过分保护,妮娜的性本能被长期的压抑在心里,并且表现出肛门期停滞型人格的谨小慎微与胆小怕事。 此时莉莉就好像世界上另一个她,只是面对这个似乎更招人喜欢更充满力量的自己的时候,压抑的妮娜需要得到释放。随着总监对她的引导,她逐渐接受并且尝试体会身体的快感所带来的精神愉悦,随着其性欲望的逐渐松绑,心中的黑天鹅也一点点显露。这场战争逐渐势均力敌,直到白天鹅将碎镜片刺向黑天鹅,这场被释放的嫉妒与阴暗才得以终结。积蓄的能量终好像那印在雪白天鹅身体上那不断洇开的鲜红伤口,化成玫瑰,得以体会完美。 除此之外,电影中大量应用镜子映像的手法拍摄,其中莉莉的很多次出场都是由镜像引入,而镜像在拉康的理论中表现了主体对于本身的认识,包括每次镜中的抓痕,镜中不随自己而异动的影相,都体现了妮娜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艰苦探究以及对最终抵达完美的不懈努力。 天鹅因此诞生,天鹅因此毁灭,也许我们得到了一个完美的swan queen,却真的无法完美一整个人生。

精神分理论分析电影《禁闭岛》

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电影《禁闭岛》 09社工2班 赵婕 0990101018 电影《禁闭岛》讲述了心理医生通过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治疗一名精神病患者的案例,患者的妻子因为严重的抑郁症而将他们的三个孩子溺死在自己家的湖中,而患者则因此枪杀了自己的妻子,他一直因为没有关注妻子的病情最终导致悲剧发生而内疚,最后自己也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下面是我用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理论分析这部电影的部分内容。 主人公的梦在这部电影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很大的篇幅,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无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尚未解决的冲突在熟睡时的浮现,而无意识冲突不能永远被压制,因此,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使这些冲动得到象征性的表达,在电影中,患者(主人公)常常是噩梦缠身,而且在梦中反复出现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妻子和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的身份经常变化,有时候是作为被纳粹杀害的无辜犹太人,有时候又作为被溺死的瑞秋(患者创造出来的另一名精神病患者,名字取自他自己的女儿)的女儿出现,虽然身份不同,但每次在患者梦中出现的时候都会问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救我?”。他之所以总是梦到与此相关的内容,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解释是因为我们做梦的内容经常会受到我们睡前思虑到的恐惧、烦恼和问题的影响。从精神分析观点来看,一个梦,夜复一夜地反复出现,是因为这个梦所反映的冲突非常重要而且悬而未决。患者的妻子因为长时间未收到患者的关心而患上了眼中的抑郁症,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她亲手杀死了他们的三个孩子,而患者自己又因为妻子的要求而痛苦的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妻子,矛盾和痛苦一直围绕着他,因此反复在梦中出现浑身湿淋淋的妻子和女儿,也就是她们离开他时的场景。弗洛伊德认为,梦为被压抑的想法提供了发泄的出口,精神创伤者在白天试图避免想起他们的创伤经历,但是在夜晚,他们梦中经常出现创伤性事件。患者一直认为是自己对妻子的疏忽害死了妻子也间接害死了三个孩子,所以在他的梦中也经常出现孩子对他的责问和妻子惨死时的情景,这种梦是他自责在潜意识里的集中反映。无意识的冲突在晚上通过梦浮现出来,但是在白天则表现为焦虑,这一点在患者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患者在白天有明显的严重焦虑的反应,并且经常会伴有对周围人的暴力攻击行为。白天的焦虑使得噩梦总是伴随着他,而噩梦又导致了白天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患者的病情,除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以外,还出现了比如手部颤抖、幻觉等严重的生理上的症状。因此我认为,梦不仅可以是我们的无意识冲突的一种发泄渠道,同时,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严重的焦虑,也可以通过对梦境的分析来对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 以上就是我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禁闭岛》中的部分情节的分析,影片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多处体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以上只是对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分析,通过观看影片,我也更加形象地理解了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理解的更加深刻,也对他有关梦的理论产生了更多的认同和兴趣。

浅谈影视美学

浅谈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史门类美学的一种,它不同于其他门类文学的是它赖于现代技术,但是它又必然与与使用美学有关!那么什么是影视美学?是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研究观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影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评析。 那么我们从影视美学概念说起,影视美学不等于影视艺术,更不论电影艺术 了,最初有“影视分说”,即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但是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它们逐渐融为一体。电影和电视都是面对大众的一种传播媒介。他们的发展读依赖于现代技术的具体开发和运用,这正是它与其它传统艺术的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最初电影艺术凭借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画面上的不断运动,再现生活的艺术,它是被认同的,而电视艺术并没那么走运,在经过众多评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艺术逐渐被认同,合称为影视美学。 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规定性变现为:综合性,电影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另外它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融为一体,并构成全新的整体;视像性,电影简单的说就是视觉为主的试听艺术。画面,依赖于镜头、光影、色彩的变化,声音则需要音响和音乐;逼真性,电影最初能够轰动,都依赖于它的逼真性,能够反映生活,表现人深沉的内心变化;运动性,可以说运动史电影的命脉,它正是通过不断变化的画面来记述事件。如果没有运动性,那么就失去它的命脉;蒙太奇,电影的最重要的构成方法,就是分切组合最后构成一个故事或几个故事,使之具有连贯性;群众性,它是电影事业赖以发展的主要条件,最初被称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她就无法生存;技术性,电影的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实,在西方,电影美学的分类也不纯一。有的将电影和心理学联系起来,把心理学作为电影美学的基础,格式塔心理学派《电影作为艺术》、《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等。有的是从“电影本性论”来表述自己的美学观。有的是从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去分析它,最具代表性的是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当然也有从电影流派和断代史上分析自己的美学观,如我国最初的左翼电影,国防电影等。上述观点,在不断发展中,随着美学观念和审美方法的不断变化,他们都说出自己的观点,却不自觉地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这就形成了电影美学的多元化阐释。 电影的发展迅速,影视中常常表现出哲学观念,这也与美学挂钩,美学的发展也依赖也哲学,是与现实主义、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化分不开的。前苏联很多作品表现现实主义,如《伟大的公民》、《伊凡的童年》、《稻草人》。中国三四十年代也有现实主义的作品《万家灯火》、《白毛女》,后期的《林则徐》、《林家铺子》等。很多作品都具有文学性,没有文学性的作品也不是失去它的意义,感觉失去了作品的灵魂。就像记录片一样。它的文学性就大大减少。我比较喜欢是《活着》、《大鸿米店》这两部作品。它们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活着》呢,主要刻画那个时代一个一个小人物活着的一个情况,葛优这个优秀的演员在里面演一个最初败家的人变为最终学会生活的人,主要背景是从清末到战时再到新中国解放的情况,人们活的一个情况,虽然这部剧有很多搞笑的情节,但是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觉得它是一部喜剧,而是由心的一种悲,引起人们的思考,想去探索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是怎么样的情况。这也是人生哲理吧!一种生活美。这部作品想起《阿Q》这部作品的悲剧性。而《大鸿米店》,它所选的背景也是个不太平的社会,对平民的刻画,这部作品主要写主人公由被欺负到自己得势以后对别人的侮辱与欺压的一个变化过程。它的主要想表现一个平常人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人性本身的善已经被遗忘被退化了,引起人们的深思。这是这部作品成功之处。这部作品它采用了性方面的刻画,说明了我国电影已经向开放性发展。 我比较喜欢文学性比较强的电影,这样的作品更能让我们思考多些,虽然我们现在有雅文化和俗文化这两种,我不是很喜欢《大笑江湖》、《龙凤店》之类的电影,虽然它们很体现现代社会的很多东西,它们的娱乐性可能是占主导,它们有自己的市场,可是我每次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